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论语》片段,回答小题(6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选自《论语•先进》)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选自《论语•公冶长》)

①方:礼仪;②伐:夸耀、自夸;③施:表白;④怀:关爱。

17.和弟子相比,孔子之志有什么特点呢?请简要概括。(2分)

18.子路之志是什么呢?请概括并作简要评价。(4分)

【答案】

【小题1】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人得到赡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1分)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1分)

【小题2】子路有志于治理好一个千乘之国,(1分)有好东西愿意和朋友们共享;(1分)他性格豪爽仗义,(1分)但性情鲁莽,过于崇尚勇力。(1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涉及到各个层面。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化经典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这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考生要理解材料的内涵。它一般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一定的信息。因而诵读语段,扫除文字障碍,弄懂文本意思,是做题的关键。

【小题2】试题分析:子路之志,第一语段中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概括为要治理好大国。第二语段说“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意有好的愿与朋友分享。第一志向,“夫子哂之”,可见孔子对此是不满意的,子路崇尚能力。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化经典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对经典文化的分析评价,理解文本的内容是关键。要尽可能地读懂文化经典的字面义,即使语段中有些字难以扫除,也应把握语段整体意思,并能抓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或句子,结合经典的一些思想进行理解和分析。

【参考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

A:以俟君子 宗庙之事 舍瑟而作 春服既成 B:风乎舞雩 喟然叹曰 端章辅 鼓瑟稀 C:因之以饥馑 恃坐 裕乎沂 宗庙会同 D:千乘之国 冉有 无吾以也 夫子栖之

1. 下列各选项中,不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诲女知之乎 如日月之食焉 而谁以易之 B:举直错诸枉 无欲速,无见小利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C:毋吾以也 莫春者,春服既成 君子一言以为知 D:夫子矢之曰 植其杖而芸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9.下列各选项中,不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 诲女知之乎 如日月之食焉 而谁以易之 B: 举直错诸枉 无欲速,无见小利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C: 毋吾以也 莫春者,春服既成 君子一言以为知 D: 夫子矢之曰 植其杖而芸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用斜线(/)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划9处)(3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

16.在小题1的文言语段中,体现了孔子哪些教学理念?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评分标准:对三处1分,共3分)

16.体现孔子的教学理念有:A.循循善诱,因材施教。B.兼容并蓄,鼓励个性。C.自主交流,赏识学生。(评分标准:每个要点2分,共6分;要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15.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

考点:对文言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本题答题的关键是了解文本的含义,理解文本含义可知文中所记载的孔子的四个学生,四种理想,四种性情,孔子因人而异,因势不同,分别以不同的评点(或语言、或表情、或感叹、或反问、或直接、或含蓄)来教育学生。此次师生闲坐聊天,可谓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范例。文中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这些想法不完全吻合孔子的理想标准,但孔子没有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肯定和否定,更不根据自己预设的标准或偏私喜好来评判学生,而是宽容接纳,积极肯定。不管是从政治国的子路、冉有、公西华,还是逍遥闲居的曾皙,孔子都是积极的评价,对曾皙是感同身受的理解,对冉有、公西华则极力赞扬,鼓励他们大展宏图,对子路则是肯定其才能当中略有批评。这分明体现了孔子对学生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的理解和认同,接纳和鼓励。言谈中孔子不多说一句话,引导学生谈理想,谈志趣,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在老师不经意的暗示中,明白自己的行为习惯、礼仪修养应该如何定位和规范。孔子用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温和来教育子路,也用子路的果敢自信来鼓励冉有和公西华,这种用心良苦的谈话,的确体现了孔子教育智慧的新颖和深刻。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参考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相夫子 相:辅佐 B.无乃尔是过与 过:过错

C.陈力就列 就:担任 D.不患寡而患不均 患:忧虑,担忧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何以伐为 为:呢,助词 B.危而不持 而:而且,连词

C.既来之,则安之 则:就,连词 D.是谁之过与 之:的,助词

请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大动干戈(写出其中的两个即可得4分)

【小题4】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3分)

【小题5】反对武力征伐,提倡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3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

(2)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2、思考题:无趾的话说明什么?

                                    

1、(1)苍天没有什么不覆盖,大地没有什么不托载,我把先生看作天地,哪知先生竟这样计较形骸外迹呢!

(2)你们要努力啊。叔山无趾是一个被砍掉脚趾的人,他还努力进学来补救先前做过的错事,何况道德品行乃至身形体态都没有什么缺欠的人呢!

2、无趾认为独善其身,全性修德,道德的完整和完美比躯体完整更为重要。


解析:

关键词或采分点

1、(1)载:覆盖

(2)全德之人:道德品行乃至身形体态都没有什么缺欠的人

2、无趾认为独善其身,全性修德,道德的完整和完美比躯体完整更为重要。

【译文】

鲁国有个被砍去脚趾的人,名叫叔山无趾,靠脚后跟走路去拜见孔子。孔子对他说:“你立身修行不谨慎,早先遭受刑罚成了这样的残废人了。现在即使来我这里求救,怎么来得及补救呢?”叔山无趾说:“我只是不懂世务的复杂性,便轻率作践地投身社会,所以才失掉了两只脚趾。如今我来到你这里,觉得还有比脚趾更宝贵的东西存在,我所以务必使它保全完美无缺。苍天没有什么不覆盖,大地没有什么不托载,我把先生看作天地,哪知先生竟这样计较形骸外迹呢!”孔子说:“我孔丘实在浅陋。先生怎么不深入而详尽地把所听到的大道讲一讲呢?”叔山无趾转身就走了。孔子对他的弟子说:“你们要努力啊。叔山无趾是一个被砍掉脚趾的人,他还努力进学来补救先前做过的错事,何况道德品行乃至身形体态都没有什么缺欠的人呢!”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1 《为政以德》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2 A.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C.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D.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E.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1)孔子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他有足民的思想;他也强调教民,主张以德治国,他对礼的关注最多。(孔子的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

 (2)1、以德、礼导民      2、富而后教           3、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4、反对横征暴敛      5、“足民”藏富于民


解析: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

本段文字是《<论语>选读》中《沂水春风》的节选。

“子路率尔而对曰……”,众人对子路的“率尔而对”都持否定态度,包括孔子,以“夫子哂之”为证。你能否从子路自身出发并结合当代的社会形势作逆向思考,为“子路率尔而对”找点正当的理由?请分点表述。

①子路是素怀大志才抢先答的。孔子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如果说他自负,那他也是有资格的。

②孔子倡导谦让,也不必用在课堂讨论上,否则,谁来充当出头鸟?又如何形成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孔子的这一番开场白岂不失去意义?

③当年毛遂如果怕被人斥为“不让”,不敢自荐也就无法发挥他的作用,也许赵国就会早几十年被灭掉。

④当今的年轻人更应像子路那样大胆言志、敢于献才,不怕别人哂笑,才有机会让社会了解自己,挑选自己。

(答对3点给满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1点,言之成理给2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