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 汤之问棘也是已 B: 彼且恶乎待哉 C: 君子生非异也 D: 强者必说于言
9.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组是
A: 曷不委心任去留 委:顺从 B: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劝:奋勉 C: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指长者 D: 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用:才用,才能
8.下列语句中“行”的意义与“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中的“行”相同的一项是
A: 感吾生之行休 B: 此虽免乎行 C: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D: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连降了一个月雨,他不由得杞人忧天,暗暗担心着今年的收成。 B: 进入高三之后,爸爸监督我的学习,妈妈负责我的后勤保障,他们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 C: 就业求职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高校许多即将毕业的中文系研究生眼里,大学对外汉语教师这一职位炙手可热。 D: 必须打好基础,才能够建造房子,这道理是很浅显的,但是好高骛远,贪抄捷径的心理,却常常妨碍人们去认识这最简单的道理。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风尚,人们在生活中________,并在行动上追随效仿,自然会形成当时的一种文化趋向。当然,文化趋向并不像风尚那样没有定向,它会________某个阶层的文化追求,进而形成一个社会的文化认同,________凝聚起整个民族的情感。
A: 耳濡目染 呈现 甚至 B: 耳闻目睹 呈现 所以 C: 耳濡目染 实现 所以 D: 耳闻目睹 实现 甚至
3.依次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传统文化,我们过去经历过一个否定的过程,将 ② 与现代文化对立起来,置于流行文化的反面。 ③ 从来没有“无根”的流行文化。所谓流行文化, ④ 是在对现代流行元素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与扬弃基础上所形成的, ⑤ 是在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界限, ⑥ 越来越模糊。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关于 | 它 | 可 | 也仅仅 | 尤其 | 将会 |
B: | 对于 | 之 | 而 | 不仅仅 | 甚至 | 一定 |
C: | 对于 | 其 | 但 | 也不过 | 特别 | 已经 |
D: | 关于 | 此 | 然 | 只不过 | 以至 | 也许 |
A. A. B. B. C. C. D. D.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目前,堵车已经成为城市不堪忍受之痛,堵车带来了废气排放,带来了雾霾, ① 让人们进入了“路怒”状态, ② “路怒”又带来了很多交通事故。现在,我们 ③ 开车难,停车也很难。 ④ 对于上班族来说,一辆车90%的时间是停滞的, ⑤ 一辆车需要两个停车位,家中一个,单位一个。现在,城市15%的土地是用来停车的, ⑥ ,房价的“军功章”上也有车的一半。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还 | 而且 | / | 即使 | 况且 | 所以 |
B: | 几乎 | / | 并非 | 如今 | 并且 | 当然 |
C: | 也 | 而 | 不但 | / | 而且 | 因此 |
D: | 总是 | 可 | 首先 | 况且 | / | 总之 |
A. A. B. B. C. C. D. D.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_______从文字符号讲,________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是一种艺术,_______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________字形繁难复杂,________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新高三7 月语文试题第9 页
A: 不是 也不是 并且 固然 却 B: 是 也是 还 虽然 但是 C: 不是 不是 而且 即使 也 D: 不是 也不是 而且 虽然 但是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次巡展邀请了长三角地区的多家知名企业,各类实用产品济济一堂。 B: 苹果新品发布会上,库克讲话仅用了8分钟,简洁明了,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C: 这次篮球赛,我校代表队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赛场上的主动权。 D: 在班委会上,班委们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高三阶段的班级建设献计献策。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说一个美丽的乡村要让人“记得住乡愁”, ② 一座美丽的城市则要让人“望得见天际线”。 ③ ,一些城市却常常忽视了天际线这道风景。淡化天际线意识, ④ 让人们产生了审美疲劳, ⑤ 造成了城市无法挽回的美学损失。 ⑥ ,城市的天际线,也并非千篇一律,更不是一概排斥现代建筑。关键要结合城市特点,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显出特有的美丽。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既然 | / | 实际上 | 必然 | 且 | 自然 |
B: | 如果 | 那么 | 然而 | 不但 | 也 | 当然 |
C: | 虽然 | 但是 | 可是 | 势必 | 还 | / |
D: | 与其 | 不如 | 其实 | / | 又 | 虽然 |
A. A. B. B. C.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