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属于疑问代词做宾语而前置的一句是()
A:姜氏何厌之有? B:敢问何谓也? C:夫执舆者为谁? D: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下列句子为判断句的一句是()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是非君子之言也。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下列句子,有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而前置的一句是()
A:姜氏何厌之有? B:敢问何谓也? C: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D: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A: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B: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C: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下列句子为判断句的一句是 ( )
A: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B:是非君子之言也。 C: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D: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的“五谷”在我国齐备最早是在
A:河姆渡文化时期 B:尧舜禹时期 C:商周时期 D:秦汉时期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3)而食(4)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注释】
(1)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3)黍:音shǔ,黏小米。 (4)食:音sì,拿东西给人吃。
子路最后所说的话其实代表了孔子本人的思想,你从中看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解析: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阅读《论语》中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24.(1)丈人“止子路宿”,而且“杀鸡为黍”招待子路,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1分)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有人认为这话是说丈人自己,也有人说是批评孔子,你同意哪种意见?理由是什么?(3分)
⑴显示隐者的生活富足。⑵讲丈人自己,人老眼花,没看到夫子,有自嘲意味;批评孔子不务实,只知道宣扬没用的政治理论。
成语五谷不分,出自《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对此你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原始畜牧业出现 B:原始农业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 C:当时的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 D: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已经基本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