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70分)

在生活中,很多门其实是开着的,只是表面上看去像关着。许多人之所以没有跨进门,有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亲自去推一推,哪怕敲一敲的行动或勇气。很多人因此走了许多弯路,失去了许多成功的机会。请以“门其实开着”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

仿照下面句子中“当XX说……”的形式续写两句话,与上下文连贯统一。(2分)

书是我的精神支柱,它塑造了我的灵魂。当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时,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尊严;当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时,我懂得了作为人的

价值;

每读完一本书,我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

参考示例:当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日时我懂得了人应该具有__精神;当白朗宁说“拿走爱,世界将变成一片坟墓”时,我懂得了作为人,奉献爱心是多么重要。

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仿写。(4分)

有许多汉字.通过巧妙的联想和想象,可以给人某种有益的启迪。

例如:“思”――勤耕“心”上“田”,“思”想才会获得丰收。

又如:“问”――只要开“口”“问”,学习就有“门”。

又如:“偏”――有了“偏”见,常常会把“人”看“扁”了。

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倒①:“悟”――用“吾”之“心”去思索,方能有所“悟”。  示例②:“忌”――“心”里只有自“己”的人,能不为人所“忌”吗?  示例③:“旧”――旧的东西。过了“一日”就变成“旧”的了。  示倒④:“跌”――人一“失足”就会“跌”倒。  示倒⑤:“臭”――“自大”多了“一点”,这种人只会“臭”名远扬。  必须对字进行合乎逻辑的拆分解说,且必须思想健康。每点2分。(不加引号不减分)

阅读下面文字材料,根据要求答题。(6分)

①呼出废气吸进新鲜空气,生命就是在这种呼吸中保持与延续,这是近于废话的常识,然而,宇宙万物都以其不同方式,在做着生命的大呼吸,只是一般人没有如此理解罢了。举其大者,有日升月落的白天和黑夜,天体的运行才会保持平衡,那是宇宙的大呼吸;天有阴晴云雨,地球上的生命才能取得养料繁衍生命,这是大自然的大呼吸;有平原与峡谷,高山与河川,而后才有山河之雄壮秀丽,这是大地的大呼吸;有潮涨潮落,才有大海丰富恒久的生命与多变的性格,这难道不是大海的呼吸?有涨有跌,股市才具有吸引亿万投资者不怕风险的魅力,经济运行就靠这一呼吸而保持社会的活力……文化巨人司马迁以及他所列举出来的这许多巨人,他们都在人生的大起大伏大悲大苦中,打磨出他们非凡的意志,人格的魅力,坚韧的性格,以及对人生对世界独有的理解与思考,而后成就其大业,功垂后代。

  ②其实,这种人生大呼吸,一般人都有可能遭遇到,只是未必能够把它作为超越生理的精神呼吸,从中去获取生命的养料,并在逆境中完善人生成就其自身。孔子、孙子、屈原、司马迁、左丘明等等,他们的大呼吸,是被迫的,为此付出了从肉体到精神的巨大代价,他们是从高位堕入尘埃,从天堂打入地狱的巨大的生命落差中,完成了这种大呼吸,其中包括像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和《石头记》的作者曹雪芹那样,是富贵乡的被放逐者,在破落之家中遭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但还有另外一种,生于底层,从苦难的污浊泥潭里走向高山之巅,像英国狄更斯、苏联高尔基、美国杰克・伦敦等等,苦难的童年让他们直接从经济生活的贫困、出身的低贱、世道的不公等残酷__的人生大波动中,感受人生,体验生命,并学会了这种大呼吸,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养料而后显示了非凡的生命价值。

③不管他们以何种形式接受了这种人生大呼吸,都说明这种精神呼吸,对于生命的升华,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生在世,生活的道路不可能平坦。事业上的得失,人际关系上的处理,健康状况,战争的伤害,自然灾害的突发等等无不在伺机向我们发出袭击。不同的是,有的人,当这种袭击临头的时候,把它看作生命大呼吸的开始,接受它,并变被动为主动,沉潜下来,从自身的文化修养、知识结构、社会经验、生存技巧、心理素质等方面,反复反观自省,体察民情,透视社会,解剖人生,利用一切条件和机会吐故纳新,补缺堵漏,工其事,利其器,转害为利,避短扬长,忍辱含垢,毅然地让精神站起来,而且稳稳地站到一个新的生命台阶上去,不为眼前之利,而是为了千秋万代;有的人却不是这样,灾难一旦降临或偶遇挫折,就垂头丧气,眼前一片__,悲天悯人,诅咒人生,以致自暴自弃自残自戕,一蹶不振而自甘沉沦。

(1)第②段列举古今中外文化巨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3分)

答:

(2)第③段“利用一切条件和机会吐故纳新”一句中,“纳新”在文中其实是指“吸取”(4个字)

(3分)

(1)这种精神呼吸,对于生命的升华,都是不可或缺的(或答:人都可能遭遇到大苦大悲的生命大呼吸,但应从中去获取生命的养料,在逆境中完善人生并成就其自身)(2)精神养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2) ,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3)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4)落红不是无情物,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5)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6)谨庠序之教,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楼船夜雪瓜洲渡(2)日月忽其不淹兮 (3)杨柳岸晓风残月(4)化作春泥更护花(5)雕栏玉砌应犹在(6)申之以孝悌之义(6分)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6分)

[越调]天净沙・春(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1)“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用文字把它们勾画出来。(3分)

答:

(2)这首曲子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3分)

答:

(1)“春山”可以想象为山花烂漫,新竹满山,草盛林秀,崖青瀑白;“暖日”可以想象为和煦的、艳丽的、温柔的;“和风”可以想象为微醺的,使人血脉和畅,筋骨舒展。(2)有关的景物排列起来,两字一景,组成一幅幅画面,由静态描写转向动态描写,从不同的空间和层次展现了春日的美好。

3.D(任:能够)

4.C(A①那么②就;B①被②成为;C①②都是“的”;D①表连接②表转折)

5.B(综观全文,作者写木之生长不易,是为了隐喻人才成长的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中国孔子基金会“发布”的“孔子标准像”,引起很大争议。基金会辩称,“发布”“孔子标准像”不是商业行为,而是为了给“文化传播和交流提供统一载体”。其实,这样的辩白有“此地无银”的嫌疑。自古以来,“文化传播和交流”就离不开商业活动,商业和文化本来也不是截然对立的。而若以商业为目的贩卖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和以文化为幌子谋求不正当的商业利益才是需要在道德上给予谴责的。  

我想最主要的争议还是在于“标准”。“标准”具有唯一性或排他性。孔子基金会为孔子塑像本来无可非议,尤其在孔子故里。问题在于“标准”的依据在哪里,其他的机构(比如国际儒学联合会或者中华孔子学会)、其他的地方(比如香港、新加坡)为孔子塑像,难道就“不标准”吗?事实上,已经存在那么多的孔子塑像,可以说已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聚集区,难道那些塑像都不标准吗?基金会的发言人解释孔子的标准像来自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图”。吴道子的画非常著名,但吴道子并非儒家学者,也不是孔子后裔,更没有“圣人故里”的籍贯,而仅仅是因为他的艺术水准“穷丹青之妙”,后世公认“天纵其能,独步当世”。吴道子更有影响力的画其实是和fó jiāo 、dào jiāo 以及民间鬼神信仰等题材有关。吴道子的“先师孔子行教像”被广泛接受也不是因为它的“标准”,而是它成功塑造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形象,栩栩如生。

既然是塑像,就需要从艺术的标准去要求。既然是历史人物的塑像,就需要接受历史的选择和考验。基金会的发言人还说,现在国内出现了很多“神化”和“丑化”孔子形象的塑像,所以需要“标准像”,这也是似是而非的理由。历史上孔子的形象本来就形形色色,即使是画圣吴道子的“先师孔子行教像”也不是一家独尊。根据个人粗浅的观察,基金会“发布”的“标准像”失掉了吴道子画像所塑造的孔子渊博而和悦、认真投入而循循善诱的导师形象,那是不是“矮化”了孔子的形象呢?

孔子的伟大根本不在于有什么“标准像”,有关孔子思想的传播更不需要什么统一的媒介。时至今日,无论以孔子冠名的机构多么庞大,研究孔子的学者多么权威,以及孔子的“老乡”多么热忱,包括孔子的后裔多么直系,谁又有资格说自己可以“发布”一个孔子的“标准像”呢?这些人集合起来,也没有资格这么说。孔子的塑像是受欢迎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孔子去世2400多年以后,有人大张旗鼓地“发布”“孔子标准像”,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选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10月22日,有删节)

1.下列说法哪一项符合中国孔子基金会所提出的其发布“孔子标准像”的立场?( )

A.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本身并不排除商业目的

B.“孔子标准像”的原型来自于被世人普遍认同的吴道子所绘的孔子画像

C.“孔子标准像”的发布有利于大众对孔子思想内涵进行统一的解读

D.制定一个统一的孔子像,将有利于孔子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2.依据本文所给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不赞成中国孔子基金会为孔子发布标准像的做法。

B.作者不反对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为孔子塑像。

C.作者认为,中国孔子基金会发布“孔子标准像”,受到了商业利益的驱使。

D.作者认为,孔子之所以伟大,在于他的渊博和悦的形象以及循循善诱的教育者风范。

1.D(A项是作者的观点,不是中国孔子基金会自身所申明的立场。B项本句话对,但不是“立场”。C项表述不正确,不能说“统一的解读”。D项对,见第一段中的语句:基金会辩称,“发布”“孔子标准像”不是商业行为,而是为了给“文化传播和交流提供统一载体”。)

2.D(A项对,在全文中也能找到一些表明作者立场的语句,如“有人大张旗鼓地‘发布’‘孔子标准像’,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等。B项对,见第二段中的相关语句:孔子基金会为孔子塑像本来无可非议,尤其在孔子故里。C项对,见第一段中的相关语句:其实,这样的辩白有“此地无银”的嫌疑。自古以来,“文化传播和交流”就离不开商业活动。D项错,全文并未提出孔子之所以伟大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长在玫瑰旁边的苋说:“你真是朵美丽的花儿,众神和人类又是多么地宠你呀!我妒忌你的美貌和馨香。”玫瑰回答说:“哦,苋,就是没有人采摘,我也活不了多久。而你呢,一年四季都清新如初。”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阅读下面文字材料,根据要求答题。(6分)

①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讨论、宣传中,常听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论证。这几乎是一个事实陈述,但是,这样说有许多疑点。第一,地球并非只为人而存在,利奥波德曾说:“在土地为我们提供生计这个事实和土地就是为此而存在的推论之间,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区别。”第二,如果由于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就要保护它,若地球足够多,就可以不保护了吗?假如我们有N.个地球,那会怎么样呢?

②人总是从与自己关系的远近来判别道义的轻重.在中国,“家”是一个基本分界线,一般分“家里”和“家外”,推而广之有朋友和非朋友,认识的人与不认识的人。

③近代伦理考虑的范围要大得多,但通常仍然限于“同类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黑人”不被算作“人”。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梦”,就是想把黑人变成人的一部分,使之成为人类共同体的一部分,享受人的伦理和权利。随着社会的演化,伦理学讨论的范围有了质的飞跃,试图超出人类而达于外物。

④首先是一般的动物,它们被包含在类似于人类的“共同体”内。伦理主体的扩展,是一个远非论证清楚的观念,但却体现了人类思想的超越性,它是一种值得关注的、并将产生伟大影响的思想。

⑤近些年,有一种名叫红豆杉的植物,因其“有用”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后来竟导致云南红豆杉大量被砍伐,生态破坏极为严重。红豆杉的故事可以得出什么教训?一种容易理解的解读是,人类或者人类中的某一部分(如正在奔小康的中国人)不可过分短视。为了自己或者为了子刊、后代,我们应当保护植物资源,不可为了一时的小利,而损害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这种基于功利主义伦理的解释,直到目前仍然流行, 自有它的道理。我们没必要反对人类对植物的利用,利奥波德甚至不反对打猎。

⑥但是,这还不够。还有基于非功利考虑的伦理,至少不直接涉及功利目的。这种非功利伦理具有真正的超越性,“利他行为”就是其显著特征。人类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植物、动物并非因人而存在、为人而存在;从进化的角度看,人足相当晚才出现的物种。当我们有决心扩大伦理主体,把自然界中的土地、植物、动物都视为与每个人类同的伦理主体时,我们就会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

⑦我们如果有无数植物可以利用,是否就可以任意处置植物呢?有人回答说,当资源不太多时,仍然要保护,当资源很多时就不必了。但是另有人回答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护地球,都要爱护植物。这两种世界现和伦理观,既有重叠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完成观念上从人类伦理到自然伦理的超越是相当困难的,即便观念上我们已经认可了,操作上仍然是一个相当复杂相当漫长的过程,可能是一种无限的过程。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也不要因为过程无限而放弃时时不倦的追求。

⑧伦理扩展意味着人类的进步,代表着人类心灵的超越能力突破了传统的束缚。

(1)第⑤、⑥段中,作者认为“功利主义伦理”和“非功利伦理”的显著区别在于:

前者 ,后者 。(每个空格填一个字)(2分)

(2)“伦理扩展意味着人类的进步”。从全文看,“伦理扩展(伦理主体的扩展)”经过了几个阶段,请简述:(4分)

(1)为己(利己);利他(2分)

(2)答案:亲近的人;→ 同类人 →人类共同体→ 人类动物共同体 →人类和土地、植物、动物等共同体。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