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9.凄凄不似向前声, 。座中泣下谁最多? 。(白居易《琵琶行》)
20.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2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9.满座重闻皆掩泣 江州司马青衫湿
20.廊腰缦回 钩心斗角
21.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解析】
试题分析:这6句默写难度不大,但还需要细心。尤其是注意几个字的写法,一是“钩心斗角”的“钩”,虽然现在两种写法都可以,但还是要忠实于原文;二是“缦”和“歧”字也容易写错。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10分)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①宿置酒
李 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②。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③,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④。
【注释】①斛斯山人:隐士,作者的朋友。②翠微:青翠的山坡。③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③机:世俗的心机。
30.“美酒聊共挥”句中的“挥”改为“饮”好不好?为什么?(3分)
31.“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结合全诗分析,让诗人“醉”的原因除了酒,还有哪些?(4分)
32.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30.不好。“挥”字写出了诗人饮酒时豪放、洒脱的形象,更能表达陶醉其中的欢快之情。而“饮”不具备这种表现力。其次,“挥”押韵而“饮”不押韵。
31.一是风景:白天游山,怡人的山景让诗人沉醉;其次,饮酒时天上有明月星星,身边有绿竹、青萝、幽径,那环境让人迷醉。二是人情:能在朋友的家里和知己“欢言”、“长歌”,忘记人世间的一切烦恼,自然会陶醉。
32.漫步山径;遇到了斛斯山人,与之携手到他的田家;欢言、笑谈、饮酒中主宾都很快乐。
【解析】试题分析:
30.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题主要从“炼意”“炼手法”“炼结构”三个方面考虑,“炼意”主要是对表情达意、刻画形象等方面有哪些作用;“炼手法”主要是在描写、叙述等方面的特点,比如动静、虚实关系的处理等;“炼结构“主要是诗歌的起承转合等方面的作用。此题主要应从“炼意”方面入手,既然是“炼意”那就应找到全诗的主旨,结合题目“置酒”,注释①和诗歌表达情感的关键词语“陶然”,全诗应该表达的是一种陶醉其中的情感,这种情感主要通过诗人的所见和所为表达,而“挥”字正是描写诗人的动作,展现一种人物形象,作表现一种情感,所以是“挥”字写出了“豪放、洒脱”的形象,更能表现作者“陶醉其中的情感”。如是句尾适当考虑押韵。这样的题目看似自由,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原则上不改变原诗的思路,一般顺着原诗的脉络作答。
31.这是一道诗意概括的题目,作答时注意题干的要求和答案的全面即可,题干要求“酒除外”,那就按诗句先后概括即可。第三句中的“顾”是回头看的意思,可见是前四句是图中所见美景,“相携”“童稚开荆扉”可以看出热情,“幽径”“青萝”再写家里美景,“欢言”“长歌”“憩”“共忘机”写诗人的所为、所感,对以上这些分类概括主要就是两点即景美、人情美,整理后可得到答案,不分类归纳,列举全面也可以得到全分。
32.这是诗歌的章法结构的题目,构思脉络主要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把诗人写的内容概括即可,不能简单归纳,要高度概括。如“漫步山径”“路遇山人”“携手归家”“置酒欢言”“陶然其中”“忘却世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 文 体 通 行 既 久 染 指 遂 多 自 成 习 套 豪 杰 之 士 亦 难 于 中 自 出 新 意 故 往 往 遁 而 作 他 体 以 自 解 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王国维《人间词话》
16.四言敝而有《楚辞》,“四言诗”的代表是 ,《楚辞》中屈原的作品,除《离骚》外,还有 。(2分)
17.王国维认为“一切文体”“始盛终衰”的原因是什么?(2分)
15.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中自出新意/故往往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
16.《诗经》 《九歌》《九章》或其他作品名均可。
17.以新文体替代已成俗套的旧文体,在变革中求新意。
【解析】试题分析:
15.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 “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文段“盖 文 体 通 行 既 久 染 指 遂 多 自 成 习 套 豪 杰 之 士 亦 难 于 中 自 出 新 意 故 往 往 遁 而 作 他 体 以 自 解 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中“豪杰”明显是陈述主体变化,“故”表结果应该和前面断开,“染指”前的主语肯定不是“文体”,也应断开,“染 指 遂 多 ”“自 成 习 套”明显是因果关系,应该断开,“故往往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根据要求可以灵活处理,可断可不断,本文要求六处,别处不能再段,因此断开。
16.此题考核的是文学常识内容,考核的是记忆的准确性。平时加强记忆。
17.此题的关键点是“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句中“此”的含义,“此”应指前面的“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翻译成现代文为“寻求其它的文体(新文体),以求自我解除俗套”。
考点:文言文阅读 能力层级为理解B,文言文阅读 能力层级为理解B,文言文阅读 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首判词是说林黛玉虽有贤妻良母的品德,却最终落入冷落寂寞的境地。
B.《女神》中的“炉中煤”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炉中煤”的熊熊燃烧象征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其黑色外表象征劳苦大众“卑贱”的地位。
C.《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对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的描写,充分表现了中国妇女忍让、谦和的美德。
D.《家》中的觉慧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__者,其思想历程,展示了近百年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共同经历的思想历程。
E.《欧也妮·葛朗台》中的欧也妮是小说中最为善良、纯洁的一个人物,她所遭遇的苦难越多,周围其他人的虚伪、丑陋就越突出。
4.简答题(10分)
(1)简析《茶馆》中常四爷这一人物形象。(5分)
(2)请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5分)
3.AC。A.这首判词合写薛宝钗和林黛玉,说两人最终命运使人叹息,而非仅写林黛玉一人;C.《明天》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
4.(1)具有爱国情操的旗人形象。他虽为旗人,但能自食其力;性格耿介、脾气倔强,敢于碰硬;关心时局,有正义感、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民族危亡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仗义疏财、情义深重。(每点1分,加入事例亦可)
(2)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魏将张颌所率主力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部将王平的建议,在寡不敌众的形式下,居然不下占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颌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2分)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1分)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
【解析】试题分析:
3.这是一道文学常识题,要求记忆中外重点的名家、名作。平时要善于归纳整理,理出自己的体系进行记忆。
4.这是考核名著名篇阅读的题目,考核的内容比较基础,重点结合《考试说明》附录II,记忆名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考点:名著名篇阅读 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著名篇阅读 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度浮桥①至南台
陆 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②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①浮桥:今福州闽江旧大桥,宋时由船只连成的浮桥。②九轨:轨,车子两轮之间距离,意指浮桥桥面宽广。
26.颔联写出了浮桥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写出浮桥的特点的?(4分)
27.颈联和尾联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6.特点:雄伟壮观。作者运用衬托、夸张手法写出了浮桥的特点。作者以“怒涛”衬托其稳固,用“九轨”“千艘”极力夸张,写出桥面的宽阔及其雄伟的气势。(4分)
27.颈联的感情基调是感伤,而尾联的感情基调是豪迈。颈联中除意象叠加组合美丽画面外,动词运用得很好。“催”字带有光阴在钟鼓声中流逝、年华虚度、壮志无成的感慨,“自”字写出了作者对世事变幻的深深感慨。尾联,作者转感慨为豪迈。豪气犹在,醉吹横笛,写出了作者乐观豪迈、壮心未已的感情。(4分)
【解析】试题分析:
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景物描写方法和景物特点。颔联“九轨”“千艘”极力夸张。“九”和“千”概数,言其多,“九”言浮桥桥面宽;“千”言搭浮桥的船多,言江面之宽。“怒涛”,江面波涛翻滚。“徐行”,慢慢行走。言其泰然自若。作者以“怒涛”“徐行”衬托浮桥的稳固
27.本题考查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一般诗歌全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一直的,但本诗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感情基调却不一样,颈联借“钟鼓催昏晓”(昏晓,早晚,借指一天的时间)感叹光阴易失,岁月催人、壮志未酬;尾联却用“豪气在”转感慨为豪迈,写出了作者乐观豪迈、壮心未已的感情。感情基调类鉴赏题重点抓住关键词,颈联重点是“催”,尾联重点在“豪气”前后形成对比,但要旨在尾联,卒章显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现了浮桥的壮丽,寄寓着作者对中兴景象的憧憬。诗作意境阔大豪迈,于晓畅的语言中显示了豪壮瑰伟的风格。首联说客中多病,闻南台之名而试作一次探访,是出游缘起。颔联写浮桥,表现其壮观,笔锋转为雄壮。颈联写至南台的所见所感。对钟鼓和云烟的描写中,“催”“自”两字透露出深深的感慨。尾联转为豪逸。“白发未除”,但“豪气在”,显示乐观、豪迈的心境;接下一句,于榕树下醉吹横笛,是对乐观、豪迈心境的形象化描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12分)
①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②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第二》)
③“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
④“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
(1)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分条概述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5分) 答:
(1)①养亲。即子女在生活上要赡养父母。②敬亲。即子女在人格上要尊重父母。③顺亲。即子女不要违背父母的意志。④显亲。即子女要建功立业为父母争光,光宗耀祖。
(2)示例:在当今我国重构社会伦理道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准确辨识,批判继承,弘扬传统“孝道文化”中尊老敬亲等文化理念,以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提高全民道德素养。生活中,有一些年轻人因种种原因,不能孝敬父母,不能满足其情感需求,导致“空巢老人”日益增多,“空巢老人”的诸多心理问题,应引起社会的重视。
【解析】
试题分析:四则材料,分别讲了中华传统“孝道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看,第一则材料包含两点内容,谓“养”,谓“敬”;第二、三则材料包含一点内容,即“尊”;最后一则材料包含一点内容,可谓之“显”。谈传统“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既要联系当今现实生活实际,又要结合传统“孝道文化”的具体内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上阻风 宋 琬①
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注】 ①宋琬:在顺治、康熙年间,因被人诬告曾两次下狱,释放后长期赋闲。康熙十一年,年近花甲的宋琬又被起任四川按察使,这首诗就是赴任途中所作。
20.请简要分析“瞿塘西望路悠悠”一句所蕴含的深层含义。(4分)答:
21.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奇妙之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
20.此句一语双关,明写过了瞿塘峡这险要之处,西行之路还十分漫长;(2分)实写未来的仕宦之路,(1分)正如这瞿塘峡西面的水路一样险恶,一样漫长。(1分)(意思对即可)
21.诗人将巨浪与“征人泪”作类比(或以巨浪比喻征人泪),征人的泪水竟如长江水一样滚滚不绝;并且以江上的如雪一般的白浪来比喻白发(或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和长江都为西风阻行而愁白了头发),更是新奇之至。(2分)抒发了诗人在__统治之下惊惧惶恐、愤懑悲凉的思想感情。(或突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羁旅生活的厌倦)(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
20.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然后结合注释中关于作者的补充介绍理解诗句的深层含意。
21.首先要注意到诗歌最后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或拟人。诗中情景交融,路悠悠、征人泪、巨浪、西风、白头这些意象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在__统治之下惊惧惶恐、愤懑悲凉的思想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⑴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⑵“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13.(8分)
⑴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
⑵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⑴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⑵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
12.(7分)
⑴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4分)
⑵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3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⑴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⑵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3分)
10.(7分)
⑴(4分)⑴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2分)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2分)
⑵(3分)清明节前后,作者思乡情切,在夜晚折下江头的柳枝以寄托思乡之情。虽然那不是家乡的柳枝,也让作者皱眉伤感,所以说“不是苏堤也皱眉”。(3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