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列词语解释得不切当的是:()。
A:首当其冲──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B:庸人自扰──本来无事,自己惹出麻烦来干着急。 C:少不更事──年纪轻,经历的事不多,缺乏经验。 D:水落石出──水退了,石头露出来了。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臂膊 烟蔼 不落窠臼 百无聊赖 B:负疚 精彩 走头无路 逍遥自在 C:蹒跚 踌躇 精明强干 少不更事 D:鬼秘 寂寞 沸反盈天 宽宏大量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难nàn 责难 难胞 多难兴邦 克难攻坚 B:更gēng 五更 更生 少不更事 改弦更张 C:当dāng 当真 当即 门当户对 首当其冲 D:采cǎi 采邑 开采 兴高采烈 神采奕奕
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A:歆享装饰理睬雕粱画栋 B:惫懒僚倒俨然少不更事 C:蹙缩反溃驯熟弱不经风 D:脊髓庠序猿猱白浪滔天
解释词义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寒暄(指见面时谈些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 委实(实在) 少不更事(年纪轻, 经历的事不多) B:悚然(感到突然) 辖制(管束) 六神不安(形容心慌意乱,不知所措) C:噩梦(可怕的梦) 讥诮(冷言冷语地讥讽) 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D:莞尔(形容微笑)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话不投机(形容谈话时意见不合)
下列加点字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雄姿英发(卓越不凡)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边缘) 沸反盈天(像沸水一样翻腾) 漫江碧透(满、遍) B:心凝形释(解除束缚) 妖童媛女(传说中的仙人弟子) 施施而行(漫无目的的样子) 不更事(经历) C:渭流涨腻(脂膏) 寒暄(吵闹) 恪尽职守(恭敬而谨慎) 于其身也(身体) D:行为偏僻性乖张(偏激,不端正) 休戚相关(忧伤) 新的昊天(广大无边的天) 管弦呕哑(声音嘈杂)
对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乔装打扮 乔:装假 B:少不更事 更:经历 C:每况愈下 况:比较,引申为“通过比较而明显”。 D:生灵涂炭 涂:涂抹,引申为“沉溺于……之中”。
与“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的“少”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B:太后之色少解 C:世俗共短儒生,儒生之徒亦自相少 D:少不更事
对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乔装打扮 乔:假装 B:少不更事 更:经历 C:每下愈况 况:比较,引申为“通过比较而明显” D:生灵涂炭 涂:涂抹,引申为“沉溺于……之中”。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句成语,叫做“少不更事”,可见懂事需要经历,经历需要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了。这个“熬”的意思相当于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熬煎。于是,可以说,意象是熬煎出来的,苏醒是熬煎出来的,人生的春是熬煎出来的。
——池莉《熬至滴水成珠》
请以“熬”为题,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不少于800字;(3)不得宿构,不得套作。
熬
人群熙熙攘攘,烟雾缭绕,千百支蜡烛照耀了整座寺庙,便是这里了。一次闲谈之中,痴心向佛的外婆求得一处好地方。“听说是极灵验的,前些日子我呀带着我的刚出生不久的小外孙就去了一次,我的小外孙啊,医生说是感冒,却久久不见得好,我是急死了都……”“不过你猜怎么着,这一回来我的小外孙就大好,这是那里的fó zǔ 灵验啊,现在啊,我的小外孙胃口都很好呢,活蹦乱跳的,看得我那个心欢啊!”只见她晓得合不拢嘴。外婆也附和的笑着,又试探了一遍:“若真像你说的那么准的话,改天我也去看看。”我知道外婆这是为了常年出门在外的舅舅祈祷平安顺利,她把祈祷熬成一股希望,升腾而飞,保佑平安。
我记得小时候是跟外婆一起生活的,一闲下来,外婆就带着我去庙里拜佛。从刚开始的教我在神灵面前怎么说话,怎么祈祷,再到我熟练地在fó zǔ 面前完成我的祷告。外婆总是会先看我认真的完成使命后她才开始她的虔诚的祈祷。小时候我会在外婆祷告的时候把那么尊敬的神灵都仔细研究一遍,动作,相貌以及武器之类的东西,还会偷偷的模仿着,尽管有时候被外婆看都会骂我不尊重神灵。但是这种小调皮会被年幼而掩埋。而长大些时,和母亲一起去庙里,母亲会让我帮着她做这做那,手忙脚乱,我更没有任何的闲工夫去研究这一处神灵们的模样,因为时间在教会我成长的同时也冲去了岁月留给我所为孩子的特殊权利,有时候我还在模仿神灵们的动作,母亲会对我说:“该做一个大人了。不能再这样子了。”于是我就不开心了,于是岁月的痕迹越发明显了,老来便世故,是在庙里体会到,把童年熬成岁月,是尘封的记忆里的那朵花。
这座所谓灵验的寺庙里也弥漫着许多烟雾,小时候外婆会让我离得远些,她说小孩子的眼睛柔弱,会受伤害,我就乖乖的离着远一些,看着我的老外婆把熏香插进坛里,嘴里还念叨着什么。我长大了,眼睛也好像会变得成熟一些了,被烟熏的久了无动于衷了就像庙里那些长久坐在藤椅上四周烟雾弥漫的老人们一样,沉着冷静,不偏不倚。可是我还没有长到她们那样的年纪,也或许没有那样子安详的品格,我也会憧憬,来年我是否也闲来无事,在寺庙里慢慢晧道着那些年,待岁月老去,我也熬成处事不惊,从容自在。
【解析】
试题分析:本次作文属于材料加命题作文。所给的材料其实是对命题的阐释。命题为一个词的作文,写作范围比较宽,有较强的开放性。唯其如此,不少考生面对这类题目,如堕五里烟云,不知切入点何在,以至于措手不及而望题兴叹。怎样突破这一审题障碍呢?其一,吃透内涵。从逻辑角度看,一个独词(实词)往往就是一个概念。可以思考“熬”字在生活层面、哲学层面、美学层面的多重内涵。1.从生活层面讲,“熬”是个人或者民族、国家在某一方面(如人性、品质、精神、审美、感情、事业等)长时间的加工和修炼。如,fó jiāo 里的坐禅,武侠里的武功修炼,绘画里的技艺精进,科学家为科研项目坐“十年冷板凳”,红军长征时屡挫屡奋。再如,为了“其义自见”而“读书百遍”;为了“台上一分钟”而花费“台下十年功”;为了会吟诗而“熟读唐诗三百首”等等。2.从哲学层面讲,“熬”是量变,“煲出好汤”才是质变;但没有“熬”这一量变的积累,不可能有“煲出好汤”的质变。因此,“熬”是人生、事业等进阶的不可或缺的必要过程。3.从美学层面讲,“熬”体现出一种坚韧之美,一种“沉潜”之美。其二,推断背面。事物常常是在对立之中才统一的。有正就有反。有新就有旧,有利就有弊,有美就有丑。独词型命题所反映的事物也不例外。面对这种题目,如果能把目光投向它的背面,将思维作逆向发散,从反面开掘题意,正调反唱,以反托正,所写文章就会别树一帜,标新领异。积极的“熬”,应该是“熬”中有“悟”,“熬”中有进。在“熬”中蛰伏,聚集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就昂然勃发、蓬勃向上。而消极的“熬”,可能是无意义的重复劳动,一味消耗时光;可能是一味地死熬、傻熬、硬熬。推断反面,我们可这样立意:1.“熬”是懒惰者的遁词。2.没有目的的“熬”是毫无意义的行为,最后极有可能变成温水里的青蛙,慢慢被煮死。3.与其死熬、傻熬、硬熬,不如另觅新径。
其三,化为形象。即由“熬”这一概念的生活、哲学、美学层面的含义联想到生活中相关的人和事,拓宽思路。如,酿酒厂酿制美酒,让原料充分发酵是“熬”;拳击手赛前一次一次被击倒,一次一次重新站起来是“熬”;戏剧演员成为“名角”之前拜师学艺,苦练念、唱、坐、打基本功是“熬”;铸剑师 “十年磨一剑”,戏剧家 “十年磨一戏” 是“熬”。左思十年苦思,创作出《三都赋》,“文成,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彰显“熬”之功;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青史留名,应验“熬”之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最终“贵越群品,古今莫二”,体现“熬”之力。……
其四,多维判断。人们认识任何事物,往往都要通过判断。独词型命题,也需如此。前面主要在“是什么”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妨用“为什么”或“怎么样”等设问自答的方式进行探究,推演出一个个判断,然后从中寻找一个切入点,敲定一个主旨核心,按照一定的逻辑将它们剪裁和梳理。
为什么要“熬”?
正向思考:1.于个人而言,学业、事业、修身养性等,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要达到一定的度,才能修成正果。2.于国家民族而言,“熬”是面临特殊处境的权益之策,是一种智慧的选择。3.于自然、社会而言,“熬”是自然和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的方式,能“熬”会“熬”,才能在“熬”的状态中发展、壮大自身。4.于人生而言,“熬”是人生必经的一种过程,“熬”中思进是人生的一种智慧。5.于熬的原因,熬的过程,熬的结果、熬的方式、熬的态度而言,都可以寻找到“熬”的意义与价值……
逆向思考:1.“熬”是不思进取者的一个借口。2.“熬”丧失的是机遇。……
怎样“熬”?
1.积极应对或者接纳。比如,对待自己的学业、精神修炼、事业、感情等,就需要采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温柔敦厚、不温不火、不偏不倚的策略。因为熬是一个温和的持续的缓慢的过程。同时,熬是一种间接加温的方式。说明我们做事、与人交往还是修为都需要不急不躁、留有回旋余地。讲究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进退策略,该猛就猛,该缓就缓,猛宽相济,刚柔并举、持续变化,方能成果。比如,汉代张良的老师训导张良就是通过三次掉鞋的方式来训练他的耐心,草原人的熬鹰则是通过持久训鹰让野鹰褪掉凶猛的野性,古代窑瓷的烧制,虽然不是熬,其实里面的道理也有相同之处。“熬”需要掌握火候变化和时间长短,要根据食材进行调整,为人处世、心性修为等都需要做同样的调整适应。2.要铭记“熬”的意义与价值。“熬”不是一味“傻熬”,其目的在于品质的提升,在于获取人生的精华。3.“熬”的过程中要坚守个性,不盲从,不人云亦云。4.“熬”需要毅力,要有明确的目标……
“我们”及我们这个时代如何看待“熬”?1.惧怕“熬”、不会“熬”者众多,结果难以成事。2.力争少“熬”,赢得先机。3.主动接受熬,“熬”出新境界。破茧成蝶、卧薪尝胆、宝剑磨砺、梅花苦寒、饿其体肤,劳其筋骨,为伊消得人憔悴等,都是脱胎换骨、天降大任之熬。心平如镜、任凭心魔屡袭,仍如如不动,都是佛家坐禅达空明澄澈境界之“熬”。4.__过多,道德下滑,价值多元,时代发展复杂多变,成为熬之客观之境,必须“熬”。思辨角度:1.“熬”与“煎”,各得其妙。2.“熬”的学问(“熬”的几种境界)3.“熬”字是把双刃剑……其五,变换角度。主熬方与被熬方,相当于火与水、食材的关系。主熬方和被熬方各自的立意,都可以从熬的必然性、熬的方式、为什么熬、熬得过程、熬的结果等方面思考。也可以从二者的内在关系、对立统一角度综合思考。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命题作文的解题方法如下,其一,吃透内涵。从逻辑角度看,一个独词(实词)往往就是一个概念。其二,推断背面。事物常常是在对立之中才统一的。有正就有反。有新就有旧,有利就有弊,有美就有丑。独词型命题所反映的事物也不例外。面对这种题目,如果能把目光投向它的背面,将思维作逆向发散,从反面开掘题意,正调反唱,以反托正,所写文章就会别树一帜,标新领异。其三,化为形象。其四,多维判断。人们认识任何事物,往往都要通过判断。独词型命题,也需如此。前面主要在“是什么”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妨用“为什么”或“怎么样”等设问自答的方式进行探究,推演出一个个判断,然后从中寻找一个切入点,敲定一个主旨核心,按照一定的逻辑将它们剪裁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