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22―24题。
①“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宋两朝最具代表性的八位散文家,他们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 A 、 B 、苏轼和苏辙。他们是中唐和北宋两次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和核心人物,而从散文史的角度看,这两场运动本身就具有连续性,因此将唐宋八大家视为一个整体,应该说是与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符的,故而得到后世公认。
②总的来说,唐宋八大家对于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成功革新的文体文风。古文运动虽是打着复古的旗号进行的,实质却是对文体和文风的一次重大革新。经过八大家的努力,古文这一更富表现力、更接近口语和文体彻底击败了骈文,在今年的散文发展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为止。二是
C 。在八大家之前,古文体制不甚明晰,内容错杂,从韩愈开始,古文中的各种体裁方具备固定的形制,到了宋六家的作品中,文体形态更趋完备,为后世古文家提供了轨范。三是 D 。先秦两汉的古文严格来说不能算是文学散文,六朝以来由于骈文的兴盛,古文多用于应用文或非文学著作的写作,只有到了唐宋八大家手中,古文才重新被赋予文学散文的特质。就连一些思想论文、应用文都具有浓烈的文学色彩,使人读来赏心悦目。
22.填写①段中的空格,并分别列举一篇我们在高中阶段学过的这位文学家的作品。
(A.、B.不分先后,但作品请对应填写)。(4分)
A. ,作品
B. ,作品
23.下面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就总体来说,他的散文广泛吸收了先秦以来散文与骈文创作的有益经验,善用修辞,推陈出新。代表作有《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
B.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创作上最擅长山水游记、寓言和人物传记,山水游记中以“永州八记”最为著名,其中不但描绘了当地的自然景物,更融入了遭受政治挫折后内心的苦闷。
C.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文风平易畅达,含蓄委婉。代表作有《醉翁亭记》《张中丞传后叙》等。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早年文章以政论、史论为主,代表作有《朋党论》等;经历“乌台诗案”后,文风更趋于清旷简远,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24.填写第②段中的空格。(不超过15个字。)(4分)
C.
D.
22.王安石、曾巩,作品只要是高中课本中学过的即可,诗词文不限
23.D
24.D:促使各种古文文体独立成型 D:极大地增强了古文的文学性
阅读下文,回答18―21题。
守望长城
可臻
在人生匆匆而又珍贵的细节中,我又一次在这里久久驻足,长城大地之上的苍穹,苍穹之下的桑田,像一部经典的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扣人心弦的惊叹。
站在长城之巅,突然涌上了一种难以承受之重的感触。胸中有着一种茫茫的春秋起伏,肩上总负有一种神圣的日月星辰,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现在与未来在这里接壤,一个眼神便是一页不朽的篇章。于是,我不知道自己是沐浴在秦时明月之中,还是踏上了汉时雄关,拽着唐风宋雨的浪漫情怀,便将自己濡湿得淋漓尽致。在整部人类史中,长城之外还有长城吗?
无论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提起中国北京,人们第一个念到的名字便是这神奇巍峨的万里长城!这蜿蜒于千山之巅、莽莽苍苍的中国的长城,这壮丽辉煌的荣光是祖先赐予我们的永远的精神摇篮。
五千年的白云苍狗,五千年的日出日落,当我们的始皇大帝开始修筑长城时,整个西方尚处于耶稣诞生前的蒙昧时代。而在华夏,在闪光的《诗经》华章之外,在老子已将宇宙和历史融会贯通的“道”中,在秦帝国横扫六合的金戈铁马声里,长城已经耸起了古老中国的精神脊梁。
如今长城横笛竖箫般的静美在古老中国的青春怀里,鼓实的肩膀勾画出世界上最壮美的图腾。这是中国的骄傲,这是奔涌的力和美的精彩组合。
无论是过去的帝王,还是今天的百姓,登临长城都是为了寻找一个新的视点,使自己内心的飞扬与智慧的灵光奔腾于巅峰状态。透过一砖一石,我看到了从甲骨文演变成方形汉字的中国;穿过蜿蜒流动的城墙,我看到了从丝绸之路驼铃声中走来的中国。此时此刻,我将双臂伸展到不可能再长的长度,渴望拥抱长城,更渴望拥抱今日之中国。登临长城,感受自我和民族的万象更新;登临长城,可以使太阳从灵魂中升起。
面对这无边无际的生命高原,我真的很难想像在自己长长的一生中能否开启这万里长城般的胸襟。这份由长城赐给我的属于历史的感觉,是希望和再生的感觉,是属于我个人内心的起伏和超拔。
但又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突然有一种温柔的隐痛。
一个秦时的女子将自己的胭脂泪点点滴滴地洒在了长城的青砖上,从此凝结在了人类历史的枝头上,今日的明月就是你爱的前身,温婉动人如一支挽歌震颤在长城内外。
遥望曾经是凄风苦雨的山海关,曾经是令人回肠荡气的山海关,在后来者的眼中却是一个曾经浪漫了千年的山海关。到了今天,我情愿把它理解成一对相濡以沫的灵魂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一次真爱就是一场生死。只是如今谁懂呢?谁愿意相信呢?
我唯美的眼光正与一对情侣相遇时,发现他们正向空中随手抛出了两只空空的饮料瓶。
我渴求完美的心灵不禁为之一颤。
是的,当时代发展到今天,当我们看到人性中的美好与鄙陋继续向前再向前时,你是幸福还是忧伤?会不会有人为之枕着长城的台阶而彻夜无眠?
枕着长城的台阶,我确信历史的存在。它让我明白了个体生命是从怎样的一条抵抗着风雪并荡漾着绚丽浪花的河流里延伸而来。
枕着长城的台阶,它让我充分体验到了在人文空气日益稀薄的生命高原上,我们的心中还有一点什么没有熄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将是我们不变的精神指标。
忘不了,这里曾经承载过太多的苦难。烽火狼烟、朝代更迭、外寇入侵、民族生死,都在那斑驳的墙体和被风雨侵蚀的台阶记录着。中国人曾有的伤疤,应该让每一个炎黄子孙去抚摸,并夜夜牢记。多少年风雨你默默承受,多少年苦难你独自经受,多少年辛酸你都尝过,我知道,没有你就没有我,所以你的未来我愿意肩负。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4分)
(1)鼓实的肩膀勾画出世界上最壮美的图腾。
(2)但又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突然有一种温柔的隐痛。
19.文章以“守望长城”为题,写作者自己在长城之巅的“感触”。从全文看,写了哪几方面的感触?请概括回答。(6分)
20.“登临长城,可以使太阳从灵魂中升起”,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请联系上下文作答。(4分)
21.文中写到“秦时一女子泪洒长城”和“一对情侣随手丢弃饮料瓶”。其作用是什么?(4分)
18.(1)指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连的,成为本民族标志的长城
(2)为美好人性的衰缺而痛惜。
19.对历史长城的精神的感叹:对现时人文缺失的忧患:对未来责任的思考
20.形象地写出了登临长城钓深刻意义。登临长城是精神的洗礼。给人以希望和再生的感觉;使人寻找到新的视点,让内心和智慧处于巅峰状态;使个人内心起伏和超拔。
21.对美好人性的颂扬,对人性缺失的忧思。同时引出下文的思考。(4分)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汀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西岩:即柳宗元在《始看西山宴游记》中写到的永州西山。②(ǎi)乃:拟声词。③苏轼评此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夜晚时汲水和燃薪,事实不过是打水和烧柴而已,而作者却说“汲清湘”和“燃楚竹”,既有地域特点又给人清新脱俗之感。
B.“烟销日出”渔翁本该出现,“不见人”看似不合常理,但在青山绿水之间有橹桨之声悦耳怡情,让人想象,三四两句充满了苏轼所说的“反常”又“合道”的奇趣。
C.诗中独来独往的渔翁,含有几分诗人自况的意味,在寄情山水的同时,诗人也略寓政治失意。
D.全诗写出了一种清寥得又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的是主人公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
14.关于本诗的末两句,争执持续了数百年,许多文人认为删去为好,也有人认为应当保留。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13.A
14.同意保留的,结合末两句内容,写出孤寂的情感和被贬的怅然即可。(人物经历、内心感情)
同意删去的,重点结合前四局的景物和意境的完整性即可。(余韵无穷,画面完整清新)
8.D 9.C 10.C 11.D
12.(1)每次见到他便谈论寻问佛法,言语极其严肃恭敬,道研究虽因讨债多次前来,都没法说出口。
(2)我一人获罪,便可救活近千家人,还有什么值得怨恨的呢?
阅读下文,回答4―7题。
美与审美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自然美作为一种特定的美的形态,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对自然美的研究,就必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关系,支配着自然,改造着自然,并最终使自然能为“我”所用。在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以前,这种关系显然是不可能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于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并且,在人类刚刚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时候,自然界对于人类的“为我”关系,也未能立即形成。诚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类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于它的权力。”这种服从与依赖的关系,无法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对象的支配、改造,因而它实际上还不能算作真正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自然物不可能成为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也就谈不上“美”。
通过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实践活动,自然界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日益密切和广泛的关系。原来对人类有害或者与人类无关的自然物,转而成为有益的或是有关的了。自在的客观自然界,变成了“为我”的对象。于是,自然界就打上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烙印,具备了使人从中实现本质力量自我关照的审美特点。马克思说:“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美学基本原理》节录)
4.短文第二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指的是
A.人类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然的支配、改造、利用的关系
B.自然美是在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实践活动中逐渐产生的
C.指自然界与人类的相互服从与依赖的关系
D.指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支配和改造关系
5.下列对“自然美”的解说,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然美是美的一种特定的形态
B.自然美是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自然物
C.自然美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对自然物的理智复现
D.自然美产生于自然的人化
6.根据文意,给“审美”一词下定义,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审美”就是人们对本质力量的自我关照的行为
B.“审美”就是人们对美的一种看法
C.“审美”就是人们观察体味美的内涵的过程
D.“审美”就是人们对自我力量的一种关照的行为
7.依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眼前的自然物,有些可以作为审美对象,有些则还不能
B.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界是有着日益密切的联系的
C.自然美不是客观的,而是人们在支配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产生的
D.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有着“为我”的成分,所以,审美活动便包含了“自私”的因素
4.A 5.C 6.A 7.C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借以探求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个目的大得很。 B:阅读的过程,应是不断探究、不断思考、不断生疑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才有收获,甚至有创造。 C:如果__执意按其所谓“__”时间表,蓄意改变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__。 D:此前,布什政府一直将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列为其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称它对于保卫美国不受敌对国家导弹的打击至关重要。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100多年前的某个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再生利用,这在国内外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应该使用可降解塑料生产。
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17.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用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处理白色污染,都不是万全之策,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污染环境的问题。
B.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臭”,是因为它是免费赠送的;“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
C.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塑料污染,取得了一定成效;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
D.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但一百多年后被评为“最糟糕的发明”,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了它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8.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 ( )(3分)
A.随着科技的进步,不久,可降解的塑料将完全取代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塑料。
B.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就会意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自觉“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
C.在研制出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同时,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塑料袋将继续为人类造福。
D.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白色污染,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这一做法在世界各国将会普遍推行。
19.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文中指出的其原因有哪些?(6分)
20.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请你提出我们在对待对待这项“最糟糕的发明”的时,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态度?(6分)
17、B(“臭”是因为它造成了环境污染)
18、C(A“完全取代”“所有”不合原意,也太绝对;B与文中的“继续为人类造福”矛盾;D“在世界各国将会普遍推行”太武断。)
19、1.塑料袋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造成的白色垃圾难以处理。
2.处理塑料袋造成的白色垃圾,一般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但挖土填埋污染土壤,
高温焚烧污染大气环境。
3.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的塑料袋,虽轻便结实,但造成了环境污染
20、1.控制使用量,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
2.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
3.加强宣传,树立环保意识,尽量少使用塑料袋。
4.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对可降解塑料袋包装材料的研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文贵通达
李文海
眼下,杜撰几个含糊不清的概念,拼凑一些半古半洋的语句,堆砌成一篇诘屈聱牙、不知所云的文章,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一种时尚。这可以说是当前文风不正的一个突出表现。这种坏风气也蔓延到研究生教育中。有人说:有的博士论文常常连博士生导师都看不懂。这可不只是一句玩笑话,而是现实生活的某种真实反映。
其实,朴实无华,明白晓畅,乃是一篇好文章的头一个,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关于这一点,老一辈的文学大家们曾经反复强调过。
梁启超要算是文章高手了。梁启超创造了一种“新文体”。这种“新文体”不拘一格,俚语、韵语乃至外国语法均可入文,但前提是必须“平易畅达”、“条理明晰”。他说:“为什么要作文章?为的是作给人看。尤其是历史的文章,为的是作给人看。”文章写得让人看不懂,读来犹如雾里看花,这不但表明作者心目中没有读者,而且也失去了作文章的本意。
梁启超强调好文章首先要做到“词达”。他说:“若为文章之美,不要多说,只要能把意思表明就得。做过一篇文章之后,要看可删的有多少,该删的便删去。我不主张文章作得古奥,总要词达,所谓‘词达而已矣’,达之外不再加多,不再求深。我生平说话不行而文章技术比说话强得多。我所要求的,是章无剩句,句无剩字。这件事很重要。至于如何才能做到,只有常作。”这一段话,把“简、浅、显”三个字都包括进去了。“章无剩句,句无剩字”,就是“简”;“不再求深”,就是“浅”;“词达”,就是“显”。
“五四”时期倡导“文学革命”的胡适,也称赞梁启超的文章“有很大魔力”,并且对产生这种魔力的原因作了很有意思的分析。他说:“这种魔力的原因约有几种:(1)文体的解放,打破一切‘义法’‘家法’,打破一切‘古文’‘时文’‘散文’‘骈文’的界限;(2)条理的分明,梁启超的长篇文章都长于条理,最容易看下去;(3)辞句的浅显,既容易懂得,又容易模仿;(4)富于刺激性,‘笔锋常带情感’。”
胡适对梁启超文章的推崇,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他自己对文章好坏的判断标准。他在评价黄遵宪的诗时,跳出所论的具体范围,谈了自己对于“做诗”与“做文”的一般性看法。他指出:“这种诗的长处在于条理清楚,叙述分明。做诗与做文都应该从这一点下手:先做到一个‘通’字,然后可希望做到一个‘好’字。古来的大家,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古来绝没有一首不通的好诗,也没有一首看不懂的好诗。金和与黄遵宪的诗的好处就在他们都是先求‘通’,先求达意,先求懂得。”连“通”都做不到,既不能“达意”,又不能让人“懂得”,哪里谈得上是好文章?
对那些文理不通、逻辑混乱、晦涩难懂的文章,最深恶痛绝的大概要算是__同志了。1958年9月2日,__同志在一封信里严肃批评有些干部不大懂辩证逻辑,也不大懂形式逻辑,不大懂文法学,也不大懂修辞学,所以写的文章和文件只是将一些观点凑合起来,聚沙成堆,缺乏逻辑,准确性、鲜明性都有不足,文字又不通顺,更无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之态。他呼吁全党要认真提高写作水平,改进文风。时间虽然过去了近半个世纪,__同志的这段论述仍然有着重大的警示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2007年11月9日第15版,有删节 )
17.选出对“通达”的内涵理解有误的一项。( )(3分)
A.所谓“通达”指的就是写文章要朴实无华,明白晓畅,这是一篇好文章的最基本的要求。
B.所谓“通达”指的就是在“平易畅达”、“条理明晰”的前提下,不拘一格,俚语、韵语乃至外国语法均可入文。
C.所谓“通达”指的就是要做到“简、浅、显”,即“章无剩句,句无剩字”,“不再求深”和“词达”。
D.所谓“通达”指的就是先求‘通’,先求达意,先求懂得。”否则,就既不能“达意”,又不能让人“懂得”。
18.为了使自己的观点鲜明突出,作者采用了一些方法,以下对作者采用的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用论点作为文章的题目。
B.在文章的“提出问题”部分,揭示论点的内涵。
C.在论证过程中,紧紧扣住论点。
D.用“篇末点题”的方式,再次强调论点。
19.文章最后一段具有怎样的论证作用?(6分)
答:
20.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选用的论据具有什么特点。(6分)
答:
17、B(这是梁启超创造的“新文体”的特点,不是“通达”的内涵)
18、D(篇末没有再次点题)
19、最后一段是从反面进一步论证论点,与前面的梁启超、胡适的正面例子构成正反论证,使对论点的阐述更加透彻。
20、(1)论据很典型,所选的都是我国近现代一流的写作大家;(2)论据很真实,直接引用了几位名人的原话;(3)论据很有说服力,所选的人为人们所熟知,其观点通俗易懂,容易为大家所接受。(每点2分)
以”我的舞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请你依照画线处的句子,在横线上仿写两句话,使得语义得到充分体现。(4分)
在一个名叫地球的星体上,有一种名叫人的生物发明了房子。他们把大自然关在门外,却对着窗户和电视观察世界; ,
; , ;
她们彼此用墙进行隔离,却通过电话进行联系;他们在门上装上门镜,却像个监守自盗的家贼向外监视。(注意句子两部分表述的行为是矛盾而有联系的,此外,房子是仿写时考虑的范围)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