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人性的网络爆发(节选)

随着网民队伍的日益壮大,网民的成分和结构日益复杂化,相应地,网络中的 “网络哄客”,甚至带有点歧视性的“网络暴民”也在增加。 

  首先,我们要提到的是那种推波助澜与幸灾乐祸式的“网络哄客”。它特指网络中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积极参与推动网络事件进展的网民群体。“哄客”们亲身参与网络事件,对现实社会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并不总是正面的,有时起哄会使主流文化所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受到威胁,有时一些事件甚至被恶作剧的“哄客”们引向歧路。在网络中,起哄精神被“哄客”们极大或最大限度地张扬,他们自身不用为自己的推波助澜的行为负任何责任,事件的发展结局也与自身没有任何利害关系。

“芙蓉姐姐”成为网络红人就要归功于“哄客”们的起哄。这些起哄的网民正话反说,名为赞扬实为讽刺,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在爱看热闹的中国网民中,这种自发的起哄竟起到了明星包装的作用,其包装效应之显著,恐怕连最擅长明星包装的港台娱乐界都自叹弗如。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那种或者无事生非、或者自任卫道者的“网络暴民”。最近一段时间里,“网络哄客”中的一部分人突现出来,被《纽约时报》等海外媒体冠以“网络暴民”的“美称”。这些所谓的“网络暴民”们思想更激进,行为更激烈,对事件结局的操纵欲望更强烈,其中人性中恶的一面表现得更突出。

我们不用过分地紧张于网络中负面人性的爆发。应该注意的是,一方面,网络人性的爆发可以发挥监督现实社会中道德和法律的执行的作用,而且这个作用的力度正在迅速增强;另一方面,这种人性的网络表达可能会使人们形成一种巨大的思想错觉,以为那就是全体人民的发声。

但是,我们也不能过于轻视人性的网络爆发的影响力,应该积极参与并引导。这种网络中人性的爆发有可能是衡量人们对现实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耐受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成为社会危机的预警器。因此,管理者要有所作为,要积极管理。

当务之急是,应当倡导和发展“网络民主”,以此推动网络舆论步上理性的、法治的轨道。一方面,要进一步鼓励和发展多种形式的网络言论平台。通过论坛、博客等载体,让公众自由地发表观点。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和提倡网民道德自律等手段,推动网络法治化进程。让所有的网民都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外国度,仍然(也应该)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只有这样才能扬善抑恶,使网络成为体现人性中善良的一面的天堂,从而使得网络社会的明天更加美好。

下列对“网络哄客”的解释,最准确的一句是 ( )

A.网络哄客是比“网络暴民”的思想、行为较为温和的社会群体。

B. 网络哄客特指网络中那些惟恐天下不乱的、积极参与推动事件进展的网民群体。

C. 网络哄客是指积极参与推动事件进展、喜欢制造恶作剧的社会群体。

D.网络哄客是指那些起哄精神极强、不用为自己的推波助澜的行为负责任的网民群体。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网络哄客”亲身参与网络总是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他们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B. “网络暴民”由一些无事生非者组成,他们人性中恶的一面表现特别突出。

C. 网络中人性的爆发具有两重性,对此不必过分紧张,而应该积极参与并引导,使之步入理性的、法治的轨道。

D. 我们应该加强网络法制建设,让“网络哄客”“网络暴民”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外国度,仍然(也应该)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芙蓉姐姐”成为网络红人就要归功于“哄客”们的起哄,那么今后“网络哄客”也能推出其他网络红人。

B.“网络暴民”们思想更激进,行为更激烈,那么他们推出的网络红人的知名度会更高。

C. 网络人性的爆发可以发挥监督实现社会中道德和法律的执行的作用,那么它就应受到普遍赞扬。

D. 我们应该重视网络人性的爆发,从中可以了解人们对现实社会中不公平现象的耐受力。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A


解析:

【小题1】A 、C领属关系表述不当,D意思表述不准确

【小题1】A“ 总是”说法与原文不符,B.“由一些无事生非者组成” 表述不当, D “ 让‘网络哄客’‘网络暴民’认识” 与原文不符

【小题1】B.没有必然的关系,C 原文中说还有“负面影响”,D原文是有“可能”是一个重要标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要启蒙,不要蒙启

①记者:您似乎对倡导少儿“读经”不甚以为然——“不反对”而已,能具体说明吗?

李泽厚(以下简称“李”):我不欣赏“少儿读经”之类的笼统做法、提法,它很难与当

年袁世凯的“尊孔”彻底分清。蒋庆先生公开谴责蔡元培先生当年取消读经。在我看来,如果“五四”那批人是“启蒙”,那么现在一些人就是“蒙启”:把启开过的蒙再“蒙”起来。 我说“不反对”,是因为蒋先生是民间的自发活动,人各有自由,他可以去尝试。

②记者:蒋庆先生认为,“李泽厚先生主张把公德和私德分开是不能成立的”,对此您怎

么看?

李:公德私德之分并不是我提出的,梁启超早就提出了。……

儒家经典中的许多道德是与当时的政治法律体制和生产、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它产

生在已有严格等级的氏族社会中,发展在__政治体制的传统社会里。所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天王圣明,臣罪当诛”等等便是这种道德的核心内容。我是主张读点中国古书的。特别是《诗经》、《论语》等等,不然,我费时费劲去写一大本《论语今读》干什么?

但是,我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提倡“读经”,那样可能会从小就培育原来传统政治体系

所需要的奴性道德。

③记者:您认为从传统文化中可以开出现代的“尊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宽容、多元”的

文化之花吗?

李:不经改造,无此可能。

④记者:如何改造?

李:当然坚持西体中用,我反对认为文明并无进步落后之分、原始文明和现代文明等同

的文化相对主义。

⑤记者:《甲申文化宣言》认为,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中国传

统文化是西方文化的解毒剂,对“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有一定的启示,您是否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功用?

李:我不认同。难道其他文化就没有那种品格吗?

⑥记者:先生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里是非常推重鲁迅的。近年大陆学界“扬胡(适)

抑鲁(迅)”思潮比较流行,您对此现象有何看法?

李:今天我仍然喜欢鲁迅。鲁迅是文学家,他给我以情感力量。

⑦记者:情感力量?您是说您现在主要是在“文学家”的意义上喜欢鲁迅吗?那么,作

为思想家的鲁迅呢?

李:我曾说过,鲁迅只是大文学家。……我并不完全认同鲁迅的思想,例如他对京剧、

对中医、对大众语、对汉字拉丁化的主张,对某些人(不是所有人)的尖锐嘲讽等等。他常

常失之偏颇、片面,并非以理服人。但我接受和喜爱鲁迅对一切事物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对旧事物特别是对披上新衣帽的旧事物非常警惕,毫不留情地揭穿、打击。鲁迅是文学家,

不能以有理论体系和逻辑形态的思想家的标准来要求他。

我们今天仍然需要他。

⑧记者:最后,先生能否对中国目前的文化(思想)领域的整体现状再下一个简短的判

语——和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句著名的“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一样?

李:目前中国文化似乎是“四星[影星、球星、歌星,还有节目主持(人)星]高照,何

处人文”?不是说“人文”没有了,而是到哪里去找人文?这是我愿意提出的一个问题。但我以为不必担忧……

本文主要访谈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又有怎样的联系?

概括“李泽厚先生对‘鲁迅’的评价”一部分内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文中⑥⑦两个问题的提问方式有什么特点?李泽厚先生的回答有什么风格特色?

【小题1】四个方面:如何读经问题;读经过程中遇到的对传统道德的认识问题;如何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问题;鲁迅的批判精神问题,问题之间存在递进/层层深入关系(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关系)。

【小题1】主要观点:肯定和倡导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态度即对旧事物、旧道德的批判精神;

作用:用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或补充、照应前文观点)——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小题1】这两问属于追问(非预设性、随机提问);旗帜鲜明(态度鲜明、斩钉截铁),有理有据


解析:

【小题1】第一句4分,第二句1分。

【小题1】观点2分,作用每点2分。

【小题1】第一问2分,第二问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美国转基因转向

如今,不下十种“超级杂草”正在美国22个州至少上百万公顷农田中肆虐。这些农田的共同特点是,都种植了转基因作物,并且使用了美国农业生化公司孟山都的“农达”专利除草剂。除草剂“滋养”出来的抗除草剂杂草布满了农田,农民需要喷洒毒性更强的除草剂,孟山都说开发针对这些变异杂草的除草剂还需要6年时间。

在美国,转基因作物正在脱下神话的外衣。美国科学家表示:转基因作物远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美妙,更没有转基因技术公司所承诺的那么神灵。

美国对转基因的全面反思始于去年,在最近一段时间高潮迭起。

2009年5月,美国环境医学科学研究院推出的报告引起了轰动。报告强烈建议:转基因食品对病人有严重的安全威胁,号召成员医生不要让他们的病人食用转基因食品,并教育所在社区民众尽量避免食用转基因食品。

“一些动物实验表明,食用转基因食品有严重损害健康的风险,包括不育、免疫问题,加速老化,胰岛素的调节和主要脏腑及胃肠系统的改变。” 美国科学院环境医学研究院得出的结论是,“转基因食品和健康的不利影响之间不是了无关系的,而是存在着因果的关系。”

对于转基因的侵害原理,研究院指出:插入到转基因大豆里的基因会转移到生活在我们肠道里的细菌的DNA里面去,并继续发挥作用。“说透彻一点,吃转基因玉米,会把我们的肠道细菌转变成生活着的农药制造厂,可能直至我们死为止。”

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调研报告显示,多数民众对转基因持有负面态度和怀疑态度。来自美国农业部的数据表明,美国有机食品的零售销售从1997年的3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110亿元美元。

除健康之外,转基因作物给农业造成的麻烦也引起了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

  今年4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的研究报告《转基因作物对美国农业可持续性的影响》中,针对让农民苦恼的杂草问题指出,种植转基因作物并没有消除杂草,反而使除草剂用量持续上升,给环境安全造成威胁。

  除了超级杂草,转基因农田里还出现了超级虫。由于转基因作物并不针对次生害虫,这使得一些次生虫渐渐成为作物的主要害虫。而除虫剂让这些害虫有了抗药性,变成超级虫,农民虽然投入更多的药物治理虫害,却仍无济于事。

  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报告用16年的实践事实和统计数据明确说明,长期种植转基因作物会给农业经济带来无法纠正弥补的副作用。

  一直坚持认为美国农民从种植转基因作物中获益的美国农业部也终于改口,美国农业部的最新统计承认:种植转基因后,农田作业的燃料成本提高了一倍多,农药的用量超过了天然作物种植,种子成本也大幅度上升。

  最明显的博弈发生在美国司法部和孟山都等种子公司之间,今年4月,美国司法部门介入到重审孟山都等公司对转基因数据进行市场封闭的做法的合法性等案件中。这是美国司法部门首次介入转基因技术的管理事务。

一直以来,转基因厂商都以专利权为由,禁止其他任何人或机构“彻底打开”他们的基因数据。不过这次,转基因公司低了头。在与美国政府部门的博弈中,一直处于上风的转基因公司的风头开始被削弱。

(节选自《国际先驱导报》)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如今,变异杂草正在美国22个州至少上百万公顷农田中肆虐,农民被迫喷洒毒性更强的除草剂来除去这些杂草。

B.在美国,转基因作物正在脱下神话的外衣,远没有科学家们当初想象的那么美妙,更没有转基因技术公司所承诺的那么神灵。

C.插入到转基因大豆里的基因会转移到生活在我们肠道里的细菌的DNA里面去,并继续发挥作用。这一过程可以用来说明转基因的侵害原理。

D.美国农业部的数据表明,美国有机食品的零售销售从1997年的3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110亿元美元,这说明美国的有机市场一直在蓬勃发展。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美国环境医学科学研究院号召成员医生不要让他们的病人食用转基因食品,并教育民众避免食用一切转基因食品。

B.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通过动物实验得出结论:转基因食品和健康的不利影响之间不是了无关系的,而是存在着因果的关系。

C.美国农业部最终承认了:种植转基因后,农田作业的燃料成本提高了一倍多,农药的用量超过了天然作物种植,种子成本也大幅度上升。

D.从今年4月起,美国司法部门已多次介入转基因技术的管理事务。最近,美国司法部门又介入到重审孟山都等公司对转基因数据进行市场封闭的做法的合法性等案件中。

根据原文内容,简要概述转基因作物的危害。

答: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食用转基因作物制作的食品有严重损害健康的风险,包括不育、免疫问题,加速老化,胰岛素的调节和主要脏腑及胃肠系统的改变。

②对环境安全的危害:种植转基因作物不但不会消除杂草,反而使除草剂用量持续上升,给环境安全造成威胁。

③对农业经济的危害:长期种植转基因作物会给农业经济带来无法纠正弥补的副作用。


解析:

【小题1】A项中“农民被迫喷洒毒性更强的除草剂来除去这些杂草”说法有误,原文第一段提到“孟山都说开发针对这些变异杂草的除草剂还需要6年时间”。

【小题1】A项“避免食用一切转基因食品”有误,原文只是说“并教育所在社区民众尽量避免食用转基因食品”;B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应为“美国环境医学科学研究院”;D项“从今年4月起,美国司法部门已多次介入转基因技术的管理事务”说法有误,原文是说“这是美国司法部门首次介入转基因技术的管理事务”。

【小题1】6分

人的力气是从哪里来的?

人的力气是肌肉收缩时产生的,要使肌肉收缩有力,就得供给大量能量,这能量就是从体内的脂肪、蛋白质和糖分解时得来的。实验证明:1克脂肪分解能供给36000焦耳热能:1克蛋白质或1克糖分解后能供给16000焦耳热能,人就是从这些物质的分解中得到能量,产生力气的。

那么,为什么人在情急时力气就特别大呢?

( m )由于神经系统强烈活动可以引起全身各处肌肉发生强烈收缩之外,在人的两个肾脏上面,各有一个楱子般大小的腺体,能分泌肾上腺素,这种物质只需极少量进到血液里,就会立刻使心跳跳动加快,血压上升,大量贮藏的糖调拨到血中,提供大量能量,随时准备( n )紧急情况。人在遇到危险或情况紧急时,交感神经就会兴奋,生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应激反应”。可见,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和血糖的急剧增高,与人在情急时获得力量有很大关系。

文中( m )处应该填写的词是:

A.只是 B.在 C.除了 D.可能

文中( n )处应该填写的词是:

A.应对 B.应答 C.回应 D.应付

下列哪一项文中没提到?

A.人体能量是从脂肪、蛋白质、糖分解时得来的

B.1克脂肪分解能供给36000焦耳的动能

C.人在情急时,力气就特别大

D.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和血糖的急剧增高是人在情急时力气特别大的原因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旮旯是北方居民生活中一个常用的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近年,北京人艺演出了话剧《旮旯胡同》,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

旮旯这个词应该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今天的蒙古族居住地还有很多这样的地名,它们是与旮旯一词发音类似的词,像锡林格勒盟、霍林格勒市等。“旮旯”与“格勒”发音相似,写法不同,语源应该是相同的。汉语中使用“旮旯”一词的地区,正是我国长城沿线及华北、东北地区,是汉族与阿尔泰语系诸族长期相伴生活的地区,他们的语言影响了汉语是可想而知的。现在的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满语词,如“窟窿”,即借用蒙古族语“库伦”(蒙语语意为围起来的地方)一词,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有所变化。

那么,汉族是怎样借用旮旯这个词的呢?又怎样把它由表示重要的居住地的词,演变成一个表示边远小地方以至角落的词的呢?我想从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些词汇演化过程,推测出过去演化的情况。例如,我们原本郑重地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为国际友人、外宾、外国人,后来,外国人越来越多,民间就称他们为“老外”了。“旮旯”一词的演变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开始,阿尔泰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后来,来的人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时间长了,就演化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语音也打趣地变为“旮旯”。

汉语里借用“旮旯”一词,可以单称“旮旯”,也可以和汉语里原来的词结合,叫犄角旮旯。从字形上看,能推测其音译自外族语。两个字不能拆开,这是很多外来语词的共同特点,如葡萄、唢呐、珐琅等。

在阿尔泰语系中,“旮旯”表示宏大、雄伟、神圣的地方,从当初造字的字形上也能看出来。两个字都有日字。汉语中旮旯的本意是太阳的故乡或太阳神的住地,保持了阿勒泰语的原意。阿尔泰语系诸族,普遍有崇拜太阳神的信仰。但“旮旯”这个词译过来后,又经过演变,词义由神圣变为世俗,所指的地方也由大变小,但字形却没有变。

有关“旮旯”一词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旮旯”是音译外来词语,与阿尔泰语系词语“格勒”发音相似,语源应相同。

B.按汉字造字法,“旮旯”两字的构成都有“日”字,字形上保留了原词意。

C.“旮旯”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汉语借用过来,演变至今,意思没有太大变化。

D.阿尔泰语系中,“旮旯”的意思与阿尔泰语系诸族崇拜太阳神的信仰有关。

对第三段中“这一规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某一外来词汇用的人多了,词义发生了变化,时间长了变化后的词义就固定下来了。

B.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被人接受,时间长了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其意义。

C.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交际中就改变了其意义。

D.某一外来词汇因为使用它的人多了,其词义不能固定下来,时间长了就发生了变化。

下列关于“旮旯”一词的用法和演变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原词为褒义,汉语音译过来之后指“不起眼的小巷子”,略含贬义,带有对某地轻蔑甚至歧视的意味,现仍如此。

B.原词为阿尔泰语系的词语,后来,该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在回答“所自何方”时,将此词传入,遂使其成为汉民族通行于各地的共同语。

C.原词发音与“格勒”相似,汉语借用后语音被打趣地变为“旮旯”,“葡萄、唢呐、珐琅”等词的读音也以这种方式演变而来。

D.原词含神圣之意,汉语译过来后词义由神圣演变为世俗,所指地方也由大变小。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D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对于炎帝、黄帝之间的关系,古书中流行的说法是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两个,都是少典氏之子,如《国语》云:“少典娶有娇氏女,生黄帝、炎帝。”据《史记》记载,黄帝和炎帝在阪泉的郊野曾经先后打了几仗,炎帝被黄帝征服,而后,黄帝又擒杀了叛乱的蚩尤,被诸侯尊奉为天子。但是,据近日的《大公报》和《金陵晚报》报道,南京市六合区文物保管所所长蔡明义称,根据他的研究,黄帝是南京六合人的女婿,而且黄帝和炎帝之间相差11代。

蔡明义告诉记者,从2001年开始,他就考证黄帝的岳父敕封六合方山的课题,炎帝和黄帝拥有共同的祖先少典,是少典氏部落的人,太昊伏羲氏(伏羲、燧人、神农为远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三皇)的后代。太昊伏羲氏在距今约6000年前生活于渭水中游的天水(今甘肃省东部)境内,其部落后裔东徙姜水(黄河流域的一条河名)一带定居,并建立政权于古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少典正妃任姒,又名女登,生了炎帝。少典另一子名勗其,勗其的十一世后代即为黄帝轩辕氏。姜雷是炎帝第11世孙。根据典籍记载,公元前2600年左右,姜雷联合轩辕共同打败蚩尤,并且将帝位让给轩辕,使他代替炎帝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正式命名为黄帝。黄帝又委任姜雷为左相,封为六合方山侯,并以地赐姓,从此姜雷更姜姓为方姓,成为方姓始祖。后来,黄帝娶了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的方雷之女嫘祖为正妃,方雷便成为轩辕黄帝的岳父。因此可以说,炎帝和黄帝之间相差11世。

记者从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处了解到:《史记索隐》对此有很好的考证。其中指出:“少典,是诸侯国号,非人名。……炎、黄二帝虽则相承,但根据《帝王代(世)纪》记载,中间相隔八帝,五百多年,如果少典是他们父名,那么岂不是黄帝经五百多年后取代炎帝成为天子?那他的寿命也太长了!”

李学勤认为:第一,少典不是个人,而是一个方国部族的称号,炎帝、黄帝都由少典氏衍生分化出来。第二,炎帝、黄帝相隔年代较长,而炎帝早于黄帝,其间共历八世。

李学勤先生认为,古史传说从伏羲、神农到黄帝,表现了中华文明萌芽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史记》一书沿用《大戴礼记》所收《五帝德》的观点,以黄帝为《五帝本纪》之首,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种标志。《本纪》记载的黄帝,尚有部落时代的遗风。而且,以炎黄二帝的传说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现代人创造的,乃是自古有之的说法。很明显,这指出了炎帝和黄帝兴衰上的先后列序。

下列各史料中关于炎、黄二帝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史记》中记载,黄帝和炎帝曾经打过几仗,黄帝在征服炎帝后,又擒杀了叛乱的蚩尤,被诸侯尊奉为天子。

B.《国语》中有关于炎帝和黄帝的记载,其中讲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两个,都是少典氏之子。

C.《史记》沿用《五帝德》的观点,以黄帝为《五帝本纪》之首,认为黄帝尚有部落时代的遗风,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种标志。

D.根据《史记索隐》考证,少典是诸侯国号,不是人名,更不是炎帝、黄帝父亲的名字。

下列关于蔡明义和李学勤观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蔡、李二人都得出了炎黄二帝不是同一时代的结论,他们的研究都能从古代典籍中找到根据。

B.蔡、李二人的研究都彻底推翻了《史记》、《国语》中有关炎、黄二帝是兄弟关系的记载。

C.蔡、李二人关于炎、黄二帝的研究结论基本相同,仅有的差别在于炎、黄二帝间隔时间的长短不同。

D.蔡、李二人认为,炎黄二帝不生活在同一时代,有兴衰上的先后列序,表现了中华文明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炎帝、黄帝之间的关系,古籍中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可以肯定的是,炎黄二帝都和少典氏部族有渊源。

B.根据史料记载,黄帝娶方雷的女儿嫘祖为妻,而方雷是炎帝第11世孙,可见炎、黄二帝的确不是同一时代的人。

C.根据李学勤的观点,炎帝、黄帝相隔年代较长,而炎帝早于黄帝,因而黄帝取代炎帝成为天子是不可能的。

D.炎帝和黄帝拥有共同的祖先,都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可见中华文明就是从伏羲氏开始的。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解析:

【小题1】选项中“黄帝尚有部落时代的遗风,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种标志”是李学勤的分析,并非《史记》中的认识。

【小题2】B项“炎黄二帝是兄弟关系”错误。《史记》记载的是敌对关系。C项“仅有的差别”不符合原文意思,还有关于少典的有关研究。D项是李的观点,不是蔡的观点。

【小题3】“中华文明就是从伏羲氏开始的”过于武断,材料中有“古史传说”的限定,不能当作定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网络世界不是乌托邦

网络在中国的普及虽然时间不长,但它却以燎然之势迅速蔓延开来。作为一项新技术革命的成果,网络在带给人们无尽知识信息的同时,也不可阻挡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但同时又是一个“消魂的磁场”,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教育专家指出,如果对网络形成过度的依赖,将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网络综合症,如计算机依赖症、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不健康的网络内容不仅浪费了青少年的时间,荒废了他们的学业,危害了他们的身体,更毒害了他们的心灵。

网络暴力游戏被人们称为“电子海洛因”,它像心理毒品一样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电子暴力游戏往往设计得极其形象、逼真而有趣,过于沉迷于暴力游戏之中,久而久之,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性格、行为方式会随之发生可怕的变化,甚至把现实当作游戏,把游戏当作人生,无法分辨真实与媒介之间的差异,并且错估真实社会的复杂性,在亦真亦幻中,酿成悲剧。美国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学阶段就开始玩暴力游戏的学生比别的学生更有可能发生“对他人有攻击性的少年犯罪行为”;长期接触暴力游戏的青少年,一旦遇到合乎暴力使用的情景时,他们就会优先选择以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屡屡发生的青少年暴力事件,不仅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给孩子的未来和家庭酿成了悲剧。

色情内容是网络的另一个负面产物,人们用“洪水猛兽”来形容网络色情。有关人士调查发现,网络上的非学术信息中,有47%的内容与色情有关;国外一项最新统计显示,8——16岁的青少年中,有90%浏览过黄色网站。色情网站是鼓励、暗示访问者通过非正常途径获得一种满足,而这种满足又是现实社会中无法获得的。网络色情犹如精神鸦片,人一旦沉迷其中就很难自拔。必然会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影响,轻者耽误时间影响学习,重者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得他们成为网络暴力和色情的最大受害者。他们对新鲜刺激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性以及与之有关的内容充满了神秘感,而他们的自制力差,加之人生观和世界观都还没有定型,可塑性强,极有可能受到暴力和色情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心里留下可怕的阴影,甚至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网络的负面影响是一个值得全社会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开发一些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网络游戏;如何加强对网络内容和运营方式的监管,使科技能够为青少年智力的提高和知识的增长服务;如何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营造一个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是网络最大的受害者,下列对其根本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少年对新鲜刺激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性以及与性有关的内容充满了神秘感。

B.青少年自制力差,人生观和世界观都还没有定型,可塑性强,极容易受到影响和伤害。

C.思想道德教育不够到位,青少年不容易分辨内容的好坏以及网络现实的真实和虚幻。

D.网络中充斥着暴力和色情的内容,缺乏适合青少年的健康游戏和信息内容。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网络对青少年的伤害有身体上的,也有心灵上的;能荒废眼前的学业,甚至能毁坏美好的未来。

B.由网络而引起的色情暴力事件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它不仅危害着个人和家庭,也危害着整个社会。

C.浏览过黄色网站的人如同吸了鸦片一样难以自拔,轻者危害身心,重则违法犯罪。

D.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单靠个人或家庭或学校一方面的努力是难以解决问题的。

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的负面影响也会越来越突出,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B.网络在中国普及的时间很短,所以沉迷于暴力游戏和色情内容之中的青少年的比例要比外国的低。

C.网络上非学术信息有近一半的内容与色情有关,加强网络内容的监管,可以从源头上切断或减少对青少年的危害。

D.色情和暴力是密切相连的,在色情内容的驱使、引诱下,青少年会一步步走向心理崩溃的边缘,甚至最终走向暴力犯罪。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答: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①对网络过度依赖,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网络综合症,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②网络中暴力倾向的内容,容易影响甚至左右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③网络中的色情内容,容易毒害人们的精神,使人难以自拔,甚至走向暴力犯罪。


解析:

【小题1】“根本原因”应该是内因,D项是外部原因。

【小题2】仅仅是浏览过,如果不沉迷其中,则危害性不大。

【小题3】推断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小题4】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各题。(每题3分,共9分)

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这个数字意味着,每100人中,仅有3人具备基本公民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很大。早在1989年,加拿大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就为4%了。1991年,日本的比例为3%,1992年,欧共体的比例为5%。而美国在2000年时,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已经高达17%。

缺乏科学素养的危害显而易见。鼓吹只吃绿豆、茄子就能治病的张悟本刚被戳穿,道士李一的行骗就接踵而至;最新的消息是,张悟本又在微博上肆虐了。而在一些媒体上,不少明显违背科学常识的医疗广告也大肆泛滥,糊弄百姓。

科学素养的普及,与专业的科研人员自然分不开。科普工作之所以在中国当下没有很好地展开,除了如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团长钟琪提到的,科普工作难以让科研人员出名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媒体的缺位。

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除了社区、学校等途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就是媒体。美国成年人获得科普知识,主要就来自媒体,美国从事科普工作的主要是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撰写有关科学、健康和技术等新闻报道的记者和编辑。

对于中国而言,媒体已经像空气一样渗入了公众生活。通过媒体进行科学素养的普及,覆盖面会非常广,影响力也非常大。然而,目前我国开展科学报道的媒体只是少数。中国发行量最大的都市报、晚报等,几乎都没有设置科学新闻的版面。这些报纸一般都有专门的时政记者、娱乐记者、体育记者和财经记者,但鲜有科技记者。报纸上即使有科技新闻,一般也是安排在比较靠后的版面,篇幅不大,可读性更不强。

至于电视,科普节目同样不多。某地方电视台的一个科普栏目有严重的娱乐化倾向,张悟本、有争议的杨奕等都上过这个节目。虽然该节目比较好看,收视率也较高,但这是科普节目吗?

媒体在科普工作中的缺位,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普新闻不好写,而且更不容易带动广告,基本属于“公益事业”。一些媒体在经营压力下,显然会尽量减少这方面的支出,包括减少版面,不设置或少设置这方面的记者。如果出了重大的科技新闻,媒体只能从时政、财经记者那里抓几个去应付。

当然,很多报纸也有健康版面,一些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也开设了健康类栏目。但做这些节目的目的不是为了普及健康知识,而是做软广告,通过推荐新药、医院等形式,来获得收入,其准确性、科学性难以保障,最典型的就是扩大宣传。这样的“健康普及”,其危险性可能更严重,尤其是对广大农村地区的百姓。

从全文看,影响我国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因素很多,下面关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无误的一项是

A. 公民科学素养的普及与专业科研人员自然分不开,但其数量的不足和本身的素养的不高对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B. 公众缺乏科学素养,使得各色各类“名医”、道士等江湖骗子大行其道,横行无忌,而这反过来又给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造成了极大的干扰。

C. 科普新闻写作的难度大,广告效益低,严重降低了该类新闻对公民科学素养的影响力。

D. 在造成公民科学素养低下的众多因素中,媒体对科普的不重视,过于注重经济效益,甚至为违背科学常识的东西推波助澜,一句话,媒体在科普上的缺位,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基本科学素养的缺乏和低下,会让张悟本之类的骗子颇有市场,让虚假广告的推行者获取不当利益,会给广大民众带来严重损害。

B. 早在20年前,日本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即接近今天中国的水平,而美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10年前竟已比中国高5倍。

C. 与美国的科普工作相比,我国负有科学普及职责的部门和人员则存在着普遍的缺位情况。

D. 我国媒体的覆盖面之广,渗入公众生活的程度之深,与其所承担的科普责任之重不成比例。

下面根据原文的内容进行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提高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媒体的积极参与和认真履责尤其重要。

B. 虽然提高科学素养的方法有很多,但基本途径仍是读书学习,因为文化水平的高低与科学素养所达到的程度存在着必然的对应关系。

C. 要想促进媒体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普及科学常识、提高民众基本科学素养的工作中来,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媒体进行刚性的约束。

D. 从媒体来说,增加科学报道类媒体的数量,增加科学新闻的版面,增加科普方面专业记者的数量并提高其待遇,规范已有的科普栏目,是媒体为切实担负起科普重任应着手的几项工作。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A


解析:

【小题1】A.“数量不足”无依据,“素养不高”的说法在逻辑上也不严谨。C.“写作难度大,广告效益低”是媒体缺位的原因,而不是“降低……影响力”的原因。D.“最重要”错误。

【小题2】B.“5倍”错,应是4倍。C.“普遍”一词不准确。 D.应是与媒体履行职责的情况“不成比例”。

【小题3】B“必然的对应关系”太绝对,媒体上出现的虚假广告就是文化水平不低的媒体从业人员科学素养不高的体现。C“制定法律……约束”的说法于文无据。D“提高待遇”不合文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朱仁民:“潘天寿的后人”

毋庸置疑,现实中的画家,大部分是画匠,能成为艺术家的很少。而像朱仁民这样能将心灵生态、艺术生态和自然生态交融的艺术家则少而更少。在徒具形式、缺乏内函已成为当下中国画作品症结的今天,2002年,他为央视开年大戏《天下粮仓》绘制的贯穿全剧的主题绘画《千里饿殍图》之所以令人震撼,被权威艺术评论家誉为“近代史上的以书法入画的中国人物画最经典作品”,我们想,这决不仅仅因其风格和技巧如同天启般的豪放表达,不仅仅因其直接而强悍的大视觉、大手笔、大功力,还因为这幅长卷有一种大情怀、大仁义潜伏着,流动着,让我们不禁对当下中国画的症结产生真挚而深刻的反省。

而就胸怀和气魄论,朱仁民一如其外祖父潘天寿。潘天寿擅作大画,朱仁民精于长卷,他能凭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精湛的笔墨、造型功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风情因景而来,思绪随卷而去,若大江奔流,直泻而出。他或许是艺术家中能籍书法入画而不遣用任何底稿照片,并且在创作时落笔无悔就将成千上万人物、舟楫、建筑、山水在百米长卷上一气呵成,而没有任何挖补的极少数艺术家之一。

作为艺术家,艺术是重要的,但比艺术更重要的是做人。年逾六十的朱仁民,总想用温暖的心和乌托邦式的浪漫情怀安慰烦躁不宁的时代,给物欲横流的世界来一个全然不同的提醒和诠释。他至今仍苦行僧般常以饼干充饥,每天都脑体并用,工作15个小时以上……虽然他的探索和创造原本也是性情使然,但他的劳动质量与数量,特别是劳动精神及渗透在劳动之中质朴的高贵灵魂,令人惊叹。

“10多年前,仁民今天赚一点塑一个罗汉,明天又赚一点,再塑一个罗汉,他自己一个人,没人帮他忙。现在,他也老了……”老母心疼地说。倔强的朱仁民无意间也流露出无奈的感叹:“我已经感到力不可支,不是体力,是心!”

采访中,我们感受到朱仁民因梦比回忆多而更加活跃和不安的灵魂。我们不敢想象,一种饱受世俗挤压的痛苦,难以寻觅、专注于自己所真正热爱的艺术的焦灼,这两者会不会有一天合并在一起,轻而易举地毁灭、葬送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文化产业、向世界展示中国软实力的今天,我们是否能给朱仁民这样一辈子专注于生态、全身心奉献给公益文化产业的体制外的艺术家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关怀?

让我们多少还有点欣慰的是,朱仁民无须等到三五十年后,今天,已有人如他所说,“向大国文化敬礼!”

瑞典哥德堡号全体海员面对莲花岛,给朱仁民留言:“您就像一座大山,立在我们瑞典人面前!”

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威林伯格在考察莲花岛后评价道:“我第一次看到,从资本投入到规划、建筑、室内、雕塑制作全由一位艺术家独立完成的大地作品,令人难以置信,朱仁民的人文精神、艺术才华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是我们的楷模榜样。”

在国际湿地论坛上,对朱仁民的作品——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国际湿地公约组织代表李朗先生说:“震撼!五体投地!”

意大利国家电视台资深评论家玛丽娜·比契,在《欧华时报》上长篇撰文告诉意大利人:“朱仁民是中国的米开朗基罗!”

面对朱仁民的艺术作品,韩国纪录片协会__郑秀雄在拍摄后感慨地说:“这是世界上文化人几乎没有可能做到的行为。”

“20世纪30年代,在当时民族虚无主义和反传统思想充斥的背景之下,潘天寿对中国画传统的捍卫和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这是潘天寿大师含冤去世后,历史给予老人的崇高评价。

“不是我高了,是时代的潮水降下去了!”朱仁民谦虚地自我评价。

人无法选择历史。但历史会选择故人。百年后,我们不知道历史还会给大师的外孙——朱仁民,一个怎样的评价。

(选自2010年4月9日《光明日报》)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赏析,最准确的两项是 ( )

A.在作者看来“画家”和“艺术家”不是一个概念,因为那些有“徒具形式、缺乏内涵”的作品的“画家”至多算是“画匠”。

B.作者把朱仁民放在当今画家群体的背景中去看,以突出他的作品与众不同,因为他是唯一将心灵生态、艺术生态和自然生态交融的艺术家。

C.“朱仁民一如其外祖父潘天寿”,这是对朱仁民的高度评价,热情赞赏其卓著的艺术功力、博大的艺术情怀、撼人魂魄的艺术成就。

D.“作为艺术家,艺术是重要的,但比艺术更重要的是做人”,在文中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将文章的思路转入重点写其为人上来。

E.他的探索和创造原本也是性情使然,这不足赞赏;但他的劳动精神及渗透在劳动之中质朴的高贵灵魂,着实令人惊叹。

《千里饿殍图》被誉为“近代史上的以书法入画的中国人物画最经典作品”,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

“劳动精神及渗透在劳动之中质朴的高贵灵魂”中的“劳动精神”和“高贵灵魂”分别指什么?

有人问及朱仁民对他自己的艺术作品有何评价,他回答:“我想再有个三五十年吧,子孙们会在我所有作品面前,作一深深的道歉和崇高的敬礼!”对此,你是如何理解和评价的?联系本文,探究作答。

【小题1】CD

【小题2】原因有三:风格和技术如同天启船的豪放表达;直接而强悍的大视觉、大手笔、大功力;这幅长卷有一种大情怀、大仁义潜伏着,流动着,让我们不禁对当下中国画的症结产生真挚而深刻的反省。

【小题3】“劳动精神”是指他不计报酬、不畏劳累、几十年如一日的连续亲自劳作。“高贵灵魂”是指他自己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却总想用温暖的心和乌托邦式的浪漫情怀安慰烦燥不宁的时代,给物欲横流的世界来一个全然不同的提醒和诠释。

【小题4】这句话充分展示了朱仁民对自己、对人类、对中国文化的信心。(2分)他相信他的作品一定能促使人们端正对自然的态度,激发人们对自然的深情,赢得世界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羡慕与赏识。(3分)这不是妄说,已经为现实所证明,文中所列世界艺术家和评 论家的热情赞赏便是明证。(3分)因此我们折服于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自信。(共8分)


解析:

【小题1】选C项3分,选D项2分。解析:A“有‘徒具形式、缺乏内涵’的作品的‘画家’至多算是‘画匠’,犯了扩大的错误;B“唯一”限制不当,过于拔高朱仁民;E“这不足赞赏”错,不管怎样,“探索和创造”本身都是值得赞赏的

【小题2】(每点2分,共6分.)

【小题3】(每句3分,共6分)

【小题4】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达尔文的拖延 斯蒂芬·杰·古尔德

①没有什么事比一些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停滞行为更能引发人们猜测的了。罗西尼因《威廉·退儿》而达到他歌剧创作的辉煌巅峰,可是此后的30年他几乎什么也没写。多罗西·赛耶斯在名望达到顶点时却背弃了彼得·温姆西勋爵,转向笃信上帝。查尔斯·达尔文在1838年就得出了全新的进化理论,却直到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

②通过历时5五年乘坐格尔号与自然的接触,达尔文对物种固定不变的信念发生了动摇。1837年7月,他航海回来后不久,便开始记第一本关于“递变”的笔记。这时的达尔文已经确信进化的发生,他正在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进化的机制。经过最初的猜想和少数不成功的假说,他逐渐建立了他的中心观念。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1838年10月,我为了消遣,偶尔翻阅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当时我根据长期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应经可以正确认识生存斗争。我马上联想到,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变异会趋向于保存下来,而不利的变异将被淘汰,这一结果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③达尔文早就认识到动物驯养者所做的人工选择的重要性。但是直到马尔萨斯的斗争与拥挤的观点凝练他的思想之后,他才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达尔文知道得出的是什么理论,我们不能将他的拖延归因于他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的重要性。到1844年,他写出了他的理论的基本纲要。他还向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希望她发表这些手稿。

④他为什么等了21年才发表自己的理论?我们可能会把过去正常的时期错误地看作漫长的阶段,然而21年仍然是一个人正常事业的一半时间,纵然按照生活悠哉游哉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标准来看,那也是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通常的科学传记是有关伟大思想家的明显错误信息的根源。这类传记往往将伟大的思想家描绘成简单、理性的机器,是凭着不懈的努力,不受任何其他事情的影响,严格按照客观材料寻觅真理的人。因此,对于达尔文等了21年的通常解释就是他的工作没有完成。他满意自己的理论,但觉得尚显单薄。他的理论只有等到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才能发表,这需要时间。

⑤导致达尔文推迟发表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作简单的解释,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恐惧的负面作用于增加材料的正面需要至少同样重要。然而,达尔文恐惧什么呢?他得出进化论的观点时才29岁,那时他在专业上还没有地位,不可能通过宣扬他所不能证明的结论。

⑥然而他的异端学说是什么呢?信奉进化本身就是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还不是问题的主要部分。达尔文早年有关“递变”的笔记中可能含有问题的答案,这些笔记中包含了他所赞同但却害怕发表的一些观点,即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这远比进化本身更要异端,没有哪种观点比认为心灵只不过是大脑的产物,更能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了。

⑦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不仅在于他这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还在于他理论中哲学含义的注意。他在1880年写道:“我认为直接反对jī dū jiāo 和有神论,对公众不会有什么影响;而伴随科学的进步逐渐启迪人类的理解力,会更好地促进思想的自由。因此我一直不写有关zōng jiāo 的文章,而且我本人的工作仅仅局限于科学之内。”

⑧然而他的工作内涵与传统的西方思想确是极大的断裂,我们很难将其纳入这种传统中。例如阿瑟·柯依斯勒之所以反对达尔文,也是基于不愿接受达尔文的唯物论,而且他还热衷于认为生命物质中含有特殊性。我承认对此我不太明白。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我们难道因为自然中的和谐不是设计的就会降低对自然美的赞赏吗?难道因为有数百亿神经元在我们的颅骨里,我们心灵的潜力就激发不了敬畏吗?

(摘编自《自达尔文以来》)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如同罗西尼和多罗西·赛耶斯等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的停滞行为一样,达尔文在得出进化理论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引发了很多猜测。

B.在创立进化论之前,为了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生物进化的机制,达尔文曾有过不少猜想,也有过一些假说,但是后来这些都被证明不能成立。

C.由于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中斗争与拥挤观点的启发,达尔文终于确信进化的发生,认识到人工选择的重要性,并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

D.达尔文向他的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就请她帮助发表这些手稿,这说明他对自己的进化理论十分看重。

E.在作者看来,达尔文并不是一台简单、理性的机器,而是一位凭着不懈的努力,不受其他任何事情影响,严格根据客观材料追求真理的人。

(2)在作者看来,达尔文21年后才发表他的进化理论,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作者说:“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他的“温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

简要分析。

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为什么说

“都应该坚持”?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小题】

D

【小题】

①达尔文虽然满意自己的理论,但他的理论还需要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加以证

明;②他发现进化论时才29岁,那时他还没有专业地位,担心发表他的理论回危及自己的前途的事业;③他的进化理论实际上就是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而这一点回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

【小题】

①达尔文故意拖延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因为他认为当时发表的时机还不成熟;②达尔文有意避开公众对他理论中唯物观点的注意,而在当时这是比进化论本身更加异端的思想;③达尔文从来不写有关zōng jiāo 的文章,只把自己的工作严格限局在科学研究的框架内。

【小题】

观点一:“疑惑”指怀疑和批判精神,“知识”指科学知识作者认为,既要运用科学知识,又要坚持批判精神,勇于创新。

观点二:“疑惑”指阿瑟。柯依斯勒对达尔文的反对态度,“知识”指体现传统西方思想的知识。作者认为,又进化论,并不妨碍人类在探索世界客观规律、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保持对神应由的敬畏。

观点三:“疑惑”指达尔文对神的怀疑,“知识”指他已发现的进化论。

作者认为,虽然有神论在当时仍占统治地位,仍然可以怀疑它;尽管进化论在当时还不为人们普遍赞同,仍然需要坚持。(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解析:

【小题】

A从文中的第一段中可以看出,这些信息,两个人相同的特征是有“长期而难以解释的停滞行为”,而结论是相同的“引发了很多猜测”。但是我觉得作者写着两个人物的目的不仅在于用一个引出另一个,还在于他们停滞性质的不同。所以这项理解虽然正确但是还有欠缺。

B项中的信息“也有过一些假说,但是后来这些都被证明不能成立”是不合原文文意的:“少数不成功的假说”,不是都被证明不能成立。其余信息应该是正确的。

C 项达尔文观点的确立是长期的“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而不是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中斗争与拥挤观点的启发。

D 项“他还向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希望她发表这些手稿。”这项信息应该是正确的,对这一细节的分析也是正确的。

E 项这项理解是错误的,作者公正的评价了达尔文拖延出版的原因,是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

【小题】

文章在解说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推迟发表的原因在文章的第④⑤⑥三个段落,在这三个段落中可以抓到作者的主要观点,从中抓住关键的词语和语句,加以整合,就可以找到答案。

【小题】

联系语境,文章的第⑦段和相关的语境④⑤⑥段加以理解。这场革命温和的具体表现,首先就是“不仅在于他这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还在于他理论中哲学含义的注意”,从这两方面看,可以联系到拖延的的目的和原因来理解。

【小题】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联系文中相关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答题。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