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下面是教育部门对全国幼儿园办园情况的调查,请概括全国幼儿园办园情况的变化,并推测这种变化形成的原因。不超过85个字(含标点)。

年份

类别

2001年

(单位:万个)

2010年

(单位:万个)

教育部门办园

3.5

2.7

企事业、机关办园

1.6

0.5

街道、乡镇集体办园

8.1

2.0

社会力量办园

4.4

7.7

总数

17.6

12.9

(1)幼儿园整体数量减少。集体办园数量急剧减少,教育部门和机关办园数量有所下降,社会力量办园数量增幅大。(意对即可)(2)①初生人口减少。②官方和集体减少对幼儿园的教育投入,幼儿园办学走向市场。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力。图文转换的题型主要以下几种:描述内容,拟标题,品寓意。本题要求的是描述内容,要求做到客观、全面,即把所呈现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说明。图表主题“全国幼儿园办园情况的调查”在概述内容时抓住“集体办园”“教育部门和机关办园”关键词,进行概括,得出结论。从图表展示的情况推测这种变化形成的原因,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描述和概括画面的能力。描述类,就是用文字表述其内容,做这种题目时要求全面、完整、重点突出,一般有字数要求;要注意不能遗漏任何信息,也就是要把图表中内容都要说出来,实际上是就是要用文字把图表的信息完整的描述出来,要达到百分之百。概括内容类,做这类的题目要抓住主要的内容,一般应涵盖90%的内容,当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多数,可以舍弃一小部分忽略不计。要做好这类题目注意两个方面,首先要分清类型。如果是单个对象,那么考虑的是选取一部分,从问题入手,比如题目抓住“推测这种变化形成的原因”关键词,我们在得出结论;如果是多个对象,就需要我们在分析表格的内容时要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采用相加(并列关系),相并(主次关系),相异(相似关系)。

21.阅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完成后面的问题。

(1)从表中看出该地人口的特点是:① ;② ;③

(2)针对65岁以上人口比率不断攀升的情况,提出你的建议:

(1)从表中看出该地人口的特点是:①人口出生率明显逐年降低;②青壮年人口增加,儿童数量减少;③老年人口逐年增加。

(2)针对65岁以上人口比率不断攀升的情况,提出你的建议: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老有所依、老有所养;②计划生育政策亟需调整。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坐标曲线图曲线变化的规律。其次,归纳认读结果,注意:①重视数据变化。②把握考题要求。由图A可知该省2004年出生率约为13‰,死亡率约为7‰,自然增长率约为6‰,人口数量呈增长态势。1990年出生率为25‰,死亡率为8‰,自然增长率为17‰.为传统型,2004年为现代型,增长模式发生了变化。由图乙可看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同年份的数值大小不同,在2000年该省65岁及以上人口就占总人口的7.3%。通过与联合国标准进行比较可得出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和图表综合分析能力。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是概括图文反应的内容,针对反应的内容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类型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搞清图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出的建议要科学、合理,符合实际,有可操作性。如建议: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计划生育政策亟需调整。

16.下面是2016年杭州G.20峰会标识。读图,请简要分析标识构成及其意蕴。

要素:桥形轮廓,G20和“中国”印章。桥梁,寓意G20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之桥、国际社会合作之桥,G20的“O”体现了各国团结协作共赢精神,中文印章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图文转换类题目,应在感知图文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语意逻辑等来分析推理。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考得是内容。对于图文,要宏观把握其外形特点,说明画面内容时,画面中的要素要全,不能偏颇或漏掉。分析徽标的题目要分析构图要素,要列举全面,尤其注意抽象的文字和图案,如此题中的“桥”。分析语意注意徽标的名称“G20杭州峰会会标”,要紧扣题目回答。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图为转换的能力。在感知图文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答题:准确有序,准确,依据题干对内容等方面要求进行表述,切忌生拉硬拽;有序,说明画面要有整体意识,留意方位,按照顺序,先总后分,先主后次;揭示寓意由表及里,在字数不超的前提下力求全面。如本题G20的“O”体现了各国团结协作共赢精神,中文印章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17.下面是某校“高三语文复习”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5个字。

高三语文复习计划进行三轮:2016年7月-12月底进行包括语言文字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的一轮,1月-3月底是查漏补缺阶段的二轮,4月-5月底是进行套题训练的三轮。作文复习贯穿在每一轮中。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高三语文复习”,根据框架图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注意字数的要求。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是概括图文反应的内容,针对反应的内容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类型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搞清图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2016年7月-12月底进行包括语言文字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的一轮,1月-3月底是查漏补缺阶段的二轮,4月-5月底是进行套题训练的三轮。表述不要出现病句。

21.下面是某城市读书节标志的主体图案,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

①构图要素:该读书节标志由爱心、书本和纽(丝)带等元素经组合变化构成。②爱心和书本寓意是热爱读书、用心读书。心形纽(丝)带寓意是以读书(节)为纽带,齐心协力推动学习型城市的创建(或 齐心协力建构和谐社会)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图文转换类题目,应在感知图文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语意逻辑等来分析推理。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考得是内容。对于图文,要宏观把握其外形特点,说明画面内容时,画面中的要素要全,不能偏颇或漏掉。“某城市读书节标志的主体图案”, 该读书节标志由爱心、书本和纽(丝)带等元素经组合变化构成。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图为转换的能力。在感知图文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答题:准确有序,准确,依据题干对内容等方面要求进行表述,切忌生拉硬拽;有序,说明画面要有整体意识,留意方位,按照顺序,先总后分,先主后次;揭示寓意由表及里,在字数不超的前提下力求全面。如本题爱心和书本寓意是热爱读书、用心读书。心形纽(丝)带寓意是以读书(节)为纽带,齐心协力推动学习型城市的创建。注意字数的要求。

21.下面是某网站“分享计划”流程图,请将其转换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

网友可以通过百度分享计划发布经验,发布后等待审核,审核通过即发布成功。如审核失败,可重新修改后再发布。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的题型主要以下几种:描述内容,拟标题,品寓意。本题要求的是描述内容,要求做到客观、全面,即把所呈现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说明。本题描述要求“将其转换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答题时抓住关键词“流程”,依据箭头方向,逐步阐述过程,注意步骤先后。内容完整,无重要信息遗漏,1分;流程表述清晰,顺序准确3分;语言连贯,无语病,2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字数超出要求,酌情扣分。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描述和概括画面的能力。描述类,就是用文字表述其内容,做这种题目时要求全面、完整、重点突出,一般有字数要求;要注意不能遗漏任何信息,也就是要把图表中内容都要说出来,实际上是就是要用文字把图表的信息完整的描述出来,要达到百分之百。

21.下面是我市一所高中创设的一种课堂教学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30个字。

该教学流程分为问题、探究、迁移、拓展和小结五步:第一步提出问题,包括自主学习、课堂调查、问题界定三个环节;第二步探究学习,按照合作探究、小组汇报、归纳建构进行;第三步知识迁移:包括巩固训练、课堂观察、适时补差三个环节;第四步知识与能力拓展,第五步课堂小结。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重点考查流程图。答题时,注意题目要求,看清楚流程图陈述的对象;看清箭头指向或事物的发展方向;然后把握各步骤之间的关系,条件、因果或转折等。根据大箭头的方向,此教学过程主要有五大步,然后分别又有几个环节,表述时要信息完整,语言通顺。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框架图的图文转换,一定要细心观察框架图的构成要素,看清它由几部分组成,先后顺序是什么,分清先后主次,然后明确流程图的主题,陈述时注意衔接词。比如该题要先总说问题、探究、迁移、拓展和小结五步,然后再对这五步按先后顺序一一分别介绍。

17.“效应”是指在有限环境下,一些因素和一些结果之间构成的一种因果现象,多用于对一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述。有人用下面两组图来解释“破窗效应”。请你描述图画内容,并写出“破窗效应”给我们的启示。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画幅描述:①房子窗户破了无人修补;②很快其它窗户也会被人打碎;③墙上出现涂鸦没有及时清洗掉;④很快就会布满乱七八糟的东西。

启示:①“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②我们努力使自己不要成为“第一扇破窗”的人。③我们要努力做修复“第一扇窗户”的人。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⑤要防微杜渐,有了问题及时补救。

【6分,画面描述每点1分,共4分;启示答对一点得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所给材料为两组画面,每一组两幅画,画面的主体是房子。第一组中第一幅画面的房子有四扇窗户,其中只有一扇窗子是破的,而第二幅画面中房子的四扇窗子都是破的,两幅画面之间用箭头连接,暗示第二幅画面的景象是由第一幅画面发展而来的。第二组图画与第一组类似,只不过破窗改为乱涂乱画。解答时需要需要认真思考每一组图画中两幅画面之间的关系,由一个破窗子发展成四个破窗子,由一点涂鸦发展成满墙涂鸦的原因是什么?结合题干中的“破窗效应”,可以知道,是出现小的问题或问题刚刚出现时没有及时解决,而任由其发展造成的。据此就可以总结出答案了。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漫画题。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画,常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或歌颂可批评的主题。漫画类试题的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描述漫画内容,拟漫画的标题,品漫画的寓意。本题考查的是对漫画寓意的揭示,方法主要有:①细看画面构成,明确画面指向,画面中的要素要全面把握,题目、图画、解释的文字,不能偏颇或漏掉,包括人物的神情,也是重点;②找讽刺、颂扬的对象(有标题的一般是标题);③联系现实,运用联想、想象,揭示本质。

23.下面是对部分幼儿和中小学生就“在网上遇到不良内容,首先和谁说”这一问题开展调查的统计表,请写出该表反映出的两个现象,并据此提出一条建议。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年级

妈妈

爸爸

同学、朋友

谁也不说

幼儿园

65.6%

24.1%

3.6%

9.4%

小学

54.6%

21.3%

8.7%

14.6%

初中

24.4%

9.9%

35.5%

27.9

现象:

建议:

现象①在网上遇到不良内容时,各个阶段的孩子和母亲的交流都多于和父亲的交流。②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父母的交流减少,与同学、朋友的交流增多,甚至谁也不说。(每点2分)

建议父母尤其是父亲应多陪伴孩子,了解孩子,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表格分析的题目,注意分析各项的数字,然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结论。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统计表的分析注意标下的说明,然后进行比较,注意数字之间的比较,此题注意题目“在网上遇到不良内容,首先和谁说”,其中重点注意较大的数值和较小的数值。

15.仔细观察漫画,按要求答题。(图二)人物手中为手机。

(1)给漫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

(2)简要描述两幅漫画。

参考:(1)“旁若无人”  “咫尺天涯”

(2)左边画面描绘了有手机之前,三个人互相交流,脸上洋溢着笑容,其乐融融;右边画面描绘了有手机之后,三个人各自在玩手机,眼睛紧盯着自己的手机屏幕,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交流(大体内容2分,描述的语言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标题是漫画的眉目,它有暗示漫画寓意或揭示讽刺对象的作用。拟定标题先要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和漫画的主题,然后围绕讽刺的主体或主题拟加标题。拟题可直接以讽刺或颂扬的主体命名,也可扣住漫画的主题命名。描述漫画,首先要仔细观察画面,了解漫画的组成部分:三个人之前是交谈、微笑,之后是手机、沉默,漫画所反映的现象要在读懂漫画内容的基础上,特别关注漫画上夸张突出的部分(有文字要关注文字“之前”“之后”),并结合生活,由表及里,由画面到生活,进行思考。在写答案时候要注意使用描述性的文字,把三个人的表情动作写出来。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