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关 汉 卿 不 朽
夏衍
关汉卿不是哲人和圣贤,在当时,“医”和“儒”的地位是很低的。看来,他只不过是一个地位不高的小知识分子。元明时代的文献里,关于关汉卿生平的记述,大部分都值得怀疑。 “金元间解元”小说,显然是不可信的,王国维证明了他不可能在元朝“得解”,郑振铎同志指出了“解元”两字只不过是“对读书人的通称”;“官太医院尹”,金元两代的《百官志》中, “太医院”下都没有“尹”这个职位,即使有,也可以肯定只不过是一个“小吏”而已;“大金优谏关卿在”的话,不过是想象之谈;至于有人引用他所作的《不伏老》——(南吕一枝花)套中的描写,来证明他是一个十足的风流浪子。我看这也是很片面的推断, 姑不论词中的描写不一定是自然主义的自述 ,即使是吧,在那个__时代,这样“自述”一番,何尝不可以解释为故作佯狂,以冲淡他的政治色彩。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元初名臣中有作小令套数者;唯杂剧之作者,大抵布衣;否则为省掾令史之属。”关汉卿没有在元朝做过大官,他混迹在市井与作场勾栏之间,偶倡优而不辞,与受作践的下层人民有着深切的联系。由于他身受和目击到人民群众的痛苦,他不能“袖手旁观那些被雨淋泥溅的人”而“缄口不言”,于是他就干犯“被裂为齑粉”的危险,用戏曲作为武器,和猛兽集团进行了勇敢的斗争,王国维用“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这两句话两形容关汉卿,我觉得是恰当的。他所说的“一空依傍”,也许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政治上、社会上无所倚傍;二是在创作上他突破了古典文学的规范,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给中国文学吹进了清新的空气。“自铸伟词” 这句话,出自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可见王国维是以关汉卿和屈原并举的。《辨骚》中所说的“朗丽以哀志”,“绮靡以伤情”,“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彩绝艳,难与并能”,我觉得关汉卿也是可以当之无愧的。
1.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关汉卿为“金元间解元”或“官太医院尹”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证明了关汉卿不可能在元朝时“得解”。 B.郑振铎指出“解元”只不过是当时“对读书人的通称”。 C.金元两代的《百官志》中“太医院”项下设有“尹”这个职位。 D.“大金优谏关卿在”的话,不过是说话人的想象之谈。
2.从全文看,作者赞扬“关汉卿不朽”的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处于社会低层,身受并目击群众的痛苦,其作品表现了对人民深切的同情 B.在政治上、社会上不向达官贵人巴结投靠,在创作上他突破了古典文学的规范 C.“自铸伟词”,指关汉卿创作戏曲——自己铸造武器,冒死同元朝统治者作斗争 D.他在创作中,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给中国文学吹进了清新的空气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开头的“哲人”就是指“医”,“圣贤”就是指“儒”,用以说明关汉卿是一个地位不高的小知识分子。 B.文中用来表明作者观点的词语有:“不可能”、“想象之谈”、“很片面”等等 C.作者对元明两代文献里关于关汉卿生平的说法,所持的基本态度是:怀疑 D.语段有立有驳,“他只不过是一个地位不高的小知识分子”是立,对人们的四种说法是驳;论据充分有力。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说:“在当时,‘医’和‘儒’的地位是很低的。”这说明,对比其他重要朝代而言,元朝不重视科学和文化。 B.“姑不论词曲中的描写不一定是自然主义的自述”中的“自然主义”是一种创作的方法或倾向,即纯客观地描写事物。 C.语段中三次引用王国维的话来论述,由此可见,王国维是研究我国古典文学的一位大师级的人物。 D.《宋元戏曲考》中说,名臣写散曲,杂剧作者多布衣,这说明,相对而言,散曲适合写个人情感,杂剧能更广阔而深刻地反映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
1.D
2.C
3.A
4.B
1.D(这只是作者的推测,不能看做是证据)
2.C(“自铸伟词”,应解为“自己将人民群众的语言进行艺术加工,运用于戏曲创作之中”) 3.A
4.B(“自然主义”原指着重描写现实生活中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不能反映社会本质的倾向或方法,文中指真实而具体地描写。但作者描写事物总带有主观色彩,不可能纯客观地描写)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为什么非要让宇航员登上另一个星球呢?别的理由先不说,有人坚信,机器人比人类更能适应太空的极端环境,而使用各种自动探测器也比派宇航员要便宜得多,而且更安全。美国航天局(NASA)研制的火星漫游者和“惠更斯”号探测器就是成功的范例。它们给人类认知太空工作做出的贡献补偿了它们不菲的价格。
可是另一方面,人类探测外太空的支持者们却搬出了人类要发现新星球等等美好愿望作为依据。然而,派真人上太空的最为可信的理由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生存的需要。
在地球上,人类迟早有一天会走向灭亡,这是确凿无疑的事情,有可能在太阳把地球烤焦之前,人类就已经灭绝了。面对各种导致其它物种灭亡的灾害,人类更加脆弱。人类的祖先直立人生存了大约160万年,而穴居人仅存在了30万年。被人类所占据的地球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岛,而被放逐在一个岛屿上的物种往往都会发现自己成为了受威胁的对象。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向太空迁徙呢?
主要问题是我们要为耗费巨额成本的大迁徙找到合适的理由,何况我们也不知道人类到底什么时候会遭到灭顶之灾。
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在大约50亿年之内。太阳将形成一个巨大的红色球体,到那时,整个地球面临被烤焦的危险。虽然说那时最大的可能应该是人类已经灭绝,因为小行星或彗星的坠落,抑或气候变化都有可能是导致人类灭亡的因素。除此之外,人类还将被禽流感、艾滋病、埃博拉、霍乱、结核病、天花以及一种新病毒所团团包围,在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对抗它们之前,就已经被这些病毒所杀死。
任何人都不会怀疑,人类向来都是自己的克星。核战争、生物__主义乃至遭到滥用的纳米技术也都有可能导致我们自身的灭绝。
但是,如果能在火星上建立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殖民地的话,人类就将变成双星球物种。抛开其它优势不言,垦殖者们可以利用火星原有资源实现自给自足,繁衍后代。并在其它地方重新开辟殖民地。
46年来,我们在不断尝试着向太空运送人类,而且有可能我们还需要另外46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的首要计划应该是在火星建立一个“殖民地”。
“红色行星”是一个绝佳的安置地球移民的地方,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因为它有重力、太阳能和生命所需的化学物质,包括水。如果把据点安置在火星表面10米以下,我们就可以躲过宇宙射线和太阳辐射风暴。
按照最初为8个移民计算,利用冷冻的精子和卵子,每对夫妇平均生4个子女。那么每30年人口就要增加一倍。那么600年内,火星上就将拥有800万人口。
美国火星协会__罗伯特·朱布林预计,搭载着人类飞向火星的飞船每运送1吨重物,就需要一个大约4.9吨的摆渡船,原因是飞船必须要花大力气才能克服地球引力,到达近地轨道(LEO),从而在那里向火星发射更加轻便的飞船。
美国普林斯顿太空研究所创办人,物理学家杰勒德·奥尼尔估算,为了在一个封闭的、使用循环空气和水的生命圈中建造一个“太空殖民地”,每个人至少需要50吨的储备物质。朱布林认为,运送人、各种储备物和返回地球用的紧急飞船的最少重量为2450吨。
过去46年来,各种太空计划和NASA的“阿波罗”宇宙飞船已经向近地轨道运送了大约1.06万吨的东西。为了在火星建立自给自足的“移民点”,未来46年仍需要运送重量大体相当的其它各种东西。NASA设计了“大力神V”运载火箭,一次可向近地轨道运送大约130吨货物。
人类如果失去移民火星的机会,那将是悲剧性的错误。1970年,著名科幻小说作家亚瑟·克拉克在书中写道,1984年5月11日,一名宇航员在火星观察到地球凌日。如此说来,克拉克认为1984年的时候人类就应该已经登陆火星了。从火星上观察到的下一次地球凌日将出现在2084年11月10日,到那时,人类是否已经成功移民“红色行星”,我们是否有幸在火星上欣赏到那奇妙的天体变化呢?
(《参与消息》2009年12月16日7版 )
依据原文,不属于有可能导致人类“有一天会走向灭亡”的因素的一项是(3分)( )
A.核战争、生物__主义乃至遭到滥用的纳米技术。
B.小行星或彗星的坠落,抑或气候变化。
C.禽流感、艾滋病、霍乱、天花以及一种新病毒。
D.太阳形成一个巨大的红色球体,将地球烤焦。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人类不向太空迁徙,主要原因是人类不能适应太空的极端环境,太空生存受到宇宙射线等因素威胁。
B.让宇航员登上另一个星球,目的是人类要实现发现新星球的美好愿望,并欣赏那里奇妙的天体变化。
C.飞向火星的载人飞船,需要通过摆渡船送到近地轨道,在那里再发射更轻便的飞船到达火星;这样,如果“太空殖民地”建成,人类将成为双星球物种。
D.未来46年.人类在火星建“殖民地”,应该是人类定居火星的首要计划,为此,人类必须向“移民点”运送1.06万吨东西,为殖民者提供生存必需品。
依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登上火星的地球人,必须把住房建在火星表面10米以下,才能生活和工作,否则会受到有些太空物质的伤害。
B.人类至今没有找到向太空大移民的合适理由并解决技术难题,因而,人类会失去2084年定居火星的机会,犯下悲剧性错误。
C.搭载着人类飞向火星的飞船每运送1吨重物,就需要一个大约4.9吨的摆渡船,那么,现有摆渡船的载重量是5.9吨。
D.火星有重力、太阳能和生命所需的化学物质,还有地球所没有的更适合人类生存的优势,是一个生存环境在某些方面优于地球的“红色行星”。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1】D(原文第三段有这样的句子:“有可能在太阳把地球烤焦之前,人类就已经灭绝了。”)
【小题2】C(A理由见第四段“要耗费巨额成本”;B“目的”的说法错;D不是“移民点”,是“近地轨道”,原文是“各种东西”,不是“生存必需品”。
【小题3】D(A“必须把住房建在……”这个推断失之于武断,有多种办法可想;B结论绝对化;C不能这样简单推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和次要人物的辅佐性。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中心人物自然是含冤赴死的窦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麦克白》、 《李尔王》、 《奥赛罗》中,中心人物则显而易见地分别是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当然,莎士比亚的另外两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心人物是处于矛盾漩涡中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对情侣,但他们都是可以当作一体看待的。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区别于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置。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符合单一戏剧线索的要求。
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善恶分明,正邪明晰的典型人物。正面人物就是一身正气、意志坚定、抗争到底的典型;反面人物则是狡猾奸诈、恶毒卑鄙、瞒上欺下的典型。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体现了由于时代的限制,文人思维的固定性一时无法改变。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他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其自身不可消弭的缺陷: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萨罗的嫉性冲动、麦克白的好胜野心,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性格共同的缺憾,这样的处理,使得英雄的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说的是劳动妇女受欺压冤枉的故事,所以主人公自然是社会的底层百姓,而且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她们力量微薄,信任所谓的王法,寄希望于皇家任用的所谓清官,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惨命运,也颂扬了她们的坚毅__精神。而莎士比亚的主人公则必须是贵族。这是由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代希腊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在拥有高贵血统和高尚灵魂的贵族男女身上,才有可能演绎灾难性的悲剧。而低贱的平民是没有资格成为悲剧主角的,他们的故事只能被写入喜剧中供人嘲弄。
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中外两位戏剧家的看法也不一致。关汉卿的人物之所以最后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因为社会势力和当权者的残暴,和异族对汉民族的残害。所以,他会安排一系列代表社会病态的丑恶与奸邪,如抢劫、霸占、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等恶行来造成主人公的悲剧。可见,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莎士比亚则相反,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该自己负责。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的宿命论色彩。
1.下列对“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一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形成的原因 之一是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传统。
B.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的特点。
C.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与中国戏曲中不同角色用不同脸谱作标志的方法有关。
D.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有其深刻的中国戏曲角色脸谱处理的背景原因。
2.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对造成戏剧人物命运原因的认识有所不同。下面与之有关的解说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关汉卿戏剧表现的是人物悲剧的客观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表现人物悲剧的主观性。
B.关汉卿戏剧中的人物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社会原因所致,而莎士比亚剧中人物陷入悲剧则是自身原因所致。
C.关汉卿戏剧往往安排一系列来自于社会环境方面的病态恶行造成主人公悲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没有此类刻意的安排。
D.关汉卿的戏剧反映了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而莎士比亚戏剧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故具有宿命论色彩。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部悲剧虽然中心人物分别是一对情侣,但仍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法。
B.莎士比亚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和文人思维的固定性,因此他的戏剧中所描绘的人物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C.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主人公窦娥的悲剧,既是社会对底层百姓压迫欺凌所致,也是主人公信任王法,寄希望于清官所致。
D.无论是戏剧人物设置还是戏剧人物描绘,无论是剧中主人公身份还是造成人物命运原因的揭示,关汉卿和莎士比亚都各不相同,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1.B
2.D
3.A
1.B(“充分体现”的说法在原文中无依据)
2.D(据原文,“莎士比亚戏剧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与“具有宿命论色彩”构不成因果关系)
3.A(B“莎士比亚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和文人思维的固定性”的说法在原文中没有根据。C关汉卿戏剧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所以“主人公信任王法,寄希望于清官”并不是窦娥悲剧的原因。D据原文,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戏剧人物设置上采用了相同的手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关于王昭君(翦伯赞)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中,两个兄弟民族的和解,不能说不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而王昭君在这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角色。
当然,汉元帝的政府不会把它的全部匈奴使命交给这个年轻的、没有实际政治经验的姑娘,他们知道,在这个姑娘后面,还有一条万里长城。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昭君出塞是汉王朝用真人真事表演的一出滑稽剧,以此作为战争中的插曲。应该指出,昭君出塞这件事,对于汉王朝来说,是一个政策的转变,即从战争政策回到和亲政策。和亲政策,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一种陈旧的过时的民族政策,但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却是维护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的办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维持民族友好关系,主要地是通过两种办法,或者是质之以盟誓,或者是申之以婚姻,后者就是和亲。西汉王朝对匈奴的政策主要地是和亲政策,只有在这种政策不能发生效果的时候,才采取战争政策。因此,他们对昭君出塞是非常重视的。史载汉元帝为了纪念这次和亲而改元竟宁,就是最好的证明。
事实的发展是符合于汉王朝的期望的,昭君出塞以后,汉与匈奴之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一直到王莽执政时期,由于王莽的政府推行一种分化匈奴人的政策,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才受到损害。
五十年的和平,在历史上不是一件小事,而这五十年的和平是与昭君出塞有密切关系的。当然这种和平的出现,不完全是王昭君个人的作用。作为一个个人,不论她生得如何美貌,也不论她具有多大的政治才能,都不能转移作为一个部落联盟的匈奴统治集团的政治方向,至多只能从匈奴单于获得对她个人的宠爱和信任。西汉初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西汉初,尽管汉王朝不断地与匈奴单于和亲,但并没有因此而免于匈奴部落贵族的侵袭,只是没有使这种侵袭发展成为真正的战争而已。
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恢复,是中国历史发展到公元前一世纪所形成的客观形势的必然趋势。当时的客观形势是:一方面匈奴已经由于部落贵族之间的分裂而趋于衰落;另一方面,汉王朝也进入了它的全盛时代的末期。在这种形势下,双方都无力发动侵略对方的战争,特别是双方的人民,都迫切地想望和平。甚至一部分匈奴贵族也由于内部矛盾的尖锐化而感到必须与汉王朝和解才能稳定自己在匈奴中的统治地位。匈奴呼韩邪单于之决定款塞入朝,和汉王朝恢复友好关系,就是接受以匈奴贵族左伊秩訾王为首的主和派的意见。
和平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不能就得出班固所说的“和亲无益”的结论。不可想象,假如当时的汉王朝拒绝与匈奴和亲,单靠历史的必然性,就可以自动地发展出五十年的和平。
史实证明,在昭君出塞前,这种形势是存在的,但并没有因此而导致和平,甚至在呼韩邪单于两度入朝以后,汉王朝还不得不在它的西北边境线上保持相当的军事戒备。
和亲以后,情形就不同了。史载汉元帝以王昭君赐呼韩邪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之民。”虽然汉王朝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但从此以后,双方都从思想上撤消了仇恨的堡垒。燃烧了一个世纪的烽火熄灭了。出现在西北边境线上的是和平居民的炊烟。
1、关于“和亲政策”的评述,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
A.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和亲政策是比战争政策好得多的、在发展民族关系方面唯一行之有效的最好的办法。
B.关于“和亲政策”,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评价。
C.汉王朝政府不可能把和平的全部希望寄托给并没有政治经验的出塞者,因此“和亲政策”不过是战争政策的前奏曲。
D.匈奴单于可以给和亲者以个人的宠爱和信任,但决不会因此就转移统治集团的政治方向,因此“和亲无益”是无庸置疑的。
2、关于“昭君出塞 ”这一历史事件的评说,错误的一项是:( )
①“昭君出塞 ”这一历史事件是汉王朝的民族政策由战争政策转变为和亲政策的一个标志。
②“昭君出塞”的成功除了当时具备了民族和解的历史条件外,还因为在她后面有一条万里长城。
③从汉元帝因为“昭君出塞”而改元“竟宁”(从此边境安宁),说明汉王朝对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视和希望。
④“昭君出塞”以后,汉与匈奴之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有力的证明了这一历史事件的作用。
⑤“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如果不是因为王莽的反对和破坏,其历史作用无疑会更大。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④ D.②⑤
3、昭君出塞前后,“民族关系”得到改善,关于其历史条件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和匈奴两边的人民饱经战争痛苦,认识到汉初几次和亲的成功经验,具有了和平的强烈愿望。
B.汉和匈奴王朝都在政治上失去了强势状态,双方都无力发动战争。
C.汉和匈奴双方的统治者都有与对方和平相处从而获得时间化解内部矛盾、巩固自己统治的需要。
D.汉和匈奴双方都在边境上保持了相当的军事戒备。
4、下列关于本文的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汉元帝重视“ 昭君出塞” ,为此改元“竟宁”,希望边境从此安宁 ;同样的道理,史载呼韩邪单于封王昭君为“宁胡”阙氏(皇后),也是对她寄予希望,说明汉和匈奴双方都有和平的意愿。
B.不可想象,假如没有“昭君出塞”,单靠民族关系改善的历史必然性,就可以自动地发展出五十年的和平;同样,如果缺乏民族和解的历史条件,仅仅依靠“昭君出塞”这一和亲举措也不能企求长期的和平。
C.在西汉初,尽管汉王朝不断地与匈奴单于和亲,但并没有因此而免于匈奴部落贵族的侵袭;同理,“昭君出塞”也不能改变匈奴王朝的政治方向,说明“和亲无益”的结论是有充分理由的。
D.呼韩邪单于两度入朝以后,汉王朝还不得不在它的西北边境线上保持相当的军事戒备,可见“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历史作用不可低估。
1、B
2、D
3、B
4、C
1.(A项错在和亲政策不是民族友好的“唯一行之有效的最好的办法”,依据原文,实现民族友好“主要地是通过两种办法,或者是质之以盟誓,或者是申之以婚姻”;C项错在)
2.无
3.无
4.无
阅读下文,完成7一10题。 基础研究的地位在不断提升,随着世界政治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研究明显地迁移到了基础研究方面来,基础研究对技术成果的开发就具有了突出的战略意义。最近,一些国家出现了新的颇为耐人寻味的形象。英国首相布莱尔在他发表的关于“科学的重要性”的讲演中,讲到科学对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美国在财政议案中通过了将科学预算增加一倍的方案,经费从2002年的40多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对科学研究给予了史无前例的支持,投入的重点之一就是基础研究。印度提出到2010年建设48个战略目标,其中基础研究有可能达到20%左右。这些不约而同的举措,明确地传递出了这样的信息:在整个世界经济的调整时期,新一轮的竞争已经在基础研究领域拉开了序幕。 基础研究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早在两年前,____就深刻地指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是推动二十一世纪发展的源泉,我国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技术研究。他还强调要特别重视科技的原始创新。这些指示,对基础研究的战略地位做出了理智的判断。他特别强调,要把科教的进步作为国家发展的标准之一,指出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不仅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而且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提高自身的水平,为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大国的宏伟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比较少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还很少,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能够成为新产业的增长点的技术也不多。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尚处在成长时期,我们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出发,站在经济、科技的制高点上,抓住基础研究,把大力推动科技原始创新作为发展基点,在保持量的增长的同时,从根本上克服知识储备严重不足、缺乏自主性开发的源泉和后劲的缺点。 7.下列表述,不属于文段中加点词“形象”的内涵的一项是
A: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关于“科学的重要性”的讲演。 B:美国通过了将美国科学预算增加一倍的议案。 C:印度提出到20lO年建设48个战略目标的计划。 D:____指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是推动21世纪发展的源泉。 8.下列对我国基础研究现状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知识储备严重不足,缺乏自主性开发的源泉和后劲。 B.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少的状况没有转变。 C.整体水平还远未达到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程度。 D.能够成为新产业的增长点的技术不多,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也很少。 9.下列对文段中相关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印度提出的20lO年建设的48个战略目标中,基础研究已经占20%左右。 B.我国把科教的进步作为国家发展的标准之一,意味着基础研究的作用就是对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C.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基础研究发展势头较好,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处在成长阶段。 D.发展基础研究,需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出发,把经济、科技作为基点来抓。 10.下列有关“基础研究”的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基础研究的责任重大,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和技术之源。 B.布莱尔关于“科学的重要性”的讲演,表明英国政府对基础研究高度重视,这势必激发英国科学家的热情,从而使英国的基础研究超过美国。 C.基础研究至关重要,如果不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激励,我们的科学技术就可能落后。 D.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研究迁移到基础研究,这说明当前的技术成果很多来自基础研究的开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新唐书·龟兹传》:高祖(618-626年在位)受禅,金花王遣使入朝。会死。子苏伐叠(约618-630年在位)立。贞观四年(630年),献马,太宗赐玺书,抚慰加等。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龟兹国:闻诸先志曰:近代有王,号曰金花,政教明察,威龙驭乘,鞭触其耳,因即潜隐,以至于今。 法国学者列维经过考释后,提出了一个令其不解的问题:他认定了苏伐叠在位时应在618年至630年间,“那么玄奘经过龟兹时应已识之,但玄奘未举其名,《西域记》中惟言‘其王智谋寡昧,迫于强臣’。” 但是,列维却没注意到另一个问题。对比《新唐书·龟兹传》和《大唐西域记》的引文,就能发现:唐高祖受禅,龟兹金花王就遣使者入朝。他不久死去,儿子苏伐叠立,贞观四年(脚年)献马。二者相距的时间并不太长。然而玄奘却说:“闻诸先志曰:近代有王,号曰金花。”请注意,《大唐西域记》校注本,校勘四:“先志,《古本》‘先志’作‘耆旧’。”“耆旧”者,年老而有声望的人。看来这个“金花”决不是向唐高祖进贡的那个“金花”。 德国学者吕德斯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他释读的写在金花王和苏伐叠统治龟兹时的克孜尔石窟梵文残卷中有“很久以前死掉了的、以金花王为首的那一些施主们”的字样。他说:“因此,我们被迫作出结论,有两个龟兹王,都叫金花,其中之一是苏伐叠的前任,另一位则生存在他之前很久,说不定是几百年前。” 近读《比丘尼传》,发现了有关金花王的材料:冯尼者……年三十出家,……谓法惠法师言:“……可往龟兹国金花帐下直月(人名)闻,当得胜法。”法惠闻而从之。……(冯尼)年九十六,梁天监三年卒。 只有国王才能称“帐下”,因此,“金花”就是“金花王”。“梁天监三年”是公元504年,冯尼活了九十六岁,“年三十出家”,据此可推断出,法惠去金花帐下见直月当在438年至504年之间。这肯定就是玄奘所说的“金花”。他说的“近代有王”,可能说的近了一点。 (选自季羡林《龟兹国王金花考》,有删节) 1.文中加点的“这个问题”是指
A:《新唐书·龟兹传》和《大唐西域记》引文的不一致。 B:《古本广先志”作“耆旧”。“耆旧”者,年老而有声望的人。 C:玄奘所说的“金花”并非是向唐高祖进贡的那个“金花”。 D:克孜尔石窟梵文残卷中“很久以前死掉了的、以金花王为首的那一些施主们”的记载。 2.对原文最后两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冯尼生卒年代,准确推算出了玄奘所说的金花王统治龟兹的时间。 B.《比丘尼传》中关于金花王的材料并未证实有“先志”所说的“金花王” C.作者通过对《比丘尼传》中相关信息的论证和推断,得到与吕德斯基本相同的观点。 D.《比丘尼传》中关于金花王的材料,证明了《新唐书·龟兹传》中“金花遣使入朝”的年代是错误的。 3.以下不能作为“有两个金花王”说法的依据的一项是 A.闻诸先志曰:近代有主,号曰金花。 B.《西域记》中惟言“其王智谋寡昧,迫于强臣”。 C.克孜尔石窟梵文残卷中有“很久以前死掉了的、以金花王为首的那一些施主们”的字样。 D.作者从(比丘尼传)中发现的有关金花王的材料。 A.虽然列维、吕德斯和作者思考角度和占有材料不同,但是三人对“有两个金花王”的认识是相同的。 B.按照吕德斯和作者的推断,如果给文中提到的三位龟兹国王排出时间顺序应是:《大唐西域记》中的“金花”、《新唐书·龟兹传》中的“金花”、苏伐叠。 C.吕德斯释读的梵文残卷中记载的“金花”和《大唐西域记》的“金花”不是同一个龟兹国王。 D.作者很善于分析史料,读过《比丘尼传》后,敏锐地发现了历史上曾先后有过两个“金花王”。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关于赵文化
在中国地域文化系列中,赵文化是一枝艳丽的奇葩。从赵襄子立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廉颇、蔺相如“将相和”,从慎子说法、荀子论礼到公孙龙辩名,这一幕幕精彩的历史片段,总能激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赵文化是以战国时代的赵国为基础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较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站在欧亚学的角度观望赵文化的兴起,其实赵文化是华夏文化与戎狄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出开放、进取、包容的文化精神。透视赵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变革、法治、侠义是赵文化的基本精神。刘宏勋教授从赵国的历史经验中寻觅,认为赵文化的特点包括尚贤纳谏的“人和”风范、开放争雄的方略、法德合治的国策、任侠重义的美德。这些对赵文化的特性解析,已经成为广大学者的共识。
荀子、公孙龙作为战国时代儒家、名家的代表人物,为赵文化做出过突出的贡献,成为众人瞩目的研究对象。荀子曾经“游学于齐”,因此荀子的文化性格有两个特点:一是稳健、内向、务实、严谨的“君子”型性格,二是激进、豪放、热烈、外向的“斗士”型性格。这种双重组合的文化性格,体现着赵文化的本质和特性。所以,与其把荀子与荀学称为“齐学”的代表,毋宁将之称为“赵学”的代表。高海波博士借助语用学原则,分析荀子、孟子“人性”的概念,认为荀子对“人性”的理解是一种现象主义的思路,近乎“存在先于本质”;孟子对“人性”的理解是一种本质主义的思路,近乎“本质先于存在”。正是对“人性”定义的分歧,才导致“性善”与“性恶”的争议。这种基于比较研究的论述,加深了对荀子思想的理解。
赵文化虽然不等同于赵国文化,但它的成熟有赖于赵国的强盛,仅就一种文化的生存状态来说,赵文化研究离不开赵国史研究。孙开泰先生等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透视赵武灵王的改革活动,认为赵武灵王的改革思想来源于晋国新田文化,继承着新田文化的法治传统,胡服骑射的历史意义在于开始使用大规模、正规化的骑兵,改变了传统的战争方式,同时正确处理华夏文化与戎狄文化的关系,开创了汉民族学习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先例。宣兆琦教授透过赵文化的变革精神,认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普遍意义,主要体现在其深刻的变革思想,体现在“利其民而厚其国”的政治目的,体现在赵武灵王超人的智慧和勇气。这种考察历史的政治视角,有助于拓展对赵文化的认识。
在中国当代社会背景下,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从历史宝藏中挖掘文化资源,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董海林研究员论述赵国的兴亡,从中找出三条治国经验:改革则兴,守旧则亡;人才兴邦,庸才误国;团结兴旺,分裂必败。其中选人、用人问题,既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更是国家兴盛的保证。
下列关于“赵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文化是以战国时代的赵国为基础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但它不等同于赵国文化。
B.赵文化是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中国地域文化系列中的一枝奇葩。
C.赵文化是华夏文化与戎狄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有开放争雄、法德合治、任侠重义的特征。
D.赵文化的本质体现出一种荀子式的“君子”型与“斗士”型双重组合的文化性格特点。
下列不属于“赵文化研究离不开赵国史研究”的原因的一项是
A.赵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体现出赵文化变革、法治、狭义的基本精神。
B.胡服骑射开创了汉民族学习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先例,为赵文化的重要内容。
C.只有从政治的视角来考察赵国历史,才有助于拓展对赵文化的认识。
D.赵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赵国,赵国的不断强盛促进了赵文化的不断成熟。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从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等角度,引用专家观点,对赵文化的兴起、发展、成熟进行了阐述。
B.荀子虽然曾经“游学于齐”,但是却不能把荀子与荀学看作“齐学”的代表,而应当看作“赵学”的代表。
C.荀子和孟子对“人性”理解的思路不同,对“人性”的定义有分歧,因此对“性善”与“性恶”存在争议。
D.当今地域文化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总结治国经验,古为今用,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1】(原文中说荀子“这种双重组合的文化性格,体现着赵文化的本质和特性”,主客体颠倒)
【小题2】(将问题唯一化)
【小题3】(以偏概全。原文说“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从历史宝藏中挖掘文化资源,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西溪正在聚起文化名人群落
“一曲溪流一曲烟”,风景迷人的杭州西溪湿地,未来将成文化名人的集居地。2月12日,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国画家吴山明、音乐家徐沛东、策划家朱海、导演崔巍、编剧邹静之、作家余华和麦家等8位文化名人正式签约入驻西溪创意产业园。除此之外,台湾剧作家、导演赖声川,漫画家__庸,英国经济学家、创意大师约翰??霍金斯等也成为首批入驻的名家。接下来,杨澜、好莱坞著名导演皮托夫等也要来这里开办工作室。
西溪是杭州的一块__宝地,位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的西溪文化创意产业园完全隐秘在绿色里。今天清晨,记者沿着园区往里走,满眼都是静谧的溪、河、湾、塘、亭、桥,花草丛中,不时有鸟儿腾空飞起,连绵不绝的鸣声相当悦耳。
这里有59幢素雅别致的小楼,以低廉的租金提供给国内外文化名人入住,在此开设自己的工作室进行创作。
“我知道西溪每幢楼都能卖上千万元,杭州能把这个地方保留下来做成一个聚宝盆,会不断给杭州带来荣耀与光彩。”潘公凯说,文化人喜欢“躲”,喜欢寻找安静的地方创作,西溪正是具备这样条件的地方。西溪能够吸引文化人,文化人也能让西溪声名远播。
作家刘恒表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自然都是有品性的。如果西湖没有遇到苏东坡、白居易们,它也许只是一个大水库;同样如果没有文化的渗透,西溪在人的眼里再优美,也不过是一片生态环境保存完美的自然湖山。所以,是中国文化造就了自然景观。文化名人入驻西溪,将使西溪的传统特征和内在精髓,得以保存和强化。
更重要的是,众多文化名人入驻西溪,将为杭州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贡献。根据协议,入驻的作家、艺术家被要求每年能在杭州待上3个月,并创作出一定的作品等等,每5年要考核一次。只有符合这些标准,才能获得20年的使用权。
首批入驻的名家已明确表示,要在这里静心创作好作品。画家潘公凯说,要给杭州画画;余华、麦家说,要给杭州写好看的故事;徐沛东的“野心”更大:“我来不仅仅是想写一首歌,作一首曲,更重要的是想培养一批人才。当然,我也希望能在这里,不仅仅为杭州,也为中华民族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
不是嘴上说说,这些文化名人已经在行动起来。余华已邀请了他在国外工作的朋友在今年4月来杭州采风。导演皮托夫已与浙江金球影视签约,打造总投资1亿美元的魔幻大片《人鱼帝国》。编剧邹静之也正在为华策影视创作《西泠印社》的剧本。
文化名人聚集一起,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更容易碰撞出新的创意。记者获悉,追随西溪这块__宝地而来的,还有导演张艺谋和文化人余秋雨,被称为中国当代画坛“五杰”的刘大为、刘谦、袁运生、冯大中、詹建俊,日本当代艺术大师天野喜孝、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法国雕塑家协会__乔治??苏泰等。正如邹静之所感叹的那样:“就像一个园子,如果没有奇花异草,就不可能百花齐放,就不可能吸引人。入住的名家多了,气蕴就会充沛,就会产生更多的奇葩。”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上虞白马湖畔曾聚集着一大批文化名人:朱自清、丰子恺、李叔同、叶圣陶等一代名家都曾在那里任教、讲学,形成了中国文坛上颇有影响力的“白马湖作家群”,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愿今天的西溪也能像当年的白马湖一样为后人津津乐道。
根据全文内容,对邹静之“就像一个园子,如果没有奇花异草,就不可能百花齐放,就不可能吸引人”这句话的内涵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入住西溪湿地的名家就像奇花异草,他们的到来将会给名城杭州带来万紫千红的人文春天。
B.西溪湿地是个聚宝盆,入驻的文化名人一多,可提升西溪湿地的知名度,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C.中国文坛上颇有影响力的“白马湖作家群”效应可以作为对邹静之先生这句话内涵的最好诠释。
D.文化名人聚集在西溪,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更容易营造出人文意蕴浓郁的西溪文化景观。
下列不能用来作为刘恒在“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自然都是有品性的”这一观点例证的一项是
A.西湖因为遇到苏东坡、白居易们,从而大大增加了令人留连赏玩的深厚文化意蕴。
B.文化名人入驻西溪,将使西溪的传统特征和内在精髓,得以保存和强化。
C.白马湖所以能名闻遐尔,与朱自清等一代名家都不得曾在白马湖畔任教、讲学分不开。
D.西溪自然景观很优美,是因为它是一片生态环境保存完美的自然湖山。
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及写法特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引用 了不少文化名人的言论,以此来证明西溪聚集起文化名人群落的重大意义。
B.入驻西溪的文化名家已经在文化事业上有所行动,代表人物有余华、皮托夫、邹静之等。
C.作者援引“白马湖作家群”史实,是采用比喻论证的手法,旨在说明西溪入驻文化名人的重大意义。
D.西溪敞开怀抱,笑迎中外文化名家,反映出新时代浙江人锐意进取的精神和有眼光、有才情的精明策略。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1】I不合邹静之的话中高品位的内涵
【小题2】只提到了西溪的自然属性,还有“与人共生相依”的社会性
【小题3】比喻论证应为类比论证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宣纸——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韩作荣
“宣纸”作为纸张名词的出现,始于唐代。其时嗜画成癖的大理寺卿张彦远在他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提及,所指应是宣州宣城郡所产的贡纸。这是以产地为名的宣纸的由来说。
宣纸的制造始于何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东晋说、唐代说、宋代说、清代说各不相同,《中国宣纸史》著者曹天生认为,宣纸创始于元明之际,成熟于明代中期。曹氏的依据,出于《小岭曹氏宗谱》对宣纸生产的记载,以及明宣德年间所制造的皇室监制的加工纸——陈清款宣纸,即为青檀皮所制的真正的宣纸,其质量为其他种类纸所难以比拟,与宣德炉、宣德窑一样,被称之为“宣德纸”,这是宣纸的另一种命名方式。
宣纸与其他种类纸张之别,首在用料,即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水质、药料,并使用特殊手工技艺而造出的宣纸,方能成为真宣。曹氏有据可查的推论有其道理,但也有疑问。如果说晋代便有楮皮纸、麻纸、竹纸等类似于宣纸的纸张诞生,其时所造之纸尚有新疆楼兰出土的“罗布淖尔纸”,甘肃武威出土的“旱滩坡纸”,以及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魏晋时纸”,当然还有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中期的灞桥纸、马圈湾纸、居延纸等等,这些用不同原料造就的纸可谓年代久远,而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是久已有之的植物,为什么到明代才有人用来造纸?如果说宣纸是唯一以青檀皮为原料作为标志,那么,唐代的宣州贡纸是否均为楮皮所造?期中是否有青檀皮纸?若有,则该是早年的真宣了。如果以小岭制造宣纸的草大三写于宋元之交的《曹氏宗谱》作为宣纸创始的依据,恐怕有割断历史之嫌,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最佳宣纸即曹氏宣纸的创始期,而未见记载的或已难以查考的事物,并不等于不存在。在我看来,宣纸的创始期只能存疑,尚难以有令人信服的定论。
宣纸制造所用为檀皮的韧皮纤维,纤维长度在一点七至三点七毫米之间,且百分之八十的纤维长度十分接近,因而成纸匀度好。电子显微镜下,人们发现其纤维细胞壁分布诸多细密且均匀的皱纹,与纤维长轴向平行,故宣纸着墨时,易留住笔痕、墨迹,淡墨与水会沿着皱纹沟槽向外逐步渗扩,形成不同层次;重笔时又自然分界,互不溶混,造成主体感;再加上规整的檀皮长纤维与草浆短纤维均匀交织,使水墨扩散均匀,无锯齿形辐射状态,正是这样的特征,鉴定了宣纸为中国书画的最佳用纸。在观赏一些中国画时,那种浓淡相宜,满纸云烟水汽,这是宣纸留住了水墨,渍渗晕染,生成空濛缥缈、淋漓尽致的气韵与妙境。真宣所用青檀,以泾县的皮质最好,且生在山石崎岖倾仄之间者,方为佳料。
宣纸所用的青檀皮以两年生嫩枝的韧皮为最佳;所用的稻草以泾县安吴地区的沙田稻草为最佳。纤维长而韧的皮料与纤维短而粗的棉料按不同配比制浆,皮料为骨,草料为肉,取长补短,兼坚韧柔软于一身,方制成最佳的真宣。
无论是皮料和草料,其制作都是去粗取精,去杂芜留纯白,由生硬而达熟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由手工在缓慢的时间里完成。
宣纸的制造,于青檀皮和稻草的纸浆中,还需掺入杨桃藤(即猕猴桃)的汁液,被俗称为纸药、滑水。杨桃藤汁是纸浆中的悬浮剂,能使纤维均匀地悬浮于水中,让捞出的纸厚薄一致,结构紧密。另外,使纸浆的黏度增强,便于操作,还能让纸浆在竹帘上滑动的速度增加,并能让捞出的湿纸一张张叠放,像一板厚厚的水豆腐,进沥干再加浸润后再分张焙晒。
自然,宣纸的制造是离不开水的,泾县的泉水清醇洁净,浑浊度为零,四季长流,水的硬度低,水温低,故能使宣纸不惹灰尘,洁白度高,并能延长纸的寿命。所谓纸之“似玉雪者,水色所为也”。看来,真宣之所以在泾县的制造达到极致,是因其得天独厚,皖南山区特有的最佳青檀和稻草,纯净的泉水,适宜的气候,吸纳天地之灵气,承受日月之精华,价值人的聪明才智,安能不出绝无仅有的真宣!
宣纸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其特性与中国书画艺术相得益彰。与其他纸张相比,其抗蠹虫蚀蛀的能力强,据检测,其生存寿命超过一千零五十年,被称之为千年寿纸。
(选自2009年1月22日《人民日报》)
下列对“宣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纸第一次被提及,是始于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所说宣州宣城郡产的贡纸。
B.宣纸的创始其说不一,曹天生所著《小岭曹氏宗谱》的记载认为宣纸创始期在元明之际。
C.宣纸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以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以杨桃藤的汁液为纸药、滑水。
D.宣纸匀度好,易留住水墨,渍渗晕染,能生成空濛缥缈、淋漓尽致的气韵与妙境。
下列对“在我看来,宣纸的创始期只能存疑,尚难以有令人信服的定论”的原因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西汉早期已有不同原料造就的纸,作为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是久已有之的植物,在当时也有可能被用来造纸。
B.晋代便有类似于宣纸的以楮皮、麻、竹为原料的纸张诞生,作为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在当时也有可能用于造纸。
C.出土表明,既然魏晋时楼兰、武威、敦煌等地造纸尚有不同原料的纸,那么这些地方也有可能选用最适于造纸的青檀皮制造宣纸。
D.如果宣纸是唯一以青檀皮为原料作为标志,那么唐代宣州贡纸除楮皮所造外,其中更应有以青檀皮为原料造的真宣纸。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宣纸是因宣州宣城产地和明代宣德年间所造的时间而得名,但在命名时间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B.以写于宋元之交的记载小岭制造宣纸的《曹氏宗谱》作为宣纸创始的依据,并不等于此前未见记载或难以查考的最佳宣纸创始期就不存在。
C.青檀皮因整个纤维长度十分接近而成纸匀度十分好,决定了宣纸成为中国书画浓淡相宜、满纸云烟水汽的最佳用纸。
D.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主要原料青檀皮的质量,再加上宣纸选料的讲究,从而使宣纸成为绝无仅有的真宣。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1】B(《小岭曹氏宗谱》非曹天生所著。)
【小题2】C(“这些地方也有可能……青檀皮制造宣纸”书法错误,青檀非新疆、甘肃等地所能产。)
【小题3】B(A中“在命名时间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说法错误。人们怀疑的是“宣纸的创始的时期”。C中“整个纤维长度”说法错误,应是80%。D中“成为绝无仅有的真宣”的条件众多,此说法以偏概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另类研究:科学家从名画中研读大气变化
另类研究
由希腊气象局科学家赫里斯托斯·泽雷弗斯带领的科研小组,主要研究与温室效应相对的冷却效应。他们认为,由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造成的大气中粉尘含量上升,会阻碍阳光进入大气层,导致全球暗化。与此同时,地球表面接收到的热量减少,从而产生冷却效应。
泽雷弗斯说:“科学家始终认为,世界上主要火山喷发是导致全球暗化的自然原因。为证明这一观点,科学家做了大量研究。”
与其他科研项目不同,泽雷弗斯科研小组的灵感竟然来源于世界名画。他们已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学》季刊中。
为提高研究的准确性,泽雷弗斯领导的研究小组搜集了554幅日落油画和水彩画。这些画作分别出自181位著名画家之手,其中包括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德加、奥地利画家克里姆特、荷兰画家勃姆朗、德国宫廷画师鲁本斯等。
他们最终选定了透纳等5位画家的作品做进一步研究,因为这5位画家多幅日落作品的创作时间,正好与历史上主要火山爆发年代相同,能反映出火山爆发前后和爆发过程中大气情况的变化。
晚霞渐深
泽雷弗斯相信,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艺术作品为线索,对气候变化展开科学研究。
他告诉记者,最初欣赏透纳画作时,研究人员只是感到作品中晚霞的颜色浅深不一。参考作品创作的时间,他们发现晚霞颜色的变化与历史上主要火山爆发的年代惊人相似。尤其是1883年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前后,相关画作中晚霞的颜色发生显著变化。
“之所以着重研究透纳的作品,是因为他的创作时代经历了三次重要的火山爆发,”泽雷弗斯说,“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爆发,喷出的滚滚浓烟遮蔽了天空,此后大气冷却效应导致了农作物歉收,全球饥荒。另外两次火山爆发分别为1831年菲律宾巴布延克拉罗火山爆发,以及1835年尼加拉瓜科斯圭纳火山爆发。按照常理,大气粉尘含量越高,晚霞红色越深。这三次火山爆发后,透纳作品中晚霞的颜色突然加深。”
扩大样本
泽雷弗斯说:“我们选择这些画家的作品,就是看中他们在创作时对自然景象的真实描绘。比如,透纳曾经说过‘我的作品是自然的真实再现’。每位画家风格不同,但他们作品中颜色的使用都代表了真实的自然景象。这些作品记录了气候变化的过程。”
事实上,科学界有利用艺术作品分析气候变化的先例。伯明翰大学气象学家约翰·托宁介绍说,科学家曾经用莫奈对于伦敦大雾的描绘证明过工业革命对大气的污染,也使用过梵高名画《星夜》分析过夜空星相。
但是,托宁也表示:“有些画家刻画真实的自然景物,有些画家则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为确保科学研究的准确性,科学家应该参考同一时期多位艺术家的作品,而不能以某一位画家为准。”
针对各方意见,泽雷弗斯研究小组正与伦敦一家博物馆交涉,希望对馆藏的40部20世纪日落画作进行研究,以扩大研究范围。(2007年11月30日 新华网,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另类研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另类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冷却效应”;
B.“另类研究”之所以“另类”是因为它采取了非常规的研究手段;
C.“另类研究”之所以“另类”是因为它的研究手段没有在科学界达成共识;
D.“另类研究”之所以“另类”是因为它研究的是一些“另类画家”的“另类作品”。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泽雷弗斯等科学家始终认为,世界上主要火山喷发是导致全球暗化的自然原因。
B.科学家们认为透纳等5位画家的多幅日落作品能反映出火山爆发前后和爆发过程中大气情况的变化。
C.泽雷弗斯是世界上第一位以艺术作品为线索,对气候变化展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
D.1815年、1831年、1835年的三次火山爆发,都曾导致全球暗化。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大气中粉尘含量上升,会导致全球暗化;植树造林,防止沙尘暴将会有效遏制全球暗化。
B.透纳等印象主义画家看重创作时对自然景象的真实描绘。
C.莫奈曾在工业革命时期创作过都市风景油画。
D.泽雷弗斯的研究将为火山喷发周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小题】D
【小题】C
【小题】C
【小题】泽雷弗斯主持的这项研究之所以被称为“另类研究”是因为它采用了非常规的研究手段,并且没有在科学家达成共识;不论他所选定的画家及其作品能不能称为“另类”,都不能成为这项研究被称为“另类”的原因。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要正确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就必须认真阅读原文,认真比较各个选项,看在文中能不能找到该选项的依据。
【小题】C项表述的内容只是泽雷弗斯的个人看法,下文中可以找到反证:科学家曾经用莫奈对于伦敦大雾的描绘证明过工业革命对大气的污染,也使用过梵高名画《星夜》分析过夜空星相。本题重点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答题时,应先正确全面的理解选项所表述的信息,然后再回到原文,看能不能找到依据,是否有反面的证据。
【小题】A项,沙尘暴不可能造成全球性的“大气中粉尘含量上升”,不会造成全球性的“全球暗化”;因此植树造林,与遏制全球暗化物直接关联。B项,透纳是否属于印象主义画家,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透纳(William Turner,1775-1851),是著名的英国风景画家,是19世纪上半叶英国学院派画家的代表,与约翰·康斯特布尔并称为"真正使英国风景画摆脱荷兰、法国或意大利绘画影响而走上自己独立道路的两个人".透纳以善于描绘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而闻名于世。他在艺术史上的特殊贡献是把风景画与历史画、肖像画摆到了同等的地位。〗D项,火山喷发的资料是泽雷弗斯的研究的重要依据,他的研究不可能再反过来为火山喷发周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做好推断和想像题,首先要熟知文章的内容,准确地找到文中的已知信息;其次是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注意区分“或然”和“必然”。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