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篇名句默写(9分)
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共9分)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 。《沁园春·长沙》—__
2、撑着油纸伞,独自 , ,
我希望逢着 。《雨巷》—戴望舒
3、寻梦?撑一支长篙, ,
满载一船星辉, 。《再别康桥》—徐志摩
4、又前而为歌曰:“ ,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2)《离骚》中抒发诗人将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绝不后悔的句子是 “ , 。”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描述齐威王纳谏后,群臣纷纷进谏的大好局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形象地写出女主人公对恋人朝思暮想,翘首以待的句子是“ , ”。
(2)《劝学》强调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连设五喻展开论证,第一个比喻是“ , ”。
(3)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
10. (1)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2)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开篇就用“ , ”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
(2)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两句是“ , 。”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 , ”等闲视死亡,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
10.(1)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一文中,写出了群臣嫉贤妒能,肆意对屈原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 ”。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琵琶女演奏完后周边环境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10.(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2)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3)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第(1)句中的“嫉”“谣诼”较难写,第(2)句中的“唯”易与“惟”相混。
10.补全下列空缺部分。
(1)《过零丁洋》中最为慷慨激昂而又富有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道出了“开张圣听”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表述“既然没有叔叔伯伯,只有把自己好兄弟的关系维持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以光先帝遗得,恢弘志士之气。
(3)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10.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每空2分,共12分。
⑴同样是乘船在行路途中,陶渊明出仕时的心情是“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而归隐时的心情则是 , 。
⑵我们读过的一些名句有不少是始于模仿,终于超越的力作,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 , ”分明是化用了北周庾信“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句子,但为我们展现了一派鲜活胜景,成为千古名句。
⑶李密的《陈情表》是至性之言,他陈述自己独支门户,孤独凄凉的家境,词意恳切,悲恻感人。后世常引用 、 来表示孤单凄清无依无靠地独自生活。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的部分。(每空1分)(6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沁园春·长沙》)
(2)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雨巷》)
(4)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5)最爱湖东行不足,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 ,思而不学则怠。(《论语》)
10.(1)万类霜天竞自由
(2)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3)到了颓圮的篱墙
(4)风萧萧兮易水寒
(5)绿杨阴里白沙堤
(6)学而不思则罔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作者用行人不吃嗟来之食、乞人不屑接受踢过来食物得出一个“ , ”的结论来表现自己品格的高洁。
(2)苏轼在《赤壁赋》中讨论了人生的短暂和时间的永恒,用“ , ”两句从“不变”的角度表达作者“而又何羡乎”的具体原因。
(3)《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相互为师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 , ”的尴尬状况。
10、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