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6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计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19.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每空不超过5个字)

20.请简要分析两种为政观的提出原因。

19.孔子:为政以德(1分),   韩非子:以法治国(1分)。

20.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2分)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第一段可以从后半部分明显看出,儒家讲求的就是仁政与德政,以及礼的树立。第二段从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韩非子讲求的是“不务德而务法”。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从孔子的观点看,如果以强权手段的行政权力、政策法令来管理一个国家(或者企事业团体),使其子民(员工)随顺,以压服的方式采用强硬的刑罚来约束,使之达到所谓的“安分守己”,只不过是让人隐藏了一颗不知羞耻的心。暂时不表现出违规违法的现象,表面上一派平和。假如,以礼仁之德法双彰的方法、行为来感化人民随德存仁,以礼义之法度引导人们提起相应的礼仁之心,类齐比肩,那么人人都会做到,勇于知耻,且能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格除自己的不良习惯和丑恶心理进而长期保持不变。而在韩非子看来,只有自己明确了自己的态度,做一个正直的人,才能做好事。君主用法用势治民,他不需要有特殊才能和高尚道德,也不需要像儒家主张的那样,自己作出榜样,或是通过个人的影响来统治。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圣人治理国家,不是依赖人们自觉为自己办事的善行,要的是那种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要是靠人们自觉地为自己办事的善行,国内找不出十几、几十个;要是形成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就可以使全国整齐一致。治理国家的人需要采用多数人都得遵守的措施,不能用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办法,因此不应该推崇德治,而应该实行法治。

22.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6分)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孟子·告子上》)

(1)孔子和孟子观点中的相同之处是什么?(2分)

(2)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各自有着怎样的思想倾向?请简要分析(4分)

(1)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2分)

(2)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观点强调的是一种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的处事态度。这种态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意志坚决,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倔强固执。(2分)而孟子则从“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这一角度,分析了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始有终,坚持不懈的观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本身来看,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于是坚持干下去,最后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个成功的人,但说来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不起。而一个人明智自己所从事的事情 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不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这就非常不易而难能可贵了。正是这一方面的精神,突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与知其 不可而不为的道家大相径庭。“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天下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意思是说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一曝十寒,专心致志方能成功。两则材料的共同点都是强调了要坚持不懈,所不同的是孔子的强调的是即使不能成功也要坚持,而孟子强调的是无论做什么都要持之以恒。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译文】

①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

②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

3.《论语》中有很多“君子”与“小人”的对比,有两种理解:一指有较高政治地位者和统治下的老百姓;一指有道德的人和无德败行的人。下列与“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中“君子”“小人”所指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B: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C: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D: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1.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6分)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孟子·告子上》)

孔子和孟子观点中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各自有着怎样的思想倾向?请简要分析(6分)

(1)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2分)

(2)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观点强调的是一种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的处事态度。这种态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意志坚决,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倔强固执。(2分)而孟子则从“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这一角度,分析了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始有终,坚持不懈的观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本身来看,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于是坚持干下去,最后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个成功的人,但说来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不起。而一个人明智自己所从事的事情 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不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这就非常不易而难能可贵了。正是这一方面的精神,突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与知其 不可而不为的道家大相径庭。“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天下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意思是说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一曝十寒,专心致志方能成功。两则材料的共同点都是强调了要坚持不懈,所不同的是孔子的强调的是即使不能成功也要坚持,而孟子强调的是无论做什么都要持之以恒。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译文】

①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

②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

1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题目。

第一则 :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第二则:

《礼记·大学》:“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论世界帝国》:“虽然从施政方面说,公民的代表和国王都是人民的统治者,但从最终的这方面来说,他们却是人民的公仆。”

(1)第一则材料中穆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孟子的主张是什么?(2分)

(2)第二则材料三句话中所提出的三种官民关系的概述,请任选一种进行评价(4分)

(1)穆公之问:官员被杀,百姓却见死不救(2分)  孟子主张:行仁政(1分)

(2)“父子说” 优点:人世间最亲密的关系当属父母和子女了,最疼爱和关怀子女的当然也是父母。一个人当官对老百姓的态度,能像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一样,那真是很不容易的。缺点:打上鲜明的封建等级关系的烙印。“舟水说”优点:对百姓力量充满敬畏,进而能小心处理官民关系。不足:舟行水上,非强调百姓的主体作用,有明显的局限性。“仆主说”优点:强调官员的服务意识,官员和百性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权责分明。(以上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理解国学经典语句含意的题目,此类题目的前提是正确翻译,通晓文意,并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文意。译文: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拿他们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吏不把真实情况报告,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怪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3分)

 (1)认真从事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2)我确实担心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我派人带着和氏璧回去,从小路回到赵国‍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谨”1分,“申”1分,大意1分;3分。(2)“见”1分,“间”1分,大意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西望夏口,望武昌。

A:一狼径去,其一坐于前。 B:与其徒上高山。 C:乃书帛曰:“陈胜王。”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也。

9.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D: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 纵一苇之所 其礼乐,以俟君子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圣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 D:其隙也,则施施行,漫漫而游 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3分)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分)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4分)

(1)我认识到过去所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但知道未来的事却还来得及弥补。(“谏”、“追”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天色深蓝,这是它的本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旷辽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其”“极”各1分,句子通顺1分)

(3)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强行改变了母亲想守节的志向。(“见”“行年”“夺”各1分,句子通顺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

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1)“谏”、“追”(2)“其”“极”(3)“见”“行年”“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