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D(奖:辅助)
9.D(A、是;连词,就。B、在;向。C、代词,这件事;结构助词,用于中心词与补语之间,可译为“得”。D、连词,来)
10.B(“围成都”,“据南中”,只是众人推断,并未成为事实)
11.(1) 先主争夺汉中时,写急信要求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向杨洪询问此事。
(2) 当时,诸葛亮正东往永安探望先主,成都朝廷势单力薄,黄元因此更加肆无忌惮。
(3) 到诸葛亮出成都赴汉中后,杨洪来到张裔府第,把他对诸葛亮所说的话全都告诉了张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辣价钱。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但是选了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或者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加班兼职、力竭声嘶的赶任务。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越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意,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更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里”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这一点从下面的评述和注释里就看得出来。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一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
――(节选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5.下列各项中不符合作者对宋诗看法的一项是
A.宋诗有写得不好的,可以不选。
B.所选的宋诗中,没有可评价为最优秀的作品。
C.整体说来,宋诗的成就比元诗、明诗、清诗都高。
D.应该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宋诗的成就。
6.作者举亚历山大大帝的例子主要想说明的见解是
A.紧跟着伟大诗歌创作时代唐朝而起来的宋代诗人担心自己没有用武之地。
B.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继承者应勇于开拓,而不能只是守成而无大作为。
C.前代的诗歌造诣传给后人,也要求后人后来居上或别开生面。
D.唐诗给宋代诗人做出榜样,宋代诗人只有勇于开拓,才能有超过唐诗的成就。
7.对宋诗与唐诗的联系,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诗人学习唐诗在技巧和语言方面虽精益求精,但并没有取得什么成功。
B.宋代诗人过于摹仿依赖唐诗,因而没有自己的风格和意境。
C.宋代诗人对唐诗有所继承发展,在技巧和语言方面有推陈出新。
D.宋代诗人在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大特变,风格和意境继承唐诗,但没有走出自己的路。
5.B(“没有可评价为最优秀的作品”不正确,原文说“选宋诗不等于要把它说成顶顶好”,即应实事求是评价所选宋诗)
6.D(作者举亚历山大大帝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宋诗与唐诗的继承关系,因而D项是主要想说明的见解。)
7.A(“但并没有取得什么成功”推断结果不正确,文中说“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宋人在诗歌的“小结里”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据此,应该是取得了一些成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剧情粗糙,台词可笑,并没有影响《赤壁》获得超高的票房收入,这多半要归功于三国故事的深入人心和古典文学名著在观众心中的分量。 B:目前城市干道交通拥堵的状况日益严重,有关部门准备采取车辆分流,限制货车在 上下班高峰时段进入市区,以缓解矛盾。 C:我国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wDc系列数字航空摄影仪,是空间信息获取与更新的重要技术手段,整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市政府决定拿出20亿元扶持各专业的创新人才在高新区创业,而对创新型人才的 评判权,将不掌握在政府手中,完全由企业自主决定。
根据下列各句的提示,填写名句和文学常识。(6分)
(1)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师说》中“ , ”的观点异曲同工。
(4)《再别康桥》的作者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 诗派的代表人物。
(5)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分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 》。
(1)云无心以出岫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新月派 (5)三国志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1)开头两句同一写花,但角度各异,请对此做一概括。(原创)
(2)这首词上、下片就天公与花事的关系发问,结论互相冲突,却蕴含哲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互相冲突的内容及其寓意。
(1)形态和色彩。(说明:首句写花之态,从花瓣着墨,“蝶衣”、“片片”比喻轻,形容薄:片片花瓣儿宛如蝴蝶轻盈的翅膀;次句写花之色,从整个花朵落笔,“猩红”形容色,“点点”描绘“小”:点点花朵儿如猩红照眼,色彩鲜艳,体态娇小。爱花之情跃然纸上。)
(2)上片的结论是“天公惜花”,下片的结论是“天公不惜花”。寓意是岁岁花开,年年花落,容枯胜衰,是自然界的客观运行规律,“万物兴衰皆自然”。(说明:先推演出上、下片结论,再揭示寓意。上片说如果天公不爱惜花,那么花片如蝶翅舞动,花朵如猩红照眼,千姿百态,争奇斗艳,难道不是天公所作吗?这里结论是“天公惜花”;下片说,如果天公真惜花,那么树头繁花,无端风雨,一夕顿尽,难道不是天公摧残的吗?这里结论是“天公不惜花”。)

8.答案B。“迫”为接近靠近之意
9. 答案D。 A项:于是,接连;B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用,认为;D项:之于
10.答案C。后半句错,作者始终没登上钓台。
11.①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
②不过这次送公文到北方去,匆匆忙忙走在路上罢了,不是游览。
③料想他当日垂钓,应该就在这里,本来就没有登上山峰去钓鱼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何为国学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13000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8年08月26日《人民日报》,作者方克立)
5.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概念之所以暂时不用,有观点认为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而且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也本不可用。
B.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多数学者所取得的基本一致的看法;广义的国学是指“一国所有之学”。
C.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有别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在学术分类上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D.广义的国学与海外的“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上大体相同,即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C.狭义的国学概念既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D.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每类都内涵丰富,譬如“子部”的“医家”,内容可谓宏大广博。
B.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
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说明现代学科具有很强的交融性。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批判和创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5.答案D。不仅特指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还包括中国传统学术文化。
6、答案B。“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且《隋书・经籍志》只是形成分类法的雏形,只有到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时才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7.答案A。B国学与内涵上与现代学科体系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内涵上更丰富和广博。C项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国学转型发展而来。D既要分析、开放、前瞻,还要对国学心存敬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蛹和蝶
蛹看着美丽的蝴蝶在花从中飞舞,非常羡慕,就问:“我能不能像你一样在阳光下自由的飞翔?”蝴蝶告诉它:“第一,你必须渴望飞翔;第二,你必须有脱离你那非常安全、非常温暖的巢穴的勇气。”蛹就问蝶:“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死亡?”蝶告诉它:“从蛹的意义上说,你已经死亡了;从蝴蝶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又获得了新生。”
注意:全面理解材料,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范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则寓言类材料作文,理解寓意是准确审题立意的关键。蝶的回答体现了寓意,我们的着眼点可以放在蝴蝶的回答上。
“必须渴望飞翔”,才能真正飞翔――志存高远,才能达到生命的至高境界。
“必须有脱离你那非常安全、非常温暖的巢穴的勇气”――具有放弃现有的安逸舒适生活的勇气,历经磨难,才能达到生命的至高境界。
“从蛹的意义上说,你已经死亡了;从蝴蝶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又获得了新生”――获得全新的生命体验,得到生命的飞升,就必须付出代价。勇于打破原来赖以生存的模式、制度、习惯,才能获得新生,实现质的飞跃。
综合上述要点,这段寓言材料的主旨可以归纳为:志存高远,勇于摆脱旧束缚,勇于牺牲,付出代价,才能达到生命的最高境界。
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两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相同,语意连贯。(4分)
童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在童真的爱的目光里,一只蝴蝶就是一只凤凰, ,
。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但以下两种情况不得分:①不讲修辞,把表示比喻的“就是”理解为判断或象征。如:一粒种子就是一个生命,一只蚊子就是一个害虫。②情调不合(即仿写出来的内容在情感色彩上与例句不一致,或格调境界不高)。不以儿童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或表达出来的结果不能寄寓美好的愿望。如:一只蚯蚓就是一条大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浪淘沙•云藏鹅湖山 章谦亨
台上凭栏干,犹怯春寒。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①移取去,不在人间。
却是晓云闲,特地遮拦。与天一样白漫漫。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
[注]①六丁:dào jiāo 中的火神。
(1)有人说,“偷”字在词中最为传神,试加以分析。
答:
(2)作者观赏鹅湖山时的心情怎样?试作简要赏析。
答:
(1)运用拟人手法(1分),鹅湖山本来是被云遮住的,作者却说是被神“偷去”,想象丰富,构思新奇,幽默而有情趣,(1分)照应题目中的“藏”,(1分)。(共3分)
(2)喜悦、轻松、悠闲。(2分,喜悦1分,轻松或悠闲1分)作者本来冒着“春寒”来观赏鹅湖山,却因云遮雾罩,而暂未见到,但作者把这看作是有人将高山“偷”去了。刚刚设想是“六丁”神将它搬离人间,却又觉得是“晓云闲”来无事,顽皮地来“遮拦”;转眼间风吹云散,作者高兴地认为是风又为自己把山追了回来。透露出诗人轻松、悠闲、喜悦的心情。(3分)(共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