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词翻译题:阅读古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并将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题12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9.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孰能讥之乎 B:哀吾生须臾何方圜能周兮 C:险远秋为期 D:相与枕藉舟中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

9.解释下列语段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⑴古人之观天地、山川…… 于: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

孰能讥之乎 其:

⑴于:对,对于。⑵以:因,因为。⑶而:然而。⑷其:难道。(一处1分)

【解析】

试题分析:复习文言虚词要明确各种文言虚词各有哪些功能用途,熟记于心,然后再看具体语境中的虚词发挥了哪种虚词的功能,就是哪种虚词。例如连词起连接作用,连接两个词、短语或句子,表示某种关系;介词一定要和宾语(有时省略)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副词一般位于谓语前作状语;助词起加强语气或辅助音节等作用,不作句子成分;代词则作主语或宾语,担任句子成分。此题中,于,作介词;以,连词;而,表转折;其,语气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对下列句中的“其”字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进行分类,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⑴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⑵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⑶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⑷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⑸此皆言其可睹也⑹其熟能讥之乎⑺其若是,孰能御之⑻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⑼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⑽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⑾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A:⑴⑶⑷⑽|⑵⑸⑹⑼|⑺⑻|⑾ B:⑴⑶⑷⑸⑽|⑵⑹⑼|⑺⑻⑾ C:⑴⑷⑸⑽|⑵⑹⑺⑻⑼|⑶⑾ D:⑴⑷⑸⑽|⑵⑹⑼|⑶⑾|⑺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

13.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夫夷近,则游者众; 险远,则至者少

B.其孰能讥乎? 此余所得也

C.有志矣,不随以止,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

D.有志与力,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14.下列不属于“此余之所得也”的“得”这一项的是 ( )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15.请简要概括本段中王安石关于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的条件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16.翻译下列句子。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为不在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3.A

14.A

15.

(1)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具备“志”“力”、“物”。

(2)“志”是前提,“力”是实现 “志”的主观条件,“物”是实现 “志”的客观条件。

16.

①古代的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收获(心得),因为他们探求思考深入而且广泛。

②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并且谨慎采取的啊。

【解析】

13.

试题分析:A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并列关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作者这一段中探讨的是“志”和“至”的关系,故可排除A。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答案点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可从中提炼概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小题。

于是余有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6.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焉 叹:叹息

B.夫以近 夷:平安

C.而人之所至焉 罕:极少

D.其能讥之乎 孰:怎么

17.下列句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16.C

17.B

【解析】

16.

试题分析:A:叹:应是“感慨”的意思;B:夷:应是“平坦”的意思;D:孰:应是“谁,哪一个”的意思。

 

17.

试题分析:B项与例句中的“观”都是“景象”的意思;ACD三项中的“观”为动词,观看,观察。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下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6.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是余有焉 叹:叹息

B.夫以近 夷:平安

C.而人之所至焉 罕:极少

D.其能讥之乎 孰:怎么

17.下列句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16.C

17.B

【解析】

16.

试题分析:A感慨;B平坦;D谁,哪一个。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固定词语的翻译。

17.

试题分析:景象,ACD为动词,观看,观察。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固定词语的翻译。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焉。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不随以止也(停止) B.往往有得(收获、心得)

C. 非常之观(观赏) D. 于是余有叹焉(感慨)

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然力足以至焉

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其孰能讥之乎

A.①和②句用法相同,③和④句用法也相同

B.①和②句用法相同,③和④句用法不同

C.①和②句用法不同,③和④句用法相同

D.①和②句用法不同,③和④句用法不同

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此余之所得也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火尚足以明也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解析:

【小题1】C(观:名词,景观)

【小题2】D(以:①连词,因为②介词,表目的,用来;其:③代词,自己④副词,表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小题3】A(B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C谬,形容词作动词;名,名词作动词;D明,形容词作动词。)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路)不平坦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要谨慎采取的缘故。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世。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世。 相:辅助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 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

B.声呜呜然 孰能讥之乎

C.渺沧海一粟 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羽化登仙 无物以相之

“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所得”的一项是( )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D.其孰能讥之乎?

翻译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