瀄汩潺湲,披扬流洒。(枚乘《七发》)

潺湲chán yuán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 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 一夜潺湲送客愁。

【注】①李涉,唐宪宗至文宗时洛阳人。元和年间因事被贬,流放桂粤。本诗作于迁谪途

中。②秦城:指京都长安。③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1、诗中的“乱”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2、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 “乱”既写出了山的错落有致(,又暗示了诗人的心绪烦乱

2、诗人通过对溪水的描写表现出自己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3分)

(  )江(  ) 迤逦(  )(  ) 潺湲(  )(  ) 

(chú)  江(gāo)   迤逦(yǐlǐ)   潺湲(chányuán)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语音题的关键主要在于平时的积累,要养成注意读准字音的习惯,特别要注意那些多音字和容易被声旁误导读音的字以及报刊上常见但容易人们读错的字。本题考查的字,既有多音字,也有容易读错的字。其中,“躇”字读音易受声旁误导,“皋”的读音易受形近字“嗥”误导,等等。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浣溪沙 黍熟黄梁 捐余抉兮江中 沅有芷兮澧有兰 B:争渡暄 流水潺湲 泄水置平地 酌酒以自宽 C:玉簟秋 九重城阙 三顾频烦天下计 花自飘零水自流 D:月绯徊 松径寂寥 天生我才必有用 鱼龙潜跃水成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韩偓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16.请对首句中的两个“自”字进行赏析。

17.“不见人烟空见花”用了对比反衬手法,请分析其在诗句中的具体表现和表达效果。

16.①用两个“自”字来描写潺湲之水和西斜之日,营造了当地的一切都是自生自灭,与人无涉,村落皆空的意境,强化了对村落荒废的描写,②表达了诗人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和泉州军暴行的愤慨之情。两个“自”字造成音韵上的回环反复,表现了诗人情感的悲痛低迴。(表达效果2分,情感2分,答出音韵效果给满分)

17.①诗中一“见”一“不见”,相互衬托,把“千村万落如寒食”的荒凉破败的惨象展现在人们眼前。(1分)②以乐景衬哀情,鲜花盛开反衬出不见人烟的的怅惘、感伤之情。(2分)③将眼前的有花而无人烟的景象与想象中过去人烟与鲜花共存的和谐景象对比,突出了眼见的荒凉与心中的悲伤。(2分)(答出一点3分,两点5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6.

【试题分析】速读题干“请对首句中的两个‘自’字进行赏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诗歌的语言历来“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要多角度加以剖析,应从形式到内容、由表及里的阐述。这句的意思是:流水独自缓缓地流动,天边孤独的落日也渐渐西沉着。“水自潺缓”说明经过战乱,溪流之上无人行船、无人渡河,所以河水也只有空空的自流了。太阳东起西落,似乎与人事没有关系,可是在乎时,晨旭初红,便有一无数的男女晨起劳作,夕阳落辉时劳动者扛锄而归。而如今,“村落皆空”,无人耕种。所以夕阳也只好空“自斜”了。呈现出当时农村的一切都是自生自灭,无人问津,空空荡荡,一派荒废。这样,既把“千村万落如寒食”的悲惨景象展现了出来, 同时也把诗人对泉州军暴行的愤怒之情含蓄不露地表达了出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使全诗增色不少。那么,哪些词是作者有意锤炼,用得传神的呢? 一般说来,有动词、形容词、叠韵词、运用修辞手法的词、词性改变的词、副词及数量词。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水自潺湲”描写潺湲独自之水,“日自斜”描写西斜之孤独落日。(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指出其表现手法。“水自潺缓”说明经过战乱,溪流之上无人行船、无人渡河,所以河水也只有空空的自流了。太阳东起西落,似乎与人事没有关系,可是在乎时,晨旭初红,便有一无数的男女晨起劳作,夕阳落辉时劳动者扛锄而归。而如今,“村落皆空”,无人耕种。所以夕阳也只好空“自斜”了。(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营造了当地的一切都是自生自灭,与人无涉,村落皆空的意境,强化了对村落荒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和泉州军暴行的愤慨之情。两个“自”字造成音韵上的回环反复,表现了诗人情感的悲痛低迴。

17.

【试题分析】速读题干“‘不见人烟空见花’”用了对比反衬手法,请分析其在诗句中的具体表现和表达效果”,题干明确了范围,也指出了手法,所以在难度上就降低不少,所谓“具体表现”即拿什么和什么作对比,拿什么来反衬什么;表达效果一是突出了什么内容,二是表达了什么情感。诗中一“见”一“不见”,相互衬托,把“千村万落如寒食”的荒凉破败的惨象展现在人们眼前;以乐景衬哀情,鲜花盛开反衬出不见人烟的的怅惘、感伤之情;将眼前的有花而无人烟的景象与想象中过去人烟与鲜花共存的和谐景象对比,突出了眼见的荒凉与心中的悲伤。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本题题干明确了范围,也指出了手法,所以在难度上就降低不少,所谓“具体表现”即拿什么和什么作对比,拿什么来反衬什么;表达效果一是突出了什么内容,二是表达了什么情感。能“见”到的是什么,是 “花 ”;“不见”的又是什么,是“人烟”。这样,一“有”,一“无”,一“见”,一“不见”,就把“千村万落如寒食”的荒凉破败的惨景,描绘成一幅具体形象的艺术画面,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衬托是一种有效的艺术手法。以丑衬美,美者更美;以动衬静,静者更静;鲜花盛开反衬出不见人烟的的怅惘、感伤之情。同样,以“有”衬“无”,也可以使“无”更显得一无所有,眼前的有花而无人烟的景象与想象中过去人烟与鲜花共存的和谐景象对比,突出了眼见的荒凉与心中的悲伤。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注】:①潺湲:水流动的声音

16.韩愈在论述七言诗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六字寻常一字奇。简要指出“溪水无情似有情”一句中的“似”字“奇”在哪?起什么作用?(4分)

答:

17.“惜别潺湲一夜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2分)

答:

16.“似”字将人的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之中,使本无生命的溪水充满了情趣;(2分)在结构上,这个字勾联以下三句,“同行”、“分头”、“惜别”这些情感皆由此而来。(2分)只答引出下文给1分

17.用拟人,使本无生命的溪流充满了人的惜别之情,显得情趣盎然。(手法1分,效果1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首句从溪水写起。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可是能够肯定并强调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改成“亦”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只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但却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从溪水方面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岭头处是旅途中的一个站头,诗人这一晚就在岭头住宿。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仍是潺湲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这“潺湲一夜声”五字,暗补“三日同行”时日夕所闻。溪声仍是此声,而当将别之际,却极其自然地感觉这溪水的“潺湲一夜声”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别之声。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联想的丰富曲折和表达的自然平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写到这里,溪水的“有情”已经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 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 惜别潺湲①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 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 一夜潺湲②送客愁。

注:①②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拟人。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朋友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解析:

表现手法1分,分析5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①一夜声。

【注】:①潺湲:水流动的声音

(1)韩愈在论述七言诗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六字寻常一字奇。简要指出“溪水无情似有情”一句中的“似”字“奇”之所在。(3分)

答:

(2)“惜别潺湲一夜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3分)

答:

(1)“似”字将人的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之中,使本无生命的溪水充满了情趣;(2分)在结构上,这个字勾联以下三句,“同行”、“分头”、“惜别”这些情感皆由此而来。(2分)

(2)用拟人,使本无生命的溪流充满了人的惜别之情,显得情趣盎然。(手法1分,效果3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