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论语》中有很多“君子”与“小人”的对比,有两种理解:一指有较高政治地位者和统治下的老百姓;一指有道德的人和无德败行的人。下列与“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中“君子”“小人”所指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B: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C: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D: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1.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6分)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孟子·告子上》)

孔子和孟子观点中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各自有着怎样的思想倾向?请简要分析(6分)

(1)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2分)

(2)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观点强调的是一种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的处事态度。这种态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意志坚决,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倔强固执。(2分)而孟子则从“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这一角度,分析了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始有终,坚持不懈的观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本身来看,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于是坚持干下去,最后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个成功的人,但说来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不起。而一个人明智自己所从事的事情 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不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这就非常不易而难能可贵了。正是这一方面的精神,突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与知其 不可而不为的道家大相径庭。“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天下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意思是说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一曝十寒,专心致志方能成功。两则材料的共同点都是强调了要坚持不懈,所不同的是孔子的强调的是即使不能成功也要坚持,而孟子强调的是无论做什么都要持之以恒。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译文】

①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

②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

1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题目。

第一则 :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第二则:

《礼记·大学》:“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论世界帝国》:“虽然从施政方面说,公民的代表和国王都是人民的统治者,但从最终的这方面来说,他们却是人民的公仆。”

(1)第一则材料中穆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孟子的主张是什么?(2分)

(2)第二则材料三句话中所提出的三种官民关系的概述,请任选一种进行评价(4分)

(1)穆公之问:官员被杀,百姓却见死不救(2分)  孟子主张:行仁政(1分)

(2)“父子说” 优点:人世间最亲密的关系当属父母和子女了,最疼爱和关怀子女的当然也是父母。一个人当官对老百姓的态度,能像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一样,那真是很不容易的。缺点:打上鲜明的封建等级关系的烙印。“舟水说”优点:对百姓力量充满敬畏,进而能小心处理官民关系。不足:舟行水上,非强调百姓的主体作用,有明显的局限性。“仆主说”优点:强调官员的服务意识,官员和百性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权责分明。(以上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理解国学经典语句含意的题目,此类题目的前提是正确翻译,通晓文意,并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文意。译文: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拿他们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吏不把真实情况报告,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怪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3分)

 (1)认真从事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2)我确实担心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我派人带着和氏璧回去,从小路回到赵国‍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谨”1分,“申”1分,大意1分;3分。(2)“见”1分,“间”1分,大意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西望夏口,望武昌。

A:一狼径去,其一坐于前。 B:与其徒上高山。 C:乃书帛曰:“陈胜王。”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也。

9.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D: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 纵一苇之所 其礼乐,以俟君子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圣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 D:其隙也,则施施行,漫漫而游 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3分)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分)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4分)

(1)我认识到过去所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但知道未来的事却还来得及弥补。(“谏”、“追”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天色深蓝,这是它的本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旷辽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其”“极”各1分,句子通顺1分)

(3)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强行改变了母亲想守节的志向。(“见”“行年”“夺”各1分,句子通顺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

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1)“谏”、“追”(2)“其”“极”(3)“见”“行年”“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列文字做题。.

(正末云)孩儿一向有失探望,母亲请坐。受你孩儿几拜。(做拜科)(夫人云)孩儿请起,稳便。(正末云)母亲,你孩儿此来,一者拜候岳母,二者上朝进取去。(夫人云)孩儿请坐。下次小的每,说与梅香,绣房中请出小姐来,拜哥哥者。(从人云)理会的,后堂传于小姐,老夫人有请。(正旦引梅香上,云)妾身姓张,小字倩女,年长一十七岁。不幸父亲亡逝已过。父亲在日,曾与王同知指腹成亲,后来王宅生一子是王文举,俺家得了妾身。不想王生父母双亡,不曾成就这门亲事。今日母亲在前厅上呼唤,不知有甚事,梅香,跟我见母亲去来。(梅香云)姐姐行动些。(做见科)(正旦云)母亲,唤您孩儿有何事 (夫人云)孩儿,向前拜了你哥哥者。(做拜科)(夫人云)孩儿,这是倩女小姐。且回绣房中去。(正旦出门科,云)梅香,咱那里得这个哥哥来 (梅香云)姐姐,你不认的他 ,则他便是指腹成亲的王秀才。(正旦云)则他便是王生 ,俺母亲着我拜为哥哥,不知主何意也呵 (唱)【仙吕】【赏花时】他是个矫帽轻衫小小郎,我是个绣帔香车楚楚娘,恰才貌正相当。俺娘向阳台路上,高筑起一堵雨云墙。【幺篇】可待要隔断巫山窈窕娘,怨女鳏男各自伤。不争你左使着一片黑心肠,你不拘箝我可倒不想,你把我越间阻,越思量。(同梅香下) 选自郑光祖《倩女离魂》

根据元杂剧文化常识填空:(5分)

(1)正末指________________; ⑵正旦指____________;⑶科指_______________。

(4)【赏花时】指____________; ⑸从节选可以看出,倩女具有追求婚姻自由__________性格。

 ⑴正末指男主角; ⑵正旦指女主角; ⑶科指戏剧动作总称。 ⑷【赏花时】指曲牌名;

⑸叛逆。

【解析】

试题分析:元杂剧的结构形式是"四折一楔子"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元杂剧的角色: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为男主角)、副末、外末、小末四类。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在下面的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内容。(5分)

①《 》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②《 》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③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 、苏洵、 、苏辙、曾巩合称“唐宋散文八大家”。

【答案】①离骚  孔雀东南飞②古诗十九首③王安石  苏轼(每空1分,共5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体裁常识与作家作品。平时学习落实好课内的相关注释就可比较从容地应对类似题目。

考点:识记文学体裁常识与作家作品。能力层级为识记A。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