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文字说明了嫦娥一号卫星的奔月过程,请概括这个过程的三个阶段。(6分)
“嫦娥一号”卫星由长三甲运载火箭送入绕地轨道,然后要在这三条大椭圆轨道上运行共约7天,做三次大的轨道运动,在获得足够的速度后,卫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随后卫星将沿着这条轨道飞向月球,飞行114小时后到达近月点。此时,卫星要进行减速制动,以让月球捕获探测器。随后要进行三次近月制动,让“嫦娥一号”最终变为环月飞行的圆轨道卫星。

(1)第一阶段:(不超过15个字)
(2)第二阶段:(不超过15个字)
(3)第三阶段:(不超过15个字)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
参考答案:(1)在绕地轨道不断加速 (2)沿奔月轨道飞向月球 (3)制动减速后入轨绕月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
试题解析:压缩语段考查的是将一段话进行准确的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题目要求概括奔月过程。材料中也清晰出现标志时间性的词语,“随后”“此时”。据此把材料分为三个层次,然后抓住相关的动词,即可得出答案。
根据下面的文字给“社会福利”下一个定义(不超过25个字,6分)。
这里所讲的“社会福利”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的。社会福利是指采取一定的社会措施,包括增加就业机会,保障劳动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提供医疗保健、提供社会服务、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等等,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这样使所有的社会成员能够共同分享社会发展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文化成果。
(6分)社会福利是改善人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措施。(找准中心词)
提取下列材料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国学”加以解说。(50字内)(4分)
“国学”一说,兴起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20世纪初,大盛于二十年代,九十年代再掀热潮。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国学大师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等都曾对“国学”进行过自己的阐述。现在,许多人认为,对“国学”的研究,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阐释。而“传统文化与学术”除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外,当然也少不了医学、戏剧、书画、武术、星相等东西,它应该是一个“干立枝繁”的庞大体系。按学科分,国学分为哲学、史学、zōng jiāo 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国学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等,以儒家为主导;依《四库全书》分,国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经、子部尤其是经部为重。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包括儒学、医学、戏剧、书画、武术、星相等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或:“国学”是指……中国文化体系。)(4分)
(解说中若缺“‘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意思的扣1分,若缺漏“儒学为主体”“包括儒学、医学、戏剧、书画、武术、星相等在内”限定信息点,缺一个扣1分,非单句扣1分)
阅读下面几句话,给“微小说”下一个定义,不超过50字。(3分)
①微小说一般指以微博的形式发表的微型小说。
②微小说已成为微博价值延伸的一种生动表现形式。
③微小说的字数一般在140字以内,语言简洁,短小精悍,可随时随地有感而发。
④微小说选材精、结构巧、含义深,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⑤微小说随时与读者互动,读者可以随时参与讨论,作者也可以随时回复读者并与读者讨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 考查的实质是:把若干个短句整合成一个长单句。解题提示:先确定句句子的主干,再提取各个短句的信息要点,再次,按照一定的语言表达的逻辑顺序拟写符合要求的给“微小说‘下定义的长单句。
参考示例:微小说一般是以微博的形式发表的140字以内的短小精悍、选材精巧、结局出人意料、互动性强的微型小说。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实现2012年经济发展目标的措施。(3分)
2012年经济发展要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GDP增长目标,就要在保持经济稳定运行的同时,下大力气来调整中国经济的结构问题,比如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比如进一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等等。此外,对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体制改革、住房保障等民生问题给予细致关照。
答:————,————,————
稳定运行 调整结构 保障民生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近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工作已基本完成。据民政部一位官员透露,本次修订有一大亮点:子女“常回家看看”已写入修正草案。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材料二:面对“常回家看看”,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不少市民有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这样好,说明对孝老敬老的重视。”市民李家才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把常回家看看也纳入进去,给老人一份法律权利,给儿女一份法律义务,这是法治精神的升华。 “ ‘常回家看看’还要通过法律的形式来强制规定,感觉有些怪怪的。”年轻人周芸说,现实生活中,很多子女不是不愿意常回家看看,而是不能常回家看看,譬如,身在外地,受地域、时间限制等,如路途远,假期少,加班等等,我觉得最好的方式是,自己能干一点,买上大一点的房子,把父母接在身边,这样最理想。
(1) 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3分)
(2)你对 “常回家看看”入法有何看法?请简要回答。(150字左右)(7分)
17.(1)人们对子女“常回家看看”写入老年法有不同看法。
(2)A:将子女“常回家看看”写入老年法符合中国传统的人伦道德。首先,这是对老年人权利的维护和保障,老年人不但需要得到物质赡养,还应该得到精神慰藉;其次,子女本来就有“常回家看看”的义务,将其入法,能引起子女在这方面的重视,增进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对孝道的弘扬,对提高公民道德水平有积极作用。
B:父母子女之间的纽带是感情,将子女“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没有意义。首先,子女“常回家看看”,对父母尽孝是道德行为,应靠社会宣传引导来提高,而不应该靠法律来强制;其次,子女对父母尽孝应出自真心,把本来应该是出自自愿、出自情感、出自肺腑的事情都变成被动、受法律约束的事,它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和人情味。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近日,中国教育部公布了将于今年秋季新学期正式启用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要去学生9年内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
材料二:日本著名教育家阴山英男列出要求中小学生背诵的书目,其中包括《老子》《孟子》等。在德国和法国,从小学到中学都有背诵诗歌的要求。犹太孩子们也从小就一点点地学习民族经典文字希伯来文,从对文字的记忆开始直到可以背诵。
(1)用一句话概括上面材料内容。(3分)
(2)上述材料中关于背诵经典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150字左右)(7分)
答案:
中外多个国家都重视中小学生对经典文章的背诵。
( 2 ) ( 7 分)
示例一:我认为应加强对中小学生背诵经典诗文的要求。首先,背诵经典诗文是传承文化精华、增加知识积累和提高语言水平的必要手段;其次,通过背诵经典诗文,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的文化和审美素养,陶冶美好的情操;再次,背诵经典诗文终身受用,可以为今后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我赞成增加中小学生背诵的篇目。
示例二:我认为不必过分强调背诵经典诗文。首先,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虽然有用,但过分强调对使学生增加负担,减少对社会的关注;其次,简单机械重复别人的东西会使自己的思维受限制,而导致创造力丧失。而孩子将来面对的是多元的社会,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所以,我不赞成增加中小学生背诵的篇目。(看法明确2 分,理由充分4 分,语言表达连贯l 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最近,童话大王郑渊洁在微博上称,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并列举三个特点:1.为强权效力; 2.告密;3.奴役同胞。微博还称,发达国家小学没有该制度,建议取消。让孩子平等成长。这条微博很火,引发众多网友转发、参与评论。很多网友对“汉奸”说法表示认同,并纷纷上传小时候被班干部“告密”的事儿。也有网友持相反的意见,有网友认为,名人都有希望名气更火爆的愿望,郑渊洁是名人,估计也不例外。将小学班干部制度放大到说是在培养“汉奸”,让那些当班干部的孩子情何以堪。郑渊洁的上述微博也引发了对于该不该取消小学班干部制度的讨论,《广州日报》开设了官方微博的投票。在短时间内,1015人参加了投票,45%的网友呼吁取消班干部制度,让孩子们平等成长。而13%的网友则认为,不该取消,班干部制度能提高孩子们的综合能力。38%的网友认为问题的根源在大人。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2)你认为该不该取消小学班干部制度,请简要阐述。(150字左右)(7分)
[d0004876a4fdcfb2.jpg]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3分)
一位复旦附中高二男生关于“男孩危机”问题的研究论文《一个男孩眼中的“男孩危机”》 引起人们对“男孩危机”的警惕。男孩危机是一个提出己久的问题,在中小学时期,班里的尖子生华本都是女生,班干部名额也基本被女生所占。
俗话说“穷养儿,富养女”,而今在发达城市,许多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无论对男孩还是女孩,都一样地“富养”,这不利于男孩的成长。但也有不少家长认为,“穷养儿,富养女”己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当今社会,女孩和男孩一样,都要有自立能力和开拓精神,而刻意给男孩的成长制造“磨难”,似乎也没必要。
(1)文中两处语病是: 应改为 (1 分)
应改为 (l 分)
(2)请用一个成语概括“男孩危机”这种状况: ( l 分)
[1047e0d91946b469.jpg]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4分)
你的外表,表达出了你丰富的内在吗?有位女职员工作能力很强,与同事相处也融洽,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外表邋遢,而且对不修边幅毫不在意。她总不懂为什么自己工作努力,升迁却轮不到她。她的主管私下说:“旁观者都看得出来,这是因为她的外表实在吃亏,不是能力的问题。有重要的项目想让她接洽,却总会担心客户以貌取人,认为这是一家不注意形象,不专业不敬业的公司,毕竟公司输不起自身的形象。”
西方学者雅伯特•马伯蓝比教授经过大量的统计研究得出一条人际交往的定律,该定律认为旁人对你的观感由三部分构成,其各自比例如下表:
观感的构成 | 谈话内容 | 辅助谈话的方法 | 人的外表 |
所占比重 | 7% | 38% | 55% |
请你根据上述统计数据,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这条定律(不超过50字)。
一个人给别人印象(“观感”1分)的决定性因素不在于谈话内容(1分),而在于辅助谈话的方法和外表(1分) ,而且外表尤为重要(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