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史记》,就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化史。从古代文化常识的角度把下面句子中关于称谓的加点词归类(先写出归类称呼,然后写出每一类的序号。)(6分)
(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2)而两将之头将献于麾下
(3)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4)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
(5)徒慕君之高义也 (6)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7)燕王私握臣手,愿结友 (8)玉斗一双,再拜献大将军足下
(9)小人哉程婴 (10)子必不绝赵祀
(11)卿之功孰与武安君 (12)遂成竖子之名
(13)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1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15)鲰生说我曰 (16)窃为大王不取也
【答案】谦称(1)(3)(7)(14)(16) 敬称(2)(4)(5)(6)(8)(10)(11)(13) 贱称(“蔑称”也可)(9)(12)(15)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古人称自己时,多用谦称,如寡人、愚等;在称谓别人时,常用敬称,如大王、足下等;在看不起对方,蔑视对方时,常用贱称,如竖子等。答题时,根据句意来判断属于哪一种类型。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游问孝。予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9.指出孔子与世人对“孝”的认识的异同。(2分)
30.2012年,“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颁布,其中有“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等。结合孔子的孝道观,谈谈你对此的看法。(3分)
【答案】
29.同:能赡养,提供物质保障。异:孔子认为孝更在于“敬”,和颜悦色,从内心尊敬、关爱父母。 (2分,两个要点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
30.符合孔子的孝道观。列举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更关注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表现出子女对父母的敬重,使父母的生活更具品质,这正是孔子所倡导的“敬”的体现。 (3分。观点明确1分,分析在理2分。有欠缺酌扣)
【解析】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名著阅读的题目,浙江的考卷明确了对《论语》的考核,并且指定了篇目,记住指定篇目的内容、思想即可,关于探究的题目,有自己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考点:名著名篇阅读 能力层级为B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5分)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论语·为政第二》)
注释:①孟懿子,姓孟孙,名何忌。
【答案】
(5分)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日/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日/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论语为政第二》)(断对三处给1分)
【解析】
试题分析:做对断句题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讲得通,合情合理,符合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孟懿子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孟武伯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 “让做父母的只因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心。”
子游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至于狗和马,也都会有人养;如果内心不敬,又用什么来区别这两者?”子夏问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受,仅这样做就能把它当成孝吗?”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 分)
1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 处)(6 分)
夫骚与史千古之至文也其文之所以至者皆抗怀于三代之英而经纬乎天人之际者也所遇皆穷固不能无感慨。而不学无识者流,且谓诽君谤主,不妨尊为文辞之宗焉,大义何由得明,心术何由得正乎?
(选自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
19.文中所称的“骚与史”是指哪两部著作?(2分)
20.这段文字批驳了“不学无识者流”的什么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答案】
18.夫骚与史∕千古之至文也∕其文之所以至者∕皆抗怀于三代之英∕而经纬乎天人之际者也∕所遇皆穷∕固不能无感慨。(6分。不超过6处,每断对1处得1分,断错不扣分;超过6处,每多断1处扣1分)
19.《离骚》《史记》(2分)
20.骚与史(或“屈原司马迁”)是文辞之宗。(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断句题有一些基本原则,如不能段破句子意义。对称断句法、语气词词断句法等等。要在整体把握大意的情况下,选择合理的断句法进行分析思考。如题中“也”“者”“而”“皆”等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参考关键词。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学会联系古今文学常识,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是平时要多积累的。
考点: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20.
试题分析:此题结合上下文,“且谓诽君谤主,不妨尊为文辞之宗焉”,可知,“不学无识者流”的观点是“骚与史”是文辞之宗。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离骚》和《史记》堪称千古以来最完美的文章,它们之所以能达到最高的境界,是因为(作者的)情怀直追夏商周三代的精英,并致力推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但他们的遭遇都很困厄,自然不会没有感慨。那些学问不专精又没有见识的人,还认为《离骚》与《史记》虽然讥刺毁谤君主,并不妨碍它们被尊奉为文辞的宗师,(如此)《离骚》《史记》承载的大义怎么能够得到彰显,世道人心怎么才能得到端正呢?
在以经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古代社会,《诗经》被尊奉为人伦教化的神shèng jīng 典,与文学总集分途著录,形成了文学总集不录《诗经》作品的文学禁忌。随着经学内部的嬗变和《诗经》文学阐释的发展,隋代王通和唐代刘迅相继“续《诗》”,选录《诗经》之后的诗歌并纳入诗教范畴。“续《诗》”不仅很难达到其经学目的,反而容易使人们从汉魏六朝诗歌的情貌特征,推想《诗经》的本来面目,成为解构经学和尊经意识的潜在异质,为《诗经》入选文学总集提供了反向的启示。宋代朱熹设想编纂一部收录《诗经》《楚辞》和后世诗歌的大型诗歌总集,直接为文学总集选录《诗经》做了理论准备。但朱熹最终未能将自己的构想付诸实施,也预示着总集选录《诗经》的思想阻力依然强大。直到明代,才出现《诗学正宗》《汇古菁华》《诗冶》等真正选录《诗经》作品的文学总集,《诗经》走下经学的神坛,融入多姿多彩的文学世界。
晚明总集选录《诗经》并不偶然,而与当时《诗经》文学阐释的繁荣局面相呼应,是《诗经》文学身份得以彰显和认可的最直观、最集中的体现,是现代《诗经》文学主体身份最终确立的精彩预演的关键步骤,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1.《诗经》文学主体身份的最终确立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请加以概括。(6分)
12.请具体解释“反向的启示”在文中的意思。(3分)
13.以《氓》为例,谈谈《诗经》文学性的具体体现。(6分)
【答案】
11.隋唐“续《诗》”,延续诗教传统,促使人们推想《诗经》的文学本质;(2)宋代朱熹设想编纂收录《诗经》作品的诗歌总集,为《诗经》回归文学做了理论准备;(3)明代出现选录《诗经》作品的文学总集,《诗经》融入文学世界。(6分,每点2分)
12.“续《诗》”本是以《诗经》的传统或标准衡量后世诗歌,反而让人们领悟到《诗经》的文学本质,进而思考文学总集不收录《诗经》作品的现象。(3分)
13.①文学形象的成功塑造:《氓》塑造一位性格刚强而果断的弃妇,她能比较冷静地陈述自己的遭遇和教训,谴责男子的负心。②文学手法的运用。如《氓》的叙述方式:以弃妇的口吻用第一人称自叙遭遇,通过主人公的直接倾诉表达无限悔恨和怨愤情绪,能激发读者的同情。或,比兴手法的运用: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夫妇爱情的变化;“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溺于爱情;“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切合人物生活环境,生动形象。(①②两点每点3分,观点1分,结合作品简单分析2分。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快速阅读,找出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分析。如“宋代朱熹设想编纂一部收录《诗经》《楚辞》和后世诗歌的大型诗歌总集,直接为文学总集选录《诗经》做了理论准备”可以简要概括为“宋代朱熹设想编纂收录《诗经》作品的诗歌总集,为《诗经》回归文学做了理论准备”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结合上下文,可以找出叙述“反向的启示”的语句:“续《诗》”不仅很难达到其经学目的,反而容易使人们从汉魏六朝诗歌的情貌特征,推想《诗经》的本来面目,成为解构经学和尊经意识的潜在异质,为《诗经》入选文学总集提供了反向的启示”。为此,可以抓重点词语来概括为:“续《诗》”本是以《诗经》的传统或标准衡量后世诗歌,反而让人们领悟到《诗经》的文学本质,进而思考文学总集不收录《诗经》作品的现象。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来分析文学性的具体体现。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如从文学形象、文学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如文学形象的成功塑造:可以结合着《氓》作品中性格刚强而果断的弃妇形象,来说明文学作品形象的可塑性。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简答题(10 分)
34.简述《三国演义》中著名战役“夷陵之战”的前因后果。(5分)
35.“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说的是《红楼梦》中的哪位人物?列举能表现这位人物“机关算尽”的两处情节。(5分)
【答案】
34.孙权攻杀蜀将关羽,占领荆州。(1分)刘备为给关羽报仇,率师攻打东吴。(1分)陆逊临危受命,坚守不出,等待战机。(1分)天气炎热,刘备移兵林木茂盛处扎营避暑,犯兵家大忌。(1分)陆逊指挥各路军马火烧蜀营,刘备败逃到白帝城。(1分)
35.王熙凤。(1分)①毒设相思局害死贾瑞;②为三千两银子,暗通关节帮张财主悔婚,致使一对青年男女殉情;③拿迟发的月供去放高利贷给自己谋利;④得知贾链偷娶尤二姐后大闹宁国府,并设计羞辱尤二姐,致使她吞金自尽;⑤帮助王夫人隐瞒消息,用掉包计骗宝玉和宝钗完婚,致使林黛玉早亡。(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34.
试题分析:此题的分析思路是要结合着著名战役“夷陵之战”的背景和结局来组织答案。可以用概括性的标题语言来作为答案。如“孙权攻杀蜀将关羽,占领荆州。刘备为给关羽报仇,率师攻打东吴。”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5.
试题分析:分析此类题要抓住关键词,如“机关算尽”,跟王熙凤的人物性格相符;对机关算尽的两处情节的列举,要运用简洁概括性的标题语言,如①毒设相思局害死贾瑞;②为三千两银子,暗通关节帮张财主悔婚,致使一对青年男女殉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
1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轮辐盖轸,皆 有 职 乎 车 而 轼 独 若 无 所 为 者 虽 然 去 轼 则 吾 未 见 其 为 完 车 也 轼 乎 吾 惧 汝 之 不 外 饰 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北宋·苏洵《名二子说》)
19.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苏轼,字 ;苏辙,字 。(2分)
20.苏洵给两个儿子取名“轼”、“辙”,分别有什么用意?(2分)
【答案】
18.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评分建议】6分。画对1处得1分。画斜线超过6处者,先计算答对的处数,再减去多画的处数,然后计分,直到减至0分。
19.子瞻 子由(每空1分)
20.取名“轼”,希望他从车轼中懂得“外饰”,不要过于张扬、外露;取名“辙”,希望他像车辙一样“善处乎祸福之间”,平安、远祸。(每点1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是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题时应注意把握句子中的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之”“也”“矣”“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另外还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和代词往往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要引起注意。做题时还要“瞻前顾后”,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的前提是熟练记忆文学家的字、号、朝代、作品等。
考点:识记文化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归纳要点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段含义的前提下,在准确理词义、句意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行归纳和概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2.“他万万没有料到,原来的那个卡秋莎已经不在了,只剩下了一个现在的马斯洛娃。……这使他既惊奇又恐惧。”
是什么事情让涅赫柳多夫产生了这样既惊奇又恐惧的想法,紧接着他又做了些什?请简述。
33.涅赫柳多夫在去彼得堡之前对自己的土地进行了两次处理。第一次他把土地以很低的价格租给农民,第二次则不同。那么他第二次是怎么处理的?
32.第一次探监。聂赫留道夫决定帮助被误判的玛丝洛娃,于是到监狱探望并见到了她,向她问起他们的孩子,她开始感到震惊,回想起那些她从不回想的往事。她冷冷地对待他,告诉他孩子死了,之后把聂赫留道夫当作可利用的男人,给了他一个媚笑,向他要十卢布的烟酒钱以麻醉自己。聂赫留道夫对卡秋莎的变化感到又惊又怕。
33.涅赫柳多夫把土地交给农民,收取租金,然后把租金定为农民的财产,由他们支配,用来交纳税款,并且用在村社的事业上,这样他实际上就不占有土地了(2分)。农民们一开始并不买账,以为这不过是更加狡诈的欺骗,但最后同意了他的建议(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32.玛丝洛娃入狱后,涅赫柳多夫总共四次探监,这里是指第一次探监。聂赫留朵夫第一次探监。玛丝洛娃刚开始没有认出他,后来从他激动的表情认出来。聂赫留朵夫说自己是来赎罪的,准备为她上诉。玛丝洛娃想起了痛苦的经历,只简单对答,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向他要十卢布烟酒钱以麻醉自己。聂赫留朵夫觉得她已没有灵魂,但仍坚持请她饶恕。
33.聂赫留朵夫回到自己的田庄,把田地以便宜三成的价格出租给农民。但农民表面上感激,实际上不满足。他规定地租是农民的财产,用于缴纳税款和用作公益事业。开初,农民半信半疑,不敢相信他的好心,经聂赫留朵夫再三解释,最后接受了。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了解文学名著的能力。
点评:本题对《复活》考查得比较全面而细致,虽说所选的情节都很经典,但要求考生将一些很小的细节表述出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学生平时阅读要仔细,不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秋日三首(其二)
高翥①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螿②。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注]①高翥(zhǔ)(1170-1241)南宋诗人,字九万,号菊磵,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②蛩:蟋蟀。螿(jiāng):蝉。
22.本诗一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最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为什么?(5分)
23.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歌的后两句。(6分)
22.“衔”字可以写出小草的神韵。作者通过一个“衔”字,运用拟人手法,把无形的秋具体化(形象化)了,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而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
答出“衔”字,给1分:答出运用的手法,给2分:答出作用,给2分。
23.后两句融情于景,长长的豆荚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曲曲弯弯地爬过墙头,好象是去殷勤慰问邻家,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或对村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答出借景抒情并具体分析,给2分;答出诗的意境,给2分:答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情,给2分。
【解析】试题分析:
22.炼字在古诗歌中主要是动词、形容词等,七言句常在三五处。因此,首句写小草,最能体现其神韵当是“衔”字。一“衔”字,富于小草以人格化,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这就写出了小草的神韵。
23.诗最后两句,融情于景。答题时首先要答出这首诗歌的后两句所写的景,以及景的特点:长长的豆荚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曲曲弯弯地爬过墙头,好象是去殷勤慰问邻家,优美诗意。然后根据其景的特点,概括其蕴含的情感。这两句诗,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