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__________!鸷鸟之不群 兮,__________;何方圆之能周兮,__________!
余不忍为此态也 ; 自前世而固然 ; 夫孰异道而相安
2.下列短语或句子中字形没有错的一项是 ( )
A:竟周容以为度 珮缤纷其繁饰兮 下者飘转沉塘坳 B:非我愆期 无食桑椹 忳郁邑余侘傺兮 C:于嗟鸩兮 躬自悼矣 荡胸生曾云 D:隰则有泮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偭规矩而改错
1.下列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謇朝谇而夕替 幸可广问讯 B:咥其笑矣 偭规矩而改错 何方圜之能周兮 C:士之耽兮 还部白府君 忳郁邑余侘傺 D:契阔谈讌 进不入以离尤兮 终老不复取
1.下列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⑤忳郁邑余侘傺兮 ⑥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①②⑥
8.下列各项中全是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忳郁邑余侘傺兮
③何方圜之能周兮?
④进不入以离尤兮
⑤终老不复取
⑥箱帘六七十
⑦渠会永无缘
⑧交广市鲑珍
⑨吾今且报府
A.①②③⑤⑥⑧
B.①③④⑤⑦⑨
C.①②③④⑤⑧
D.①③④⑤⑥⑨
D
【解析】
试题分析:对所给句子逐一分析,可知通假字有:“错”通“措”,“郁邑”通“郁悒”,“圜”通“圆”,“离”通“罹”,“取”通“娶”,“ 帘”通“奁”,“报”通“赴”。再判断选项的正误,可用排除法,故选D。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的一种语言现象。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识别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可以利用通假字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特点,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来识别,就是古人所说的“以声寻义”的方法。具体作法就是,在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如果发现某个字,按通常的意义解释不通,就可以用某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解释,以达到理解通顺、找出本字的目的。
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一)文言文阅读(共22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7—11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离骚》节选)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謇朝谇而夕替 谇:谏诤B.固时俗之工巧兮 工:仔细
C.竞周容以为度 度:法度,准则D.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忽然
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①长太息以掩涕兮 ②又申之以揽茞
B.①怨灵修之浩荡兮 ②鸷鸟之不群兮
C.①屈心而抑志兮 ②忍尤而攘诟
D.①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②将往观乎四荒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为( )(3分)
A.“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B.“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10.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B.“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茞”四句,既写了诗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又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说明当时楚国的混乱,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可言,朝廷上下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作者将古代的圣贤作为榜样,同时也透露了诗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古代的圣贤。
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B “工”的意思是“善于”。
8、 A “以”:①连词,表并列关系;②介词,用。B项,“之”都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而”都是表并列的连词。D项,“乎”都是介词“于”。
9、D
10、B “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说法错误,从这四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很注重修身洁行的。
11、每小题5分,踩点给分。
(1)这是我心所向往的美德啊,即使多次死去也不后悔。(所善:美德向往的,虽:即使 九死:多次死去)
(2)世俗本来善于投机取巧啊,违背法则而任意改变措施。(固:本来 偭:违背 错:通措,措施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离骚(节选)
众皆竞进(1),以贪婪兮。凭(2)不厌乎求索。羌(3)内恕己以量(4)人兮,各兴心(5)而嫉妒。忽驰骛(6)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7)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8)兮,长顑颔(9)亦何伤。掔木根以结茞兮,贯(10)薜荔之落蕊(11)。矫(12)菌桂以纫蕙兮,索(13)胡绳之纚纚(14)。謇吾法夫前修(15)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16)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17)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注释】1.进:追逐权势利禄。2.凭:满,楚方言。3.羌:且。4.量:度量,计较。5.兴心:起坏心,玩弄心计。6.驰骛:狂奔乱跑。7.冉冉:渐渐。8.练要:精要。9.顑颔:憔悴的样子。10.贯:贯穿。11.落蕊:初生的花蕊。12.矫:举,用。13.索:把……编成绳索。14.纚纚:接连不断的样子。15.前修:前代贤人。16.周:合拍。17.彭贤:般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
1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羌内恕己以量人兮 恕:宽恕
B.偭规矩而改错 错:错误,过失
C.謇朝谇而夕替 替:废弃,贬斥
D.夕餐秋菊之落英 餐:服食
1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忳郁邑余佗傺兮
B.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老冉冉其将至兮
D.何方圜之能周兮
1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固前圣之所厚
A.高余冠之岌岌兮
B.步余马于兰皋兮
C.雨雪霏霏
D.夙兴夜寐
14.下列对《离骚》有关内容与艺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这里作者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作者是孤独的,甚至是寂寞的。但他是圣洁的、高贵的,也是傲岸的。
B.“掔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这四句是说诗人以花草编缀的装饰品象征自己耿介拔俗、清莹高洁的节操品德。
C.《离骚》句式灵活,以六、七言为主,间以五、八言乃至十言,错落有致,形成鲜明的节奏,且在语言上运用了“侘傺”“郁邑”“陆离”“芙蓉”等许多连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富有声韵美和表现力。
D.作者多次用比喻手法言志,表明了自己至死要坚持节操,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全诗主要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叙说了自己流放的经历,揭示了感情上的波澜变化。
15.翻译下列句子。
(1)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2)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11.B
12.C
13.A
14.D(采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
15.
(1)虽然同当今的鄙俗之人不融合,我却愿意信守彭咸遗留的准则。(“虽”“周”“依”各1分,句意1分)
(2)受着委屈而压抑着意志,忍受责骂和侮辱。(“屈心”“抑志”“忍尤”“攘诟”各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B项,“偭规矩而改错”中的“错”如解释为“错误、过失”,就与语境“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不合,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世俗本来是适合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措施,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作法度。而且句式相同,由“领字”开始,短语结构类似:工巧、追曲、改错、为度都是动宾结构。故“错”应解释为“措”译为“措施”。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比如本题的B项,结合语境,应解释为“措施”。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就可以采取课内知识迁移法解决。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2.本题其实也是考查实词。A项“郁邑”通“郁悒”;B项“说”通“脱”;D项“圜”通“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知识拓展】如何识别通假字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例证。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例子愈多愈说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如“无”通“毋”:“令壮者无取老妇”(《勾践灭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这些例子,说明“无”通“毋”非属偶然。
2.通古音。辨析古文中的通假字,可以利用通假字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特点,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来辨析,就是古人所说的“以声求义”的方法。具体作法,就是在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如果发现某个字,其按通常的意义解释不通,就可以用某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解释,以达到辨析通顺、找出本字的目的。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句中,“颁白”二字不成语,不可解,必须知道“颁”是“斑”的借字,意思才通。古音通假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通假字和本字必须音同或音近,必须以两者古音相通为依据,然后根据字音寻找它所替代的本字。如“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的“郤”通“隙”,通假字“郤”和本字“隙”古音相通(古音同属溪母铎部)。又如“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战国策·唐雎不辱出使命》)的“直”通“特”,二字古音同属定母职部。所以,要做到准确识别通假字,必须懂得一些基本的古音知识。这一点对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就是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一般也不通音韵之学。
另外,通假字的读音跟本字的读音不同的,一般读本字的音。例如“父”通“甫”,旧时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后。“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一句中的“父”读fǔ。又如“识”通“志”,记住的意思。“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句中的“识”读zhì。
3.多识记。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涉及的面较广,但中学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并不很多。如“畔”通“叛”、“亡”通“无”、“距”通“拒”、“惠”通“慧”等。“读书识字始”,平时多识记一些常见的通假字,对学好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
要注意的是,有些字古音虽相同或相近,但我们不能轻易当作通假字。要确立通假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两字同时存在。第二,两字音同音近。第三,要有足够的证据。(此为赵振铎先生所提出,转引自《训诂学与语文教学》)此三者,缺一不可,而第三条尤为重要。前人讲“无征不信”,没有足够的例证(例证要求不少于五条),不可轻下结论。
13.题干问的是“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难度较大,需要正确判断每一选项,例句“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重视,看重。A,“高”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加高,加长”。B,“步”是名词用作动词。C,“雨雪”是名词用作动词。D,“夙”“夜”是名词用作状语。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知识拓展】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大题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句中无动词或形容词可作谓语。(2)能愿动词+名词/数(3)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4)名+名/代。2.名词的使动用法。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骨”即“使骨肉”,使白骨生肉)(名+名/代)②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使……称王)/因便乘利3.名词的意动用法。①侣/鱼虾而友麋鹿。(把……看作/当作……/以……为……)(名+名)②粪土当年万户侯。4.名词作状语。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名]+动/不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主+[名、代]+谓语)②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③(秦王)卒[廷]见相如。(在……时/上,当……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像……一样)○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朝济而夕设版焉。○于是项伯复夜去。([方位名词/时间名词]+动词)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诗主要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说法有误,屈原的《离骚》采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此选项考查的是艺术风格。
15.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虽”,表假设,虽然;“周”,融合;“依”,信守,遵守。第二句中,“屈心”,受着委屈;“抑志”,压抑着意志;“忍尤”,忍受责骂;“攘诟”,容忍耻辱。同时要关注句中的人名、官职等名词,比如“今之人”“彭咸”。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今之人”“彭咸”。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众小人都拼命地往上爬啊,已捞取了许多还钻营不止。他们宽恕自己却猜疑别人啊,一个个钩心斗角满心嫉妒。到处钻营奔走争权夺利啊,这一切我都不屑一顾。眼见垂老之年渐渐来临啊,我深怕美名不能树立。早上我啜饮木兰花上的露滴啊,晚上我采初开的秋菊花充饥。只要我情操真正美好精诚专一啊,就是长受清贫又有什么可悲泣?拿起木根系上棵棵白芷啊,再穿一串初开的薜荔。举起菌桂拴上棵棵蕙草啊,把胡绳编成绳又长又美丽。啊,我效法那前代的贤人啊,可这并不是世俗人们的服饰。虽然这不合今人的习惯啊,那么我宁愿像彭咸清白而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涉 江
屈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15.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带长铗之陆离兮 陆离:修长的样子
B.乘鄂渚而反顾兮 乘:乘坐
C.吾方高驰而不顾 顾:回头看
D.怀信侘傺 侘傺:失意的样子
16.下面选项对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B.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C.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D.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1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人细致地描写他的奇特服饰“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佩宝璐”,其作用是衬托出其高洁的品质。
B.“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写诗人因地点生疏迷路,而后他穿过“冥冥”的深林,走过“幽晦”的高山,遭遇了恶劣的天气。是唯一不带主观情绪进行描写的段落。
C.“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屈原坚持真理,决不妥协的精神和意志。
D.本篇记述了诗人渡江南下的历程,申述了他志行的高远,对时俗混乱的愤慨,并表示尽管不被人理解,遭受打击,仍然要坚持理想,始终不变的决心。
18.翻译下面句子
(1)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5.B
16.A
17.B
18.
(1)伍子胥遭到灾殃,比干被剁成肉泥。整个前代都是这样,我对现在的人又何必埋怨责备?(“逢”“菹醢”“”各1分,句意2分)
(2)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爽”“贰”“罔极”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B项,“乘鄂渚而反顾兮”中的“乘”如解释为“乘坐”,就与后面的“鄂渚”不合;鄂渚,是地名。再根据“而反顾兮”回头遥望国都,故“乘”应解释为“登”。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比如本题的B项,因为鄂渚,是地名,故应解释为“登”。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就可以采取课内知识迁移法解决。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这句话的大意是:尾声:那神鸟鸾与凤凰,一天天地飞远。那小麻雀黑乌鸦,却占据了殿宇祭坛。香美的露申、辛夷,死在草木交错的丛林。腥臊恶臭的气味,迷漫在神圣的殿堂。芳香美好的花草,却没有立足的地方。阴与阳、明与暗都换了位置。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名词(包括专有名词)、句式进行断句,比如“鸾鸟凤皇”“燕雀乌鹊”“露申辛夷”“腥臊”“阴阳”,几组对比,且有表停顿的“兮”字,难度不大。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名词(包括专有名词)、句式进行断句,比如“鸾鸟凤皇”“燕雀乌鹊”“露申辛夷”“腥臊”“阴阳”,几组对比,且有表停顿的“兮”字,难度不大。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写诗人因地点生疏迷路,而后他穿过‘冥冥’的深林,走过‘幽晦’的高山,遭遇了恶劣的天气。是唯一不带主观情绪进行描写的段落。”说法有误,原文第四段说,“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就体现这一景物的描绘上。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18.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逢”,遭受;“菹醢”; 被剁成肉泥;“然”,这样。第二句中,爽:过失,差错。贰其行:行为前后不一。行,行为。这句连上句说,女子并无过失,是男子自己的行为前后不一致。罔(wǎng )极:反复无常,没有准则。罔:无。极:准则。二三其德:言其行为再三反复,三心二意,德行不专。二三:反复变化,作动词。同时要关注句中的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比如“伍子”“比干”“女”“士”。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伍子”“比干”“女”“士”。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