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人与宇宙谁选择了谁

高 洪

多数自然科学家认为,是宇宙“选择”了人类。因为现代天体物理学以及生物进化论已经勾勒出这样一幅宇宙演化的过程图景:先是宇宙(天体)的起源,然后是地球的起源,再有生命的起源,最后是人类的起源,这“四大起源”构成了整个自然界的演化。

但是,人类真是“必然”地产生于宇宙的吗?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大爆炸”理论模型只是等待验证的假说,他们还认为,恒星的产生到行星(包括地球)的出现,几乎每一步演化都充满了偶然。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人类选择了宇宙。所谓人择原理,又称“人类中心原理”,或“人的字宙原理”,这个原理的要义在于,宇宙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现在有我们这样的人类存在,它不可能是另外的其他样子,因为另外的环境不会有人的出现和存在,也就不可能有对宇宙的研究和认识。所以,现在的这个宇宙是人类认识的结果,故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类“选择”了这个宇宙。

美国著名科学家惠勒还从量子力学观点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参与者的宇宙”概念。他认为宇宙自大爆炸开始,膨胀尺度不断变大,在这进程中产生了观察者及观察仪器,这种观察反过来又会对宇宙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参与者的宇宙”向人们提供了有关人与宇宙的统一的自然观念,说明人是宇宙的人,他以自己的方式来描述宇宙人的宇宙,它以人类活动的结果和对象的面貌出现。正如科学家们所说,宇宙通过人类最终获得了自我认识。

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人的“宇宙和谐”论,实际上是对二者的融合。这一理论认为,宇宙和谐是产生人类的原因,人和宇宙是一个互为依存的整体。人依赖于宇宙,而宇宙也依赖于人。人的存在是宇宙状态的结果(宇宙择人),也是宇宙所以有如此状态的原因(人择宇宙)。宇宙给地球一个大环境,地球给人类各种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而人的生存又改变着自然环境,人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

近几年来探索世界复杂性的混沌学的出现,使人类长期争论不休的“是宇宙选择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了宇宙”的问题发生了转义。混沌理论认为,宇宙中普遍存在着混沌现象,即偶然的、随机的、不确定的因素作用下非常复杂和模糊的现象。或许是宇宙在混沌的历史中偶然地“选择”了我们,而我们在宇宙的混沌的现实中还没有能认清它的真实面貌。所以,在混沌理论看来,是“宇宙选择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了宇宙”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人类自然观的问题。

(选自《百科知识》)

下列对“人类选择了宇宙”这一观点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

A.“人类选择了宇宙”是与“宇宙选择了人类完全针锋相对的观点。

B.“人类选择了宇宙”这一观点又称“人类中心原理”或“人的宇宙原理”。

C.“人类选择了宇宙”这一观点认为,现存宇宙的样子只是人类对现有观测结果的描述。

D.“人类选择了宇宙”这一观点认为由于有了人的出现和存在,才有了宇宙的诞生和存

在。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美国科学家惠勒依据量子力学原理提出的“参与者的宇宙”的观点,是对“人的宇宙原理”这一观点的修正。

B.惠勒认为在宇宙产生某段进程当中,有了人类这一观察者的产生,而人类对宇宙的观察又会对宇宙产生重要影响。

C.“参与者的宇宙”这一观点有助于将“人与宇宙谁选择了谁”这一争论统一起来。

D.有的 学者认为,中国人的“宇宙和谐论”可以将“宇宙择人”和“人择宇宙”这二个对立的观点统一起来。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择宇宙”和“宇宙择人”这二种观点,是人类在一定认识阶段上的产物。

B.“人择宇宙”和“宇宙择人”这二种观点,都具有各自的道理,也分别有其局限性。

C.“宇宙和谐论”为“人择宇宙”和“宇宙择人”这一争论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是中国人对宇宙学的一个贡献。

D.近年诞生的混沌学,使人类长期争论不休的“是宇宙选择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了宇宙”的问题更加复杂化,更令人莫衷一是。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解析:

【小题1】D(错在“由于有了人的出现和存在,才有了宇宙的诞生和存在”,原文所说“现在的这个宇宙是人类认识的结果”,意为“现在这个宇宙的样子,反映了人类现在对宇宙所达到的认识程度”)

【小题2】A(错在“是对“人的宇宙原理”这一观点的修正”的表述,(应为“是对“人的宇宙原理”这一观点的发展完善”)

【小题3】D(错在“使人类长期争论不休的‘是宇宙选择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了宇宙’的问题更加复杂化了,更令人莫衷一是”的表述,原文只是说“发生了转义”,亦即有了另外的解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猛犸象灭绝之谜新解

据报道,科学家通过对史前动物粪便真菌化石进行研究,找到了猛犸象以及其他重量超过1吨的大型史前动物灭绝的最新证据。科学家表示,长毛猛犸象和其他大型野兽早已面临生存危机,远早于人类制造出长矛等捕猎工具的时间。

猛犸象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与现代象不同,它们并非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而是广泛分布在北方严寒地带。但是,猛犸象生活到距今约10000年的时候突然神秘地灭绝了。为了揭开猛犸象灭绝之谜,专家们研究找出了许多的原因。有科学家认为,由于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草场植物减少了,使猛犸象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另外猛犸象生长速度缓慢,也是其灭绝的原因之一。

美国科研小组最新研究发现,猛犸象等史前动物开始锐减的时间,要大大早于人类制造出长矛的时间,要整整早了2000年。这些动物,包括猛犸象,乳齿象和黑熊大小的海獭。若该研究确切无误的话,就能够推翻人类捕杀导致猛犸象灭绝的观点。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博士生杰奎林·吉尔表示,“有些人觉得人类在短短几百年之间将猛犸象等史前动物斩尽杀绝,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对于大型动物的大屠杀应该不太可能。”杰奎林·吉尔是该科研小组的负责人。

考古证据显示,大约在13000年前,人类制造出比较先进的武器。北美的克洛维斯人在矛尖上刻出深深的沟槽,这样的武器造成的伤口会不断流血。而克洛维斯文明的崛起在时间上正好与猛犸象和其他移动缓慢的巨兽的灭绝相一致,这让许多研究者猜测,这些动物是死在猎人的矛尖之下。

然而,通过精确定位长毛猛犸象和超过30种其他大型哺乳动物的减少和灭绝的时间,吉尔的小组排除了这种可能性。当冰盖从北美大陆上消退时,这些动物统治了整片大陆,其中甚至包括越野车大小的巨型树獭。为了从时间上定位这些动物走向灭绝的过程,科学家检测了印第安那一片湖泊中的沉积物。最深处的沉积物来自最遥远的过去,而表层的沉积物来自较近的时代。科学家测量了沉积物中一种真菌的含量,而这种真菌通常只存在于大型食草哺乳动物的粪便中。科学家认为,当地发现了大量的这种真菌,这意味着当地史前曾有大量的大型食草哺乳动物分布,包括猛犸象。沉积物中还含有古花粉和炭尘,它们可以提供当时主要植物类型和野火频率的信息。

正如科研人员在《科学》杂志上提到的,大型哺乳动物的粪便量在大约14800年前就开始下降,远远早于人类制造出比较先进的长矛。这说明在人类用长矛捕猎之前,大型哺乳动物已经开始灭绝。在之后的一千年里,这些动物几乎完全消失了。

另外一个理论推测大型动物在13000年前的一次小行星撞击中灭绝,然而最新的研究也否定了这种可能性。利用改进了的狩猎技术,早期人类似乎扮演了终结者的角色,使长毛猛犸和其他九种超过一吨的哺乳动物彻底从地球上消失。

这项研究第一次揭示了物种灾难性减少过程中的环境效应。从沉积物中还原的花粉和木炭提供的信息显示,在那个时期,山林大火发生频繁因而植物种类多样性急剧变化,这也造成了哺乳动物赖以生存的富有营养而易于消化的树木和灌木无法重新长出。

杰克·威廉姆斯说,“这是我们第一次成功地将一次重要的生态事件(大型动物的消失)与环境后果的证据联系起来。”杰克·威廉姆斯是这项研究的作者之一。

(摘自2009年11月25日新华网,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开头一句中加点的“最新证据”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草场植物减少了,使猛犸象得不到足够的食物。

B.大约在13000年前,人类制造出比较先进的武器。北美的克洛维斯人在矛尖上刻出深深的沟槽,这样的武器造成的伤口会不断流血。

C.克洛维斯文明的崛起在时间上正好与猛犸象和其他移动缓慢的巨兽的灭绝相一致。

D.从沉积物中还原的花粉和木炭提供的信息显示,在那个时期,山林大火发生频繁因而植物种类多样性急剧变化

下列对“这项研究第一次揭示了物种灾难性减少过程中的环境效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项研究是指科学家通过对史前动物粪便真菌化石及沉积物中古花粉和炭尘进行的研究。

B.这项研究找到了猛犸象以及其他重量超过1吨的大型史前动物灭绝的最新证据。

C.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因刀耕火种频繁造成山林大火,造成了物种灾难性减少。

D.这项研究首次发现了因为当时山林大火频发,猛犸象等动物所赖以生存的树木和灌木消失而导致了它们的灭绝。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猛犸象是世界上最大的象,它们并非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而是广泛分布在北方严寒地带。

B.美国科研小组最新研究发现,猛犸象等史前动物开始锐减的时间,比人类制造出长矛的时间早了2000多年。

C.科学家检测了印第安那一片湖泊中的沉积物。测量了沉积物中通常只存在于大型食草哺乳动物的粪便中的一种真菌的含量,推测出当地史前曾有大量的大型食草哺乳动物分布,包括猛犸象。

D.由于早期人类利用改进了狩猎技术,大量捕猎,使长毛猛犸象和其他大型哺乳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少,最终彻底从地球上消失。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解析:

【小题1】D(注意“最新证据”表述的对象)

【小题2】C(“因刀耕火种频繁造成山林大火”属于无中生有)

【小题3】C(A猛犸象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B“早了2000多年”错误。D“大量捕猎,使长毛猛犸象和其他大型哺乳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少”因果关系倒置。)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下题

(1)郑和于明朝初期(1405—1433)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的创举,近百年来中外学者曾对其作过深入的研究,其中2002年的一项“成果”最为新奇。

(2)当年,英国的一位曾担任过潜艇指挥员的业余历史学家加文·孟席斯声称,他在撰写一本有关“1421年对全球的重大意义”的书籍时,得见一幅日期注为1459年的投影图,上面绘有非洲南部和好望角。但是迄今所知,好望角要到1497年才被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发现”并纳入航海路线。他说,该图中还有几段以中世纪腓尼基语书写的有关1420至1421年绕好望角到佛得角群岛的航海笔记和一艘中国大帆船的图画,所以判定郑和的船队曾环绕地球航行并发现美洲新大陆。为了证明这一成果,除了上述举证外,他又以天文导航知识发现郑和是借助夜空中的第二亮星老人星绘出航行路线,其船队甚至一度驶近南极。预先定出郑和船队的航行范围后,孟席斯凭此寻找考古证据,并根据他对风和潮水的认识,相信于1421年在加勒比海沉没的是9艘中国古代大船。他指出,若干深海照片显示,沉船压仓物的形状和大小,与最近在菲律宾打捞到的中国宝船内的相同;但他拒绝透露沉船的方位,因为他相信船上仍有珠宝,怕人们前去打捞,妨碍研究工作。

(3)不过,孟席斯的理论总给人“虚拟”的印象。至少,“投影图”未经专家查考验证;其次,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主要活跃在纪元前,到公元前8世纪后,腓尼基逐渐式微,到中世纪,腓尼基语早已成为“死文字”。

(4)当然,孟席斯的理论也很难撼动与郑和随行的马欢写的《瀛崖胜览》、费信写的《星槎胜览》、巩珍写的《西洋番国志》以及载于明代茅元仪编辑的《武备志》中的《郑和航海图》的权威性。此图在前三书的基础上绘示了郑和出使西洋各国的航程及经历的地名方位,后经百余年诸多专家研究考订,已将其中主要地名及诸地情形大致搞清楚。

文章第(2)段中“1421年对全球的重大意义”,这里的“重大意义”指什么?

填空:文章第(2)段中,孟席斯从事研究借助了 等依据,最终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每条不超过8个字)

第(1)段中称孟席斯的成果最为“新奇”,其实不止是“成果”,孟席斯的研究过程也充满了“新奇”。从全文看,孟席斯在科学论证上的“新奇”之处有哪些?请分条概括。

对全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曾经的潜艇指挥员,孟席斯在科学研究中或多或少地带有过去的工作

习惯、工作经验。

B.最近在菲律宾打捞出水的载有珠宝的沉船是中国的古船,这一论断已基本

上被学术界认可。

C.《郑和航海图》出于与郑和同时代的人之手并载入《武备志》,因此它的权

威性是不中容置疑的。

D.几部由郑和下西洋的随员撰写的中文史籍基本勾勒出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轮

廊,是可信的史料。

【小题】郑和的船队曾环绕地球航行并发现美洲新大陆。(3分)

【小题】①投影图;②天文导航知识;③考古证据(或“菲律宾的中国宝船”);④对风和潮水的认识。(每点1分)

【小题】①敢于把未经专家查考验证的投影图当作自己理论的论据;②敢于把用早已消亡的文字记述后来发生的史实当作论据;③敢于先下结论(定出郑和船队的航行范围)后找论据(考古证据);④敢于把未出水的沉船当作论据。(每点1分)

【小题】C


解析:

【小题】见文章第二段第六行(3分)

【小题】略

【小题】根据第二段分析概括回答

【小题】C(“强加因果”之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国际两种“治水”模式的反思

①基础设施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农田水利设施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户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相关历史表明,过去几十年,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是普遍失败的,因此,国际机构和各国政府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管理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其中最受人瞩目的是“世界银行共识”和“东亚模式”。

②世界银行指出私有化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公共品供给困境的有效方式,市场化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而公共资源(比如水资源)可以被视为一种可竞争、可排他、可转让的特殊商品,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市场就可以让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摆脱目前面临的公共服务效率低下的困境。

③在小型基础设施的管理上,世界银行力推“社区共管”模式,他们认为,这一强调社区参与和同伴监督的管理方式会带来决策过程的透明化、责任化和公平化,并可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对公共服务进行更有效地分配,以此带来更高利用效率,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④世界银行的思想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推广,很多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共识”的指导下进行了各种基础设施的市场化和私有化改革。但是十几年的探索之后,人们却发现“世界银行共识”并没有为这些国家带来光明的前景,反而增添了许多新的困难,质疑之声因之四起,学者们对世界银行模式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和猛烈地批判。

⑤以“世界银行共识”在墨西哥的推行为例,学者们指出,这一改革没有改善墨西哥原先公共服务的低效率,反而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如:社会力量无力承担高额的建设和管理费用,国家资金的撤出加速了资金链的断裂,使得基础设施建设停滞不前;基础设施的私.营化加大了人们获得公共服务的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了更大的贫富差距;私营业者对公共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不顾发展的可持续性。

⑥很多学者认为“世界银行共识”仅仅看到了公共资源的经济性,忽略了很多深层次的因素:如世界各地的地域特征、社会文化各不相同,因此私有化难以在世界各地推广;发展中国家缺乏相应的市场和法律制度,很难保证市场化的公平和效率;在某些地区,产权难以界定;等等。

⑦在此基础上,学者们指出,财政力量的退出只会恶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国家投资为主、社会资本参与为辅的方式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日本和韩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彻底颠覆了“世界银行共识”。

⑧以韩国为例,该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改革是“新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村运动的推行而不断深化。在投资上,韩国建立了以国家财政为主、受益农户投资为辅的管理体系,从资金上保证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根据各地特殊的地域特征,积极动员当地农村社会资源,建立“自下而上”的动员机制,充分体现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政府提供多种优惠政策与奖励措施,根据各个村庄的表现,政府实行奖勤罚懒的机制,以官办型民间组织为管理主体,根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规模的大小,由不同的官办型民间组织负责管理。这些措施都保证了韩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造的成功。

(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下列有关“世界银行共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世界银行共识”是当前最受人瞩目的两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管理方式之一。

B.“私有化”和“市场化”是世界银行为解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存在问题开出的两大药方。

C.水资源是一种可竞争、可排他、可转让的特殊商品,市场化能够优化水利资源的配置,解决发展中国家水资源供给的困境。

D.世界银行想借推行“社区共管”模式,对公共服务进行更有效的分配,以解决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下列不属于“世界银行共识”实施中所面临的困境的一项是 ( )

A.私有化之后社会力量无力承担高额的建设和管理费用,国家资金的撤出加速了资金链的断裂。

D.私营化加大了人们获得公共服务的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不顾发展的可持续性,对公共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

C.不仅没有给改革的国家带来光明的前景,反而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停滞不前,造成了更大的贫富差距。

D.仅仅看到了公共资源的经济性,忽略了世界各地的地域特征、社会文化各不相同等很多深层次的因素。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东亚模式”的核心是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资本参与(受益农户投资)为辅。

B.“东亚模式”的成功取决于资金上的有效保证和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调动。

C.在基础设施改革中,政府不能缺位,更不能把私有化作为“甩包袱”的手段。

D.东亚模式的成功,颠覆了“世界银行共识”,宣告私有化在任何国家都难以推行。

【小题】C

【小题】D

【小题】D


解析:

【小题】(“私有化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公共品供给困境的有效方式”)

【小题】(D项不是“实施中所面临的困境”,而是出现“困境”的原因。)

【小题】(参看第6段)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题

①比较文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古罗马人强调摹仿古希腊人,罗马重要的作家维吉尔、奥维德等人的作品大都是对于希腊文学的摹仿,因此在古罗马文论家贺拉斯、麦克罗皮斯的论著中,都主张将维吉尔、奥维德等人的作品与希腊原作加以比较,揭示其摹仿之处和从属关系。这里已经包含着比较文学的萌芽。

②比较文学旨在对于跨国家、跨地区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学现象进行对比或类比研究,从其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复杂关系中界定出各自的特点,寻求共同发展的途径。在比较文学中影响较大的两个派别是注重影响研究(交叉研究)的法国学派和注重平行研究的美国学派。

③法国学派的研究方法比较严谨,同时也比较拘泥,它往往将研究范围限于同一文化系统之内,而且限于存在直接接触和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学现象,它在研究方法上崇尚实证和考据,带有较强的实证主义倾向。法国学者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的这一段话可以昭示其宗旨:“比较文学是国际间的文学关系史,比较文学家跨越语言或民族的界限,注视着两国或几国文学之间主题、书籍、情感的异同。”这就开启了影响研究的方法论。法国学派有时陷于对比较对象之间事实联系的烦琐考证,而忽视对于文学现象的美学分析,特别是囿于欧洲文化系统的狭小范围内讨论问题。并且将法国视为欧洲文学的中心和辐射源,存在着欧洲中心论的倾向,因此存在着局限性。

④美国学派就是在否定法国学派上述局限性的基础上,在二次大战以后异军突起的,它主张对于文学进行跨文化和跨学科研究,特别是注重对于无实际接触、无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的研究。如果说法国学派是以比较对象之间的实际联系为研究的出发点的话,那么美国学派则以比较对象所包含的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正像奥尔德里奇所说,该学派注意的是“两部没有必然关联的作品之间在风格、结构、语气或观念上所发表的类同现象”。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寻找比较对象之间的共同之处,而且也寻找它们的不同之处。值得重视的是,这一学派打破了法国学派的欧洲中心论,力图勾画出一幅世界文学发展的总体图景,特别是有人开始认识到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认为只有把欧美文学与中国文学结合起来加以理解和思考时,才能真正解决重大的理论问题。这无疑代表了比较文学的一种积极的方向。

阅读全文,分条陈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比较文学”的特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比较文学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学现象进行对比或类比研究。

B. 比较文学是国际间的文学关系史,比较文学家注视各国之间文学的异同。

C. 比较文学是两部没有必然关联的作品在风格等方面表现的类同现象。

D. 比较文学是跨越语言和民族界限,忽视对于文学现象的美学分析。

请简要概括美国学派研究的特点。(不超过100字)

【小题】(2分)B 

【小题】(3分)主张对文学进行跨文化和跨学科研究,注重对无实际接触、无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的研究;以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不仅寻找比较对象之间的共同之处,而且也寻找它们的不同之处;力图勾画出一幅世界文学发展的总体图景。

【小题】(3分)B


解析:

【小题】(2分)B  (A. 无“跨国家、跨地区”的定语,则不是“比较文学”。C. 美国学派的研究对象。D. “忽视对于文学现象的美学分析”不是比较文学的特点,它是法国学派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

【小题】无

【小题】(3分)B  (A.“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蹈覆辙”的推断无根据。C.D两项在文中没有依据)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选自2009年8月28日《人民日报》)

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 “此时无声胜有声”。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窘。

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

【小题1】D(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

【小题2】C(“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不妥,“寻言”应该是“能够写出好诗”的必要条件,可改为“只有善于‘寻言’才能写出好诗”。)

【小题3】A(“文理能通、修饰能工”不是写诗的最高境界。)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设立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年公布了世界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昆曲入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过程,同样付出了时间的代价。三十年前(1972年)形成了最早的世界遗产公约,当时主要指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简称物质遗产或有形遗产。

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的侵蚀,当经济迅猛发展到每个地域后,相应而来的是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人类文化不同的精神存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存在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开始把口传的民间文化遗产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日程上来。《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规定指出:“列入《名录》的必须是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

围绕着口头文化传承下来的习俗生活,我们能列举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陕北春节习俗中的民间艺术,如古老的社火、民间剪纸、民间秧歌、皮影戏、面花等等,还有南方的傩戏,苗族刺绣,藏族的口传史诗《格萨尔》,蒙古长调,都蕴含着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鲜活野性的生命风采。

口头文化传承是一个充满人性活力、有着独特思维的传统,是一个具有真正文化时空含量的传统。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间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活态的非物质文化,一旦消失,是不可再生的。我们不仅要提倡生态环保,同时也应大力提倡文化环保。中国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在民间,许多古老文化原型在不同时代通过积淀形成了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我们应当去打破地下考古和地上活态文化、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之间的隔阂,打通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深层关联。

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民族独特的传统杰出工艺及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等文化表

现形式。

B.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民间有着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形

态的血脉相连。

C.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遗产、活态文化、

民间文化。

D.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蕴含着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鲜活野性的生命风采的各

种形式的文化遗产。

对文中划横线一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处于弱势边缘文化的民族,如果不设法保护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就会

被强势文化侵蚀,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

B.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像有形遗产那样蕴含一个民族古老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基因,充满

鲜活野性的生命风采。

C.许多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突出代表了该民族的文化认同,表达了该民族独特的

思维传统,所以是该民族的基本标志。

D.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实际上就是对民族独特的精神存在的重视,是民族

发展进步的前提。

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得到全世界关注的原因,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得全球一致的认识,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

B.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文化之根,也是一种无法再生的文化资源。

C.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人类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

D.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迅速消亡流变,影响了人类文化的多元存在和持续发展。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

【小题1】D“各种形式的文化遗产”包含“物质文化”。

【小题2】B(不是对划线句子内容的理解)

【小题3】D(A、B的答案答非所问;C回答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急剧消亡和流变的原因;而根据第一、第二段的内容,应该选择D)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位,是由于中国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在政治、经济、道德、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以父家长制的家族为本位,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是通过家庭来实行的,家族的安定是国家安定的基础,又因为在一定意义上国家就是扩大了的家族。家齐才能国治。因此,维护家庭的稳定和谐就成为最为重要的伦理目标和宗旨。而孝作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精神基础,对于维系家庭的延续和团结起了很大作用。从纵的方面,孝可以使家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继志述事、光耀父母与家族。从横的方面,几世同堂的大家族,复杂的人伦关系,也需要一定的伦理规范加以调节,而孝以其敬顺与服从的伦理精神维护了家族内部的和睦团结,这对于维护以分散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社会的安定和等级秩序是十分重要的,故重孝。可以说孝是宗法制的家族本位的产物和家族伦理的核心。

西方文化发源于爱琴海地区。这里的初民由于受生存环境的限制(希腊半岛多山,夏季气候干旱,不适宜于农业生产),很早就致力于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人们聚集在一些城邦中生活,经常流动和迁移。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原因,使得西方社会脱离氏族社会的影响比较彻底,没有形成中国那样的宗法制度,思想上也没染上家族主义的色彩。西方的家族组织也比较简单,一般都是以夫妇为中心的核心家族,子女婚后便离开父母另立,家庭成员各有自己的财产,因此,西方的家庭要比中国的家庭松散得多,家庭对个人没有多大的约束力。由于这些原因,西方人一般不是以家庭的名义而是以个人身份参与社会活动,他们的伦理与文化观念是以个人为本位的,这种文化传统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西方文化发端于yóu tài jiāo 和jī dū jiāo ,在jī dū jiāo 中就有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从哲学与科学思想的角度,更有强调事物组成部分的“原子论”思想和“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在中世纪,虽然是以上帝为中心的,但并未完全扼杀尊重人的自由意志和平等权力的传统。在近代西方,个人本位的思想则成为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则。这种原则倡导人的自由与平等,这种自由平等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得到全面体现,如男女、老幼、上下、同辈、同事等等,在父母子女之间也不能例外。而西方人亲子之间以友爱的伦理相待,正是这种自由平等精神的体现。(肖忠群《孝与中国文化》)

1.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伦关系比较复杂,而西方的家庭组织相对较为简单。

 B.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位,而西方文化则以个人为本位。

 C.中国人敬顺的伦理精神体现在尊老上,而西方人亲子之间的友爱的伦理精神体现在爱幼方面。

 D.孝产生于家族本位,自由平等产生于个人本位。

2.下列不属于判断西方人以个人为本位伦理与文化观念形成的依据的一项是( )

 A.西方家庭松散,家庭对个人缺少很大的约束力。

 B.西方文化发端于yóu tài jiāo 和jī dū jiāo ,强调以上帝为中心的思想。

 C.西方文化发源于爱琴海地区,那里的初民经常迁移。

 D.近代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则是个人本位思想。

3.关于文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人一般以个人身份参与社会活动,因此,西方人的家庭要比中国的家庭松散。

 B.因为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扩大了的家族,所以家族安定就是国家安定的基础。

 C.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因为孝是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精神基础,又是家族伦理的核心。

 D.个人本位思想成为西方文化的原则,是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建立起来的。

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国的家族构成相对稳定,所以家庭成员不一定拥有各自的财产,而是从父母那里得以继承。

 B.家庭对家族成员的约束力大小是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之一。

 C.中国孝道强调的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整合,而西方文化更追求人的自由平等,更注重独立精神。

 D.孝的基本精神广泛地渗透于传统中国的经济、zōng jiāo 、民俗等社会生活领域。

1.C

2.B

3.C

4.A


解析:

1.(依据原文中最后一句,可知,西方人是长辈和晚辈平等对待,这与选项中的“爱幼”不是同一概念。) 

2.(从原文中“在中世纪,虽然是以上帝为中心的,但并未完全扼杀尊重人的自由意志和平等权力的传统”一句看,强调以上帝为中心,正是反对平等的,反对个人本位的) 3.(A项因果关系不当。B项因果关系不当,家族安定就是国家安定的基础的原因是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是通过家庭来实行的。) 

4.(因果关系不当)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休,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更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 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zōng jiāo 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1、下列各项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完全相配的一项是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 顺其自然,随心所欲/奇货可居,待价而沽/乐善好施,舍已为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C. 生老病死/工资待遇/超然物外/希望工程

D. 阿Q帮人打短工,住土谷祠,想吴妈和小尼姑/夏瑜:“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祥林嫂把历年积存的工钱兑换了十二元鹰洋去庙里捐了门槛/狂人:“救救孩子!”

2、 对中国哲学的要义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 中国的哲学既关注世事又超脱于世事。

B. 中国哲学认为人人皆可为圣贤。

C. 中国哲学不重视现实境界,只重视精神境界。

D. 中国哲学重视开掘人内心的觉解,明确人生的真正价值。

3、以下各句中的“境界”与“人生的境界”中的“境界”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A.“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国维《人间词话》)

B.“当更制其境界,使远者不过二百里。”(《后汉书·仲长统传》)

C.“老来境界全非昨,卧看萦簾一缕香。”(陆游《怀昔》)

D.“比丘白佛,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无量寿经》)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的精神境界分为本我(受人的动物性本能所控制)、自我(受人的生存动机所制约)、超我(受人的精神追求所制约),这与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处:“本我”相当于自然境界,“自我”相当于功利境界,“超我”相当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B.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生活于自然境界的人是凡人,生活于功利境界的人是庸人。

D. 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一个“觉”字道出了佛家的真谛。

1.B

2.C

3.D

4.B


解析:

1、 [解析]  B[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道德境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道德境界。“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为功利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道德境界。B.“顺其自然,随心所欲”为自然境界;“奇货可居,待价而沽”为功利境界;“乐善好施,舍已为人”为道德境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天地境界,“仁”“义”是超出于某一社会整体之上的行为准则,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仁”“义”比生命更宝贵,这种觉解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C.“生老病死”是自然境界。“工资待遇”是功利境界。“超然物外”指超脱于尘世之外,多指逃避现实,不沉溺于世俗生活中,是功利境界的另一种形式。“希望工程”是道德境界。D.“阿Q帮人打短工,住土谷祠,想吴妈和小尼姑”是自然境界。夏瑜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是道德境界。祥林嫂捐门槛是功利境界。狂人呼唤“救救孩子”是道德境界。]

2、[解析]  C[中国哲学对现实境界也是关注的。现实境界就是社会,就是人生,中国哲学对此是极为关注的。]

3、 [解析]  D[A.诗、文、画等的意境。B. 疆界,土地的界限。C. 境况、情景。D.事物所达到的程度,也指精神所达到的层次。]

4、 [解析]  B[“庸人”是指目光短浅,无所作为的人。功利境界的人也能做出相当的成就,并不是“无所作为”的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