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立仪”的三表法的内容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这是()提出的见解。

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2分) ①秦王必说见臣。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③朝济而夕设版焉。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⑤张良出,要项伯。⑥失其所与,不知。⑦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⑧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A:①②⑤⑥   B: ①③⑥⑧  C:①⑤⑥⑦ D: ②③⑥⑧

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金就砺则利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 D:君子生非异也

选出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一项(  )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D: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墨子·修身》)

24.源自这段文字的成语有

25.墨家提出了哪些修身的内容?你认为修身最重要是什么?

24.功成名遂

25.志强言信;慷慨大方;守道笃厚,博学多才,明辨是非;发自内心,杜绝虚假。

【解析】

24.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考生找出文段中的成语,这是考察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考生通读全文,在原文中找出成语即可,成语在文中“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这一句中。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该注意积累文言文中的的成语:例如本题中的“功成名遂”解释为“遂,成就。功绩建立了,名声也有了”以下给大家补充一些:按图索骥 拼音:àn tú suǒ jì 典故:索:找;骥:良马.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出处:《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变已明矣.” 4.成语:杯弓蛇影 拼音:bēi gōng shé yǐng 典故: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出处:《晋书·乐广传》记载有人作客饮酒,见酒杯里有条蛇,喝后吓得病了.后来知道这蛇原来是屋角上一张弓照在杯里的影子,他的病就好了.5.成语:杯水车薪 拼音:bēi shuǐ chē xīn 典故: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出处:《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6.成语:暗渡陈仓 拼音:àn dù chén cāng 典故: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也隐喻男女私通.出处:元·无名氏《暗渡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7.成语:八面玲珑 拼音:bā miàn líng lóng 典故:玲珑:精巧细致,指人灵活、敏捷.本指窗户明亮轩敞.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待人接物面面俱到.出处:元·马熙《开窗看雨》诗:“八面玲珑得月多.” 8.成语:拔苗助长 拼音:bá miáo zhù zhǎng 典故: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9.成语:道听途说 拼音:dào tīng tú shuō 典故: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10.成语:负荆请罪 拼音:fù jīng qǐng zuì 典故: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墨家提出了哪些修身的内容?你认为修身最重要是什么?”,答题关键词“修身”“修身最重要”考生首先把握文意,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筛选文段,最后用自己的话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名师点睛】题中语段短小,文意易于理解,考生在筛选文中的信息时,要紧紧围绕关键词“修身”,并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比如题中,考生找到原句“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可以总结出“志强言信”; 找到原句“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可以总结出“慷慨大方”等。考生答题时切忌照抄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试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其同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与:朋友,同伙

B.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善:好事。

C. 为是者有本有原      原:探求根源,推究

D. 得吾说而存之 存:留心,牢记

下列六句,编为四组,全部都能证明“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一组是

①举其一不计其十 ②以圣人望于人 ③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④强者必怒于言 ⑤则其所疏远不与其同利者也 ⑥懦者必怒于色矣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②③④⑥ D. ③④⑤⑥

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现在的君子却不像古时候的君子那样,他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

B. 作者认为,身居高位而将要有作为的人,如果得到他所说的这些道理而牢记住它,国家就一定可以治理好了。

C. “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毁”的根源在于“怠”与“忌”,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态度,又反映了当时的世风,证明了当时毁风猖獗。

D. 作为古之君子的对立面,今之君子由于采取了责人待己的错误做法,所以于人于己都不利。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③④⑤⑥都是以作者自身的经历作例证,得出“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结论。①②是今之君子责人的态度。

【小题3】“国家就一定可以治理好了”应为“国家差不多可以治理好了”,几:差不多。

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1)弱者说,逆境是绊脚石,碰上它,会跌下失败的深渊;

强者说,          

(2)强者说,           

弱者说,桥是路的尽头,没有它,便会半途而废。

强者说,逆境是垫脚石,踩着它,可以登上成功的高峰。

强者说,桥是路的延续,有了它,就能胜利前进。


解析:

孟子在周游列国时说:”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孟子·腾文公章上》载:“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上述材料说明孟子( )

A:希望回到尧舜时期的社会状况 B:尧舜时期为理想的政治模式 C:是尧舜贤德政治的直接继承者 D:尧舜视为性善说的历史源头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