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米芾所写的各体书,以行书成就最高,突出的特点是“沉着痛快”。他写行书的速度非常快捷,即使是在绵帛上书写的《蜀素贴》,也是快笔如故,所以朱熹形容他的运笔“如天马脱衔,追风逐电”;宋高宗称之为“如乘骏马”。米芾写行书不仅速度快,而且果决有力,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笔势,用黄庭坚的话说,米芾的笔势“如快剑斫阵,强弩千里,所当穿彻”。我们看到,不管是小字行书如《苕溪诗》,还是大字行书如《虹县诗》他都能刷掠奋迅,墨浓笔肥不伤笔势,墨燥笔瘦犹能奔逸,这就是米字生动夺人的妙处。米字的神采,大多是从他那“风樯阵马”般的笔势里焕发出来的。学米字的书家如米有仁、吴琚,之所以形似米字而神采难现,就因为他们不曾学到米芾的笔势。
米芾写行书,还集纳了晋唐诸家笔法字法的长处。他30岁题写在阎立本《步辇图》上的两行观跋,是他最早的行书书迹,起笔收笔用力顿按,结字紧结,字形耸峙,后来写的《三吴帖》、《乱道帖》、《破步诗》、《苕溪诗》仍然保留着欹侧耸峙的体态,似乎受到欧阳询行书的影响。他的行书还汲取了颜体的宽博和褚字的骨力,又“去颜肉,增褚骨”,风格有一小变,米字的蟹爪钩,是人们熟悉的笔姿,是从褚字中变化出来的。自米芾师法王献之后,笔画又多取圆势,辅之以从晚唐书家段季展那里学来的“八面皆全”的“刷”笔之法,又增加了转折遒美的韵致,终于形成了“骨筋、皮肉、风神皆全”的米字。米芾曾经不无得意地说:“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这好像是自夸,却是大实话。他50岁以后的行书,无论简札、跋语、歌诗,不仅形貌与古人若即若离,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而且笔法活泼圆通,字态能侧能正,笔画多姿多态,笔势的奔逸更是摄人心魄。比之于黄庭坚的行书,为芾的笔姿变化多,振迅生动。与苏轼相比,论书法本领和技巧水平的全能,要在坡翁之上。苏轼也承认这一点,他说:“海岳(米芾号海岳外史)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乾隆皇帝视为“三希”之宝的王献之《中秋帖》,就是米芾的节临本;传世的王羲之《大道帖》及小王的“鹅群贴”、《东山帖》墨本,也是米芾的手笔。
1.对第一段中画线的“沉着痛快”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
A.意思是说米芾所写的行书运笔速度非常快,而且果决有力。
B.意思是说米芾所写的各体书法书写速度非常快,而且果决有力。
C.意思是说米芾行书书法速度非常快,而且结字紧结,字形耸峙。
D.意思是说米芾的各体书法有独特的笔势,如“风墙阵马”。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米芾的《苕溪诗》具有墨浓笔肥的特点,《虹县诗》具有墨燥笔瘦的特点。
B.米芾的《苕溪诗》和《虹县诗》都有“风樯阵马”般的笔势。
C.米有仁和吴琚的字,都表现不出用笔刷掠奋迅的特点。
D.米有仁和吴琚的字用墨有浓有燥,笔画有肥有瘦,和米芾的字有形似之处。
3.以下叙述不属于米芾成熟期行书特点的一项是 ( )
A.形貌与古人若即若离,集前代诸家笔法、字法的长处而自成一家。
B.笔画多取圆势,运笔采用“八面皆全”的刷笔之法,转折遒美有韵致。
C.既有筋骨、皮肉、又有风神。形神兼备,具有独特的笔势。
D.常常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笔法活泼圆通,字态能侧能正,笔画多姿多态,笔势奔逸。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欧阳询的行书具有字形耸峙的特点,颜体字具有宽博多肉的特点。
B.黄庭坚的行书笔姿变化较少,苏轼的书法也不是各体皆精。
C.王献之的书法,笔画具有圆势;褚字较有骨力,并创造了“蟹爪钩”。
D.米芾早期的行书,努力学习前代书家的长处,但仍能看出模仿的痕迹。
1.A
2.A
3.B
4.C
1.A(答案在第一段内)
2.A(原文“不管是小字行书如《苕溪诗》,还是大字行书如《虹县诗》,他都能刷掠奋迅,墨浓笔肥不伤笔势,墨燥笔瘦犹能奔逸”,意思是《苕溪诗》和《虹县诗》都有“墨浓笔肥”或“墨燥笔瘦”处)
3.B(属于米芾早期行书的特点。米芾成熟期行书“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而B项还能看出王献之、段季展对他的影响)
4.C(“蟹爪钩”是米芾所创)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1-4题。 霍金自述:我的公众科学观 ①如何利用兴趣向公众提供必须的科学知识,使之在诸如酸雨、温室效应、核武器和遗传工程方面作出真知灼见的决定?很清楚,根本的问题是中学基础教育。可惜中学的科学教育既枯燥又乏味。孩子们依赖死记硬背蒙混过关,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相关。此外,通常需要方程才能学会科学。尽管方程是描述数学思想的简明而精确的方法和手段,大部分人却对之敬而远之。当我最近写一部通俗著作(即《时间简史》--编者注)时,有人提出忠告说,每放进一个方程都会使销售量减半。我引进了一个方程,即爱因斯坦著名的方程,E=mc2。也许没有这个方程的话,我能多卖出一倍数量的书。 ②科学家和工程师喜欢用方程的形式表达他们的思想,因为他们需要数量的准确值。但对于我们中的其他人,定性地掌握科学概念已经足够,这些概念只要通过语言和图解而不必用方程即能表达。 ③人们在学校中学的科学可以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但是现在科学进步的节奏如此之迅速,在人们离开中学或大学之后总有新的进展。我在中学时从未学过分子生物学或晶体管,而遗传工程和计算机却是最有可能改变我们将来生活方式的两种发展。有关科学的通俗著作和杂志文章可以帮助我们知悉新发展,但是哪怕是最成功的通俗著作也只被人口中的一小部分所阅读。只有电视才能触及真正广大的观众。电视中有一些非常好的科学节目,但是还有些人把科学奇迹简单地描述成魔术,而没有进行解释或者指出它们如何和科学观念的框架相一致。科学节目的电视制作者应当意识到,他们不仅有娱乐公众的义务,而且有教育公众的责任。 ④在最近的将来,什么是公众在和科学相关的问题上应做的决定呢?迄今为止最紧急的应是有关核武器的决定。其他的全球问题,诸如食物供给或者温室效应则是相对迟缓的,核战争意味着地球的全人类在几天内被消灭。冷战结束带来的东西方紧张关系的缓解表明,核战争的恐惧已从公众意识中退出。但是只要还存在把全球人口消灭许多遍的武器,这种危险就仍然在那里。 ⑤如果我们避免了核战争,仍然存在把我们消灭的其他危险。有人讲过一个恶毒的笑话,说我们之所以未被外星人文明所接触,是因为当他们的文明接触到地球时总是先把自己消灭掉了。但是我对公众的意识有充分的信任,那就是相信我们能够证明这个笑话是荒谬的。 (据2002年8月9日《文汇报》有改动) 1.理解第①段中划横线的句子,霍金这样说的真正意图是
A:意在讽刺中学科学教育的枯燥乏味,因为向公众提供科学知识,根本问题是中学基础教育。 B:意在批评中学生的科学观,因为中学生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联系,并且常常需要方程才能学会科学。 C:意在强调《时间简史》是一部面向公众的通俗著作,而不是一部简明而精确的纯学术专著。 D:意在强调社会公众与科学家、工程师不同,他们不需要数量的准确值,只需要定性地掌握科学概念已经足够。 2.对原文第③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人们离开中学或大学之后总有新的进展",所以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赶潮流是不必要的。 B.遗传工程和计算机是最有可能改变我们将来生活方式的两种发展,因而中学应该开设生物学或晶体管的相关课程。 C.《时间简史》在全球的销量已经创下了平均每数百人就有一册的记录,而霍金却说:只有电视才能触及真正广大的观众。体现了伟人的谦虚。 D.最佳的电视科学节目,一定要具备娱乐和教育的双重功能。 3.综观全文,对文末最后一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相信我们能够很好地解决酸雨及温室效应等问题,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B.相信我们能够很好地解决核武器及核战争所带来的危机,实现地球的真正和平。 C.相信我们能够很好地解决食物供给和遗传工程等难题,确保地球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D.相信"我们人类"将不再让"外星人文明"所远离,让"恶毒的笑话"不攻自破。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提高公众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就要从中学的科学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 B.让学生在头脑中对科学形成一个基本框架,而又不流于枯燥乏味,这无疑是中学科学教育需要研究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C.普及公众的科学知识,电视媒体比通俗著作和杂志文章更有效,因此应该多开设电视科学栏目,尽量减少通俗著作和杂志文章的出版。 D.如果大众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就会在危及地球和人类自身的重大问题上作出错误的决定,从而引发难以想象的后果。
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4题 人是生物,要想健康的活着,必须保持体内的菌态平衡。人诞生后,各种细菌便相继光顾到人体内,成为人体的终生伴侣。 须知,人体自身的细胞有百万亿个,而携带的微生物细胞是人体细胞的10倍。不要认为外来的生物是“异己”,它们可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常微生物群与免疫和代谢在人体内遗传基因控制下,构成了生命存在的三大支柱。它们参与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药理、组胚、解剖及其它各个方面的功能和结构的发生、发展及衰退的过程。 研究表明,正常微生物群直接参与集体的生物防御屏障结构。一为化学屏障。正常菌群代谢的产物乙酸、丙酸、乳酸活细菌素等活性物质,形成酸罩等化学屏障,抗拒致病菌入侵及伤害。二是生物屏障。生活在粘膜或皮肤上的正常菌群可形成一个个体特异性的生物膜样结构,菌群之间互相作用,彼此协调,相生相克,刺激皮肤粘膜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抑制过路菌或共生菌定植、占位、生长繁殖的作用。 综上所述,人是不能离开细菌的。然而,令人忧心的是,诸多不良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微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导致微生态失调。人们滥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不合理地是用现代化的检查,这些都会引起人体菌态失衡,危机健康。特别是抗生素的狂轰滥炸,看来细菌杀死了,旧病未除,新病又起,令医生头痛,患者遭殃。为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吃菌之说,研制了微生态调节剂——益生素。 生病后,让细菌治疗,这是当今的崭新疗法。“抗生素之后的时代将是活菌时代,也即是益生素的时代。”这是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魏曦教授1981年说的名言。 1.“它们可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句中“它们”指代的是
A: 人体自身的细胞 B: 人体中的各种细胞 C: 微生物细胞 D: 正常微生物群 2.“正常微生物群直接参与集体的生物防御屏障结构”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常菌群代谢的活性物质,形成酸罩等化学屏障。 B.化学屏障抗拒细菌入侵及伤害,是机体的生物防御屏障的第一道防线。 C.菌群之间,只有相互作用,彼此协调,相生相克,刺激皮肤粘膜免疫系统,才能发挥生物屏障的作用。 D.生物屏障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是机体的生物防御屏障的第二道防线。 3.后一段引用魏曦教授的名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内微生态的平衡与稳定是人保持健康的前提。 B.人体离不开微生物细胞,它参与人体各方面功能和结构的整个过程。 C.人们使用抗生素、激素和现代化的检查,引起人体菌态失衡,危及健康。 D.们要转变观念,生病后要从主要依赖于抗生素治疗转变为主要依赖益生素治疗。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生命存在的三大支柱是正常微生物群、免疫和代谢。 B.各种细菌在人体内的是人体的终生“伴侣”,人体菌态失衡,意味着生命的消亡。 C.滥用抗生素,既杀死病菌,也会杀死其它有益的细菌。 D.抗生素之后的时代是活菌时代,而具有微生态调节作用的益生素,能起到防病疗病的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漫议中国“鼎”
鼎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记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粘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毫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自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政治引申意义。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三足鼎立、问鼎等等。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是文明的见证,又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它呈长方形,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它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还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它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主要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缘、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在我国已传承至今。
由于自古以来,鼎就是我国一种庄严的重要礼器,象征着祖国昌盛、稳固、团结、统一和权威,亦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故在当今一些重大外交场合和国家一些重大政治活动中,都会由鼎来唱主角。
上世纪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该“世纪宝鼎”是具有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采用整体铸造,一次浇注成功。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纪。姿呈三足鼎立,双耳高耸,满身纹饰。有金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底座高0.5米,2米见方,上铸56条夔龙纹饰,象征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鼎的整个造型,雄伟祥和,气势宏大,古朴典型,美观庄重。
2006年1月1日,我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免征在我国已征收了2600年的农业税.同年9月29日,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的一尊“告别田赋鼎”问世了。这是一位普通农民用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庄重的方式来铭记这一千古盛事。
6、下列对“鼎”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鼎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后演变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B.鼎最早是用粘土烧制,叫陶鼎,大约在4000多年前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C.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见证了中华古代文明,又传承了中华悠久文化。
D.鼎作为传国重器,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
7、下列各项中不能表明“鼎是一种重要礼器”的一项是( )
A.商灭夏,九鼎迁于商都毫京;周灭商,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B.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C.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50华诞。
D.河北首灵寿县农民王三妮铸“告别田赋鼎”,铭记我国免征农业税这一盛事。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大篆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典章制度史实,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
B.“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表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造。
C.李泽厚认为,鼎以其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成为我国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工艺品。
D.“世纪宝鼎”是体现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其夔龙纹饰、三足鼎立造型均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6、D 7、A 8、B
6、D(鼎作为重要的礼器,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7、A(表明“鼎”是一种传国重器)8、B(A原文是“把西周的大篆文字传给后世”,后来“形成具有很多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D、不是因“其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而成为我国最早审美价值的青铜工艺品,无因果;D、造型没有象征意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宋代文人的拐杖
中国古代文人经常写到自己用的拐杖,宋人尤喜如此。在他们的笔下,拐杖寓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
人们早就使杖这个原本简单的生活用品人格化了。人们从它身上引申出了品德等喻义,从它身上获得启示;这些品德之类的喻义,正是中国古人爱杖以及“杖文学”众多的基本原因之一。
汉代文人言杖,常把杖比作君子、圣贤,杖被附加上了戒慎、克制、节欲以及认真助人、忘我助人的德行,以此强调其扶持、辅佐的作用,提示人们应当从用杖中体会到任用贤人之重要。魏晋唐人除了继续将杖与扶持、辅佐之类相联系外,又将劲直、高节、逍遥和杖联系了起来。
到宋代,有的人继续申说杖的扶持作用,而另一些人则在魏晋唐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其含义。张九成、黄庭坚强调了忠信笃恭、内圣、廉、直、节。最能典型地体现宋人观念的,则是蔡戡的《邛竹杖歌》,其后半首曰:“孤根端有岁寒操,劲节肯染京城红。飘然飞去不可执,西山南浦聊从容。放行天地无障碍,倚观宇宙皆虚空。横挑斜倚任所适,去来无定如飞鸿。”赋杖以节操、脱俗、闲适、飘逸的个性,正是宋人写杖的最大特色。
在中国文化史上,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观念整合、沉淀、定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普遍的内敛倾向使各种纷扰的观念、骚动的心理被普遍的宁静之美、逍遥之求所代替。程颢的诗《秋日偶成》最具典型:“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种有别于唐人专重功名富贵的“男儿观”,代表了宋代文人人生态度的新内容。
宋人这种人生态度,也体现在对杖的品德等喻义的解说上。在宋人笔下,杖的戒慎启示、扶持、辅佐功能、贤人之喻明显淡出,它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宋代文人的入世意识、政治主人翁意识的淡化。宋人的杖主要是用来显示一种脱俗、逍遥、闲适的情怀。
与这种人生态度和情怀相应的,是他们的审美情趣。宋代文人喜爱之杖,在材质上都偏爱来自山野自然的植物。他们还非常喜欢给杖加上枯、曲、瘦、短、轻等形容词。可见,宋人爱写杖,正是其人生态度、审美心理的外化表现,他们使杖有了丰富的文化附着。
所以,宋人常可通过杖来获得一些人生感悟,或借助它去表达人生感悟。如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竹杖芒鞋与马的比较中,作者体会到不受宦事羁绊的轻松自由。
由此可见,宋人对杖及写杖的偏爱是在中国文化富有连贯性的演化中,随着整个封建社会的兴衰变化,随着文人心态、旨趣的变迁而逐渐形成的。
(取材于《新华文摘》2007年第10期,有删改)
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人之所以爱“杖”,是因为从“杖”身上引申出来的喻义给人以启示。
B.宋代文人对“杖”的含义的创新是在对前人否定的基础上完成的。
C.宋代文人喜爱选择山野自然植物做“杖”的材质是源于他们的审美情趣。
D.苏轼借笔下的“竹杖”“芒鞋”表达了自己不受宦事束缚后轻松、潇洒的心境。
下面各句诗词中最能反映文中所说的宋代文人的情怀的一项是( )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B.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结合文本,分析说明宋代文人喜爱写杖的原因。
【小题】B
【小题】B
【小题】因为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由积极入世转向一种脱俗、逍遥、闲适的情怀,而这种情怀与宋人赋予杖的寓意是吻合的(2分);杖的取材和外形特点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1分);宋人常可通过杖来获得一些人生感悟,或借助它去表达人生感悟(1分)。(4分)
【小题】(原文“到宋代,有的人继续申说杖的扶持作用,而另一些人则在魏晋唐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其含义”,所以“创新是在对前人否定的基础上完成的”不能成立)
【小题】(A、C、D二句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诗人积极入世的精神。)
【小题】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精神分裂症之谜
张田勘
精神分裂症是指一个人的精神活动与行为之间的不协调和不一致,也就是精神活动脱离现实状况。精神分裂症有很多类型,如紧张型、偏执型、抑郁型等,而每一种都会伴有思维、情感和意志活动的障碍,并且可能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危害。
遗传的原因是专业人员比较认可的。我国研究人员曾对过去11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54570名家族成员做过调查,患者家族中精神病患者比一般人群患病率高达6.2倍。家族性的基因传递是精神分裂症产生的重要内因之一。加拿大研究人员对一个家族的3代8个人患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发现,他们的第一号染色体与常人有较大差异。其他的研究也表明,第5、11、22和X性染色体异常与精神分裂症有关。北京安定医院研究人员对510例精神分裂症与240例正常人的对照研究也发现,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D4受体基因中的重复分布在患者与正常对照者明显不同,患者组两次重复的基因型显著少于正常人。这提示D4受体两次重复是一种让人免患精神分裂症的保护性因素。
精神分裂症与大脑脑室的扩大和大脑体积的减少有关,而大脑的颞页受到损伤是患病的重要原因。在单合子(单卵)双胞胎中,患精神病的双胞胎与未患病的双胞胎比较,患病者的大脑中都呈现有较大的脑室和较小的颞叶。而且即使不是双胞胎,患病者的大脑总是比未患病的同胞姊妹的脑室大。更有意味的是,即使未患病者(患病者的同胞兄弟姊妹)其脑室也比健康者的脑室要大。
精神分裂症与其他精神疾病一样,也是环境、社会、文化、遗传和多种生物医学因素共同造成的,但是具体到各种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发病诱因所起的作用比例是不一样的。严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性精神病等生物医学因素可能占70%左右,而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则占30%左右。相反,比较轻的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则是生物学因素占30%左右,而社会、环境因素可能占三分之二左右。
外界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产生也有重要作用。心理学的理论把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事件看成是应激源,而不良事件(不良应激源)对心理的刺激最大,因此常常引发一系列应激反应,如果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多次经受不良事件的应激,或者说接受的应激事件不多,但非常强烈,便会出现种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严重者就是精神分裂。
预防患精神分裂症,最基本的做法是要学会自我调适,只有善于自我调适或接受调适的人,才有可能做到精神健康或较少受到心理疾病的困扰。 (节选自《奥秘》)下列不属于精神分裂症患病因素的一项是 ( )
A.患者的第一号染色体与常人有较大差异。
B.患者的第5、11、22和X性染色体与常人不同。
C.患者的多巴胺D4受体两次重复分布高于正常人。
D.患者的大脑脑室较常人为大而颞叶较常人为小。
下列对有关原文意思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每一种精神分裂症都可能伴有思维、情感和意志活动的障碍,而且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危害。
B.我国研究人员曾对过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1198位家族成员做过调查,患者家族中精神病患者是一般人群患病率的6.2倍。
C.一个人只有在一定的时间内频繁经受不良事件的应激,或者说接受的应激事件不多但非常强烈才有可能患精神分裂症。
D.在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发病诱因中生物医学因素所起的作用大,比较轻的精神疾病则社会、环境因素起的作用大。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不良事件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应激源,而一些喜事乐事带给人的是喜悦幸福,则不能算作应激源。
B.精神分裂症是环境、社会、文化、遗传和多种生物医学因素共同造成的,所以要减少精神分裂症患病率要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努力。
C.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进步,我们将逐步揭开精神分裂症的面纱,最后一定能够达到彻底消灭精神分裂症。
D.家族性的基因传递是精神分裂症产生的罪魁祸首,一个人如果家族中没有致病基因,就可以远离该病的困扰了。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1】C(第2段末尾交代:D4受体两次重复是一种让人免患精神分裂症的保护性因素)
【小题2】D(A.项,错在“每一种精神分裂症都可能伴有思维、情感和意志活动的障碍”的表述,由第1段“每一种都会伴有思维、情感和意志活动的障碍”可知,不是“可能”,而是“一定”。B项,错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1198位家族成员做过调查”的表述,应为“11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A项,关系表述不对,这只是易患病的一种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
【小题3】B,这是从病发原因的合理推断(A项,错在“一些喜事乐事带给人的是喜悦幸福,则不能算作应激源”的表述,根据原文,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事件都被看成应激源。C项,“一定”的说法太绝对。D项,除了家族原因还有别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西湖胜迹与文化人格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丈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
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
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
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的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
考,在丈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
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下拆下,东奔西颠,
极偶然地调配到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艮
心所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
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
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
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地道、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
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位太
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份。
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
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这种自卫和__,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
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做了
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的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
霉味,却是完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
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结果,群体性的丈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
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
瓣、鹤羽.像书答一般,央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下列对作者举林和靖例子的用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赞扬中国知识分子远避官场和市嚣的大彻大悟。
B.赞扬中国知识分子在不公平的现实社会中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安贫乐道的机智。
C.批评那些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的知识分子。
D.批评那些自卫和__,具有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却在民族文化的高坡前把才华埋
没掉的知识分子。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第二段中“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其中的“更大的意义”是指文化人格。
B.白堤和苏堤之所以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是因为它们的建造不是为了风雅和文
化上的目的,而是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
C.林和靖的隐居孤山,使得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
体上的不道德。
D.与统领一代民族精神的意义相比,建造白堤与苏堤的意义就小得多了。
E.用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掩盖志向泯灭,必然会使民族精神颓废,妨害文明的突进。
F.文章借用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赞颂自居易、苏东坡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
第2段中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
针对文中所说的“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的状况,你开出疗救的药方是什么?
【小题】C(3分)
【小题】C F
【小题】认为白居易、苏东坡没有完全实现自己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主体精神和理性思考。
【小题】从“把志向实现于社会,积极投身于社会变革,不逃避现实,健全文化人格,方面谈。
【小题】略
【小题】6分。选对1个得3分,答案超过两个计O分。c林和靖是个例子,他只是“把隐士真正做地道、做漂亮了”,“使得”以下的话是就“群体”而言,非指林和靖个人。F文章说白居易、苏东坡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是有前提条件的——“在文化品位上”,文章也没有表达他们是“中国知识分予的楷模”的意思。
【小题】据文章第二段分析回答
【小题】有明确的观点,2分,有比较具体的做法(“药方”),3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
叶廷芳
我们的木构建筑——这里指达到辉煌程度的木构建筑——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从形式到风格都只是单一的发展,没有发生过质的变化,可谓“两千年一贯制”。而欧洲人的石构建筑,仅自古希腊罗马起,其风格上的更新换代至少在一打以上。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之一,恐怕是我们习惯于承袭思维,总爱向前人看齐:以前人的水平为
坐标,一味以前人的成就为荣耀,为自满。而欧洲人不管前人有多大成就,都不满足,敢于向前人挑战,设法超越他们。两种不同的文化心态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一个着重在前人基础上渐进发展,少有革新;一个则不断推陈出新,向前跨越。
建筑作为艺术的一门和审美的载体,它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因为人的审美意识是不断
变迁的,而且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从19世纪下丰叶起,从世界范围看,由于新的建筑学理论和新的建筑材料的诞生,建筑开始了一场崭新的革命。中国的木构建筑作为农耕
时代的产物,也已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面临着蜕变。近代西方思潮作为强势文化迅猛地涌
入我国,这意味着客观形势已不允许中国建筑从自己的娘胎里孕育出自己民族的建筑新胚
胎,我们一边招架,一边接受;来不及细嚼,难免囫囵吞枣。整个20世纪我们在总体上就未能跳出西方建筑的大窠臼,既没有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建筑新胚胎,也没有在世界新思潮中取得令人瞩目的地位。到世纪末一看缺少自己的东西,没有进行必要的反思,马上又求助于老祖宗,把前人留下的那些遗产,即把“大屋顶”风格当作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建筑美学法则和艺术模式,到处用钢筋水泥搞复古。传统是必须继承的,怎么能割断历史的延续性呢?但是我们的祖先在当时物质条件很简单、相关的理论很缺乏的条件下,在艺术和建筑领域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我们今天在更优越的条件下,还只知去重复它们,那确实是太“没有出息”了!任何民族只有重视今天的创造才有利于推动历史的发展。
另外,罗马人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就有了《十建筑书》,不仅对当时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作了详尽的记载,而且作了理论提升,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较完备的建筑理论著作。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四书》等对欧洲建筑理论作了认真而详尽的梳理和阐发,对尔后的欧美建筑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相比之下,作为木构建筑水平最高、经验最丰富的国家,我们在这方面的建树就要逊色得多。直到汉代我们才有了一部《考工记》,还属于政策、法规一类。之后过了上千年,到五代至北宋才有了一部《木经》,之后元代的《经世大典》《梓人遗制》,又多半失传。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都只着重在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记述,理论升华和探索仍较缺乏。
(节选自2006年6月9日《光明日报》)
下列对作者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习惯于承袭思维,习惯于向前人看齐,而不习惯于超越前人。
B. 20世纪我们的建筑由于客观形势的制约,在总体上未能跳出西方建筑的大窠臼。
C.建筑理论总结和理论建设的滞后性,制约着我们建筑的发展.
D.创造意识淡薄,鲜见图变求新的极具影响力的建筑作品,这需要我们认真深刻反省。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屋顶”风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美学法则和艺术模式。
B.中国的木构建筑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C.“继承传统”其实是对前人的形式和风格的模仿和重复。
D.作为我们的民族遗产,扎扎实实地搞好木构建筑是无可厚非的。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建筑文化心态上,我们中国人总习惯于模仿前人,而不善于探讨未知。
B.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等仍是我国建筑遗产的精华。
C.我们的相当多的建筑师都在试图摆脱“工匠心态”的束缚,力图在建筑理论方面有所建树。
D.热衷于“重修圆明园”的呼声,其实就是承袭思维的一种极端表现。
【小题】B
【小题】A
【小题】C
【小题】B(文不对题。B项谈的是中国目前建筑的形状,而不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
【小题】A(B项“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错;C项“继承传统”不仅仅是“模仿和重复”;D项文中无此意)
【小题】C(根据文意推断不出有人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流行歌曲的遗憾
流行歌曲自身有没有素质取代诗歌成为人们各种情愫的寄托与表现?它能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技巧使流行歌曲得到普遍的认可?在这一点上,流行歌曲往往有着太多的遗憾。
像《弯弯的月亮》,前面唱的是遥远的夜空,弯月,小桥,小船,阿娇,歌谣,歌声随风飘,飘到我的脸上……到此为止,和曲调相应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而“童年的阿娇”让人油然而生的是怀旧情愫。可当听众几乎把自己一腔思乡怀旧和曲调共舞时,歌词突然来了一个义正辞严的现代化批判:“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前面调动起来的那点伤情怀旧,便被置于很尴尬的境地,是继续伤情怀旧下去,还是收起运淡淡的悲伤和歌词一起去为乡村没有现代化而义愤填膺呢?
再比如《涛声依旧》,歌词里用了不少古典诗歌的动词技巧,像渔火“温暖”双眼,钟声“敲打”无眠,就是把动词两边的名词距离拉大,使动词的意思多几个拐弯。还用了一些古典诗词的名词意象,主要是《枫桥夜泊》里的渔火、枫桥、钟声、客船,使歌词有了一些悠远典雅的意境,也有了一点历史感。特别是有两句写得确实不错:“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过去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可是,偏偏有两句反复唱的歌词却一下子显出了笨拙做作,那就是“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年的夜晚”。前句像匆匆把古人的衣服活剥下来,钮扣都来不及扣就草草上阵,后句像耐不住性子干脆直话直说,油彩都来不及擦就草草下场,本来的流畅一下子闹了个肠梗阻,本来的机智好像江郎才尽。
流行的不一定就永垂不朽。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根子是内功,不是花拳绣腿。如果只是“宝贝对不起,不是不爱你”,“要不是有情郎和我分开,我的眼泪不会掉下来”,就会像老让一个人吃甜点最终也会腻一样,因为心灵世界并不是只为“甜心”而存在。歌词里要是总出现“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我拿青春赌明天”这类说通不通、似懂不懂的词而没有更含蓄自然的文字,传唱的人再多也只是一笔糊涂账,充其量是歌曲的附庸而不像宋词最终由附庸到蔚为大观。
下列对文中“遗憾”的理解,全面准确的一项是( )
A.指流行歌曲的情感不能一以贯之,中间存在着脱节和跳跃的毛病。
B.指歌词本身笨拙做作,故弄玄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创作倾向。
C.指歌曲文字玩花拳绣腿,缺少风骨,往往语句不通顺、表意不清晰。
D.指流行歌曲本身的素质、文化品位和艺术技巧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流行歌曲的遗憾”这一论题,结合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B.通过分析《弯弯的月亮》的歌词,指出其主旨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性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给人们的理解带来了麻烦:处境尴尬。
C.《涛声依旧》讲求艺术技巧,特别是化用《枫桥夜泊》中的意象,让歌词显得典雅而意蕴丰富,但仍有笨拙做作的瑕疵。
D.“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作者用比喻的说法表明了产生“遗憾”的根本原因就是文字功夫不到家,歌词本身往往是病句。
文章认为,“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过去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这两句写得确实不错,请结合文意,说说作者这样认为的理由。
【小题】(2分)D
【小题】(2分)C
【小题】(5分)①借用“旧船票”“客船”的名词意象,使歌词有了一些悠远典雅的意境,也有了一点历史感:一直珍藏的那份感情仿佛一张旧船票,拿出这张旧船票却一直犹豫徘徊,不知是否能越过这时间的间隔重温往日的情怀。(3分,意象2分,分析1分)②借助动词“重复”将“过去的故事”的含义拓展,既是对往日爱情的追忆,也是人皆有之的怀旧情感的流露。(2分,动词1分,分析1分。如分析“登上”合理亦可)。(从动词、意象两个角度切人,分析符合文意即可)。
【小题】(2分)D(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说,D项符合要求,其它三项都不全面)
【小题】(2分)C(A项,“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实际”错;B项,“主旨是多元的”错;D项,“遗憾”的根本原因分析不正确)
【小题】(5分)① (3分,意象2分,分析1分)②借 (2分,动词1分,分析1分。如分析“登上”合理亦可)。(从动词、意象两个角度切人,分析符合文意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游民、游民文化及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客观存在的。最早的通俗文艺作品是江湖艺人们创作的,所以在早期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便带有抹不掉的游民生活的痕迹,并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游民对生活和历史的理解。我们从中还可以发现,文学作品尤其是通俗文学作品,由于其受众众多,在社会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巨大。它们不仅促成了游民的社会化和组织化(如明末清初,游民组织的出现),而且成为社会游民化的桥梁(游民的思想意识通过通俗文艺影响到其他阶层)。特别是走投无路的人们在铤而走险之时,这些具有游民意识的通俗文学作品便给了他们以鼓舞和力量,甚至成为指导他们战斗生涯的百科全书。
唐以前的朝代实行兵农合一、全农皆兵的制度,人人都是兵,农闲时,每人都要参加军事训练。唐代实行府兵制,可以说是“全兵皆农”,大部分农民都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宋代和宋代以后,整个社会风气是崇文抑武的,普通的老百姓只能从反映游民冒险生活的文学作品中吸取武装斗争和__的经验。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下层社会的人们在武装__统治阶级的斗争中的戏剧化或小说化的倾向。这种情形甚至波及许许多多有群众参加的社会运动中去。如天地会组织模仿《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说唐》等小说作品,义和团的斗争生活模仿通俗戏曲。正像张鸣在《戏曲文化视野中的义和团的意识走向》一文中所说:
“也许没有任何一场农__动能像义和团那样,在其自身的活动中存在着如此明显又随处可见的戏曲映象。我们在义和团的仪式活动、舆论宣传、行为举止、言语服饰中,不时地可以发现戏曲行当、念白、表演做派的影子。”
清末民初,土匪遍地,几乎所有的杆子都打着《水浒传》所树立的“替天行道”的旗号。英国汉学家贝思飞在考察了民国时期的土匪活动资料之后指出:“(《水浒传》中)描绘了一系列暴力事件,由豪饮的场面和插科打诨作点缀,但是重点在于罗宾汉式的英雄生活,打富济贫,在‘替天行道’的旗帜下聚义。正如对世代土匪首领所提供的激励,小说继续把年轻人的梦想引向现实。”
土匪们根据《水浒传》所提供的标准选取领袖、组织战斗、安排生活,乃至对待弟兄等。不仅缺少文化教养的游民、农民如此,连南明弘光小朝廷为抵抗满洲铁骑南下侵略,在长江边装模作样地举行誓师大典时,也未能免俗,作为兵部尚书的阮大铖参加典礼时所穿的服装就是戏曲里的行头,成为当时的笑柄。真是如我们平时所说的:在中国,戏往往不像生活,而生活有时候却很像戏。
(选自王学泰《游民问题与社会的游民化》,有改动)
下列对“在中国,戏往往不像生活,而生活却有时很像戏”这句话含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戏曲的程式化、脸谱化的表演和现实生活之间有较大差距。
B.中国戏曲常见的“大团圆”结局其实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C.讽刺了中国有时会出现一些戏剧化的荒诞、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D.通俗文艺作品影响着社会生活,是社会的游民化的桥梁。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社会游民化”的是 ( )
A.在通俗文学作品的影响下,明末清初,一些游民组织起来__暴政。
B.在《水浒传》的影响下,清末民初的土匪都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
C.义和团的仪式、宣传、言行、服饰等方面都明显受到通俗戏曲的影响。
D.阮大铖身为兵部尚书,参加誓师大典时所穿的服装就是戏曲里的行头。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正如社会生活对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一样,文学作品对社会生活也有巨大作用。
B.文学史上最早期的通俗小说是由江湖艺人创作的,因此都明显带有游民生活的痕迹。
C.唐以前的朝代全农皆兵,唐代全兵皆农,正是这种制度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游民化。
D.《水浒传》里的好汉行侠仗义、劫贫济富,他们跟英国的侠盗罗宾汉有相似之处。
【小题】B
【小题】A
【小题】C
【小题】B(是对现实生活理想化的反映)
【小题】A(“社会游民化”指其他社会阶层受到游民思想意识的影响,A项说明游民本身的组织化。)
【小题】C(系无中生有,文中没有依据。)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