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对该漫画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漫画中人物戴的帽子表明了人物身份,且对他个人品性隐含嘲讽。 B:漫画中人物的眼睛比例严重失调,这点小失误可以说是白璧微瑕。 C:漫画的标题“跑题”指的是研究“科研标本”变成了研究“科研经费”。 D:“怎样发财…?”揭示了人物心理,但与画面其他部分传达出的含义有重复之嫌。

23.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完成后面的题目。

(1)请概括漫画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2)针对这一社会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

(1)①某些素质不高的人常常对见义勇为者诬陷谋利。②人们面对别人的困境,在道德和法律之间处于两难境地。(2分)(2)①当别人处于困境时,我们应该施以援手。②被救助者应怀有感恩之心。③应完善法律,保护见义勇为者。(3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解析漫画的题目,注意首先概括分析画面的内容,然后明确寓意。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概括漫画的内容和分析寓意提出建议的题目注意分析画面的内容,重点注意漫画中的提示性的文字,还要注意漫画的讽戒作用。

25.下面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标志“墨舞冬奥”,请简要阐释该标志的寓意,并为北京申冬奥成功写一句宣传语。要求语意明确,句子通顺,宣传语不超过18个字。

图形由“BEIJING”、“2022”和中国书法“冬”字组成,它由一个运动的人物形象和其下方2022中的第一个数字巧妙组成汉字“冬”,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既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更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彰显了动感、时尚和现代,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

【解析】注意题中的文字,抽象符号,注意名称“冬奥会“。

23.阅读下面的图表,写出三条结论。

杜甫近体诗中高频叠字的使用次数及其分布位置统计表

①“萧萧”是杜甫写近体诗时使用最多的叠词。

②杜甫在五言近体诗中使用叠词的次数明显高于七言近体诗。

③杜甫在五言近体诗中使用叠词的位置通常在句首,其次在句末。(6分。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采用图表分析的形式,旨在考查考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图文转换能力。图表分析题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图表中的有关内容来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提取、挖掘其中隐含的信息,进而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其特点在于将抽象的数据通过图形和表格转成直观的信息,以展示某种变化,进行相关比较,总结发展趋势等。解答此类题,首先应该看懂图表,总结图表中传递出来的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对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作深入地思考。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下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标识,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50个字。

该标识由数字“70”,时间“1945-2015”,和平鸽,“V”字型长城图案构成。数字“70”与时间“1945-2015”组成的标志性符号,衬以“V”字型长城图案,体现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庆祝,也代表中华民族组成钢铁长城,共同抗敌。五只和平鸽,表现对和平的向往,也象征五大洲人民团结一心,共创美好未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题干中有两问,“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 寓意”,对于前者,考生应先观察图形由哪几部分组成,顺序是什么,然后再按照顺序把图形上的内容转变成文字;对于后者,考生应结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图”这一提示性信息,同时要考虑其现实意义。

25.请根据下图,分别说明使用不同交通工具的植树者的具体的集合地点。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

搭乘公交车的同学,集合点在博学路北侧人民广场站西边;骑自行车的同学,集合点在博学路南侧文体中心的东边。

【解析】这是一道图文转化的题目,注意交代清楚不同的出行方式和集合地点。

19.下图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请结合构图要素,解读设计的精妙之处。要求语言简明,语句通顺。

该标识以数字“70”符号,时间“1945-2015”,和平鸽,组成“V”字的长城图案为设计元素。 ①数字“70”与时间“1945-2015”共同组成的标志性符号,衬以长城图案组成展现胜利的“V”字,体现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庆祝,亦代表中华民族组成的钢铁长城,共同抗敌。(2分)②图案上方为五只象征和平与希望的和平鸽由远及近展翅飞翔,表现对历史的纪念、对和平的向往,也象征五大洲人民团结一心,在血与火的洗礼后重生,携手前行,共创美好未来。飞翔的和平鸽也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__的领导下,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飞向未来。(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认真读图,概括图标中的构图元素,结合图标的主题解读各元素的内涵,综合整合整个图标的寓意。

23. 下面是由中央文明办正式发布的“中国志愿服务”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心部分的构图要素及其象征意义,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20字。

①整体构图为“志”字,多处以英文字母“V”构图;志”字的上半部分是一只展翅飞翔的鸽子,下半部分由中国书法中草书的“心”字构成,同时也是一条飘逸的彩带。②寓意用爱心托起梦想,用爱心放飞梦想,展示了和谐、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解析】

试题分析:先整体观察图标,然后按一定顺序介绍图标组成元素。结合组成图标元素的特征整合图标的寓意。

23.下面是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设计的亚运会总会徽,请写出该会徽的构图要素及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会徽由环绕着的动态感十足的龙、鹰和中央放射光芒的太阳构成主图案,下方则是奥运五环。(3分)龙代表东方巨龙中国,鹰代表阿拉伯国家,二者共同象征亚洲;五环寓意团结、合作;太阳寓意亚运会蓬勃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运用能力。对于图文转换的题目,要根据图中的所有构成要素,联系社会现实,展开合理的联想,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出来。寓意可根据图标的创造者的创作意图,从社会热点的角度分析概括。根据题干提示可知,图案是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设计的亚运会总徽标,从整体看,图案是由龙、鹰、太阳、奥运五环构成,而联系中华文化传统可知,龙、鹰分别代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而太阳的热烈、力量又让人联想到亚运会蓬勃发展的期望,由此可联想到团结合作、蓬勃发展的寓意。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8.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介绍过近代一些有趣的美学实验。如瑞士心理学家布洛关于颜色的重量的实验:把两个面积、角度均相等的三角形甲和乙(如下图)从中腰平分,然后着两种深浅不同的颜色。他让接受实验的人比较甲、乙两个形状,然后询问他们喜欢哪一个,并说出理由。参加实验的50人,绝大多数喜欢甲而不喜欢乙;他们的理由是:甲比较稳定;乙上半太沉重,下半太轻浮,令人产生轻重倒置的感觉。

请从上述实验事实中写出两条结论,答案要简明,每条限18字以内做答(不含标点)。

颜色能让人产生重量感;人们对上浅下深习以为常,反之则感觉不快;美的形体含有一个原则:平衡或匀称。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实验的主要内容是颜色对人心理产生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可知道,人们认为甲比较稳定是因为色彩给了他们以重量感,人们喜欢的是上轻下重的稳定感,等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