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课文,回答问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①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②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③。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④,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1.画线①“活得有趣的人们”是指
A.鲁镇所有的人
B.“我”和所有认识祥林嫂的人
C.受封建礼教毒害而厌恶祥林嫂的人们
D.鲁四老爷等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人们
2.画线②“总算”在文中的意思是
A.祥林嫂终于死去了,“我”不必再为她感到不安,算是了却一桩心事。
B.祥林嫂终于死去了,她总算得到解脱,不再受痛苦的折磨了。
C.祥林嫂终于被__至死,这是不可避免,无可奈何的事情。
D.祥林嫂终于死了,不会再令“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了。
3.画线③全句的含义是:
A.凡是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他,这对别人或对他自己,也都还不错。
B.祥林嫂这个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死了,讨厌见她的人不会再见到她了,这对别人和对自己,也还都不错。
C.这是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__社会的憎恨。
D.这是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对鲁四老爷的憎恨。
4.画线④中“惊醒”的含义是:
A.从沉思中惊醒
B.从睡梦中惊醒
C.从麻木中惊醒
D.从迷惘中惊醒
1、D 2、D 3、C 4、A
“你放着,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四婶这句大喝的作用是:
A: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对祥林嫂的歧视和摧残。 B:表现了地主阶级的迷信与自私。 C:使祥林嫂用替身赎了罪的幻想破灭了,造成她在神权压力下的精神崩溃。 D:表现了地主阶级的凶恶本质,说明祥林嫂死于封建政权的__。
《祝福》的主题是:
A: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深刻地表现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猛烈地鞭挞了封建主义和地主阶级,批判了封建社会买卖婚姻的制度。 B: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摧残,指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C:通过祥林嫂的悲剧表现了鲁四老爷仇视新党、仇视劳动人民,杀人不用刀的反动阶级本质,深刻揭露了辛亥革命失败的阶级根源。 D:通过这一悲剧,猛烈地抨击了__的封建社会和吃人的封建礼教,讽刺了辛亥革命的软弱妥协性,指出只有推翻封建社会,劳动妇女才能翻身解放。
《祝福》前后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填空,并说说所填词语表现的意义。
第一次逃到鲁镇时的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① ,但两颊② 。
第二次到鲁镇时的肖像:她头上③ 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④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⑤ 了。
临死前的肖像: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⑥ ,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⑦ ,黄中带⑧ ,而且⑨ 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⑩ 似的;只有那眼珠(11) 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1)青黄:这是生活磨难的标记,是苦难的经历在其脸上留下的痕迹。
(2)却还是红的:表明这年轻的妇女还有青春的活力。
(3)仍然:表明她二次丧夫戴孝。
(4)消失了血色:祥林嫂经过又一次打击后,青春的活力已消失。
(5)先前那样精神:表明夫死子亡被赶出家门后内心的悲痛。
(6)全白:外貌已经衰老不堪。
(7)瘦削不堪:“削”写出了瘦的程度,表明此次打击实在沉重。
(8)黑:“黑”写出了脸色的难看,祥林嫂已被折磨得不象人样了。
(9)消尽:既表现出长期受折磨的过程,也表明她已完全丧失了生命力。
(10)木刻:精神受到巨大创伤后已变得麻木,像死了一般。
(11)间或:只有眼珠偶然转动一下表明她还活着,更多的时候是像死了一样。
课内阅读: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8、解释下列词语:
⑴歆享: ⑵牲醴 ⑶香烟 ⑷蹒跚
9、这段文字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最后一句使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10、从全文的角度简析这段文字的作用。
8、⑴神灵享用祭品。⑵这里指祭祀用的酒肉。⑶香烛的烟火。⑷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也作盘跚。
9、对封建礼教吃人罪恶和社会__的强烈愤慨之情。反语和讽刺手法,用“天地圣众”“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来讽刺封建礼教对人的欺骗和精神愚弄,揭露了社会的__,所谓的“祝福”只是对有钱人的祝福,如祥林嫂一样的穷苦人是无“福”可言的。
10、照应小说的题目和开头,“祝福”时的热闹喜庆与祥林嫂之死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下列各句中,对《祝福》的主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抨击了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残酷压榨,暴露了封建社会买卖婚姻制度的邪恶。 B: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摧残,指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C:作品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来表现地主阶级虚伪、欺诈的反动本质,指出了地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严重对立,是造成辛亥革命失败的深层原因。 D: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抨击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指出封建制度是__劳动妇女的社会毒瘤。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B: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C: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D: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A:骋礼 踌躇 门槛 沸反盈天 B:鄙薄 呜咽 鬼秘 百无聊赖 C:钝响 寒喧 讪讪 走头无路 D:烟霭 谬种 草窠 宽宏大量
课外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7题。
黑孩子罗伯特
“……我有一个梦,我梦到有一天黑人男孩和女孩能跟白人男孩和女孩手拉手像兄弟姐妹似地走在一起……”马丁・路德・金博士,美国首都华盛顿市林肯纪念堂前,1963年。
二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
美国南方的一个小镇。
这个小镇的东北角上住的全是黑人。他们的失业率很高,大都靠社会救济金过日子,据说这儿有些人最大的指望就是多生些孩子,好向政府多领点儿救济金。小罗伯特和他的妈妈就住在这灰暗的黑人区里。
小罗伯特自从懂事后就不喜欢他破栏的家,他讨厌那满地跑的老鼠,他讨厌那冲鼻的霉臭,可他最讨厌的还是妈妈带回来的那些不同面孔的叔叔们,他们不但占有了妈妈的全部时间和精力,而且从来都没注意过他的存在,更没有给过他一丝温暖。幸好他喜欢上学念书,还学会了在妈妈和那些叔叔们的打情骂俏声中躲在自己的小角落里梦想将来。他梦见自己长大后跟妈妈搬到了别的地方;他梦见自己开着一架飞机在天空中飞翔。一提到飞机他的劲儿就来了,他简直是迷上了那架放在玩具店橱窗里的F.―15战斗机,每天放学后他都要转到那儿去看上一眼。店主虽然知道他家里穷没钱买玩具,却总是让他看个够,从来不赶他走,他没骂过他“小黑鬼”。
罗伯特最不愿意听人家叫他“小黑鬼”,尤其是怕班上邻座的丽莎这样叫他,他不懂为什么老师一不在跟前丽莎就不停地叫他“小黑鬼”,弄得他像做错了什么大事似的。他一生下来就是黑面孔,这怎么能怪他呢?他真不知道黑人有什么不如白人的地方。难道他不是五年经学生中成绩最好的吗?虽然丽莎常领头奚落他和别的黑人孩子,可他并不恨丽莎,心里还有些喜欢她。他觉得丽莎长得又聪明又漂亮,红红的脸好像春天开的玫瑰花儿,他不止一次想跟丽莎拉拉手做朋友,但是都被她拒色了,她说:“哼!谁跟你做朋友。我爸爸最讨厌黑人,他说你们黑人又蠢又脏,妈咪猜想你是个私生子……”
罗伯特知道“私生子”是个坏名词,可是自己又确实没有爸爸。每次看到别的小朋友依偎在他们爸爸的怀里时,他都会特别羡慕、特别伤心地思念着自己的爸爸,他渴望着有个爸爸来亲他抱他。可是妈妈说他爸爸早就死了,连张照片都没留下来,害得他作梦都没能梦见过爸爸。所以“死”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是个非常可怕的字眼,一个人死了就是永远永远都看不到他了,即使在梦里也看不到,就像他爸爸一样。
半年前,镇上唯一的大工厂――S.纺织厂突然破产停工了。随后,街上的店铺没几个月就关闭了三分之一,罗伯特很担心玩具店也会倒闭,那样就会运走他那架心爱的F.―15。虽然他早已开始为买F.―15而存钱,但是妈妈每星期只给他五角零花钱,所以他存了好长时间才存了九块钱,而F.―15的标价是39元,还差30块呢!30块对罗伯特来说是很大的一笔钱了。他本想去送报挣点儿钱,或是挨家挨户去找点儿小工做,无奈结果都遭人白眼。罗伯特为攒钱买飞机这事非常苦恼。有一天他把心中的苦恼告诉了班主任尤金太太,尤金太太立刻决定让罗伯特在那个周末去她家打扫卫生,后来又介绍他去几个朋友家做些杂事。
两个月之后一个星期一的早晨,罗伯特把他那数过无数次的钱拿出来又数了一次。一共是42元,买F.―15和上税都够了!他小心翼翼地把钱全装进裤子口袋里,准备下午去玩具店买F.―15,一想到心爱的F.―15终于要到手了,他非常开心地吹着口哨上学去了。罗伯特走在路上发现玫瑰花开得好红,红得像丽莎的脸蛋一样漂亮。想到丽莎,他不知道为什么她有一个星期没来上课了。
在教室里,罗伯特一天的心思都放在那架F.―15上了,好不容易才等到该放学了,谁料尤金太太突然宣布说:“丽莎得了肺炎,住院治疗需要很多钱。她爸爸自从S.纺织厂倒闭后就失了业,家中生活很困难,希望大家能帮忙捐点儿钱,请同学们回家后和父母商量一下,捐多捐少都没关系。”
“肺炎严重不严重?得了肺炎会不会死?”一个女孩问。
“可能。”老师点着头答道。
丽莎可能会死?!罗伯特听了禁不住打了个大寒颤。要是丽莎死了,岂不是永远见不到她了吗?岂不是就像爸爸一样了吗?呃!天呀,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罗伯特摸了摸裤子口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三步两步地冲到讲台前,把钱全都掏了出来。他把钱交给尤金太太说:“给丽莎治病。”
“哦?!”老师愣了一下说:“最好先回去跟你妈妈商量一下。”
“我妈妈不知道我有这么多钱。我些钱――都是――都是――我存着要买F.―15用的。”罗伯特一提到F.―15就想哭。
“罗伯特,这些钱你存得很不容易,你要全捐给丽莎?”
“……”罗伯特点了点头就赶紧转身跑出了教室。一出教室他的泪水就大颗大颗地涌了出来。他怕老师再多问两句自己就会改变主意。他是多么喜欢那架F.―15呀!可是他也很怕丽莎因为没钱治病而死去。想到F.―15,想到丽莎,他一路伤心地哭着回了家。
丽莎还是死了。班上的黑人孩子里只有罗伯特去参加了她的葬礼。本来罗伯特也担心去白人教堂会被人撵出来,可是为了要跟丽莎说最后一次“再见”,他还是鼓足勇气跟尤金太太和十几个白人同学一块儿去了。他们在小教堂里刚坐下来,丽莎的爸爸和老师说了两三句话就朝罗伯特坐的地方走了过来。罗伯特紧张极了,生怕这个高大的男人要来把他赶出教堂。以前丽莎不是说过她爸爸最讨厌黑人吗?他的心怦怦地跳得很厉害,赶紧低下了头。
“罗伯特!”
一双大手重重地压在了罗伯特瘦小的肩上,吓得他全身发起抖来。他满怀惊恐地抬起头来应道;“先生?”
“丽莎的妈妈和我想请你在仪式完毕后代表小朋友们为丽莎扶灵出殡,行吗?丽莎在家常说你好,尤金太太也告诉我你把辛苦积攒的钱全捐给我女儿看病了。谢谢你了,好孩子!谢谢你,哦,谢谢你,孩子――你――”丽莎爸爸的喉头哽住了,他一把将罗伯特紧紧地抱在了怀里。罗伯特没想到父辈的拥抱竟是这么亲切温暖;他更没想到拥抱他的竟是丽莎的爸爸。他仿佛看见了丽莎红红的脸笑着,友好地向他伸出了双手,他禁不住低声器了起来。
教堂外面的玫瑰花开得好红啊!
5.章开头对罗伯特生活环境的描写有何作用?
6.文中对罗伯特参加葬礼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有何作用?
7.文章开头引用马丁路德金的话有何作用?文章反映了美国社会怎样的现实?
5.用环境衬托人物的美好心灵
6.设置悬念
7.对全文起总摄作用,反映了美国社会黑人仍遭受歧视的现实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自由到来的那一天,使上帝的所有儿女们将以新的含义高唱这支歌 B:这篇演讲稿处处闪烁着要求自由和平的观点的光辉 C:我们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D: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我看到他筋疲力尽地战在第一线的样子非常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