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10 分)
34.简述《三国演义》中著名战役“夷陵之战”的前因后果。(5分)
35.“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说的是《红楼梦》中的哪位人物?列举能表现这位人物“机关算尽”的两处情节。(5分)
【答案】
34.孙权攻杀蜀将关羽,占领荆州。(1分)刘备为给关羽报仇,率师攻打东吴。(1分)陆逊临危受命,坚守不出,等待战机。(1分)天气炎热,刘备移兵林木茂盛处扎营避暑,犯兵家大忌。(1分)陆逊指挥各路军马火烧蜀营,刘备败逃到白帝城。(1分)
35.王熙凤。(1分)①毒设相思局害死贾瑞;②为三千两银子,暗通关节帮张财主悔婚,致使一对青年男女殉情;③拿迟发的月供去放高利贷给自己谋利;④得知贾链偷娶尤二姐后大闹宁国府,并设计羞辱尤二姐,致使她吞金自尽;⑤帮助王夫人隐瞒消息,用掉包计骗宝玉和宝钗完婚,致使林黛玉早亡。(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34.
试题分析:此题的分析思路是要结合着著名战役“夷陵之战”的背景和结局来组织答案。可以用概括性的标题语言来作为答案。如“孙权攻杀蜀将关羽,占领荆州。刘备为给关羽报仇,率师攻打东吴。”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5.
试题分析:分析此类题要抓住关键词,如“机关算尽”,跟王熙凤的人物性格相符;对机关算尽的两处情节的列举,要运用简洁概括性的标题语言,如①毒设相思局害死贾瑞;②为三千两银子,暗通关节帮张财主悔婚,致使一对青年男女殉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 分)
1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 处)(6 分)
夫骚与史千古之至文也其文之所以至者皆抗怀于三代之英而经纬乎天人之际者也所遇皆穷固不能无感慨。而不学无识者流,且谓诽君谤主,不妨尊为文辞之宗焉,大义何由得明,心术何由得正乎?
(选自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
19.文中所称的“骚与史”是指哪两部著作?(2分)
20.这段文字批驳了“不学无识者流”的什么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答案】
18.夫骚与史∕千古之至文也∕其文之所以至者∕皆抗怀于三代之英∕而经纬乎天人之际者也∕所遇皆穷∕固不能无感慨。(6分。不超过6处,每断对1处得1分,断错不扣分;超过6处,每多断1处扣1分)
19.《离骚》《史记》(2分)
20.骚与史(或“屈原司马迁”)是文辞之宗。(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断句题有一些基本原则,如不能段破句子意义。对称断句法、语气词词断句法等等。要在整体把握大意的情况下,选择合理的断句法进行分析思考。如题中“也”“者”“而”“皆”等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参考关键词。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学会联系古今文学常识,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是平时要多积累的。
考点: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20.
试题分析:此题结合上下文,“且谓诽君谤主,不妨尊为文辞之宗焉”,可知,“不学无识者流”的观点是“骚与史”是文辞之宗。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离骚》和《史记》堪称千古以来最完美的文章,它们之所以能达到最高的境界,是因为(作者的)情怀直追夏商周三代的精英,并致力推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但他们的遭遇都很困厄,自然不会没有感慨。那些学问不专精又没有见识的人,还认为《离骚》与《史记》虽然讥刺毁谤君主,并不妨碍它们被尊奉为文辞的宗师,(如此)《离骚》《史记》承载的大义怎么能够得到彰显,世道人心怎么才能得到端正呢?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
1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轮辐盖轸,皆 有 职 乎 车 而 轼 独 若 无 所 为 者 虽 然 去 轼 则 吾 未 见 其 为 完 车 也 轼 乎 吾 惧 汝 之 不 外 饰 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北宋·苏洵《名二子说》)
19.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苏轼,字 ;苏辙,字 。(2分)
20.苏洵给两个儿子取名“轼”、“辙”,分别有什么用意?(2分)
【答案】
18.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评分建议】6分。画对1处得1分。画斜线超过6处者,先计算答对的处数,再减去多画的处数,然后计分,直到减至0分。
19.子瞻 子由(每空1分)
20.取名“轼”,希望他从车轼中懂得“外饰”,不要过于张扬、外露;取名“辙”,希望他像车辙一样“善处乎祸福之间”,平安、远祸。(每点1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是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题时应注意把握句子中的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之”“也”“矣”“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另外还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和代词往往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要引起注意。做题时还要“瞻前顾后”,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的前提是熟练记忆文学家的字、号、朝代、作品等。
考点:识记文化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归纳要点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段含义的前提下,在准确理词义、句意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行归纳和概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2.“他万万没有料到,原来的那个卡秋莎已经不在了,只剩下了一个现在的马斯洛娃。……这使他既惊奇又恐惧。”
是什么事情让涅赫柳多夫产生了这样既惊奇又恐惧的想法,紧接着他又做了些什?请简述。
33.涅赫柳多夫在去彼得堡之前对自己的土地进行了两次处理。第一次他把土地以很低的价格租给农民,第二次则不同。那么他第二次是怎么处理的?
32.第一次探监。聂赫留道夫决定帮助被误判的玛丝洛娃,于是到监狱探望并见到了她,向她问起他们的孩子,她开始感到震惊,回想起那些她从不回想的往事。她冷冷地对待他,告诉他孩子死了,之后把聂赫留道夫当作可利用的男人,给了他一个媚笑,向他要十卢布的烟酒钱以麻醉自己。聂赫留道夫对卡秋莎的变化感到又惊又怕。
33.涅赫柳多夫把土地交给农民,收取租金,然后把租金定为农民的财产,由他们支配,用来交纳税款,并且用在村社的事业上,这样他实际上就不占有土地了(2分)。农民们一开始并不买账,以为这不过是更加狡诈的欺骗,但最后同意了他的建议(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32.玛丝洛娃入狱后,涅赫柳多夫总共四次探监,这里是指第一次探监。聂赫留朵夫第一次探监。玛丝洛娃刚开始没有认出他,后来从他激动的表情认出来。聂赫留朵夫说自己是来赎罪的,准备为她上诉。玛丝洛娃想起了痛苦的经历,只简单对答,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向他要十卢布烟酒钱以麻醉自己。聂赫留朵夫觉得她已没有灵魂,但仍坚持请她饶恕。
33.聂赫留朵夫回到自己的田庄,把田地以便宜三成的价格出租给农民。但农民表面上感激,实际上不满足。他规定地租是农民的财产,用于缴纳税款和用作公益事业。开初,农民半信半疑,不敢相信他的好心,经聂赫留朵夫再三解释,最后接受了。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了解文学名著的能力。
点评:本题对《复活》考查得比较全面而细致,虽说所选的情节都很经典,但要求考生将一些很小的细节表述出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学生平时阅读要仔细,不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秋日三首(其二)
高翥①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螿②。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注]①高翥(zhǔ)(1170-1241)南宋诗人,字九万,号菊磵,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②蛩:蟋蟀。螿(jiāng):蝉。
22.本诗一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最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为什么?(5分)
23.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歌的后两句。(6分)
22.“衔”字可以写出小草的神韵。作者通过一个“衔”字,运用拟人手法,把无形的秋具体化(形象化)了,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而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
答出“衔”字,给1分:答出运用的手法,给2分:答出作用,给2分。
23.后两句融情于景,长长的豆荚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曲曲弯弯地爬过墙头,好象是去殷勤慰问邻家,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或对村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答出借景抒情并具体分析,给2分;答出诗的意境,给2分:答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情,给2分。
【解析】试题分析:
22.炼字在古诗歌中主要是动词、形容词等,七言句常在三五处。因此,首句写小草,最能体现其神韵当是“衔”字。一“衔”字,富于小草以人格化,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这就写出了小草的神韵。
23.诗最后两句,融情于景。答题时首先要答出这首诗歌的后两句所写的景,以及景的特点:长长的豆荚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曲曲弯弯地爬过墙头,好象是去殷勤慰问邻家,优美诗意。然后根据其景的特点,概括其蕴含的情感。这两句诗,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9.凄凄不似向前声, 。座中泣下谁最多? 。(白居易《琵琶行》)
20.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2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9.满座重闻皆掩泣 江州司马青衫湿
20.廊腰缦回 钩心斗角
21.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解析】
试题分析:这6句默写难度不大,但还需要细心。尤其是注意几个字的写法,一是“钩心斗角”的“钩”,虽然现在两种写法都可以,但还是要忠实于原文;二是“缦”和“歧”字也容易写错。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10分)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①宿置酒
李 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②。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③,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④。
【注释】①斛斯山人:隐士,作者的朋友。②翠微:青翠的山坡。③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③机:世俗的心机。
30.“美酒聊共挥”句中的“挥”改为“饮”好不好?为什么?(3分)
31.“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结合全诗分析,让诗人“醉”的原因除了酒,还有哪些?(4分)
32.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30.不好。“挥”字写出了诗人饮酒时豪放、洒脱的形象,更能表达陶醉其中的欢快之情。而“饮”不具备这种表现力。其次,“挥”押韵而“饮”不押韵。
31.一是风景:白天游山,怡人的山景让诗人沉醉;其次,饮酒时天上有明月星星,身边有绿竹、青萝、幽径,那环境让人迷醉。二是人情:能在朋友的家里和知己“欢言”、“长歌”,忘记人世间的一切烦恼,自然会陶醉。
32.漫步山径;遇到了斛斯山人,与之携手到他的田家;欢言、笑谈、饮酒中主宾都很快乐。
【解析】试题分析:
30.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题主要从“炼意”“炼手法”“炼结构”三个方面考虑,“炼意”主要是对表情达意、刻画形象等方面有哪些作用;“炼手法”主要是在描写、叙述等方面的特点,比如动静、虚实关系的处理等;“炼结构“主要是诗歌的起承转合等方面的作用。此题主要应从“炼意”方面入手,既然是“炼意”那就应找到全诗的主旨,结合题目“置酒”,注释①和诗歌表达情感的关键词语“陶然”,全诗应该表达的是一种陶醉其中的情感,这种情感主要通过诗人的所见和所为表达,而“挥”字正是描写诗人的动作,展现一种人物形象,作表现一种情感,所以是“挥”字写出了“豪放、洒脱”的形象,更能表现作者“陶醉其中的情感”。如是句尾适当考虑押韵。这样的题目看似自由,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原则上不改变原诗的思路,一般顺着原诗的脉络作答。
31.这是一道诗意概括的题目,作答时注意题干的要求和答案的全面即可,题干要求“酒除外”,那就按诗句先后概括即可。第三句中的“顾”是回头看的意思,可见是前四句是图中所见美景,“相携”“童稚开荆扉”可以看出热情,“幽径”“青萝”再写家里美景,“欢言”“长歌”“憩”“共忘机”写诗人的所为、所感,对以上这些分类概括主要就是两点即景美、人情美,整理后可得到答案,不分类归纳,列举全面也可以得到全分。
32.这是诗歌的章法结构的题目,构思脉络主要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把诗人写的内容概括即可,不能简单归纳,要高度概括。如“漫步山径”“路遇山人”“携手归家”“置酒欢言”“陶然其中”“忘却世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 文 体 通 行 既 久 染 指 遂 多 自 成 习 套 豪 杰 之 士 亦 难 于 中 自 出 新 意 故 往 往 遁 而 作 他 体 以 自 解 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王国维《人间词话》
16.四言敝而有《楚辞》,“四言诗”的代表是 ,《楚辞》中屈原的作品,除《离骚》外,还有 。(2分)
17.王国维认为“一切文体”“始盛终衰”的原因是什么?(2分)
15.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中自出新意/故往往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
16.《诗经》 《九歌》《九章》或其他作品名均可。
17.以新文体替代已成俗套的旧文体,在变革中求新意。
【解析】试题分析:
15.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 “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文段“盖 文 体 通 行 既 久 染 指 遂 多 自 成 习 套 豪 杰 之 士 亦 难 于 中 自 出 新 意 故 往 往 遁 而 作 他 体 以 自 解 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中“豪杰”明显是陈述主体变化,“故”表结果应该和前面断开,“染指”前的主语肯定不是“文体”,也应断开,“染 指 遂 多 ”“自 成 习 套”明显是因果关系,应该断开,“故往往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根据要求可以灵活处理,可断可不断,本文要求六处,别处不能再段,因此断开。
16.此题考核的是文学常识内容,考核的是记忆的准确性。平时加强记忆。
17.此题的关键点是“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句中“此”的含义,“此”应指前面的“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翻译成现代文为“寻求其它的文体(新文体),以求自我解除俗套”。
考点:文言文阅读 能力层级为理解B,文言文阅读 能力层级为理解B,文言文阅读 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首判词是说林黛玉虽有贤妻良母的品德,却最终落入冷落寂寞的境地。
B.《女神》中的“炉中煤”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炉中煤”的熊熊燃烧象征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其黑色外表象征劳苦大众“卑贱”的地位。
C.《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对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的描写,充分表现了中国妇女忍让、谦和的美德。
D.《家》中的觉慧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__者,其思想历程,展示了近百年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共同经历的思想历程。
E.《欧也妮·葛朗台》中的欧也妮是小说中最为善良、纯洁的一个人物,她所遭遇的苦难越多,周围其他人的虚伪、丑陋就越突出。
4.简答题(10分)
(1)简析《茶馆》中常四爷这一人物形象。(5分)
(2)请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5分)
3.AC。A.这首判词合写薛宝钗和林黛玉,说两人最终命运使人叹息,而非仅写林黛玉一人;C.《明天》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
4.(1)具有爱国情操的旗人形象。他虽为旗人,但能自食其力;性格耿介、脾气倔强,敢于碰硬;关心时局,有正义感、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民族危亡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仗义疏财、情义深重。(每点1分,加入事例亦可)
(2)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魏将张颌所率主力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部将王平的建议,在寡不敌众的形式下,居然不下占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颌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2分)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1分)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
【解析】试题分析:
3.这是一道文学常识题,要求记忆中外重点的名家、名作。平时要善于归纳整理,理出自己的体系进行记忆。
4.这是考核名著名篇阅读的题目,考核的内容比较基础,重点结合《考试说明》附录II,记忆名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考点:名著名篇阅读 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著名篇阅读 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度浮桥①至南台
陆 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②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①浮桥:今福州闽江旧大桥,宋时由船只连成的浮桥。②九轨:轨,车子两轮之间距离,意指浮桥桥面宽广。
26.颔联写出了浮桥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写出浮桥的特点的?(4分)
27.颈联和尾联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6.特点:雄伟壮观。作者运用衬托、夸张手法写出了浮桥的特点。作者以“怒涛”衬托其稳固,用“九轨”“千艘”极力夸张,写出桥面的宽阔及其雄伟的气势。(4分)
27.颈联的感情基调是感伤,而尾联的感情基调是豪迈。颈联中除意象叠加组合美丽画面外,动词运用得很好。“催”字带有光阴在钟鼓声中流逝、年华虚度、壮志无成的感慨,“自”字写出了作者对世事变幻的深深感慨。尾联,作者转感慨为豪迈。豪气犹在,醉吹横笛,写出了作者乐观豪迈、壮心未已的感情。(4分)
【解析】试题分析:
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景物描写方法和景物特点。颔联“九轨”“千艘”极力夸张。“九”和“千”概数,言其多,“九”言浮桥桥面宽;“千”言搭浮桥的船多,言江面之宽。“怒涛”,江面波涛翻滚。“徐行”,慢慢行走。言其泰然自若。作者以“怒涛”“徐行”衬托浮桥的稳固
27.本题考查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一般诗歌全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一直的,但本诗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感情基调却不一样,颈联借“钟鼓催昏晓”(昏晓,早晚,借指一天的时间)感叹光阴易失,岁月催人、壮志未酬;尾联却用“豪气在”转感慨为豪迈,写出了作者乐观豪迈、壮心未已的感情。感情基调类鉴赏题重点抓住关键词,颈联重点是“催”,尾联重点在“豪气”前后形成对比,但要旨在尾联,卒章显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现了浮桥的壮丽,寄寓着作者对中兴景象的憧憬。诗作意境阔大豪迈,于晓畅的语言中显示了豪壮瑰伟的风格。首联说客中多病,闻南台之名而试作一次探访,是出游缘起。颔联写浮桥,表现其壮观,笔锋转为雄壮。颈联写至南台的所见所感。对钟鼓和云烟的描写中,“催”“自”两字透露出深深的感慨。尾联转为豪逸。“白发未除”,但“豪气在”,显示乐观、豪迈的心境;接下一句,于榕树下醉吹横笛,是对乐观、豪迈心境的形象化描述。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