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这一观点属于()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此“不忍人之心”包括“四心”,其中属于“仁之端”的是()。

A:恻隐之心 B:羞恶之心 C:辞让之心 D:是非之心

《六小舞》是教育少年“国子“的教材,包括()《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其中《人舞》“以手袖为威仪”不执舞具,徒手而舞。

下列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一组是

A:嗜好 矫诏 缘木求鱼 专心致志 B:羽旄 寸度 钩玄题要 不忍之心 C:褊小 吝啬 始作俑者 明查秋毫 D:挑畔 盘飧 莫之能卸 仁者无敌

阅读《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①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②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③,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 公孙丑 上》)

①要:通“邀”,谋求。②端:发端。③然:同“燃”。

对上面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

B.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后天的学习呢?请结合本章具体内容谈谈这个问题。

【小题1】C

【小题2】参考答案要。人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端”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萌芽,需要后天不断的培养呵护,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一个仁者。就像火苗,像泉流,必须不断扩充,才能保有四海,事奉父母。


解析:

【小题1】“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有误,而是“出手相救”

【小题2】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②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本段表现了《孟子》散文的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①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小题】表现了《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喜欢使用譬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特点。


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

现在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恐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就不配称作人;没有羞耻心,就不配称作人;没有谦让心,就不配称作人;没有是非心,就不配称作人。向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要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就必须对人性有一个了解,阅读材料

材料一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材料二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论物矣。”

——李蛰《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

——李贽《藏书》

材料三 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认为:“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人性观是什么,为此他提出如何建立和谐社会?(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贽对人性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5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密尔顿对人性的认识与主张是什么。其主张在美国1787年__中如何体现的?(6分)

【答案】(1)人性善。(2 分)通过“仁政”来建立和谐社会。(2分)

(2)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3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分)

(3)汉密尔顿认为,人性中有“追求其个人私利的”的一面,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引导。(4分)美国1787年__规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2分)

【解析】考点:中外人性的观点。(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理念,反对统治者的苛政和刑杀,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2)肯定人的正当欲望和要求,反对空谈,主要是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3)从材料“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可以看出汉密尔顿的主张,在美国__中汉密尔顿的这种主张主要是通过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进行实现的。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这一观点属于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