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讲到志士仁人“ ”,这种杀身成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世世代代薪火相传。

(2)《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

(3)《论语》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 ”。

(1)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注意易错字:(1)成仁(2)罔,殆(3)知之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写作者向古圣先贤学习,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的句子是:

(2)《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

(3)《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4)《庄子》中说死生是人的一件大事,每个人的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

(5)《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3)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型题,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注意这些字“陨”“蜉蝣”“粟”,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两句诗,写出了行人过青泥岭时可以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细节。

(2)屈原在《离骚》中声明“ ”,表达了自己宁可遭遇速死,或者流放,也绝不忍心同流合污,与丑恶相随的心志。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四时景色时,对野花和佳木描写的名句是:“ ”。

(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注意易错字:(1)扪参历井,以手抚膺(2)溘死(3)幽香,繁阴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诗人诉说自己因为佩戴香草而遭到废弃,又因采摘白芷而被增加罪名的一句是“ 。”

(2)《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

(3)苏轼《赤壁赋》中“ ”,写曹操斟酒祭江、执矛吟诗的娇态,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1)既替余以蕙镶兮    又申之以揽茝

(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3)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型题,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注意这些字“蕙镶”“揽茝”“陨”“酾”“槊”,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

(2)《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

(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9.古诗文默写。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__《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戴望舒《雨巷》)

(3)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徐志摩《再别康桥》)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5)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1)万类霜天竞自由  

(2)到了颓圮的篱墙

(3)揉碎在浮藻间

(4)风萧萧兮易水寒

(5)欲辨已忘言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竞”“颓圮”“浮藻”“萧萧”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湖水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句子是: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用“ ”生动描写了春回大地草木勃发的田园风光,表达了作者归隐田园的快乐之情。

(3)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 ”此句化用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

(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卒章显志,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本题易错字“坼”“涓涓”“孤鹜”“摧眉折腰”“事”等。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写急流瀑布冲击山崖发出巨大声响的句子是:“

(2)《秋兴八首》(其一)中诗人直接抒发思念长安情感的诗句:“ 。”

(3)《琵琶行》中,“ ”是全诗的主旨句,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注意易错字:(1)喧豗,砯崖(2)孤舟一系(3)沦落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荀子在《劝学》中从反面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②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③杜甫《登高》中有一联对仗工整,气势磅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这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

(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本题中涉及的如“跬步、至千里、萧萧”都是要特别注意的。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不断省察自己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 。”

(2)杜甫的《登高》中表现诗人登高望远,感慨秋天萧瑟,韶华易逝的句子是 “ 。”

(3)《蜀相》中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型题,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注意这些字“知”“萧萧”“长”,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