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6—19题。

吃出来的血缘

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似乎只有通过请客吃饭,才能建立起一种非同寻常的人际关系。

中国人很看重人际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可靠的,又是“血缘”。所以,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总是要想方设法把非血缘关系转化为血缘关系,比如“父母官”“子弟兵”“兄弟单位”等等。

血缘关系中,最亲的是母子。母子关系,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兄弟、乡亲,则是“同吃”的关系。“乡”这个字,繁体作“鄉”,甲骨文的字形是:当中一个饭桶(簋),一边一个跪坐的人。所以,乡,也就似乎“同吃一锅饭”的意思。实际上,只要是“同吃一锅饭”的人,比如__里的战友,单位上的同事,也都多多少少有些兄弟般的情分。

吃同一食物的人可以被看作是有血缘关系的,因为食物是生命之源。吃了同一食物,就有了同一生命来源,岂能不是兄弟?所以,世界上不少民族都有这样的习俗:如果你能和他们一起共餐,哪怕是只吃一口食物或只喝一口牛奶,便不必害怕被视为敌人。

当然,进餐的方式,也决不能是西方那种“分餐制”。尽管不少现代中国人也承认,分餐制科学、卫生、不浪费,但同时也认为,那种进餐方式太冷漠,太没有人情味,简直就是怠慢客人,好像怀疑人家有传染病。所以,越是大家都懂科学卫生,反倒不好意思分餐。相反,为了表示大家是“铁哥儿们”,最好是连别人的病也一并传染过来。要知道,“食人之食”是要“死人之事”的,那么无妨先“病人之病”。作为主人,无妨看作酒菜之外的又一“投资”;作为客人,则无妨看作接受情谊的一种“表态”。总之,共餐的目的,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血缘的认同;共餐的目的,在于人情,在于血缘,而亲与疏、敌与友,竟在于“共食”与否。

甚至真正的兄弟,也不能长期不共食。所以,在中国,分出去的儿子,嫁出去的女儿,总要寻找机会回“娘家”,回到母亲的身边共食。至少,年三十的“年夜饭”,是不可不吃的。这一回的家宴之所以尤为重要,在于它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对前一年已然存在的血缘关系,是肯定和确认;对后一年将要延续的血缘关系,则是预约与重申。不难想象,在那万家灯火的岁除之夜,一家人团团围坐,举筷共食,母亲重温自己“食物和生命的提供者”角色,兄弟姐妹重申自己是“吃同一奶水长大的人”,那可真是其情也切切,其乐也融融!

16.下列对文中“共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共食是世界不少民族共同的习俗,因为吃同一种食物而具有了血缘关系。

B.共食是与冷漠而缺乏人情味的西方分餐制相对的中国人特有的进餐方式。

C.共食是主人酒菜之外的一种感情投资,是客人接受情谊的一种认同表态。

D.共食是为了肯定和确认现存的血缘关系,预约与重申将要延续的血缘关系。

1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之所以喜欢请客吃饭,无非是想方设法把非血缘关系转化成为血缘关系。

B.卫生而节约的分餐制在中国实在难以推广,因为中国人只讲义气而不注重科学。

C.愿不愿意、能不能够在一起共餐,在中国常常可以用来判别亲与疏、区分敌和友。

D.作者以吃年夜饭为例,进一步证明:即使真正的兄弟,长期不共食则情谊不存。

18.“吃出来的血缘”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6分)

19.请结合文意,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6分)

16.C

17.C

18.儿子吃母亲的奶水长大,兄弟姐妹吃同一奶水长大,乡亲、战友、同事同吃一锅饭而产生兄弟般的感情。(每点2分)

19.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既然吃了别人的饭,理应对他以死报效,更何况一起共食只不过有可能传染上别人的病而已。(本题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6.A项错在“具有了”,原文为“吃同一食物的人可以被看作是有血缘关系的”;B项错在“中国人特有的”,原文无据;D项错在把“年夜饭”的目的误认为“共食”的目的。

17.据原文,“想方设法把非血缘关系转化成为血缘关系”是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特点,非请客吃饭的目的,故A项错;中国人并非不懂科学卫生,故B项错;“即使真正的兄弟,长期不共食则情谊不存”,非作者原意,故D项错。

阅读下面这篇人物传记,完成15—17题(15分)

干干净净的傅雷

公元1966年9月2日深夜,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携手同肩,双双自缢身亡。

傅雷夫妇走得干干净净,义无反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就像风吹皱一池春水,遂又了无纤痕。傅雷的一生长身玉立,气宇轩昂,就像一棵毛挺的秀竹,宁折不弯。他的夫人雍容静肃,端庄厚憨,柔情似水,就像一根缠绕秀竹的春藤,温存有余。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自然放射出人生最瑰丽的光芒。一对恩爱夫妻,如胶似漆,举案齐眉;但真正能够做到携手共赴正义,蹈死不顾,恐怕正古至今也屈指可数,贝多芬有句名言:“为了真理,给个国王都不换!” 傅雷做到了,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人格的大写意。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从从容容。傅雷和夫人临走前9月2日夜,曾给他们的亲人留下一封仅千余字的最后家书。这封遗书是写给傅雷的小舅子朱人秀的。遗书写得笔墨清晰,条分缕析,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至今读来都令人潸然泪下,振聋发聩。从遗书里看到,傅雷的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而这两件东西又都是傅雷的小姨子寄存他家的,并非傅雷本人之物。正像傅雷所言:“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__思想。”然而作为一个介书生,即使竭尽全力呐喊也是微茫的。理智的傅雷清醒地觉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没有向任何人申辩,只在遗书中发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痛切的自白:“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__和伟大的毛__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士可杀而不可辱”,这是一个多么干净、彻底、从不苟且的傅雷。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托付朱人秀上缴当月55.29元的房租没有忘记给保姆周菊娣留下一块女表,一个旧挂表,一张600元的存单作为她过渡时间的生活费,并说:“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如果说傅雷临走前有什么遗憾的话,恐怕这就是惟一的遗憾,带着深深的同情的遗憾。要送人或该还人的东西,傅雷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共13条。最后剩下的53.30元又托付给朱人秀作为他们的丧葬费。至于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一切均有安排,决不乱套,就像夫妻两个要出门远行,或到国外看儿子,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和疏忽。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不动声色,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文如其人,惟其有干干净净不朽的人品,有才干干净净不朽的文章。傅雷凡事一丝不苟,尤其珍惜自己的笔墨。当年翻译法国文豪的名著《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时,宁愿精益求精,一译再译,把自己的文稿修改得体无完肤,可是一经定稿,就不许编者妄自改动一字一句了。

傅雷干净了一生,与人无求,与世无争。9月3日凌晨,他和夫人化做两粒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天亮前降临大地,其璀璨的锋芒一直照彻敬佩他的每一个文人

15.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傅雷“干净了一生”作者对傅雷作出了怎样的评价?(4分)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其表达作用如何?(5分)

17.傅雷身上体现着中国千百看来被推崇的“士可杀不可辱”的品格,你怎样评价这一品格? 请结合文体和现实分析说明。(6分)

 15.傅雷在政治上是清白的,没有__思想(1分);傅雷在经济上是清白的,仔细处理好大小财产问题(1分);傅雷的文章是干净的,翻译作品精益求精(1分)。作者对傅雷干净的一生进行高度赞扬并表达了敬佩之情。(1分)

16.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傅雷夫妇比作露珠(2分),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他们纯洁高尚的人格(1分),与“干干净净”呼应(1分),突出傅雷夫妇的崇高人格对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分)

17.(1)可以赞成,从坚持正义,保持人格的纯洁、高尚,对非正义作决绝的抗争这一角度,来表达对傅雷的敬意。

(2)可以反对。虽然令人敬佩,将自身名声看的甚至超过生命,因而当声誉和生命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不愿苟且偷生。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不如意事常十又八九,当我们面对挫折时,不应逃避,要能屈能伸,因为生命不会再生,机会可以再来。正如霍金所说:无论命运有多坏,有生命就有希望。

(此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求统一,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评分:①有没有探究味道;②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评价人物,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解;③是否言之有理;④有没有分析与适当拓展;⑤语言是否通畅。)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亦崎岖而经丘。

(2)心非木石岂无感, 。

(3) ,洞庭波兮木叶下。

(4) ,长使英雄泪满襟。

(5)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

(7)闾阎扑地, ; ,青雀黄龙之舳。

14.默写

(1)既窈窕以寻壑(2)吞声踯躅不敢言(3)袅袅兮秋风

(4)出师未捷身先死  (5)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6)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7)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

25.“飞花令”是雅令中的一种,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必须含有“花”字,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有严格的要求。这些诗可自作,也可背诵前人成句。行令者先后相续,作不出、背不出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其喝酒。请根据你的背诵,完成下面的“飞花令”。(诗句可以少于7个字;任选三句作答,写明序号;5分)

①花□□□□□□;②□花□□□□□;③□□花□□□□;

④□□□花□□□;⑤□□□□花□□;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⑦□□□□□□花;

25.(诗句可以少于7个字;任选三句作答;5分)

参考答案:①花间一壶酒;花重锦官城;花谢花飞飞满天②春花秋月何时了;迷花倚石忽已暝;杨花落尽子规啼;桃花落,闲池阁;③春江花朝秋月夜;感时花溅泪④枫叶荻花秋瑟瑟;满地黄花堆积;日出江花红胜火;人比黄花瘦⑤间关莺语花底滑;⑦隔江犹唱后庭花;霜叶红于二月花;春城无处不飞花;朱雀桥边野草花。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3)黄河之飞尚不得过,

(4) ,潦倒新停浊酒杯。

(5) ,蓝田日暖玉生烟。

(6)人生得意须尽欢,

(7)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虽九死其犹未悔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猿猱欲度愁攀援

(4)艰难苦恨繁霜鬓

(5)沧海月明珠有泪

(6)莫使金樽空对月

(7)安得广厦千万间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20.补写出下面语段中的空缺部分。

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 的日艮晴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群鸟纷啼。

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 春蚕和蜡烛,两个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 开始工作后,忙碌、烦恼纷至沓来。想安静、想放松时,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 “”,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①春蚕到死丝方尽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③采菊东篱下  ④悠然见南山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语境名句默写。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语境和提示来回忆相关的名句,然后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蜡炬”“东篱”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4、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风飘飘而吹衣。 《归去来兮辞》

②鹤汀凫渚, ,桂殿兰宫, 。 《滕王阁序》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 《陈情表》

④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 《逍遥游》

14、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认为“士”抱负远大,意志坚定,承担责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多用比兴的手法,其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诗人以自己用荷装饰的衣着来表现自己的美德。

(4)《师说》中阐述老师作用的句子是: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

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⑵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⑶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⑷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弘毅”“喧豗”“芰“受”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题中的“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受”考生容易错写成“授”, 句中的“受”是通假字,同“授”,考生在理解通假字的基础上就不会写错了。考生在理解子义的基础上就不会写错。

18.补写出下面诗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 ,鱼翔浅底, 。(__《沁园春·长沙》)

(2)寻梦?撑一支长篙, ;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

(3)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不仁; ,不知; ,不武。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4)风萧萧兮易水寒, 。(《荆轲刺秦王》)

(5)玉不琢, ,人不学,

(1)鹰击长空     万类霜天竞自由

(2)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3)因人之力而敝之    失其所与    以乱易整

(4)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不成器  不知义(不知道)

【解析】

试题分析:默写不但考查考生记忆的准确性,也考查其书写的准确性。因此要特别注意那些易错字,如“竞”“漫溯”“星辉斑斓”“敝”等。名句默写答题技巧:(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四)要留意具体环境(五)要留心语句顺序(六)要注意语句出处。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一要领悟含义,圈点强记,边诵边写。对每一条名言名句,都要领悟其大致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对名言名句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防止“口是手非”。二要要突破生僻难写字,规范书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句名篇,很多同学都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不能得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生僻难写字的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三要要注重同音异义词。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地存在着,这也是命题人“设伏”的热点。这就要求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更知其义。四要关注同义异形词。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五要留心语句顺序。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也正是这个原因,一部分学生往往就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而导致把语句的顺序写颠倒,白白地丢掉了分数。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7.补写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形象刻画自己幼年寂寞、孤独惨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____。

3、新沐者必弾冠,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________________。

5、盖文王拘而演周易,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退论书策以舒其愤,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网罗天下放失旧文,考之行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 1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 2 )受物之汶汶者乎?

( 3 )新浴者必振衣。

( 4 )用之所趋异也。

( 5 )仲尼厄而作《春秋》。

( 6 )思垂空文以自见。

( 7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