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蒋醺(台湾)

苏东坡在落难的时候,才在岸边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完美的诗句。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难时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拙,歪歪倒倒无所谓,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

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你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你的时候,在江边写出最美的诗句。

他原本是朝廷大员,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苏轼始号为东坡。

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段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所以他那时候写出了最好的诗。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醉复醒”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归来仿佛三更”则是,回来已经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但是他睡着了,鼻子打呼。“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都不应。我们看到他之前的诗,敲门都不应,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就算了,他就走去听江水的声音,“倚杖听江声”。[注]

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那时候跑到黄州的夜市喝点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壮汉,那个人就把他__在地上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然而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这是了不起的生命过程。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认识他,然后他常常不给人好脸色,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

所以我觉得,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之后,最后出来的一个味觉是“淡”,所有的味道都尝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道是生命中最深的味道。你会发现苏东坡在得意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清风徐来但是从他的诗中看到,因为他不得志,才感觉到清风。

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他可以感受到:历史上那些争名争利,最后变成一场虚空。可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他回到了自我。

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笑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感觉都不会美。所以这个“淡”是你经历酸、甜、苦、辣、咸以后,才知道它的可贵。苏东坡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我回头看我走来的这一生,心很静,也就无所谓了。

[注]段内引语均出自苏轼词《临江仙》。

1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全文,概括出“淡”的含义和“淡”给人的感受。(5分)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第四段主要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苏轼的变化?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4分)

   (1)朝廷大员的苏轼成了种田的苏轼,他改变了处世的态度。(或: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

   (2) 苏轼在不断被贬谪中越来越脱离目的性的现实,不断感悟,越来越接近回到自我。

12.(5分)

    含义:回到自我。(2分)

    感受:清新、美好、平静。(3分)

13.(8分)

    引用和对比。(2分)连续引用了苏轼词的句子,边引边解,写出苏轼在被贬的日子里,生活自足,心态平和(2分);通过前后处事的对比,看出苏轼有了“在历史上建立一段光明磊落的生命感情”的感悟(生活态度的改变)。(2分)为后面归结出回归自我才是人生真谛(或“淡”是人生最深的味道)的主旨作铺垫。(2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3)乱花渐欲迷人眼,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_____________,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姜夔《扬州慢》)

(5)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予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6)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将进酒》)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2)奈何取之尽锱铢(3)浅草才能没马蹄(4)纵豆蔻词工

(5)申之以孝悌之义(6)千金散尽还复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水调歌头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病不能射。

叶梦得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1)“秋事促西风”中的“秋事”本意是秋收的事情,从全词看,实际上是指什么?“岁将晚”包含的两层意思是什么?

答:

(2)“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中“醉”字揭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词的下阕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1)边疆紧急的战事。(1分)时序的晚和作者年岁的大。(2分)

(2)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而朝廷昏庸无能的愤懑之情。/ 感叹自己年老体衰无力报国,但仍不忘收复国土的壮志。(3分)

3.D(形:表现,流露)

4.B.连词,于是,就(A.连词,而且 / 连词,尚且代词,他 / 语气副词,大概 D.连词,表转折,可是 / 连词,表并列,不译)

5.C(“私下写信给孙区吴的属官蒋杞,指使他杀人灭口”与原文不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中国古代的国画艺术几乎没有经过临产期的阵痛便融入了中国现当代文化系统,并且在中国现当代文化系统中继续创造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新高峰。

中国画的近现代的发展中,国画界公认为有两个大的系统,一是“传统型”系统,一是“融合型”系统,前者走的是“取今复古”、“以复古为革新”的道路,后者走的是借鉴西方美术改革自己、发展自己的道路,而在这两个大的系统中,取得了更突出成就的是“传统型”系统。为什么会是这样? 在这里,有一个中国画存在的基本根据的问题,它的根据不是传统的封建政治统治,不是传统的伦理道德,不是任何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相冲突的东西。它的存在根据就是中国知识分子自我表现的欲望,就是人类创造美的才能,就是人类欣赏美、接受美的创造的要求。在这一点上,它与西方美术没有本质的区别,与中国现当代文化要求也没有根本的区别。它与西方美术的区别是在工具、材料的差别上。由于这种差别,使中国画和西洋画所创造出来的美的形态是不可能相同的,也不能相同。它的根据不是中国人一定要继承中国的传统,一定不能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是每一种美的形态都必须具备自己的个性,在自己独立个性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现当代国画家与现代西洋画家使用着不同、而与中国古代画家相同的工具和材料,因而中国古代绘画传统对于中国现当代国画家仍有更直接的借鉴作用。

中国国画艺术的创作是个人性的,个人人生感受、时代感受、审美感受的任何一种变化,在一个杰出的画师那里,都能够以特定的形式转化为绘画艺术风格的变化。它的灵活性、自由性使它在任何时代都无法绝对凝固起来,失去发展变化的机制。时至今日,它在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中,也较之京剧、地方戏有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它在现当代社会遇到的惟一困难是西画的竞争,由于中国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为西画所不能代替的,所以它的存在与发展并不会由此产生根本的危机。我认为,从总的特点上说来,中国画是与背景融为一体的,西洋画是从背景上走出来的;中国画容受你,西洋画争取你;中国画使你的心情趋于平静,西洋画使你的精神受到震动。即使在现当代社会,这仍是人类的两种不同的审美需要。由于这种不同,它们将分别占有不同的空间,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要。中国画将永久性地成为绘画艺术的一种独立的形式。它将继续存在着,因而也会不断有变化、有发展。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的国画艺术自然融入了中国现当代文化系统,成了现当代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

B.中国国画与各种艺术形态一样,也必须具备自己的个性,在自己独立个性的基础上发展。

C.中国国画的杰出画师总是能够将自己对人生、时代、审美的感受,以特定形式转化为自己的创作风格。

D.中国国画至今仍能比中国其他一些艺术形式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2.使中国国画现当代“传统型”比“融合型”系统取得了更突出成就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

A.中国现当代“传统型”系统国画的基本根据不是传统的封建政治统治和伦理道德,不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相冲突。

B.中国现当代“传统型”系统国画与西方美术存在的基本依据没有本质的区别。

C.中国现当代“传统型”系统国画所创造出来的美的形态和西洋画不相同。

D.中国现当代“传统型”系统国画家使用着与现代西洋画家不同而与中国古代画家相同的工具和材料。

1.A(中国国画“在中国现当代文化系统中继续创造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新高峰”不是“成了现当代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

2.D(4项均是中国国画“传统型”和“融合型”两个系统共有的,而D项才是中国古代绘画传统对于中国现当代国画家有更直接的借鉴作用的原因,也即是“传统型”系统国画走“取今复古”、“以复古为革新”之路取得了更突出成就的原因)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一个公路收费处,多年以来,都有三个工作人员负责收取每辆六元的车辆通行费,他们必须每天24小时轮流当班,虽然他们的工作保证了通行费的收取,但十分辛苦。于是,有人提议,在收费站设立了一个自动缴费机,司机只要往缴费机中扔入六个一元硬币,缴费机中的一个部件就能准确测出通行费已足额缴交,道杠就会抬起放行。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收费处人员发现,这个无人值守的自动缴费机虽然大大减轻了监控探头

有三个庙,这三个庙离河边都较远。怎么解决吃水问题呢?

第一个庙,和尚挑水路比较长,一天挑了一缸就累了,不干了。于是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来个接力赛吧,每人挑一段路。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又转给第三个和尚,挑到缸边灌进去,如此往复,缸中的水就挑满了。

第二个庙,老和尚把徒弟都叫来,说我们立下了新的庙规,要引进竞争机制,你们三个都去挑水,谁挑得多,晚上吃饭加一道菜;谁挑得少,吃白饭,没菜。三个和尚拼命去挑,一会儿功夫,水就挑满了。

第三个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天天挑水太累,咱们想想办法。他们上山砍竹子,将砍下来的竹子做成竹管连在一起,一直连到水缸中。然后又买了个辘轳,架在河边。第一个和尚把水摇到竹管旁,第二个和尚把水倒进竹管中,第三个和尚在地上休息。三人轮流换班,缸中很快就灌满了水。

请你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阅读下面文字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嫦娥1号卫星首先由运载火箭送入地球大椭圆轨道,卫星与运载火箭分离后,利用自身的推进系统经过三次加速,进入地球至月球转移轨道。在此期间,卫星需要进行多次轨道调整和姿态机动,以确保能够准确的被月球引力所捕获。卫星在地球至月球转移轨道运行4~5天后,进入月球捕获轨道,进行三次制动,分别经过三个不同轨道阶段进入月球的目标轨道,执行预定的任务。卫星从发射到进入月球目标轨道大约需要十几天。

由于地球、月球和卫星都在运动,在地球、月球、卫星三体运动条件下,嫦娥1号卫星的轨道设计,较以往的地球和卫星相对运动条件下的设计更为复杂。嫦娥1号卫星脱离地球引力飞向月球的过程是沿着一条精心设计的地球至月球转移轨道飞行的。这一复杂的过程分为主动段、调相轨道段、地球至月球转移轨道段、环月轨道段四个不同的轨道段。相对于低轨和高轨卫星而言,嫦娥1号卫星对应于各飞行阶段的飞行程序更为复杂,这一复杂的程序给测控、变轨、能源、热控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卫星有轨道交会的要求,卫星的发射日期和发射窗口选择将有较大的限制。

同时,嫦娥1号卫星科学探测的目的是要全面了解月球相关信息,对月面进行探测,特别是对月球南北两极的探测,卫星在环绕月球飞行过程中轨道的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我国科学家在确定嫦娥1号卫星运行轨道的时候,选择了极月轨道,即轨道相对于月球赤道的倾角为90度。为使沿整个轨道所获得的遥感图像具有相同的分辨率,采用了圆轨道。为提高图像的分辨率,要尽可能选择较低的轨道高度。我国嫦娥1号卫星轨道高度为200公里。

(选自《中国航天》2007年第11期)

(1)嫦娥1号卫星从发射到进入月球目标轨道,中间依次要经过以下三个轨道:

。(2分)

(2)嫦娥1号卫星的轨道设计“更为复杂”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1)地球大椭圆轨道  地球至月球转移轨道  月球捕获轨道(答对两个得1分,答对三个得2分。)

(2)嫦娥1号卫星的轨道设计“更为复杂”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嫦娥1号卫星脱离地球引力飞向月球的过程要经过主动段、调相轨道段、地球至月球转移轨道段、环月轨道段四个不同的轨道段,( 1分)它的飞行程序更为复杂( 1分);二是嫦娥1号卫星科学探测的目的是要全面了解月球相关信息,对月面进行探测,特别是对月球南北两极的探测,( 1分)这要求整个轨道所获得的遥感图像须具有相同的高分辨率。( 1分)

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

人文武夷

王长青

朱熹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这一跨越时空穿透历史的高度评价,道出了中国古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辉煌鼎盛。

正是中国古文化的这两座巍峨的高峰,才撑起了中国历史发展永恒的文明时空,曾令

多少人高山仰止、顶礼膜拜呀!

泰山借孔子而彪炳千秋,武夷山因朱熹而名垂史册。

纵观中国古文化的浩浩长河,我们不能不提到孔子和朱熹,也不能不提到泰山和武夷山,因为他们的生命、智慧和学说早已溶进了这两座大山的脊梁,他们的名字也成了这两座大山的符号和代称。

“宇宙间三十六名山,地未有如武夷之胜;孔孟后千五百余载,道未有如文公之尊。”元代朱子学代表人物熊禾在《重修武夷书院疏》中的这段撰文不仅道出了朱熹与武夷山的特殊关系,也道出了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

朱熹在武夷山著书、立说、讲学、生活达半个世纪之久,与武夷山结下了割舍不断的浓浓的生命之缘。

自从朱熹把生命托付给武夷山之后,就注定了武夷山必有故事的演绎和文化奇迹的出现。从此,武夷山有了与泰山比肩的高度,成了继泰山之后的又一座难以逾越的文化高峰。

如果说武夷山是朱熹生命的依托,那么,朱熹就是武夷山永恒的文化魂魄。

朱熹用一生的智慧与追寻成就了“学达性天”的至高境界,武夷山才有了“道南理窟”的千古流传,人文历史才有了繁星似的灿烂和山岳般的厚重。

身居武夷,感念苍生。朱熹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博大胸襟和人生理念,完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大融合大跨越,实现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从此,理学的浩浩长河便有了生命激情的奔涌,“万世宗师”也成了朱熹永恒的定位。

生命的长度不以岁月界定,八百多年的时光过去了,朱子理学的浩荡古风依然生机勃发,朱熹依然鲜活在世人的心中。因为文化的魂魄和思想的灵魂是永存的。

柳永

在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婉约派”宗师柳永是一颗耀眼璀璨的星辰。介绍柳永生平,不可不提到武夷山。因为武夷山是他生命的诞生地,是他血脉中永恒的根,也是他人生永远的故乡。

武夷山因柳永而有了人文的绚丽和生命的浪漫,这是武夷山千古一遇的人间词话,更是武夷山永远的自豪与荣耀。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是一番何等的文化景象呀!一生中创作的作品能有如此广泛的流传,且经久不衰,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不能不说是一个人间奇迹。这是苍天对武夷山水的一个馈赠,是历史对武夷山水的一种厚爱。

柳永与武夷山的结缘,这是人文与山水最经典的组合,更是一曲千古绝唱的演绎。一座跨越千年时光的文学丰碑就这样高高地耸立在武夷山,耸立在中国文学史的峰巅上。

武夷山能拥有柳永这样一位顶级的历史文化名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天意,是一种缘分。

“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柳永赞美故乡武夷山水的词作至今仍在武夷山广为传诵;__生前手书的《望海潮》碑刻如今也成了武夷山柳永纪念馆的镇馆之宝,令无数游客驻足品味、诗意奔涌……

柳永为武夷山增添了无穷的亮色。正因为武夷山拥有了柳永这样一位千古词才,山水才有了文学的底蕴和浪漫的情怀,历史才有了生命的放歌和千古的评说,人文才有了跃动的魂魄和流淌的血脉,岁月才有了久远的呼唤和人性的追寻……

纵观浩瀚的中国文学史,有哪一位文人敢于摒弃身份的界线,冲破世俗的眼光,跻身歌妓乐工之中,与这些社会底层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并以她们的人生际遇为主要创作题材,写下了大量反映底层人物人生历程的心灵之作?!有哪一位词人能写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凄美的人生景致,并传递出词人对人世间无奈的嗟叹?!有哪一位文人能够像柳永一样,敢于蔑视权贵,敢于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我不知道这是人生的财富还是人生的不幸?!我只知道这是才情与性情的高度融合,这是时代与命运的无奈结局。

柳永的一生才华横溢、命运坎坷。历代以来,关于他人格的评价始终褒贬不一。我只想说一点,柳永的“偎红倚翠”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他是一个真正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性情中人。这是故乡武夷山的骄傲,也是武夷山血脉的真情流淌……

武夷真山水,柳永真性情,这就是武夷山应有的本色。

11.文章最后一段说,“武夷真山水,柳永真性情”,柳永的“真性情”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12.文中画横线的“如果说武夷山是朱熹生命的依托,那么,朱熹就是武夷山永恒的文化魂魄”一句话有什么含义?从文章中写“朱熹”的部分看,它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5分)

答:

13.文章题为“人文武夷”,但写的为什么却是“朱熹”和“柳永”两个人?请说说你对这

个问题的理解。(6分)

答:

11.柳永的“真性情”表现在:①敢于摒弃身份界线,冲破世俗眼光,与社会底层人物同呼吸共命运;②以歌妓乐工的人生际遇为主要创作题材,写下了大量反映底层人物人生历程的心灵之作;③以他的词作表现凄美的人生景致,传递出对人世间无奈的嗟叹;④敢于蔑视权贵,敢于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6分,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两点得3分,写出三点得4分,写出四点得6分。)

12.这句话点明了朱熹与武夷山的特殊关系:武夷山是朱熹的生命栖息地,而朱熹“学达性天”的至高境界,也成就了武夷山“道南理窟”的千古流传,成就了武夷山人文历史才的灿烂厚重。(3分)从文章中写“朱熹”的部分看,它在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朱熹把生命托付给武夷山”,下启朱熹对武夷山人文历史的贡献。(2分)

13.文章题为“人文武夷”,自然就要表现武夷山的人文性,(1分)而朱熹以“完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大融合大跨越,实现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的成就,(1分)柳永以“为武夷山增添了无穷的亮色”的才情,(1分)当之无愧地可以成为“人文武夷”的符号,(1分)他们是武夷山永恒的文化魂魄,是武夷山永远的自豪与荣耀,(1分)因此,文章就把他们两人作为“人文武夷”的表现内容。(1分)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3) ,天下归心。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5) ,秋水共长天一色。

(6)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周公吐哺

   (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落霞与孤鹜齐飞

  (6)猿猱欲度愁攀援(每句1分,写错一个字,该句就不能得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 松柏本有性。

(1)从所写内容看,诗歌表现的对象显然是“松”,但作者为什么却以“赠从弟”为题,而不是按照常规以“松”为题?(3分)

答:

(2)颔联、颈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具体赏析。(3分)

答:

(1)本诗表面上是表现松树的耐寒,(1分)实际上是诗人借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要坚贞自守,在乱世中更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不能因为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1分)因此以“赠从弟”作为诗的题目,以此来表明自己要传达的意旨。(1分)

(2)颔联、颈联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通过风声的“盛”与松树的“劲”、冰霜的“惨凄”与松树的“端正”的对比,(1分)突出了松树不畏狂风、冷冰的傲然形象,更加明显地展现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