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阔叶树的木材抗弯强度由小到大的正确排序是哪一组?
A:白桦→麻栎→水曲柳→刺槐 B:麻栎→白桦→刺槐→水曲柳 C:刺槐→白桦→麻栎→水曲柳 D:白桦→刺槐→水曲柳→麻栎
下列阔叶树的木材抗弯强度由小到大的正确排序是哪一组?[2003-023]
A:白桦→麻栎→水曲柳→刺槐 B:麻栎→白桦→刺槐→水曲柳 C:刺槐→白桦→麻栎→水曲柳 D:白桦→刺槐→水曲柳→麻栎
白桦从画家程君处购得了一幅油画,白桦对该幅画享有()。
A:署名权 B:修改权 C:展览权 D:复制权
白桦派
下列阔叶树的木材抗弯强度由小到大的正确排序是哪一组().
A:白桦→麻栎→水曲柳→刺槐 B:麻栎→白桦→刺槐→水曲柳 C:刺槐→白桦→麻栎→水曲柳 D:白桦→刺槐→水曲柳→麻栎
根据文段内容,对画线病句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前年,在新疆,我看到了大片大片夏季的白桦林。在宽阔的因而显得壮丽无比的额尔齐斯河的两岸,无数的白桦成长着,如同一道绿色的云,浓阴蔽日,将那冷冷的河水覆盖着。
A: 修改: 生长着无数的白桦,如同一道绿色的云,浓阴蔽日 B: 修改: 生长着无数的白桦,浓阴蔽日,如同一道绿色的云 C: 修改: 浓阴蔽日,无数的白桦生长着,如同一道绿色的云 D: 修改: 浓阴蔽日,如同一道绿色的云,无数的白桦生长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白桦林 肖复兴
我见过的白桦林不多,以前只在北大荒我们的农场和852农场见过。我们农场那片白桦林靠近七星河边,852农场那片白桦林就在场部的边上,当初大概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片漂亮的白桦林,才会择地而栖将场部建在那里吧?在所有的树木中,白桦和白杨长得有些相像,但只要看白桦的树干亭亭玉立,树皮雪白如玉,一下子就把白杨比了下去。尤其是浩浩荡荡的白桦连成了一片林子,尤其是这两处白桦林都有几百年的历史,那种天然野性的气势更是白杨和其他树难比的。白桦林让人想起青春,想起少女,想起肃穆沉思的力量和寥廓霜天的境界。
在新疆。钻天的白杨到处可见,但白桦很少。所以,当到达阿勒泰,朋友说带我们看他们这里的桦林公园,我有些吃惊。但真正见到之后,第二天到哈纳斯湖旁看见白桦林,并没有一点惊奇。不是它们不美,是它们都无法和我在北大荒见过的白桦林相比。这里的白桦林大多长得有些矮,树干有些细,树冠又有些披头散发,没有北大荒的白桦林那样高耸入云,那种铺铺展展的野性和那股苗条秀气的劲头都弱了几分。特别是树皮也没有北大荒的白,而且多了许多如白杨一样的疤痕,皮肤一下子粗糙了许多。加之枝条散落,压低了树干,便更少了白桦林应有的那种洁白如云的气势。
想起北大荒的白桦林,总会想起秋天白桦的叶子一片金黄灿灿,像是把阳光都融化进自己的每一片叶子里似的。雪白的树干在一片金黄的对比中便显得越发美丽。到了大雪封林的时分,雪没了树干老深,像是高挑而秀气的一条条美腿穿上了雪白的高筒靴,洁白的树干静静的,在雪花的映衬下显得相得益彰、仪态万千。开春,是我们最爱到白桦林去的季节,那时用小刀割开白桦林的树皮,会从里面滴下来白桦的汁液,露珠一样格外清凉、清新。什么时候林子里去,都能见到斑驳脱落的白桦树皮,纸一样的薄,但韧性很强,而且雪一样的白,用它们来做过年的贺卡最别致。只是那时我们谁也没想到。
后来看普列什文的《林中水滴》,他描写雪中的白桦林时忍不住问:“它们为什么不说话?是见到我害羞吗?”雪花落了下来,才仿佛听见簌簌声,似乎是它们奇异的身影在喁喁私语——便想起北大荒的白桦林。
并不是因为青春时节在北大荒,便对那里的一切涂抹上人为诗话的色彩。确实那里的白桦林与众不同。我们那时的生活是苦楚而苍白的,但自然界却有意和我们作对比似的,那白桦林是那样的清新夺目,让我们感受到在艰辛之中诗意的生存并没有完全离我们远去。
有些树木是难以入画的,尤其是油画。列维坦曾经画过一幅《白桦丛》的油画,画得很美,但不是北大荒的白桦林,是阿勒泰和哈纳斯的白桦林。因为画的枝干瘦小、枝叶低垂,没有北大荒那种高大、粗壮、枝叶钻天带给我们的野性,和那种树皮雪白的独特带给我们的清纯与回忆。
不知852农场那片白桦林现在怎样了。几年前我们农场七星河畔那片白桦林已经没有了,彻底的没有了。说是为了种地多挣钱,便都砍伐干净。那么大一片漂亮的白桦林。说没有就没有了。 (选自《光明日报》)
1.北大荒的白桦林“会让人想起青春,想起少女”,根据文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不 超过40字,4分)
答:
2.根据文意,分析文中划线处“诗意的生存”的含义。(不超过30字,4分)
答: -------------------------------------------------------
3.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为我们描绘了北大荒那片独特的白桦林,正是有了白桦林,那片原野才生机无限,“苦楚而苍白”的生活才具有了“诗意的生存”的内涵。
B.作者饱蘸感情的笔墨抒发了对北大荒的白桦林的欣赏和赞美,同时对那种“为了种地多挣钱”的行为进行强烈谴责。
C.文章对普列什文《林中水滴》以及列维坦油画《白桦丛》的引用,给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更突出了北大荒白桦林的清新夺目。
D.文章标题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不仅让读者联想到当年北大荒生活的“苦楚而苍白”,也使全文的基调充满了酸楚和伤感。
E.文章运用衬托的手法,极力渲染北大荒白桦林与众不同,在对过去的回忆与现实的反思中深化了主题。
1北大荒白桦林充满生机活力,具有天然野性美;北大荒白桦林气质纯美,外形秀美。(分别对应“青春”“少女”回答,意思对即可)
2美好的、丰富多彩的、充满乐观的精神生活(意思对即可)
3表达了对为了“物质的生存”而毁掉了“诗意的生存”的行为的无奈和伤感情怀。或者:(1)对美的轻易被毁的无奈。(2)给人生活信念的白桦林的被毁的感伤(惋惜)。
4B、D(B项“强烈谴责”错;D项“全文的基调充满了酸楚和伤感”错)
1.
2.
3.
4.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白桦:文学是我的生命
舒 心
白桦,1930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文学成为他寻找人生道路的火炬——“我最初接触的是坊间的线装书,其中有经典,也有史籍。我既希望文学照亮自己,也希望文学照亮别人。”
1942年至1945年,白桦离开家乡去潢川就读初中,晚上在姐姐家的织布作坊帮忙织布。作坊里什么人都有,白桦目睹难民们所受的苦难,创作了第一首诗歌《织工》,发表在《豫南日报》。那一年,白桦15岁。他热心参加爱国__,激愤的文字和尖锐的言谈,引起了特务的注意与跟踪。1947年,白桦逃离国统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白桦参军后,写一些报道,把战斗故事刻印成画,发给下面的连队;但宣传用的快板,离文学还是比较远。
新中国成立初期,白桦随军驻守云南边境;1952年,任昆明军区创作组组长,在__开始了诗歌和小说创作。
1953年,白桦的短篇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被改编成电影剧本。第二年,白桦的《无铃的马帮》又被拍成电影《神秘的旅伴》。王晓棠饰演女一号,由此而一举成名。
1953年5月,白桦和胡风初次相识。两年后,他曾约另一位朋友一起去看望过胡风,为此,在后来的“肃反运动”中,他解释了几十次都没法交代清楚。
1955年,白桦成为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的创作员。其间先后出版了《边疆声音》等小说集,《金沙江的怀念》等抒情诗集,成为20世纪50年代前期知名的__作家之一。
1957年,27岁的白桦被划为“右派”,打入另册,当过好几年钳工。在“__”中他的作品还一律作为毒草加以批判斗争。
“挫折使我发誓放弃文学,甚至把所有的笔记、日记全部毁掉,扔掉所有的笔。”白桦说。但是,“__”结束的第二天,白桦只用一周时间就写出话剧《曙光》。
1980年底,根据白桦的电影剧本《苦恋》摄制成的《太阳和人》,又引起一场全国性的大震荡。故事讲述黄永玉等一大批劫后余生的中国艺术家,经历了各种生活的折磨,但对祖国的爱始终不渝,表达了对祖国的爱,是苦苦的爱恋。
1981年,对于白桦来说,是沉重的一年,举国上下卷入这场沸沸扬扬的批《苦恋》的事件。“《苦恋》有自己经历种种波折后悲凉的情绪。今天回想起来,这场批判是一场观念的较量,是‘__’后最为激烈的一次,它检验了很多人的观念和勇气。”白桦说。
1982年,白桦写了一部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这部作品因其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吴越争霸历史,引起了巨大思考和争议。33年后,这部作品得以重排,作为自己的导演处女作,89岁的蓝天野终于看到了作品重新上演。
数十年来,白桦的家庭由于他的缘故屡遭不幸。1984年他的儿子曾劝他改变生活方式。白桦复信说:“我不能,因为文学是我的生命。一个有生命的人怎么能不重视自己生命的意义呢!……”
2009年,长诗《从秋瑾到林昭》的发表是白桦看重的事情,因为这首诗他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在云南玉溪开颁奖会时,白桦激动地流泪说:“流了八十年的眼泪,泉水依然涌动,这八十年的泪水,把我这双眼睛洗涤得像儿童那样明亮。”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白桦是一位军人,解放初期,随军驻守云南边境,后任昆明军区创作组组长,开始诗歌和小说创作。
B.本文没有写白桦在__时期——六七十年代,及九十年代的创作,这是因为这期间由于政治的原因白桦没有进行创作。
C.本文的选材十分集中,把焦点聚集在白桦的文学创作上,而对于白桦其他方面的事情则很少提及。
D.本文在叙述白桦所经历的事件时基本上写出了具体的时间,还多次引用其本人的话语等,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 这一特点。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白桦的短篇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被改编成电影剧本,《无铃的马帮》被拍成电影《神秘的旅伴》,白桦由此一举成名。
B.白桦读初中时,在她姐姐家的织布作坊帮忙织布,因创作发表反映难民们所受的苦难的《织工》而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与跟踪。
C.白桦的作品饱受争议,1981年举国上下都卷入了沸沸扬扬的批《苦恋》的事件;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也引起了巨大的思考和争议。
D.白桦和胡风相识,曾约另一位朋友一起去看望过胡风,在“肃反运动”中遭到刁难,白桦的家庭由此而在数十年间屡遭不幸。
E.长诗《从秋瑾到林昭》花费了白桦十年的心血,于2009年发表,白桦非常看重这件事,在云南玉溪开颁奖会时,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6.白桦写过电影剧本《苦恋》,有人说,“苦恋”又何尝不是其文学人生的写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5分)
4.C
5.D.E
6.我认为“苦恋”确实是白桦文学人生的写照:①《苦恋》讲的是劫后余生的中国艺术家,经历了各种生活的折磨,但对国家的爱始终不渝,是苦苦的爱恋。(1分)②白桦也是因为其进行的文学创作遭遇到了生活的种种磨难,但他视文学为自己的生命。(2分)即使在他发誓放弃文学,甚至把所有的笔记、日记全部销毁,扔掉所有的笔,可仍在“__”结束的第二天仅用一周的时间又创作了话剧《曙光》;还花了十年的心血创作了长诗《从秋瑾到林昭》。(2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白桦:文学是我的生命
舒心
白桦,1930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文学成为他寻找人生道路的火炬——“我最初接触的是坊间的线装书,其中有经典,也有史籍。我既希望文学照亮自己,也希望文学照亮别人。”
1942年至1945年,白桦离开家乡去潢川就读初中,晚上在姐姐家的织布作坊帮忙织布。作坊里什么人都有,白桦目睹难民们所受的苦难,创作了第一首诗歌《织工》,发表在《豫南日报》。那一年,白桦15岁。他热心参加爱国__,激愤的文字和尖锐的言谈,引起了特务的注意与跟踪。1947年,白桦逃离国统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白桦参军后,写一些报道,把战斗故事刻印成画,发给下面的连队;但宣传用的快板,离文学还是比较远。
新中国成立初期,白桦随军驻守云南边境;1952年,任昆明军区创作组组长,在__开始了诗歌和小说创作。
1953年,白桦的短篇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被改编成电影剧本。第二年,白桦的《无铃的马帮》又被拍成电影《神秘的旅伴》。王晓棠饰演女一号,由此而一举成名。
1953年5月,白桦和胡风初次相识。两年后,他曾约另一位朋友一起去看望过胡风,为此,在后来的“肃反运动”中,他解释了几十次都没法交代清楚。
1955年,白桦成为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的创作员。其间先后出版了《边疆声音》等小说集,《金沙江的怀念》等抒情诗集,成为20世纪50年代前期知名的__作家之一。
1957年,27岁的白桦被划为“右派”,打入另册,当过好几年钳工。在“__”中他的作品还一律作为毒草加以批判斗争。
“挫折使我发誓放弃文学,甚至把所有的笔记、日记全部毁掉,扔掉所有的笔。”白桦说。但是,“__”结束的第二天,白桦只用一周时间就写出话剧《曙光》。
1980年底,根据白桦的电影剧本《苦恋》摄制成的《太阳和人》,又引起一场全国性的大震荡。故事讲述黄永玉等一大批劫后余生的中国艺术家,经历了各种生活的折磨,但对祖国的爱始终不渝,表达了对祖国的爱,是苦苦的爱恋。
1981年,对于白桦来说,是沉重的一年,举国上下卷入这场沸沸扬扬的批《苦恋》的事件。“《苦恋》有自己经历种种波折后悲凉的情绪。今天回想起来,这场批判是一场观念的较量,是‘__’后最为激烈的一次,它检验了很多人的观念和勇气。”白桦说。
1982年,白桦写了一部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这部作品因其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吴越争霸历史,引起了巨大思考和争议。33年后,这部作品得以重排,作为自己的导演处女作,89岁的蓝天野终于看到了作品重新上演。
数十年来,白桦的家庭由于他的缘故屡遭不幸。1984年他的儿子曾劝他改变生活方式。白桦复信说:“我不能,因为文学是我的生命。一个有生命的人怎么能不重视自己生命的意义呢!……”
2009年,长诗《从秋瑾到林昭》的发表是白桦看重的事情,因为这首诗他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在云南玉溪开颁奖会时,白桦激动地流泪说:“流了八十年的眼泪,泉水依然涌动,这八十年的泪水,把我这双眼睛洗涤得像儿童那样明亮。”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白桦是一位军人,解放初期,随军驻守云南边境,后任昆明军区创作组组长,开始诗歌和小说创作。
B.本文没有写白桦在__时期——六七十年代,及九十年代的创作,这是因为这期间由于政治的原因白桦没有进行创作。
C.本文的选材十分集中,把焦点聚集在白桦的文学创作上,而对于白桦其他方面的事情则很少提及。
D.本文在叙述白桦所经历的事件时基本上写出了具体的时间,还多次引用其本人的话语等,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这一特点。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白桦的短篇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被改编成电影剧本,《无铃的马帮》被拍成电影《神秘的旅伴》,白桦由此一举成名。
B.白桦读初中时,在她姐姐家的织布作坊帮忙织布,因创作发表反映难民们所受的苦难的《织工》而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与跟踪。
C.白桦的作品饱受争议,1981年举国上下都卷入了沸沸扬扬的批《苦恋》的事件;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也引起了巨大的思考和争议。
D.白桦和胡风相识,曾约另一位朋友一起去看望过胡风,在“肃反运动”中遭到刁难,白桦的家庭由此而在数十年间屡遭不幸。
E.长诗《从秋瑾到林昭》花费了白桦十年的心血,于2009年发表,白桦非常看重这件事,在云南玉溪开颁奖会时,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9.白桦写过电影剧本《苦恋》,有人说,“苦恋”又何尝不是其文学人生的写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5分)
7、 B(“由于政府的原因白桦没有进行创作”错误,话剧《曙光》是在“__”结束的第二天,白桦用一周时间写出的,即是在七十年代写出的;另外,“由于政治的原因”于文无据)
8、 CE(A项,一举成名的是王晓棠而不是白桦。B项,“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与跟踪”不是“因创作发表反映难民们所受的苦难的《织工》”。D项,“白桦和胡风相识,曾约另一位朋友一起去看望过胡风”只是“白桦的家庭在数十年间屡遭不幸”其中的一个原因。每一项2分)
(1)《苦恋》讲述的是劫后余生的中国艺术家,经历了各种生活的折磨,但对祖国的爱始终不渝,是苦苦的爱恋。(2分)(2)白桦也是因为其进行的文学创作遭遇到了生活的种种磨难,但他视文学为自己的生命。(1分)即使在他发誓放弃文学,甚至把所有的笔记、日记全部销毁,扔掉所有的笔,可仍在“__”结束的第二天仅用一周时间又创作了话剧《曙光》;还花了十年的心血创作了长诗《从秋瑾到林昭》。(2分)
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遭到破坏后,形成一片空地,叫作“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物种。下列分析正确的
A:杨树、白桦在林窗中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在群落演替的初期,杨树和白桦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C:红松取代杨树和白桦,说明红松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