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下面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玉玦是半圆的佩玉。“玦”与“决”同音。范增以此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B:刘邦为自己开脱责任,其表明产生矛盾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二是有小人之言 C:“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是项羽无意中失言,表明其性格的粗率 D:项庄拔剑舞是听从范增安排要杀刘邦,项伯拔剑起舞是自觉行动,要保护刘邦
下列成语、典故中,与刘邦、项羽及“楚汉之争”直接有关的是 ①破釜沉舟 ②约法三章 ③草木皆兵 ④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历史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里的“沛公”是指( )。
A:刘邦 B:项羽 C:陈胜 D:吴广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郦生食其(yī jī)者,陈留高最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肥中皆谓之狂生。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了其将皆握,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若见沛公,谓曰‘臣里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日“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弟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诸侯相率而攻秦。沛公喜,赐郦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从,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广野君。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 徇:巡行。
B.溲溺其中 溲溺:撒尿。
C.夫陈留,天下之冲。 冲:交通要道。
D.于是沛公辍洗,超摄衣。 摄:整理。
2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
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
B.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
不宜倨见长者
C.且欲率诸侯破秦也
故诸侯相率而攻秦
D.使人召郦生
请得使之
2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份,有误的一项是( )
A.(某)未可以儒生说(之)也
B.(若)弟言之
C.足下……欲以(之)径入强秦
D.(陈留令)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
24.下列评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郦食其作为谋士,选择人主很有眼光,对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的诸将,态度是“深自藏匿”,不屑与交;而对“慢而易人”但“多大略”的刘邦,却认为“此真吾所愿从游”,主动要求去见他。
B.郦食其有才干,很自信,明知刘邦“不好儒”,并且常以无礼的态度羞辱儒生,仍然请人传言要见刘邦。因为他相信,“多大略”、“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的刘邦是不可能不需要有才干的人辅佐自己成就大业的。
C.郦食其初次谒见刘邦就表现出过人的胆略和善于说服人的口才。面对傲慢的刘邦,他“长揖不拜”,并故意提出了足以激怒刘邦的问题,然后顺着刘邦的回答提醒他,要成就大业就“不宜倨见长者”,从而折服了刘邦。
D.郦食其在和刘邦谈了昔日“六国从横”的时势,博得刘邦高兴以后,又提出先攻取和怎样攻取陈留的建议。这反映了他胸有韬略,具有远见卓识,但也表现出他有好发号施令、自以为能的弱点。
【答案】
21.A
22.C
23.A
24.D
【解析】试题分析:
21.“徇”在句中是攻取的意思
22.两个“率”都是“率领”的意思。“相率”,相继离领(人马)。B项第1句中的“倨”通“踞”,耸膝或伸足而坐;第2句中的“倨”释作傲慢。A项第1句中的“略”释作夺取,第2句中的“略”释作谋划。D项第1句中的“使”释作派,第2句中的“使”释作出使。
23.省略的应是“君”,指郦食其。
24.原文中未表现出郦食其好发号施令,自以为能的弱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鸿门宴》节选)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沛公军霸上 军:驻扎
B.沛公欲王关中 王:称王
C.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存活,生存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道歉
5.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又让我们看到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6.请用斜线(/)给画线部分断句。(不超过5处)(2分)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
7.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
4.C
5.D
6.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7.(1)您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地对待他。(2)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3)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解析】
4.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题中,C项解释有误,“活”是使动用法,应解释为“使……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其中,D项关于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和“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的说法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题中,动词“出”是动词“说”的状语,“秦穆公”是动词“说”的宾语,其后应断句。动词“存”的宾语是“郑”,补语是“于将亡”,其后应断句。动词“退”的宾语“秦师”后应断句。“而又得秦置戍”是动词“去”的状语,“去”后应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为”作介词,可译为“替、给”;“得”可译为“应该、要”;“兄”作“事”的状语,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第(2)句中的“子”是第二人称尊称,译为“先生”;“是”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是)”;“过”即过错。第(3)句中的“宾客知其事者”是定语后置,应译为“知道这件事的的宾客”;“白衣冠”活用作动词,译为“穿戴着白色衣貌”。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2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崤山以东
B.具告以事 具:详细
C.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故交,老交情
D.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存活,生存
23.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如因善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
B.为击破沛公军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C.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D.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24.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 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又让我们看到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25.将《鸿门宴》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
22.D
23.A
24.D
25.(1)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解析】
22.
试题分析:活:使……活,此题考核的是一道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高考经常涉及的内容,有时在选择题,有时在翻译中出现,要对课本的内容归纳整理,注意寻找规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3.
试题分析:A均可解释为“趁机”;B介词,替/动词,是;C连词,用来/介词,把;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文言虚词要注意记忆用法和意义,注意记忆例句,答题时和例句比较。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和“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错,曲解文意,事件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1)为——替,兄——像对待兄长一样(名词作状语),事——对待他。(2)所以——表原因,出入——进入(偏义复合词),非常——意外的变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沛公(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有能跟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派人去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占领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他的)国相,(相所有的)珍珠宝器都归为自己所有。”项羽(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要(让他们)打败刘邦的军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图财物,受好美女。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表现)他的志向不小。我叫人去看过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成为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你)赶快功打(他),不要失掉时机!”
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你,平时和留候张良友好。张良这时候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说:“不跟(我走)将会一被杀。”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沛公现在有急难,(我)逃跑离开是不讲道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
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样应付这件事呢?”张良说:“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项伯立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 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