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 )。
A:“大元” B:“解元” C:“进士” D:“榜眼”
6.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 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下面属于儿童到成人的年龄称谓且按从小到大年龄称谓顺序排列正确 的是( ) ①发 ②而立 ③垂髫 ④总角 ⑤期颐 ⑥弱冠 ⑦耄耋 ⑧不惑 ⑨花甲 ⑩豆蔻
A:②⑦⑤⑧① B:③④⑩①⑥ C:①③⑤⑥⑩ D:④⑥⑨⑩②
13. 用楷体或行体,工整且尽量美观地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请注意题目、作者和正文的书写格式)(8分)
1.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下面属于儿童到成人的年龄称谓且按从小到大年龄称谓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束发②而立③垂髫④总角⑤期颐⑥弱冠⑦耄耋⑧不惑⑨花甲⑩豆蔻
A:③④⑩①⑥ B:②⑦⑤⑧① C:①③⑤⑥⑩ D:④⑥⑨⑩②
23.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抄写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要求清楚、工整、美观。(6分)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3.(6分)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抄写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要求清楚、工整、美观。
19.把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3分)
②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4分)
①柳敬亭回到家里,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用心练习,反复推求,一个月之后,(他)又去拜访莫生。(期、诣各1分,句意1分,共3分)②在豪华大厅的盛大集会之上,在安静亭榭的独坐之中,(人们)争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的。(延、当各1分,句意2分,共4分)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期月”表示一个月;“诣”是动词,拜访之意。第(2)句中的“延”是“延请”之意;“当”即“合乎(心中意思)”之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6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计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19.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每空不超过5个字)
20.请简要分析两种为政观的提出原因。
19.孔子:为政以德(1分), 韩非子:以法治国(1分)。
20.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2分)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第一段可以从后半部分明显看出,儒家讲求的就是仁政与德政,以及礼的树立。第二段从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韩非子讲求的是“不务德而务法”。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从孔子的观点看,如果以强权手段的行政权力、政策法令来管理一个国家(或者企事业团体),使其子民(员工)随顺,以压服的方式采用强硬的刑罚来约束,使之达到所谓的“安分守己”,只不过是让人隐藏了一颗不知羞耻的心。暂时不表现出违规违法的现象,表面上一派平和。假如,以礼仁之德法双彰的方法、行为来感化人民随德存仁,以礼义之法度引导人们提起相应的礼仁之心,类齐比肩,那么人人都会做到,勇于知耻,且能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格除自己的不良习惯和丑恶心理进而长期保持不变。而在韩非子看来,只有自己明确了自己的态度,做一个正直的人,才能做好事。君主用法用势治民,他不需要有特殊才能和高尚道德,也不需要像儒家主张的那样,自己作出榜样,或是通过个人的影响来统治。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圣人治理国家,不是依赖人们自觉为自己办事的善行,要的是那种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要是靠人们自觉地为自己办事的善行,国内找不出十几、几十个;要是形成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就可以使全国整齐一致。治理国家的人需要采用多数人都得遵守的措施,不能用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办法,因此不应该推崇德治,而应该实行法治。
22.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6分)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孟子·告子上》)
(1)孔子和孟子观点中的相同之处是什么?(2分)
(2)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各自有着怎样的思想倾向?请简要分析(4分)
(1)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2分)
(2)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观点强调的是一种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的处事态度。这种态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意志坚决,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倔强固执。(2分)而孟子则从“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这一角度,分析了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始有终,坚持不懈的观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本身来看,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于是坚持干下去,最后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个成功的人,但说来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不起。而一个人明智自己所从事的事情 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不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这就非常不易而难能可贵了。正是这一方面的精神,突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与知其 不可而不为的道家大相径庭。“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天下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意思是说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一曝十寒,专心致志方能成功。两则材料的共同点都是强调了要坚持不懈,所不同的是孔子的强调的是即使不能成功也要坚持,而孟子强调的是无论做什么都要持之以恒。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译文】
①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
②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
3.《论语》中有很多“君子”与“小人”的对比,有两种理解:一指有较高政治地位者和统治下的老百姓;一指有道德的人和无德败行的人。下列与“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中“君子”“小人”所指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B: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C: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D: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1.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6分)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孟子·告子上》)
孔子和孟子观点中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各自有着怎样的思想倾向?请简要分析(6分)
(1)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2分)
(2)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观点强调的是一种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的处事态度。这种态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意志坚决,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倔强固执。(2分)而孟子则从“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这一角度,分析了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始有终,坚持不懈的观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本身来看,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于是坚持干下去,最后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个成功的人,但说来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不起。而一个人明智自己所从事的事情 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不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这就非常不易而难能可贵了。正是这一方面的精神,突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与知其 不可而不为的道家大相径庭。“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天下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意思是说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一曝十寒,专心致志方能成功。两则材料的共同点都是强调了要坚持不懈,所不同的是孔子的强调的是即使不能成功也要坚持,而孟子强调的是无论做什么都要持之以恒。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译文】
①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
②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