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风•黍离》一诗的主旨是()

A:__之思 B:失意之悲 C:身世之慨 D:兴亡之感

“详味词意,殆亦碧山黍离之悲也!”是端木埰对()作品的评价。

A:柳永 B:辛弃疾 C:周邦彦 D:王沂孙

概括《黍离》的主题及“黍离之悲’’的意义。

概括《黍离》的主题及“黍离之悲”的意义。

苏洵散文的一大特点是()

A:追求冲淡平和的中和之美 B:追求雍容典雅的艺术风格 C:带有战国时代纵横家色彩 D:寄寓作者深沉的黍离之悲

姜夔在《〈扬州慢〉序》中说“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人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其中“黍离之悲”源自()。

A:《尚书》 B:《离骚》 C:《左传》 D:《诗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诗经·王风·黍离 (东周某士大夫作)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①黍离:《毛诗序》认为“《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②黍:黍子,果实为小米。离离:繁茂。稷:高粱。③行迈:行走。靡靡:行走迟缓的样子。④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安。⑤穗:穗子。⑥噎:郁结而气逆不能呼吸。

2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写诗人看到眼前景,行走迟缓,心神不定。“靡靡”和“摇摇”两个叠音词把诗人步履迟缓、心神不定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

B.“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译为“不了解我的人,问我寻找什么”;“此何人哉” 译为“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

C.由《黍离》表达的对故国衰亡的悲情被称为“黍离之悲”,用来表达__之痛,兴亡之感。《离骚》、《书愤》就表达了“黍离之悲”。

D.《毛诗序》“《黍离》,闵宗周也”中的“宗周”指西周王朝;“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中的“宗周”指西周都城镐京。

23.《诗经》篇章中的起兴句,有的只是“兴”,有的是“兴中有比”,请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④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⑤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A.①③④只是“兴”,②⑤“兴中有比”。

B.①③④⑤只是“兴”,②“兴中有比”

C.①④只是“兴”,②③⑤“兴中有比”。

D.①②④只是“兴”,③⑤“兴中有比”。

24.填空。

(1)从所选题材角度看,本诗是一首 诗。

(2)在章法结构上,本诗采用了 的形式。

(3)本诗和《氓》一样,都用到了“赋”的表现手法。《氓》中写氓开始追求女主人公,“抱布贸丝。”女主人公登上垝垣,向复关遥望,“不见复关, 。” 婚后氓变心,“二三其德。”

25.联系全诗看,作者为什么要从写“彼稷之苗”开始,接着写 “彼稷之穗”,最终写“彼稷之实”?

22.C

23.A

24.(1)怀古诗或说咏史诗(2)重章叠句或重章叠唱(3)氓之蚩蚩  泣涕涟涟  士也罔极

25.表面上是写稷生长成熟的过程,实际是写京城宗庙宫室故址沧桑之变;写稷生长成熟,也说明作者屡过此地而兴叹,更突出其慨叹之深。从稷苗到稷穗再到稷实,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再到“如噎”, 作者情感呈递进式发展,一步步深化。

【解析】

22.《书愤》诗中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C.《书愤》表达了“黍离之悲”错误。

23.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其中赋、比兴是其中的写作手法。

24.怀古诗是古代汉族诗词中内容,思想较沉重的作品。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重章叠句,是指文学作品中,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25.《国风·王风·黍离》是《诗经》中的一篇。这是东周都城洛邑周边地区的民歌。此诗三章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全诗由物及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谐,在空灵抽象的情境中传递出闵意情怀,蕴含着深沉的忧国思国之情。

江左有管夷吾

温峤初为刘琨使来过江。于时,江左营建始尔,纲纪未举,温新至,深有诸虑。既诣王丞相,陈主上幽越、社稷焚灭、山陵夷毁之酷,有黍离之痛温忠慨深烈,言与泗俱,丞相亦与之对泣。叙情既毕,便深自陈结,丞相亦厚相酬纳②。既出,欢然言曰:" 江左自有管夷吾③,此复何忧!"

「注释」

①黍离之痛: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周大夫行役到镐京,见到宗庙宫殿都已经毁坏,长满了禾黍,不胜感慨,作《黍离》一诗。见《诗经。王风。黍离》,后以" 黍离之悲" 、" 黍离之痛" 作为感叹国家衰亡的典故。

②酬纳:酬谢接纳。

③管夷武:管仲名夷吾。齐国大夫,辅佐齐桓公成为霸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江南政权刚刚建立,各种律令尚未确定。温峤刚来,心里很担忧,就去丞相王导那里,述说怀愍二帝被俘,国家灭亡,帝陵遭毁的惨状,有__之痛。


解析:

关键词:纲纪  社稷焚灭、山陵夷毁之酷

「译文」温峤作为刘琨的使者刚到江南来,此时江南政权刚刚建立,各种律令尚未确定。温峤刚来,心里很担忧,就去丞相王导那里,述说怀愍二帝被俘,国家灭亡,帝陵遭毁的惨状,有__之痛。温峤当时慷慨激昂,声泪俱下,丞相也和他一起痛哭。叙说之后,温峤向丞相表达了交好的诚意,丞相也对温峤真诚接纳。从王导那里出来,温峤高兴地说:" 江南有了管仲这样的贤人,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根据要求答题。(8分)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①《黍离》:《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语,言周平王东迁,西周故都被弃,长满禾黍。

⑴ 词序说“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结合《扬州慢》词意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⑵ 这首词采用了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试举两例简要分析。(4分)

答:

⑴扬州在金人铁骑掳掠下成为弃城, 15年后词人目睹劫后扬州破败景象,抚今追昔,以“荠麦青青”等语入词,暗用《诗经•黍离》意境,关合西周东迁故事,深刻地揭示出南宋小朝廷不图恢复致扬州荒败的政治原因,寄托了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⑵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芜景象。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仍在”的乐景,反称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衰景。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的萧条。

6.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 “将”的读音为qiāng,意思是“请”。 B:黍离之悲:指国家沦亡的悲痛。 C:《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养生主》。庖,厨师,丁是他的姓。解,剖开,分割。 D:《将进酒》《梦游天姆吟留别》《李凭箜篌引》都是古体诗。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