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4日在伊朗的纳扎巴拉德城发表演讲,伊朗不会在核问题上后退一步,制裁也不能迫使伊朗中止铀浓缩活动。 B: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国会参众两院回答各党代表质询时再次表示,要改变处于冷淡状态的日中、日韩关系,为构筑日本与这两个国家面向未来的关系而努力。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公民的旅游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与公民的文明素质还不相适应。 D:针对频繁发生的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对高污染企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要进行彻底整顿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怡误 自趋正轨 根基深固 以诚相待 B:详悉 道德沦丧 无动于衷 旁稽博采 C:提携 细微末节 光阴虚渡 力矫颓俗 D:卓绝 大相背弛 精旨奥义 潦草塞责

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淹映 陈迹 飘扬 B:仪势 离任 港督

选择加粗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

A:落(jiàng) 离(chè) 幕(xǔ) B:重(níng) 接(zaì) 停(pō)

任选一项内容,写一篇新闻报道。不少于100字。

①北京奥运会圣火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开始传递。

②我校第十一届运动会开幕。

重返奥斯威辛

──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

新华社 邵 进

2005年1月27日是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日。当年曾身穿118号囚服,后成功越狱的拉尔宾先生应邀与记者一同重返奥斯威辛,追忆那段尘封已久的痛苦往事。

1940年的6月14日是阿尔宾永生难忘的日子。一列闷罐车将包括阿尔宾和他的哥哥在内的几百名囚犯从波兰南部的塔尔诺夫监狱运到奥斯威辛。阿尔宾清楚地记得,当火车途经家乡克拉科夫时,站台上的音乐嘎然而止,广播里一个声音用德文说:“请注意!请注意!我们的军队今天占领了巴黎。”向车外看去,沿途所有的地名都已改成德文──这里已经成为了德国的领地。

来到奥斯威辛集中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在集中营大门门楣上的德文“劳动使人自由”。据文件记载,当年同阿尔宾一起来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共有728人。他们是这座集中营里最早的一批囚犯。

阿尔宾到集中营后被编为118号并被关入3号楼。从这一刻起,他便失去了使用自己名字的权利。谈起那里的地下室,阿尔宾说,当年许多囚犯都先被带到那里集中,然后再被押往毒气室杀害。由于地下室的窗户很小,人在里面呼吸困难,身体差的人往往没等到被送往毒气室,便已经窒息死去了。

在现已被开辟为波兰囚犯展品陈列室的奥斯威辛集中营15号楼里,摆放着阿尔宾当年的照片和证件。60多年的岁月已经使得阿尔宾能够比较平静地面对集中营中的“罪恶印记”了:11号楼因在解放时被发现有大量被害者的遗体而被称作“死亡之楼”;11号楼与12号楼之间的那堵墙因当年成为纳粹分子肆意虐杀囚犯的场所而被称为“死亡之墙”。走过16号楼和17号楼前阴森森的绞首架时,阿尔宾告诉记者,当年几乎每天都能听说或亲眼看到囚犯被杀害。在奥斯威辛只有身强力壮的人才有资格活下去,一旦进了21号楼的“医院”,那就等于被判处了死刑。一次阿尔宾发烧被送进21号楼,深知内情的医生囚友给他紧急处理了一下便将他“赶”了出去,从而使其逃过一劫。

无休止的饥饿、寒冷、挨打、苦役和随时随地被处死的境况令囚犯们绝望,生命在这里已毫无尊严。然而,在奥斯威辛,__依然顽强地存在着。集中营的囚犯们建立起互通情报和生活物品的秘密网络,并进行了一些有组织的消极怠工和逃亡。一些囚犯成功出逃后,将集中营里的真实情况传播出去,使世人开始知道奥斯威辛。

1943年,阿尔宾被调到位于集中营外看守较松的厨房服苦役。当年2月27日夜晚,气温零下10度,阿尔宾和囚友一起怀揣着早就准备好的钱和食物逃出厨房,越过了集中营外冰冷的苏瓦河。当党卫军发觉并组织火力拦截时,阿尔宾他们已经隐没在河对岸皑皑的白雪之中。

阿尔宾成功逃出集中营不久便加入了波兰国家军。而他的母亲则因为儿子出逃而被盖世太保(德国国家秘密警察)关进了奥斯威辛。幸运的是,1945年奥斯威辛被解放,阿尔宾的母亲和哥哥都活着走出了这座人间地狱。

据史料记载,自1940年6月至1945年1月,先后有数百万各类人士被关押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其中110多万人在集中营里丧生。这其间有700多人试图逃亡,但仅有300多人成功。

战后,德国为反省在集中营犯下的骇人罪行出资修建了奥斯威辛国际青年会议宫,专门用来举办与奥斯威辛集中营有关的各种主题活动,教育后人。记者参观时,那里正在举行一场小型报告会,纪念为让世人了解奥斯威辛奔波一生的已故奥斯威辛集中营幸存者,波兰人什曼斯基。听众是一批专从德国赶来的瞻仰者。会场静悄悄的,所有的人都是那么的真诚。

阿尔宾先生退休后写下了《通缉令──我从奥斯威辛集中营逃跑和地下斗争经历》一书并积极投身到有关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中。他还担任过波兰关爱奥斯威辛集中营幸存者委员会__。他说,这些活动给了他晚年生活极大的慰藉。

微风从远处喀尔巴阡山的山脉中吹来,空气中洋溢着自由欢畅。波兰已故著名诗人勃罗涅夫斯基的诗句萦绕耳际:

                 我的故乡,

有百万坟墓。                

我的故乡, 

让战火烧尽。

我的故乡,

是多么不幸。

我的故乡,

有奥斯威辛。

10、文章结尾引用了波兰著名诗人勃罗涅夫斯基的诗句有何作用?

11、试比较本文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

12、阅读本文,联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请谈一谈学习这两篇文章对今天的我们有何现实意义?

10、诗句的引用使现实的场景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表达了作者无尽的哀思;有力地控诉了法西斯暴行给波兰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同时也给每一个参观者留下深深地思考。

11、记者都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两篇文章都使用了细节描写和场景的刻画。

12、可从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纳粹暴行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热爱和平,维护人类和平等方面来谈。

重返奥斯威辛

──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

新华社 邵 进

2005年1月27日是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日。当年曾身穿118号囚服,后成功越狱的拉尔宾先生应邀与记者一同重返奥斯威辛,追忆那段尘封已久的痛苦往事。

1940年的6月14日是阿尔宾永生难忘的日子。一列闷罐车将包括阿尔宾和他的哥哥在内的几百名囚犯从波兰南部的塔尔诺夫监狱运到奥斯威辛。阿尔宾清楚地记得,当火车途经家乡克拉科夫时,站台上的音乐嘎然而止,广播里一个声音用德文说:“请注意!请注意!我们的军队今天占领了巴黎。”向车外看去,沿途所有的地名都已改成德文──这里已经成为了德国的领地。

来到奥斯威辛集中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在集中营大门门楣上的德文“劳动使人自由”。据文件记载,当年同阿尔宾一起来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共有728人。他们是这座集中营里最早的一批囚犯。

阿尔宾到集中营后被编为118号并被关入3号楼。从这一刻起,他便失去了使用自己名字的权利。谈起那里的地下室,阿尔宾说,当年许多囚犯都先被带到那里集中,然后再被押往毒气室杀害。由于地下室的窗户很小,人在里面呼吸困难,身体差的人往往没等到被送往毒气室,便已经窒息死去了。

在现已被开辟为波兰囚犯展品陈列室的奥斯威辛集中营15号楼里,摆放着阿尔宾当年的照片和证件。60多年的岁月已经使得阿尔宾能够比较平静地面对集中营中的“罪恶印记”了:11号楼因在解放时被发现有大量被害者的遗体而被称作“死亡之楼”;11号楼与12号楼之间的那堵墙因当年成为纳粹分子肆意虐杀囚犯的场所而被称为“死亡之墙”。走过16号楼和17号楼前阴森森的绞首架时,阿尔宾告诉记者,当年几乎每天都能听说或亲眼看到囚犯被杀害。在奥斯威辛只有身强力壮的人才有资格活下去,一旦进了21号楼的“医院”,那就等于被判处了死刑。一次阿尔宾发烧被送进21号楼,深知内情的医生囚友给他紧急处理了一下便将他“赶”了出去,从而使其逃过一劫。

无休止的饥饿、寒冷、挨打、苦役和随时随地被处死的境况令囚犯们绝望,生命在这里已毫无尊严。然而,在奥斯威辛,__依然顽强地存在着。集中营的囚犯们建立起互通情报和生活物品的秘密网络,并进行了一些有组织的消极怠工和逃亡。一些囚犯成功出逃后,将集中营里的真实情况传播出去,使世人开始知道奥斯威辛。

1943年,阿尔宾被调到位于集中营外看守较松的厨房服苦役。当年2月27日夜晚,气温零下10度,阿尔宾和囚友一起怀揣着早就准备好的钱和食物逃出厨房,越过了集中营外冰冷的苏瓦河。当党卫军发觉并组织火力拦截时,阿尔宾他们已经隐没在河对岸皑皑的白雪之中。

阿尔宾成功逃出集中营不久便加入了波兰国家军。而他的母亲则因为儿子出逃而被盖世太保(德国国家秘密警察)关进了奥斯威辛。幸运的是,1945年奥斯威辛被解放,阿尔宾的母亲和哥哥都活着走出了这座人间地狱。

据史料记载,自1940年6月至1945年1月,先后有数百万各类人士被关押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其中110多万人在集中营里丧生。这其间有700多人试图逃亡,但仅有300多人成功。

战后,德国为反省在集中营犯下的骇人罪行出资修建了奥斯威辛国际青年会议宫,专门用来举办与奥斯威辛集中营有关的各种主题活动,教育后人。记者参观时,那里正在举行一场小型报告会,纪念为让世人了解奥斯威辛奔波一生的已故奥斯威辛集中营幸存者,波兰人什曼斯基。听众是一批专从德国赶来的瞻仰者。会场静悄悄的,所有的人都是那么的真诚。

阿尔宾先生退休后写下了《通缉令──我从奥斯威辛集中营逃跑和地下斗争经历》一书并积极投身到有关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中。他还担任过波兰关爱奥斯威辛集中营幸存者委员会__。他说,这些活动给了他晚年生活极大的慰藉。

微风从远处喀尔巴阡山的山脉中吹来,空气中洋溢着自由欢畅。波兰已故著名诗人勃罗涅夫斯基的诗句萦绕耳际:

                 我的故乡,

有百万坟墓。                

我的故乡, 

让战火烧尽。

我的故乡,

是多么不幸。

我的故乡,

有奥斯威辛。

10、文章结尾引用了波兰著名诗人勃罗涅夫斯基的诗句有何作用?

11、试比较本文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

12、阅读本文,联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请谈一谈学习这两篇文章对今天的我们有何现实意义?

10、诗句的引用使现实的场景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表达了作者无尽的哀思;有力地控诉了法西斯暴行给波兰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同时也给每一个参观者留下深深地思考。

11、记者都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两篇文章都使用了细节描写和场景的刻画。

12、可从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纳粹暴行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热爱和平,维护人类和平等方面来谈。

中新山东网12月13日电(丁梅) 今天上午十点,凄厉的警报声在古城南京上空呜咽哀鸣。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港澳台同胞与国际友好人士八千余人,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平广场,举行悼念南京大屠杀三十万同胞遇难七十周年仪式暨南京国际和平日集会。

中新网消息,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至一九三八年一月的六个星期时间里,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国同胞三十多万人遇害,南京城三分之一以上街道和建筑物被毁。一九九四年起,南京市民每年在十二月十三举行集体悼念活动,牢记国耻,祈祷和平。

早上十时,警报响起,出席悼念活动的的人们肃立默哀并敬献花圈。中共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主持了今天的悼念仪式。南京市十大青年、南京艺术学院学生任洁代表南京市民宣读了《和平宣言》。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省长梁保华和罗志军共同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竣工揭牌。

来自日本的四百多位日中友好和平人士出席了今天的大会。来自美国、英国、以色列、加拿大等国的历史专家和国际友人代表也出席了今天的大会。

8、请给这篇新闻加一个标题。

9、假如你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这次集会,当警报声响起的时候,你的心里想到了什么?请写下来,不少于60个字。

8南京城警笛长鸣 八千余人集会悼三十万遇难同胞

9、略

阅读下列选段,回答5-7题。

新华社香港7月1日电(记者周婷、杨兴)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代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零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5、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6.文中三次写到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7.散文化是这篇新闻的主要特点,它打破了一般新闻的呆板僵化,显得自由灵活,试从语言和结构两个方面来谈一谈它的特点。

5、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6、第一次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这标志今后的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

第二次降旗是天港岛上的每天一度的降旗,平时,这一次降旗是很平常的,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因为这面旗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次降旗是写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但作者也没有大肆渲染,只是十分简洁地写到“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而这面英国国旗的降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7、语言精确(如数词的运用),凝练(主要体现为形容词和其他短语以及语句等的选用、组织力求言简意深),鲜明(主要体现为文字报道给人以逼真的现场感),庄重(主要体现在文字报道给人以情感的共鸣效应),可读性强

结构自由灵活多变,突破“倒金字塔”、“三段式”、“排浪式”等传统结构模式,将现实场景和历史纵深感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全新的感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