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17分)
行板如歌
王蒙
(1)柴科夫斯基好像一直生活在我心里,他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了。
(2)他这容易接受,是由于他的流畅的旋律与洋溢的感情和才华。他的一些舞曲与小品是那样行云流水,清新自然,纯洁明丽而又如醉如痴,多彩多姿。令人愉悦光明,热爱生命。他是一个赋予生命以优美旋律与节奏的作曲家。没有他,人生将减少多少色彩与欢乐!他的另一些更令我倾倒的作品,则多了一层无奈的忧郁,美丽的痛苦,深邃的感叹。他的伤感,多情,潇洒,无与伦比。我总觉得,他的沉重叹息之中,有一种特别的妩媚与舒展,这种风格像是――我只找到了――苏东坡。他的乐曲――如第六交响曲《悲怆》,开始使我想起李商隐,苍茫而又缠绵,瑰丽而又幽深,温柔而又风流……再听下去,特别是第二乐章听下去,还是得回到苏轼那里去。
(3)艺术就是永远悲怆的解释,音乐就是无法摆脱忧郁的摆脱。摆脱了也还忧郁,忧郁了也要摆脱。对于一个绝对的艺术家来说,悲怆是一种深沉,更是一种极深沉的美。而美是一种照耀着人生苦难的光明。悲怆成全着美,美宣泄着却也抚慰着悲。忧郁与摆脱,这就产生了一种摇曳,一种美的极致。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哲学。人生苦短,人生苦苦。然而有美,有无法人为地寻找和制造的永恒的艺术普照人间。于是软弱的人也感到了骄傲,至少是感到了安慰,感到了怡然。这就是柴科夫斯第六交响曲的哲学。
(4)是的,摇曳,柴科夫斯基最令人着迷的是他音乐的摇曳感。有多少悲哀也罢,有多少压抑也罢。他潇洒地摇曳着表现了出来,只剩下了美。
(5)这就是才华。我坚信才华本身就是一种美,是一种酒,饮了它,一切悲哀的体验,都成就了诗的花朵,成就了美的云霞。它是上苍给人类的最珍贵的礼物,拥有了这样的礼物,人类理应更加感激和平安。柴科夫斯基教给人的是珍惜,珍惜生命,珍惜艺术,珍惜才华,珍惜美丽,珍惜光明。珍惜的人才没有白活一辈子。而这样的美谁也消灭不了,在火里不会燃烧,在水里也不会下沉。
(6)我宁愿说他是一个抒情作曲家。也许音乐都是抒情的。但是贝多芬的雍容华贵,包含着够多的理性和谐的光辉;莫扎特对于我来说,则是青春的天籁:马勒在绝妙的神奇之中,令我感到的是某种华美的陌生……只有柴科夫斯基,他抒的是我的情,他勾勒的是我的梦,他的酒使我如醍醐灌顶。他使我热爱生活,热爱青春,热爱文学。他使我不相信人类会总是像豺狼一样的你吃掉我、我吃掉你。我相信美的强大,柴科夫斯基的强大。他是一个真正的催人泪下的作曲家。我相信这与人类不可能完全灭绝的善良有关。这与冥冥中的上苍的旨意有关。
(7)他的一些曲子很重视旋律,有些通俗一点的,甚至人们可以跟着哼唱。其中最著名的应该算是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了。我写过一个中篇小说,题目就叫《如歌的行板》,这首乐曲是我主人公命运的一部分,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不知道有没有读者,从这篇小说中听出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来。还有一些其他的青年时代的作品,我把柴科夫斯基看作是自己的偶像与寄托。
(8)真正的深情是无价的。虽然年华老去,虽然我们已经不再单纯,虽然我们不得不时时停下来舔一舔自己的伤口,虽然我们自己对自己感到愈来愈多的不满……又有什么办法!如果夜阑人静,你谛听了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你也许能够再次落下你青年时代落过的泪水。只要还在人间,你就不会完全麻木。
(9)于是你感谢柴科夫斯基。
注①行板:音乐速度记号,约为每分钟60--72拍,相当于人平静时的心跳节奏或不疾不徐的步行节奏。
11.请分别概括第(6)小节中提到的四位音乐家的音乐的特点。(5分)
12.请阅读文中第(2)小节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6分)
13.本文为什么以“行板如歌”为题,请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分点作简要赏析。(6分)
11.(5分) 贝多芬:雍容华贵,理性 莫扎特:青春,有活力
马勒:神奇,陌生 柴可夫斯基:催人泪下,使人充满爱意
12.(6分)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柴科夫斯基的才华、作品中的感情以及作品旋律的逐次叙述。 内容上:阐述了柴科夫斯基之所以容易接受,成为我生活一部分的原因。
13.(6分) 内容上:(1)和柴科大斯基音乐的特点相一致(2)生动形象且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本文的主题。
形式上:(1)运用了比喻、双关的手法(2)串联起文章内容,起到组织材料的作用。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6分)
(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
。 (司马迁《屈原列传》)
(2)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3)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4)众里寻他千百度。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5)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欧阳修《伶官传序》)
(6)夜发青溪向三峡, 。 (李白《峨眉山月歌》)
(1)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 (2)奚暇治礼义哉
(3)望帝春心托杜鹃 (4)蓦然回首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6)思君不见下渝州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城子
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谴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①本词描绘湖上闻筝的细腻感受,在上片中运用多种手法描写了弹筝的女子,请结合其中一某种手法联系文中的内容作具体分析。(3分)
②下片着重在描写音乐,“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一句诗意味深长,被认为是传神之笔,请试作简要评析。(3分)
答案:①比喻、双关――“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拟人、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 (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即可,不必拘泥于文字。)②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扣信音乐评论,点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

3.D(因:于是)
4.C(C项中,①的“擢河西尉,不拜”并非“放旷不自检”的表现,②写杜甫家乡被敌占领,家里生活艰难,也不属“挺节无所”的表现。)
5.B(“宰相张镐也赞同以杜甫抵罪”理解有误,张镐实为杜甫开脱罪责。)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2题。
“救火”一词说古道今
刑福义
现代汉语里,“救火”相当常用。有意思的是,火与水都能成灾,但现代人只说“救火”,没听到过有说“救水”的。查现当代作品,看不到“救水”;查明清时代的作品,也看不到“救水”。《现代汉语词典》里,只有“救火”的词条,没有“救水”的词条。这是为什么?想来应跟“人力可控”的语义特征有关。
在一般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燃烧起来的火是人力可控的,因此可以说“灭火”,也可以说“救火”,而就生活中通常情况来说,突然汹涌而至的大水人力很难管控,因此,既不能说“灭水”,也不能说“救水”。
然而,对于语言的使用状况,不能下绝对化的结论。查古代典籍,也可以看到“救水”说法,尽管很少。情况有二:其一,反映一种迷信的习俗。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既收了“救火”的词条,也收了“救水”的词条。对于“救水”,该词典解释道:古代迷信,遇水灾时,必击鼓祈祷,激发阳气以救治,称“救水”。《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救日以鼓兵,救水以鼓。”范宁注:“救水以鼓者,皆所以发阳也。”明杨慎《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日之食人力不可救也,鼓以充阳也。水之灾,人力可救也,鼓庸愈哉!”(第五卷452-453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其二,跟“救火”用法基本相同,即通过导水疏水救人救物。这一点,《汉语大词典》没有提及。例如:“至于期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而决其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之军而擒知伯。”(《韩非子》)其他书中,比如《战国策》、《淮南子》和《资治通鉴》,也有对这一事件的叙述,也都出现了“救水”。值得注意的是,前面我们说,对于汹涌而至的大水,人力难控,这是就生活中突发的一般情况来说的,而杨慎《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中“水之灾,人力可救也”,却是就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群体性救灾活动来说的,二者并不矛盾。
《韩非子》等书中的“救水”,可以看作反映群体救治水患的特定用法。在今天,假设在一栋大楼里,某个房间忽然水管破裂,造成水淹事故,是否可能有人会扒在窗口“救水啊救水啊”地大声呼叫呢?既然古代曾经有过这种说法,现在由于情急而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尽管通常大家都不这么说,但作为偶发性的说法,似应用特殊眼光看待,思考其偶发的原因,不必简单化地认定为“病句”。
(选自2007年2月1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说“救火”而不说“救水”,是因为火是人力可控的,水是人力难控的。
B.《汉语大词典》所收的“救水”一词,其意义只是和迷信的习俗有关。
C.古代典籍里说到的“救水”,往往既指一种迷信的习俗,又指通过导水疏水救人救物之义。
D.《战国策》《淮南子》《资治通鉴》中提到的“救水”,是就生活中突出的一般情况来说的。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语言的使用状况,可以说“救火”的语境,也可以说“灭火”。
B.如果发生的水灾是人力可控的,就可以使用“救水”一词。
C.在情急之下,也可能出现有人“救水!救水!”的呼喊声。
D.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救水”一词应该会有它的生命力。
1.B(A绝对化,C只取其中一种意思D概念混淆)
2.C(A绝对化,B绝对化,D前后两句没有必然联系)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有咸、酸、甜、苦、辣、涩、鲜之分。鲜美滋味人人爱,滋味理解各不同,人生百味正品尝。
要求:①请用“味”字组成一个短语,使之成为文章的标题;②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略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同学们,现在请在你的草稿纸上写出妈妈、好友、水、阳光、空气,然后从它们当中选择一个,用笔划去。注意,划去的就代表着他(她、它)在你的面前永远地死亡或消失,不复再现。然后再依次划去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当你的面前只剩下最后一个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你想到了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请根据你的体悟和理解,写一篇作文。注意不得脱离材料内容或含意范围作文,不得套作、抄袭,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略
请以“铃声响起”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一些无法解释的疑难病症的相继出现,科学家自然把怀疑的目光瞄向了合成色素。大量的研究报告指出,几乎所有的合成色素都不能向人体提供营养物质,相反,某些合成色素会损害人体健康。
前苏联在1968――1970年曾对苋菜红合成食用色素进行了长期动物试验,结果发现致癌率高达22%。美、英等国的科学家在作过相关的研究后也发现,不仅是苋菜红,许多其他的合成色素也对人体有伤害作用,可能导致生育力下降、畸胎等,有些色素在人体内可能转换成致癌物质。科学家称,合成色素危害人体是因为它的原料煤焦油的特点所决定的,煤焦色素或苯胺色素对人体的危害有致毒性、致泻性、致突性(基因突变)与致癌作用。
比如屡屡被提及的亚硝酸盐,作为一种护色剂被广泛应用于腌制类产品中,而这样的食品无异于毒药。专家指出,亚硝酸盐超标使用对人体特别容易造成危害。因为亚硝酸盐在人体内能转变成亚硝胺,亚硝胺有极强的致癌性。不少食品生产单位和个体商贩为了美化食品外形,掩盖过期、变质食品,置消费者的健康不顾,无视有关法规,滥用亚硝酸盐的现象屡禁不止。
健康专家告诫说,有毒色素对人体的侵害有一个逐渐累加、积毒成患的过程,虽然目前造成严重后果的个案还相对较少,但是,一旦成患必然引发连锁效应。因为有毒色素不同瘦肉精,它使用的范围广,受害人群多,就如同目前还无法下定论的转基因食品一样,若干年后假如被证明有害健康,那时将无人能够幸免。当前胃癌、肠癌等消化道的癌症日渐增多,有毒色素的滥用,自然难脱干系。
(1)给这则材料提取两个关键词: (2分)
(2)材料中介绍了人类对“合成色素”关于人类健康的研究,请提取其主要观点。(4分)
(1)合成色素 有害健康(2分)
(2)几乎所有的合成色素都不能向人体提供营养物质,某些合成色素会损害人体健康。有毒色素对人体的侵害有一个逐渐累加、积毒成患的过程,虽然目前造成严重后果的个案还相对较少,但是,一旦成患必然引发连锁反应。(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