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中,“针”之义为()

A:针刺 B:针对 C:针灸 D:用针

“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中的“针”属于()

A:名词作状语 B:名词用作动词 C:使动用法 D:意动用法 E:被动用法

下列各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B: 为之奈何?(《鸿门宴》)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7.下列划线字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臣壮也,犹不如人 / 丹不忍以己私,而伤长者之意 B:夜缒出 / 偏袒扼腕 C:吾还也,亦去之 / 卒起不意,尽失 D:且之奈何? / 何辞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而伤长者之意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为之奈何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行李之往来

选出不同类的一项()。

A: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B:又前而为歌曰 C:使毕使于前 D:左右既前,斩荆轲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 )

A:军中无以为乐(作为) B: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 C:君为我呼入(替、给) D:为之奈何(做)

对下列文言句式或固定结构的特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动句 )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 C: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固定结构,无所 ) D: 为之奈何( 反问句 )

下列各句中的“之”的词性与其他三项都不同的一项是

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奈何取之尽锱铢 C: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杳不知其所之也

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选自《韩非子》)

[注释] 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戮:侮辱。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无以_________②对__________③为__________

2.翻译:①齐桓公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禁之奈何?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名之则利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没有什么用……②回答③作为、行动

2.①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

②用什么办法禁止?

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

3.①句首语气词,无义;

②那些

4.非名之则利之也。


解析:

[文化常识]

“棺椁”及其他。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棺”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日后盗墓者的目标。

【译文】

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结果产的布匹都用在了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很是忧虑,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怎样禁止呢?”管仲回答说:“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因为这件事可以带来名声,就是可以获得利益。”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今后如果棺材做的太高档,就屠戮那个死者,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没过多久,豪华葬礼的风气就止住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