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16.(1)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2)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⑴.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
⑵.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 , 。
⑶.陶渊明的《饮酒》中诗人写到“而无车马喧”的原因是: 。
16.默写答案:
1.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2.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心远地自偏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2)荀子《劝学》中用蟹借穴而居来比喻说明学习者用心浮躁的一句是“__________”。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表达出对家乡的思念,又包含功业未就、无法归家的无奈。
16.(5分)(1)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每空1分,有多字、漏字、错字的该空不得分)【解析】注意“舳舻”“旌”“鳝”“燕”“勒”字的写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在《逍遥游》开篇,庄子在写出了鹏有不知几千里长的背之后,又用形象生动的笔法写出了鹏 “怒而飞, ”的壮观气势。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醒晚唐统治者,对于强秦盛极而亡的历史,如果后代人只是一味哀叹而不以史为鉴,那么就会被后代人哀叹的两句是:“ , 。”
(3) 有人常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对此我们可以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名句 “ , ”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反驳。
16 (1)其翼若垂天之云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摹写蜀道山势高危以及人们行走的艰险无奈的情态。
(2)《蜀道难》中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3)《赤壁赋》中用侧面描写来突出箫声悲凉与哀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箫声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给人以美的享受。
16.(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在《陋室铭》中,刘禹锡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自己交往的朋友,流露了强烈的自豪感,
(2)在《琵琶行》中,当琵琶弹奏难以为继暂时停止时,白居易这样形容自己的心情和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在《劝学》中,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比别人做得好,不是君子的本性与别人有什么不同,而是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
16.(5分)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善假于物也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明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节气是“天时”,是纯粹的自然时间,节日是“人时”,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天人合一”观念在清明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古代节日一般依据节气时令,但脱离节气时间点,另外生成民俗节日,立春到新年、夏至到端午走的就是这一路径,但清明卸没有沿用这一文化习惯。
清明是踏青郊游、珍重生命的节日。清明时节,自然界生机一片,人们借祭墓踏青郊游。祭墓与踏青原来分属寒食与清明,唐代以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为了出火,祭亡意在佑生,这就是后来清明兼并寒食的内在文化依据。清明时节的户外运动,其原始的意义在于顺应时气,是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万物萌生,人们以主动的姿态顺应。踏青、蹴鞠,秋千、拔河、放风筝等大都是有助于阳气发散的活动。
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宋代为了让人能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一日。此时的寒食不仅收容在清明节下,清明踏青习俗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兴盛。史称“四野如市”,“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清明上河图》就更直观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清明时节宋代都市居民出行的生活图景。
插柳或戴柳是清明踏青与护佑生命的仪式行为。柳树为春季应时佳木,得春气之先。在四野一片苍茫之际,柳树最先吐出新绿。柳树易栽易活的生存特性,显示出其生命力的强旺。因此在古人观念中,柳树非普通林木,它有着神奇的效用。清明的新火就取自柳榆木。据说民间新火的传递亦是以柳条传送。贾岛“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的诗句大概吟诵的是这一情形。柳木不仅带来新火,而且它很早就具有驱邪避鬼、护佑生灵的功用。《齐民要术》有“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之说。这就是“三月清明门插柳”习俗的心理根源。宋代清明节已“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说是可以“明眼”,也就是能明辨鬼邪,看住家门。新柳一般由人们在祭墓踏青时在墓地野外折回,宋人诗曰:“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
戴柳是指人们以结成球状的柳枝或柳叶戴于头上,民谚曰:“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城居的人们很喜欢这一习俗,鬓插青柳,既吉祥又有生气。事实上,春夏之交因气候的关系人们易受季节性的疫病侵袭,人们为了顺利度过这一危险时段,于是利用清明节俗预先进行禳解。这正是清明戴柳、插柳的原始民俗意义。青柳留春,意味着在春季将逝的时节,人们用青青的柳枝来象征对青春的挽留,“留青”也就留住了“红颜”,留住了生命。
(摘编自萧放《清明礼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人合一”观念在清明中得到了生动体现,是由于清明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而节气是“天时”, 节日是“人时”。
B.唐代以前的寒食与清明是两个不同的节日,二者各有自己的主题,前者为怀旧悼亡,
后者为求新护生。
C.清明后来之所以能够兼并寒食,是因为二者存在相互依存的内在文化依据:禁火为
了出火,祭亡意在佑生。
D.清明时节踏青、蹴鞠、秋千、拔河、放风筝等户外运动有助于阳气发散,这是人们
对时气的主动顺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为了让人能在清明扫墓、踏青,宋代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一日,这表明生
活已经日趋都市化。
B.宋代人们的踏青习俗前所未有的兴盛起来,这与这个时代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潮
流密切相关。
C.“四野如市”“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的描写和记载,证明了宋朝
清明踏青习俗的兴盛。
D.《清明上河图》里描绘的清明时节都市居民出行的生活图景,直观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宋代的清明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民俗节日的生成一般既依据节气,但又与节气时间不相重合,立春、新年,夏
至、端午等都符合这一规律。
B.人们把插柳或戴柳当作清明踏青与护佑生命的仪式行为,是因为柳树具有生命力强
旺和得春气之先的特性。
C.“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表达了人们希望用清明时青青的柳枝来留住青春,留住“红颜”的期盼。
D.人们借助清明戴柳、插柳对春夏之交季节性的疫病侵袭预先进行禳解,这是戴柳、
插柳的原始民俗意义所在。
1.( 3分)C(“相互依存”理解错误)
2.(3分)A(“这表明生活已经日趋都市化”错误)
3.(3分)A(“立春、新年,夏至、端午”描述错误,文章是指“新年、端午”这两个节日)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7分)
(1)桂棹兮兰桨,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
(4)扪参历井仰胁息, 。
(5)艰难苦恨繁霜鬓, 。
(6)间关莺语花底滑, 。
(7)此情可待成追忆, 。
16. (1)击空明兮溯流光
(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3)亦足以畅叙幽情
(4)以手抚膺坐长叹
(5)潦倒新停浊酒怀
(6)幽咽泉流冰下难
(7)只是当时已惘然
16、(1)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形容的是一种幽怨和深深思念的感情达到沸点时,没有任何语言可以描述出来,唯有留下一段空白让人细细品味。
(2) 《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16、(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2)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