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
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 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
诗人贾岛与韩愈的“推”“敲”之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属艺术作品的()
A:物质实在层的追求 B:形式符号层的追求 C:意象世界层的追求 D:意境超验层的追求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晚唐诗人()的名句。
唐代贾岛在“鸟宿池边树,僧()月下门。”这句是诗中最终选择了()
A:推 B:敲 C:扣 D:拉
以下诗句中哪一项本身不是形容作诗的()
A: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B: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C: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唐朝诗人贾岛在“鸟宿池边树,僧()月下门”这句诗中最终是选了()
A:推 B:敲 C:扣 D:拉
唐代诗人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是()
A: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B: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僧敲月下门”作者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说说为什么要改为“敲”字?
2.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敲”字形象地写出了轻轻的敲门声,惊动了宿鸟,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2.尾联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解释加点词语。
①邻并:________________ ②幽期:_______________
2.“僧敲月下门”一句“敲”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邻并:邻居、邻舍 ②幽期:隐居的约定
2.示例:第一种意见:“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能衬托出环境的幽寂,符合主人家身份(李凝是幽隐之士);再者,敲门声惊起了宿鸟,引起噪动,故有“鸟宿池边树”之说。/第二种意见:“推”字好!“敲”的声音听起来很突兀,也显得敲门的人没有礼貌,故意扰人清梦。“推”就不同了,有种在试探性的推门的感觉,还能让人联想到推开门的咿咿呀呀的声音,很有味道。(要求:言之成理,论之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