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恕”道指的是()

A:己欲立而立人 B:己欲达而达人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谁的名言?()

A:老子 B:孔子 C:孙武 D:孟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国哪位圣人提出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被很多人当作美德,但也可能产生矛盾。例如,没什么人想要和一个周末工作,夜里两点钟还要出诊的医生结婚,可是每个病人都希望找到这样的医生。
由此可以推出(    )

A:越有道德的医生越难结婚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真正的美德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会给人带来痛苦 D:一个人不需要的东西有时恰恰是另一个人所需要的

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看法。

(三) 阅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完成21-23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遵循的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②就日常生活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从而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你不愿被人嘲笑,那你就不要嘲笑他人;你不愿被人非议,那你就不要非议他人;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就不要欺骗他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只想“我高兴就好”“我便利就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失去友善,社会也难以和谐。人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早晚高峰堵车时,总有这样的司机,只图自己的一时便利而不顾他人,左穿右插,随意变线加塞儿。这种做法,轻则会惊吓对方,进而引发纠纷,重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甚至危及生命。不论出现哪种结果,都是损人不利己。可见,只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社会才能和谐。

③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____在阐述我国和平外交政策时,一再重申,在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人民近代以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战乱频发的惨痛历史,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绝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由此可见,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彰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

④总之,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

21.根据文意,将文章第④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限18个字以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第②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展开论证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23.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作简要说明。(4分)

你的思考:_____

你的说明:_____

[16bfeda661c5f470.jpg]

[b0acc79a3ecfd5b9.jpg]

【2016•北京卷】

(三) 阅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完成21-23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遵循的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②就日常生活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从而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你不愿被人嘲笑,那你就不要嘲笑他人;你不愿被人非议,那你就不要非议他人;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就不要欺骗他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只想“我高兴就好”“我便利就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失去友善,社会也难以和谐。人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早晚高峰堵车时,总有这样的司机,只图自己的一时便利而不顾他人,左穿右插,随意变线加塞儿。这种做法,轻则会惊吓对方,进而引发纠纷,重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甚至危及生命。不论出现哪种结果,都是损人不利己。可见,只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社会才能和谐。

③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____在阐述我国和平外交政策时,一再重申,在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人民近代以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战乱频发的惨痛历史,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绝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由此可见,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彰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

④总之,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

21.根据文意,将文章第④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限18个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第②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展开论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

23.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作简要说明。

你的思考:

你的说明:

21. 人们相互理解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22.   首先提出分论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并对 其进行解释;接着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证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最后通过举反 例论证证明人们互相理解,社会才会和谐的观点。

23.   你的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当更好地运用于当下社会生活。你的说明:当下社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常被别人忽略,例如我们都不愿被噪咅打 扰,那我们就不要制造噪音去打扰他人。所以,我们需要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更好地应用于当下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

《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键在于我们能够

A:正确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B: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从自我角度看待问题 C:对待他人能够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D:坚持平等的原则,消除生活中的差异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