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运用题
《水浒传》中写武松打虎之前,到一小酒店,看见店前挑着一面招旗,上头写着五个字:“三碗不过岗”,从现代商品经济的观点来看,“三碗不过岗”是绝妙的广告词,请写出其绝妙之处,至少写出两点。
第一,
第二,
第一,宣传其酒特别醇厚浓烈,吸引客人;第二,既劝量少者不贪杯,又刺激海量者多饮酒;第三,借猛虎之威劝客人留宿,提高经济效益。
解析:
本题为引导介绍型变体,其要点在于“得体”与“简明”,也是一种体现“新课标”精髓的题型。“绝妙”之处应注意几点:一是从受众角度,即从观赏者(消费者)立场评判;二是要从语言材料本身出发,从直观、形象、生动切入;三是应从产品特点出发,从“好记”“易懂”“琅琅上口”为基点。这样,“妙”处便可一览无余。
【标签】
语言运用题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哲学的追问是指向神秘的,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人生,哲学都欲追根究底,这就是所谓终极关怀。在这点上, 。然而,哲学却不肯满足于不容置疑的信仰,而要求对问题作出理由充足的回答。在这点上, 。灵魂在提问,而让头脑来解答,这是哲学本身所包含的矛盾和困难。 。正是这一结合了两种对立因素的品格使之成为比科学和zōng jiāo 更加伟大的东西。
①哲学与zōng jiāo 相似
②哲学与科学相似
③哲学又和科学一样
④哲学又和zōng jiāo 一样
⑤哲学面对科学,敢思zōng jiāo 之不思,又立足zōng jiāo ,敢疑科学之不疑
⑥哲学面对zōng jiāo ,敢思科学之不思,又立足科学,敢疑zōng jiāo 之不疑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C
解析:
本题为典型“选用句式”,仔细分析语境,即可发现,“神秘”“终极关怀”等词语向考生暗示“zōng jiāo ”,同时,结合转折词“然而”,根据“不容置疑”的“信仰” 的提示,就发现第一空所言应是“zōng jiāo ”,同理,根据可以判定第二个“空”和第三个“空”内容。
【标签】
语言运用题
请概括下面一段描写黄山的文字的信息要点。(不超过30个字)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方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黄山位于皖南地区,面积千余平方公里,多为花岗岩山峰。
解析:
本段是一段描写性文字,解答时要通过描写性文字总结概括出所需要的信息。原文以文学的笔法描写了黄山的壮美雄奇,从黄山的特点出发,主要应把握如下信息:地理位置,面积大小,山体特征等。注意抓主要信息,如方圆一百二十公里与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相比,以后者为重要。
【标签】
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提炼出文段的中心思想。
不要认为新闻正在远离我们。传送媒介会从纸张变成电脑,记者可被重新命名为“内容提供者”,好奇心、充满活力的研究、敏锐的分析、雅致的文风永远不会过时,它们越稀有,这些特性越弥足珍贵。“人人都是新闻记者”像一个宿命的魔咒,技术的进步正一步步剥夺记者所有外在的“神秘”和优势。但正如不是每个戴上听诊器的人都是医生一样,有了拍照手机、有了便携DV,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成功地报道新闻。记者意味着长期专业的训练,意味着对新闻价值的把握,意味着对平衡与公平的追求。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但不是每个人都足以配得上“新闻记者”的称号。
论点是: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但不是每个人都足以配得上“新闻记者”的称号。
解析:
提炼概括型压缩,要弄懂两个抓手:一是明晰文段结构,将语段中各个层面句子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特别要注意分清起始句、中心句、支撑句、结论句等句间关系;二是要深入体察语境,将文章思路文麦梳理清晰。如本题只要注意“但正如不是每个戴上听诊器的人都是医生一样”类比的作用即可。
【标签】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书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 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见《周礼》,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种经书。 C: 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 天子射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2.下列内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尽缥缃万卷书. 缥缃,代指书籍. 缥,淡黄色的丝织品. 缃,青白色的丝织品. B: 宫调,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变徴、徴、羽、变宫为七声. C: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和好人。 D: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愆,罪过。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条目。予受而读之,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章句之儒,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其详慎不惮烦如是。
(节选自严允肇《<今世说>序》)
16.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6处)
凡 一 言 一 行 之 可 纪 述 者 靡 不 旁 搜 广 辑 因 文 析 类 以 成 一 家 言 其 大 要 采 诸 序 记 杂 文 之 行 世 者 而 不 敢 妄 缀 一 词 其 详 慎 不 惮 烦 如 是。
17.《世说新语》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
18.根据材料,概括《今世说》的特点。
16.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 /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 其详慎不惮烦如是。
17.刘义庆
18.①模仿《世说新语》;②条目略有减少;③搜集广泛;④分类合理;⑤不妄评述。
【解析】
16.试题分析:注意根据标志性的词语“者”以及“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的等结构的并列断句。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
17.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18.试题分析: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
19.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瑰宝。请从下面的对联中任选两幅简要赏析。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东林书院)
(2)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历史人物屈原)
(3)生命逝去,中国何人再呐喊;精神永存,华夏青年不彷徨。(文学家鲁迅)
(1)在内容上,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劝勉读书人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关心国家大事,要以救国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形式上,“风”对“雨”,“家”对“国”,“读书”对“天下”,“耳”对“心”,极其工整,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2)在内容上,上联写《离骚》寄意深远,语辞高妙,和《诗经》一同成为艺术成就极高的文学经典,“风雅”代指《诗经》;下联写屈原品行方正志趣高洁,可与日月争辉。对联高度赞美了屈原其人的品德志趣和作品价值之高。上下联结构相称,词性相当,内容贯通呼应。
(3)在内容上,上联写鲁迅先生逝世之后,中国谁人能像鲁迅那样呐喊,号召那些斗争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勇敢直前。下联写斯人已逝,但是精神永存,华夏青年将秉承其精神探索不止,不会犹豫彷徨。对联高度赞美了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和中国青年的重大影响。上下联结构相称,词性相当,内容贯通呼应,“呐喊”“彷徨”一语双关,既指鲁迅先生的作品,又指人具体的行为状态。
【解析】
试题分析:对某句赏析,要从诗句的意象、手法、情感主题、与上下句联系来解答。答题的一般思路是:①手法;②诗句所表现的的人物、意象、环境的特点;③作者的情感;④结构作用(承接上句或照应题目,为下句做铺垫或引出下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柳屯田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苏子瞻学际天人,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李清照
19.用斜线(/)给上面的文言文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19.柳屯田、苏子瞻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李清照在上文中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上述选文出自她的哪部文学评论作品(2分)
19.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评分建议:一处1分。
【小题2】柳永、苏轼。评分建议:一空1分。
【小题3】《词论》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等。具体方法有一、读文段,通文意。二、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三、看虚词,找位置。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四、明语法,辨句式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能力。需要学生平时多读书,多积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能力。需要学生平时多读书,多积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5.以下对汉字构成归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依照事物的形状构成汉字的字形,构成的字是象形字。如:鹿、网、日、月。 B:用表义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合起来,构成的字是形声字。如“草、室、慈”是上形下声,“攻、额、歌”是右形左声。 C:把两个或多个意义相关的象形符号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字是会意字。如:休、从、比。 D:在象形符号上加上指事性的形体或符号,构成的字是指事字。如:刃、寸、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