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替曹操说降了徐晃()

A:毛玠 B:满宠 C:王立 D:贾诩

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全对的一项是上海世博会的广西馆位于中国馆第19号展位。进入馆内,眼前巨大的LED屏幕上,桂林阳朔群山秀美,天空清( ),白云飘飞;美丽的漓江波光lín lín ( ),红色小舟翩翩 ( )而过,象鼻山xǔxǔ( )如生。

A:chè 鳞鳞 piān piān 栩栩 B:chè 粼粼 piān piān 栩栩 C:zhè 粼粼 biān biān 诩诩 D:zhè 嶙嶙 biān biān 诩诩

对下列四字词语中的错别字修改错误的一项是

A:倾窠出动——巢 无则加免——勉 变换莫测——幻 打报不平——抱 B:莫忠一是——衷 失口否认——矢 因咽废食——噎 雨露甘林——霖 C:憨态可鞠——掬 脑羞成怒——恼 诩诩如生——栩 激流勇退——急 D:削足适屐——履 相倚为命——依 承上起下——企 贪脏王法——妄

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揖让 迫不及待 出神入化 淋漓尽致 B:冲坍 毫迈壮观 诩诩如生 故弄玄虚 C:沉缅 羞惭满面 水到渠成 雍荣华贵 D:仰幕 穿流不息 容光焕发 自惭形秽

下列四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修养生息 火烧火燎 心急如焚 B:宣宾夺主 欣欣向荣 蒸蒸日上 C:栩栩如生 气势磅礴 排山倒海 D:暇思迩想 画蛇添足 多此一举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部署 撒手锏 两全其美 伶牙俐齿 B:蔓延 满堂彩 胸无城府 直截了当 C:安详 拌脚石 英雄辈出 诩诩如生 D:匮乏 辩证法 出其不意 经典著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文诩,河东人也。父琚,开皇中为洹水令,以清正闻。有书数千卷,教训子侄,皆以明经自达。文诩博览文籍,特精《三礼》,其《周易》《诗》《书》及《春秋三传》,并皆通习。每好郑玄注解,以为通博,其诸儒异说,亦皆详究焉。高祖引致天下名儒硕学之士,其房晖远、张仲让、孔笼之徒,并延之于博士之位。文诩时游太学,晖远等莫不伏之,学内翕然,咸共宗仰。其门生多诣文诩,请质凝滞,文诩辄博引证据,辨说无穷,唯其所择。治书侍御史皇甫诞一时朝彦,恆执弟子之礼。适至南台,遽饰所乘马,就学邀屈。文诩每牵马步进,意在不因人以自致也。右仆射苏威闻其名而召之,与语,大悦,劝令从官。文诩意不在仕,固辞焉。仁寿末,学废,文诩杖而归,灌园为业。州郡频举,皆不应命。事母以孝闻。每以德化人,乡党颇移风俗。尝有人夜中窃刈其麦者,见而避之,盗因感悟,弃麦而谢。文诩慰谕之,自誓不言,固令持去。经数年,盗者向乡人说之,始为远近所悉。邻家筑墙,心有不直,文诩因毁旧以应之。文诩尝有腰疾,会医者自言善禁,文诩令禁之,遂为刃所伤,至于伏床枕。医者叩头请罪,文诩遽遣之,因为其隐,谓妻子曰:“吾昨风眩,落坑所致。”其掩人之短,皆此类也。州县以其贫素,将加振恤,辄辞不受。每闲居无事,从容长叹曰:“老冉冉而将至,恐修名之不立!”以如意击几,皆有处所,时人方之闵子骞、原宪焉。终于家,年四十。乡人为立碑颂,号曰张先生。 《隋书•张文诩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晖远等莫不伏之 推:推崇

B.文诩杖而归脚 策:拄

C.文诩因毁旧以应之 堵:墙

D.至于伏床枕 顿:马上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意在不人以自致也 ②相如持璧却立

B.①唯所择。 ②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

C.①因其隐 ② 于是秦王不怿,一击缶

D.①州县其贫素 ②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四、(33分)

14.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诩每牵马步进,意在不因人以自致也。(5分)

(2)文诩慰谕之,自誓不言,固令持去。(5分)

15.上面的文言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张文诩的品德及学养?请简要概括。(5分)

【答案】

12.D

13.C

14.①张文诩常常自己牵着马步行前进,意思是表明他不是依靠别人来请而是自己(主动)来到的。(重点词语:步,1分;意1分,致1分,大意,2分)

②张文诩安慰并告诉他,自已发誓不把此事讲出去,坚持叫他拿着麦子离开。(重点词语:慰1分;谕,1分;固,1分,大意,2分)

15.(1)博览文籍,学界宗仰;(2)教授生徒,不事张扬;(3)意不在仕,征召不应;(4)以德化人,不弃盗贼;(5)掩人之短,克已为人。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多义实词的理解,相对于一题中出现多种文言现象的试题来说,考点单一一些。D项“顿”有叩(磕)、整顿、停顿、倒下、困顿、立刻(马上)等多个义项,这里应该是“倒下”的意思。联系上文可知,张文诩被施禁咒的人的刀刃所伤,以致于倒床养病。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C,均介词,替。 A,①依靠,凭借,介词;②趁机,介词。B,①他们,代词;②表示希望的语气副词。D,①因为,连词;②因为,介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该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的活用等文言现象,重点词:步,步行;致,到达;慰,安慰;谕,告诉、使人明白;固,本来;去,离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概括传主品行的能力。这需要整体把握文中记述的传主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品行。本文主要记述了张文诩在太学游学和回乡隐居的几件事:先介绍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为太学博士们的弟子释疑,连治书侍御史皇甫诞都屈尊邀请他;然后写他拒绝了右仆射苏威劝他出仕的建议。太学被废回家后,主要写了他辞绝州郡举荐,孝养母亲,德行感化教育乡人(包括盗他麦子的贼),谦让心思不正的邻居,被施咒人刀伤还替其掩盖过错等事迹。对上述事迹加以提炼并分点陈述就得出答案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张文诩,河东人。他的父亲张琚,开皇中年担任洹水县县令,凭着清廉正直而闻名。家中藏书几千卷,喜欢读书并教育自己的子侄辈,使他们都因为明晓经书而通达。张文诩博览群书,特别精通《三礼》,对那些《周易》《诗》《书》以及《春秋三传》,也都通晓熟悉。常常喜欢郑玄的注解,认为他的注解通达广博,而对那些儒家各学派不同的学说,也都仔细研究。 隋文帝招揽天下有名望、学问渊博的学士时,其中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都被延请担任了太学博士。当时,张文诩在太学游学,房晖远等没有谁不推崇他佩服他,太学内都一致称赞他有学识,都尊崇、仰慕他。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的学生多到张文诩处,请教询问疑惑不通的地方。张文诩就旁征博引,辩论解说没有穷尽,任随学生选择。治书侍御史皇甫诞是当时朝廷中有才学有德行的人,他为人谦恭,常常行弟子的礼节。他刚到南台,马上装饰自己所乘的车马,屈驾到太学邀请张文诩。张文诩每次都牵着马前往,想不靠别人来请而自己到那里。右仆射苏威听说了他的名声,于是就召见他,与他畅谈,非常高兴,劝说他当官。张文诩的志向不在官场,因此坚决谢绝了。

仁寿末年,太学被废弃。张文诩就拄着拐杖回到家,以灌园为业。州郡频频举荐他,他都没有赴命。张文诩侍奉母亲因为孝顺而闻名。在自己的乡里,他常常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教育别人,乡党也因此改变了乡里一些风气习俗。曾经有人在晚上偷割张文诩的麦子,张文诩看见后就有意回避,盗者于是感动醒悟,放下麦子向他道歉认错。张文诩宽慰他并告诉他,自己发誓一定不把这件事告诉别人,并坚决让他将割下的麦子拿去才离开。几年之后,盗者向同乡说起这件事时,才被远近的人所知道。邻家修墙,心思不正,总想多占一点地,张文诩于是就毁弃旧墙来顺应他。张文诩曾患有腰疼病,正碰上一个行医的说施禁咒语之后就能病愈。张文诩就让他为自己施咒,竟被刀所伤,以致于卧床休息。医者向张文诩磕头请罪,张文诩却立刻让他走了。为了替他隐瞒,对妻子和孩子说:“我昨晚头晕,掉在坑里把腰弄伤了。”他就是这样替别人掩盖过错。州县认为他一直比较清贫,想对他加以赈济抚恤,他却拒绝不接受。常常闲在家里无事时就从容长叹说:“衰老渐渐来临,我恐怕不能树立好的名声了。”就用如意敲打案桌来自娱,当时人们把他比作闵子骞、原宪。最后死在家中,年仅四十岁。同乡为他立碑赞颂他,并称他为张先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文诩,河东人也。父琚,开皇中为洹水令,以清正闻。有书数千卷,教训子侄,皆以明经自达。文诩博览文籍,特精《三礼》,其《周易》《诗》《书》及《春秋三传》,并皆通习。每好郑玄注解,以为通博,其诸儒异说,亦皆详究焉。

高祖引致天下名儒硕学之士,其房晖远、张仲让、孔笼之徒,并延之于博士之位。文诩时游太学,晖远等莫不推伏之,学内翕然,成共宗仰。其门生多诣文诩,请质凝滞,文诩辄博引证据,辨说无穷,唯其所择。治书侍御史皇甫诞一时朝彦,恒执弟子之礼。适至南台,

遽饰所乘马,就学邀屈。文诩每牵马步进,意在不因人以自致也。右仆射苏威闻其名而召之,与语,大悦,劝令从官。文诩意不在仕,固辞焉。仁寿朱,学废,文诩策杖而归,灌园为业。州郡频举,皆不应命。事母以孝闻。每以德化人,乡党颇移风俗。尝有人夜中窃刈其麦者,见而避之,盗因感悟,弃麦而谢。文诩慰谕之,自誓不言,固令持去。经数年,盗者向乡人说之,始为远近所悉。邻家筑墙,心有不直,文诩因毁旧堵以应之。文诩尝有腰疾,会医者自言善禁,文诩令禁之,遂为刃所伤,至于顿伏床枕。医者叩头请罪,文诩遽遣之,因为其隐,谓妻子曰:“吾昨风眩,落坑所致。”其掩人之短,皆此类也。

州县以其贫素,将加振恤,辄辞不受。每闲居无事,从容长叹曰:“老冉冉而将至,恐修名之不立!”以如意击己自乐,时人方之闵子骞、原宪焉。终于家,年四十。乡人为立碑颂,号曰张先生。

——《隋书??张文诩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引致天下名儒硕学之士 引致:招揽。

B.文诩时游太学,晖远等莫不推伏之 推伏:推崇、佩服。

C.适至南台,遽饰所乘马,就学邀屈 邀屈:屈驾、邀请。

D.盗因感悟,弃麦而谢 谢:辞谢。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终于家,年四十

战胜于朝廷

B.文诩每牵马步进,意在不因人以自致也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文诩令禁之,遂为刃所伤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D.右仆射苏威闻其名而召之

吾尝终日而思也,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文诩的父亲张琚,开皇中年担任洹水县县令,凭着清廉正直而闻名。家中藏书几千卷,喜欢读书并教育自己的子侄辈,使他们都因为明晓经书而通达。

B.张文诩在太学游学,众人都认为他有学识。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的学生多到张文诩处,请教询问疑惑不通的地方。

C.张文诩曾患有腰疼病,正碰上一个行医的说施禁咒语之后就能病愈。张文诩就让他为自己施咒,竞被刀所伤,以致于卧床休息。

D.有人在晚上偷割张文诩的麦子,张文诩看见后就有意回避,盗贼于是感动醒悟,张文诩要盗贼发誓一定不把这件事告诉别人,并让他将割下的麦子留下,然后离开。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解析:

【小题1】谢:道歉。

【小题2】A.皆为“在”。B.前为“而”、“来”,后为“因为”。C.前“为”与“所”搭配,表被动。后“为”释为“为了”。D.前“而”表承接,后“而”表修饰。

【小题3】“要盗贼发誓”应为“向盗贼发誓”;“将割下的麦子留下”应为“将割下的麦子带走”。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张文诩,河东入。他的父亲张琚,开皇中年担任洹水县县令,凭着清廉正直而闻名。家中藏书几千卷,喜欢读书并教育自己的子侄辈,使他们都因为明晓经书而通达。张文诩博览群书,特别精通《三礼>,对那些《周易》《诗》《书>以及《春秋三传》,也都通晓熟悉。常常喜欢郑玄的注解,认为他的注解通达广博,而对那些儒家各学派不同的学说,也都仔细研究。 

    隋文帝招揽天下有名望、学问渊博的学士时,其中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都被延请担任了太学博士。当时,张文诩在太学游学,房晖远等没有谁不推崇他、佩服他,太学之内都一致认为他有学识,都尊崇、仰慕他。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的学生多到张文诩处,请教询问疑惑不通的地方。张文诩就旁征博引,辩论解说没有穷尽,任随学生选择。治书侍御史皇甫诞是当时朝廷中有才学、有德行的人,他为人谦恭,常常行弟子的礼节。他刚到南台,马上装饰自己所乘的车马,屈驾到太学邀请张文诩。张文诩每次都牵着马前往,想不靠别人来请而自己到那里。右仆射苏威听说了他的名声,于是就召见他,与他畅谈,非常高兴,劝说他当官。张文诩的志向不在官场,因此坚决谢绝了。仁寿末年,太学被废弃。张文诩就拄着拐杖回到家,以灌园为业。州郡频频举荐他,他都没有赴命。张文诩侍奉母亲因为孝顺而闻名。在自己的乡里,他常常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教育别人,乡党也因此改变了乡里一些风气习俗。曾经有人在晚上偷割张文诩的麦子,张文诩看见后就有意回避,盗者于是感动醒悟,放下麦子向他道歉认错。张文诩宽慰他并告诉他,自己发誓一定不把这件事告诉别人,并坚决让他将割下的麦子拿去才离开。几年之后,盗者向同乡说起这件事时,才被远近的人所知道。邻家修墙,心思不正,总想多占一点地,张文诩于是就毁弃旧墙来顺应他。张文诩曾患有腰疼病,正碰上一个行医的说施禁咒语之后就能病愈。张文诩就让他为自己施咒,竞被刀所伤,以致于卧床休患。医者向张文诩磕头请罪,张文诩却立刻让他走了。为了替他隐瞒,对妻子和孩子说:“我昨晚头晕,掉在坑里把腰弄伤了。”他就是这样替别人掩盖过错。

    州县认为他一直比较清贫,想对他加以赈济抚恤,他却拒绝不接受。常常闲在家里无事时就从容长叹说:“衰老渐渐来临,我恐怕不能树立好的名声了。”就用如意敲打案桌来自娱,当时人们把他比作闵子骞、原宪。最后死在家中,年仅四十岁。同乡为他立碑赞颂他。并称他为张先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之奇。

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托之。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 一承用诩谋,卒破遂、超。

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选自《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孝廉为郎 推荐

B.诩假以惧氐 装

C.承用诩谋 接受,采用

D.将军恢崇德度 宽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我家必厚赎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煨果善视其家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C.若乘旧楚之饶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D.诩自以非太祖旧臣 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诩因病回乡途中被氐人抓去后,假称是太尉段颎的外孙,最终幸免于难,而与他同行的其他人都被氐人杀掉。

B.贾诩要离开段煨将军投奔张绣时,他对不理解他为什么要离开的人所作的解释,表现了他过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C.从太祖破荆州后不听贾诩建议仍旧顺江东下导致失败和采纳贾诩计策终破韩遂、马超两件事,就可看出贾诩的谋略之高。

D.由于贾诩在文帝当初登上太子位时立了大功,深得文帝的赞赏,再加上他本人谋划深远,天下智谋之士都前来归附他。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解析:

【小题1】B 借助

【小题2】A 两项都解释为“我”   B、代词,他的/副词,表猜测 C、连词,如果/代词,如此D、动词,认为/连词,因为

【小题3】D  对“天下智谋之士都前来归附他”,文中并未提及,仅提到“天下人议论起有智谋计策的人,都推许他。”

参考译文: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年轻时没有人知道他,只有汉阳人阎忠认为他不同寻常,说贾诩有张良、陈平那样的奇特才能。

他被推荐为孝廉,做了郎官,因生病辞去了官职,从西返乡走到汧,在路上遇到叛变的氐人,和他同行的数十个人都被抓起来。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把我活埋,我家一定会出重金来赎我。”当时的太尉段熲,过去长期担任守卫边防的将领,威名震动西部边疆,所以贾诩借助他来恐吓氐人,氐人果然不敢杀害他,和他结盟并送他回去,同行的其他人全都死了。贾诩实际上不是段熲的甥孙,他通过灵活应变来让事情办成功,都像是这类情形。

将军段煨驻守在华阴,段煨和贾诩是同郡人,于是贾诩就投奔了段煨。贾诩向来有名气,被段煨的部属所仰望。段煨心里害怕兵权被贾诩夺走,表面上对他以礼相待十分周到,贾诩心里越发不安。张绣在南阳,贾诩暗地里和张绣结交,张绣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将要动身,有人对贾诩说:“段煨待您很优厚了,您为什么要离开他呢?”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礼遇虽然优厚,但不可依靠,长久留下来将会被他暗算。我离开,他一定感到高兴,又希望我在外面结交强大的力量作为外援,他一定会厚待我的妻子儿女。张绣没有替他出谋划策的人,也愿意得到我,那么我的家室和我本人一定都能保全了。”于是贾诩前往张绣那里,张绣用儿孙对长辈的礼节对待贾诩,段煨果然很好地照顾他的家室。

建安十三年,太祖攻下荆州,打算顺着长江向东进军。贾诩劝谏说:“明公以前打败了袁氏,现在收取了汉水以南的地方,威名远扬,军队的势力已经扩大;如果凭借昔日楚国土地的富饶,来供给官兵,安抚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那么不须劳师动众就可以使江东归服了。”太祖不肯听从他的意见,军队就没有获得成功。太祖后来在渭南和韩遂、马超交战,马超等人要求割让土地来讲和,并请求送去子弟做人质。贾诩认为可以假装答应他们。太祖又问贾诩有什么计策,贾诩说:“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罢了。”太祖说:“明白了。”全都采用了贾诩的计谋,最后打败了韩遂、马超。

这时,文帝任五官中郎将,而临淄侯曹植正是才华名气很大的时候,两人各有自己的党羽,当时都有争夺王位继承权的议论。文帝派人向贾诩询问巩固自己地位的办法,贾诩说:“希望将军崇尚美德放宽胸怀,像寒微的士人那样躬行学业,日夜孜孜不倦,不要违背做儿子的操行。就照这样做罢了。”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刻苦磨炼自己。太祖又曾经斥退身边的人询问贾诩,贾诩默然不答。太祖说:“我和卿说话,却不回答,为什么呢?”贾诩说:“我刚才正思考一个问题,所以没有马上回来。”太祖说:“思考什么问题?”贾诩说:“思考着袁本初、刘景升父子的事。”太祖大笑,于是立太子的事就决定下来。

贾诩自认为不是太祖的老臣,而谋划深远,害怕受到猜疑,于是闭门自守,退朝回到家后不和别人交往,儿女的嫁娶,不和地位高的人家结亲,天下人议论起有智谋计策的人,都推许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诩年十二,能通《尚书》。早孤,孝养祖母。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相乃止。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修府,拜郎中。

后羌寇武都,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引见嘉德殿,厚加赏赐。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钞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赤亭数十日。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诩因出城奋击,多所伤杀。明日悉陈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于浅水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

时中常侍张防特用权势,每请托受取,诩辄案之,而屡寝不报。防由是忿诩。诩坐论输左校,防必欲害之,二日之中,传考四狱。宦者孙程、张贤等知诩以忠获罪,奏曰:“司隶校尉虞诩为陛下尽忠,反为奸臣张防所诬,而更被拘系,何也?”帝问诸尚书,尚书贾朗素与防善,证诩之罪。帝疑焉,谓程曰:“且出,吾方思之。”于是诩子与门生百余人,举幡候中常侍高梵车,叩头流血,诉言枉状。梵乃入言之,防坐徙边,贾朗等六人或死或黜,即日赦出诩。

诩好刺举,数忤权威,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而刚正之性,终老不屈。永和初,迁尚书令,以公事去官。韩廷思其忠,复征之,会卒。

[注]①服阕:守丧期满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县举顺孙 举:攻占

B.羌寇武都 寇:盗匪

C.尚书贾朗素与防善 善:善良

D.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 贸易:交换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诩因出城奋击,多所伤杀 因击沛公于坐

B.孙膑减灶而君增之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C.欲以为吏 自以为关中之固

D. 因掩击,大破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虞诩有智谋的一项( )

①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

②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

③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

④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于浅水设伏

⑤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

⑥诩好刺举,数忤权威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解析:

【小题1】A.举:推荐  B.寇:入侵,侵犯  C.善:友好

【小题2】A项都是趁;B前表转折,后表修饰;C前以之为,后表认为;D前为代词,后表到

【小题3】①②项分别是陈述国相和邓太后认为虞诩有才能而提拔他,并非是表现虞诩有智谋。

参考译文: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虞诩十二岁便能通习尚书。他早年丧父,孝养祖母。县里推荐他为顺孙,陈国国相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想任他为官。虞诩推辞说:“祖母九十岁了,没有我就没有人奉养了。”国相这才作罢。后来虞诩祖母去世,虞诩服孝期满,被征召到太尉李修府中任郎中。

羌族军队侵犯武都,邓太后认为虞诩有将帅的谋略,任命他为武都太守。并在嘉德殿接见了他,给予很丰厚的赏赐。

羌人首领率领几千人马,在陈仓道上、崤山山谷一带堵住虞诩军队。虞诩立即命令随行人马停止前进,并且宣称已上奏朝廷请兵增援,等援军到来再一起进发。羌人听说这一消息,就分头到邻近的县城去抢掠。虞诩趁羌军兵力分散放松警惕就日夜前进,行军百余里,命令将士们每人挖两个灶坑,以后每人每天再增挖两个。羌人(见灶坑天天增加,以为汉军有了援军)便不敢逼近他们。有人问虞诩:“孙膑减灶而您增灶。兵法上说日行不过三十里,平防备意外情况的发生,而我们现在一天行军二百里,为什么呢?”虞诩回答:“敌人众多,我们兵少。走得慢了容易被追上,快速行进他们就难以想到了。敌人看到我们的灶每天都增加,一定会认为是援兵来到迎接。我们士兵众多,行军又迅速,他们一定害怕追我们。孙膑是显示自己的弱小,我们是显示我们的强大,是形势不同的缘故。”

虞诩到武都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人有数万,他们围攻赤亭几十日。虞诩命令将士不要发射强弩,只用小弩射击。羌人认为汉军箭力很弱,射不到自己,使集中兵力加紧攻城。(当羌兵冲到城下时,)虞诩命令二十副强弩同时射一个羌人,没有一次射不中。羌人大为震恐,连忙退却。虞诩趁机率领部下出城奋勇追击,杀伤很多敌人。第二天虞诩集合所有士兵,命令他们从东边城门出去,转一圈,再从北边城门进城。然后更换衣服,又从这个城门出发,那个城门进来,并不断更换衣服以迷惑羌人。这样反复出入多次。羌人不知城内有多少人马,愈发惊恐不安。虞诩估计羌人要退兵,就秘密派遣五百余人在城外河流浅水处设下埋伏,守候在敌人撤退的必经之路上。羌人果然逃走了,汉军趁机截击掩杀,大败羌军。

当时中常待张防利用权势,经常受人请托,收受贿赂,虞诩多次请求将他查办,但屡次上书,都得不到朝廷批复。虞诩不胜愤怒,命人把自己捆起来,自投廷尉狱中,并且上书说:“现在张防玩弄威势,国家之祸将再次降临。我不想与张防在朝廷同列,就自投廷尉狱中来使陛下了解。”虞诩表章奏上后,张防在皇帝面前流着眼泪解释诉说,虞诩因此被免官,送到左校当苦役。张防不肯罢休,又想加害虞诩,二天之内,虞诩被审讯拷打四次。狱吏劝虞诩自杀,以免凌虐,虞诩不肯,他说:“我宁愿伏刑人之刀死于市上,让远近的人都知道。”宦官孙程、张贤等知道虞诩因为忠君遭罪,就相继上奏请求面见顺帝,孙程说:“陛下当初与我们起事的时候,非常痛恨奸臣,深知任用奸臣,会使国家倾覆。而今登极以后,却又自己纵容和包庇奸臣,又凭什么责备先帝不对呢?司隶校尉虞诩为陛下尽忠却被捉拿关钾。中常侍张防贪赃枉法,事实清楚,反而设计陷害忠良。今观天象,客星守羽林,这是宫里有奸臣的征兆,应该赶快捉拿张防下狱,以堵塞上天所降的灾异。下诏令放虞诩出狱,将印绶归还予他。”当时张妨正站立在顺帝背后,孙程于是大声呵斥张防说:“奸臣张防为什么不下殿去!”张防迫不得已,小步快走,退入东厢房。孙程又说:“陛下,请马上捉拿张防,不要让他去向您的奶妈求请。”

顺帝又征求各尚书的意见,尚书贾朗一向与孩张防友好,证明虞诩罪过。顺帝疑惑不解,对孙程说:“你们暂且出去,让我想想。”于是虞诩的儿子和门生一百多人,举着旗子,等候拦住中常侍高梵的车,向高梵叩头流血,诉说虞诩被冤枉的情况。高梵于是回宫,将这一情况向顺帝作了汇报。结果张防因罪被流放到边疆,尚书贾朗等六人,有的处死,有的罢官,并于当天释放虞诩。孙程又上书陈述虞诩有大功,措辞非常直爽激烈。顺帝感动醒悟,又征召任命虞诩担任议郎。几天后,提拔为尚书仆射。

虞诩喜爱检举揭发,屡次抵触权贵,于是九次被责备,三次遭受刑罚的折磨,而刚强正直的个性,终老不改。永和初年,升任尚书令,因公事削除官职。朝廷民念他的忠诚,又征召他,恰巧他去世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