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共10分,其中选择题3分)

一部艺术史全是这些推陈翻新、翻新为陈的轨迹。王静安在《人间词话》里所以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在西方文艺中,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代谢的痕迹也是如此。各派有各派的格律,各派的格律都有因成习套而“敝”的时候。

  格律既可“敝”,又何取乎格律呢?格律都有形式化的倾向,形式化的格律都有束缚艺术的倾向。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就应该知道提倡要格律的危险。但是提倡不要格律也是一桩很危险的事。我们固然应该记得格律可以变为死板的形式,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第一流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比如陶渊明的五古,李太白的七古,王摩诘的五律以及温飞卿、周美成诸人所用的词调,都不是出自作者心裁。

  提倡格律和提倡不要格律都有危险,这岂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并不是矛盾。创造不能无格律,但是只做到遵守格律的地步也决不足与言创造。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要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音节的需要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的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役;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是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规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在于脱化格律之后的从心所欲。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7.对格律可以成“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同文体、不同派别的文学作品,其格律通行久远之后,都有可能形成束缚艺术的习套,“敝”由此而生。

B.西方文艺中派别的新陈代谢和中国文学史中文体的推陈出新有着共通的艺术规律:格律引起变化。

C.末流文人的写作只有群性而没有个性,只有整齐而没有变化,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D.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没有诗才的人依傍格律会写出比自然写作更为恶劣的文字。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艺术上通行的做法可否做为后人如法炮制的格律,在这个问题上,作者认为绝对的肯定和绝对的否定都有流弊。

B.陶渊明、李太白、王摩诘等都是第一流艺术家;陶渊明写五古,李太白写七古,王摩诘写五律,都使用了既有的格律,也都因此写出了杰作。

C.在作者看来,艺术作品出于求新奇的考虑一味变化,结果竟然和一味齐整的结果一样归于单调。

D.格律使作品工致,但无法赋予作品神髓风骨。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做到了脱化格律,到了这种境界,艺术家得到了自由,作品得到了风神之妙。

9.从全文来看,提倡不要格律的危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答。(4分)

题库:高中语文 类型:简答题 时间:2021-01-08 07:59:23 免费下载:《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2017年高考模拟命题比赛语文试卷20》Word试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共10分,其中选择题3分)

一部艺术史全是这些推陈翻新、翻新为陈的轨迹。王静安在《人间词话》里所以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在西方文艺中,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代谢的痕迹也是如此。各派有各派的格律,各派的格律都有因成习套而“敝”的时候。

  格律既可“敝”,又何取乎格律呢?格律都有形式化的倾向,形式化的格律都有束缚艺术的倾向。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就应该知道提倡要格律的危险。但是提倡不要格律也是一桩很危险的事。我们固然应该记得格律可以变为死板的形式,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第一流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比如陶渊明的五古,李太白的七古,王摩诘的五律以及温飞卿、周美成诸人所用的词调,都不是出自作者心裁。

  提倡格律和提倡不要格律都有危险,这岂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并不是矛盾。创造不能无格律,但是只做到遵守格律的地步也决不足与言创造。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要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音节的需要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的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役;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是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规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在于脱化格律之后的从心所欲。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7.对格律可以成“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同文体、不同派别的文学作品,其格律通行久远之后,都有可能形成束缚艺术的习套,“敝”由此而生。

B.西方文艺中派别的新陈代谢和中国文学史中文体的推陈出新有着共通的艺术规律:格律引起变化。

C.末流文人的写作只有群性而没有个性,只有整齐而没有变化,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D.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没有诗才的人依傍格律会写出比自然写作更为恶劣的文字。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艺术上通行的做法可否做为后人如法炮制的格律,在这个问题上,作者认为绝对的肯定和绝对的否定都有流弊。

B.陶渊明、李太白、王摩诘等都是第一流艺术家;陶渊明写五古,李太白写七古,王摩诘写五律,都使用了既有的格律,也都因此写出了杰作。

C.在作者看来,艺术作品出于求新奇的考虑一味变化,结果竟然和一味齐整的结果一样归于单调。

D.格律使作品工致,但无法赋予作品神髓风骨。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做到了脱化格律,到了这种境界,艺术家得到了自由,作品得到了风神之妙。

9.从全文来看,提倡不要格律的危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答。(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共10分,其中选择题3分)    一部艺术史全是这些推陈翻新、翻新为陈的轨迹。王静安在《人间词话》里所以说:“四言敝而有《

本题关键词:翻译推理题,陈无择,陈文中,文字部分,阅读新知法,为外翻,新陈代谢派风格,行为目标陈述,苍术二陈汤,茵陈术附汤;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