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国际奥委会__罗格在其就任宣言中指出:“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当然,我们将继续保留这个格言。但是,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或许对体育来讲需要新的格言,那就是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在这里罗格先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改革、求变的精神,适时的提出新世纪奥林匹克新格言。究其文化内涵,它寄托了人们对奥运会的美好希望。指出了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对运动员道德品质的要求。我们说,这是一个更加符合实际、更加人性化、更具有人文色彩的思维模式。倘若我们把新老格言放到现实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便会发现,新格言内涵更宽泛,人文色彩更强,是更高发展程度,具有更强现代化意识的体育理念。
其一,“更人性”是对理想的至高无上的人性观念的执意追求,如此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将得到完美的体现和高扬。英国诗人蒲柏说:“对人类的真正研究就在于本身。”庞德认为:“人是目的。”这无论是从那一个角度来说都充分地肯定了人的价值。所谓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观念,又主要指人的自由、人的个性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一些根本问题。在人和奥林匹克运动关系上,人是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代表人类先进文化的一种形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幸福的手段,手段一定要服从目的,以目的为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一定要重视人,要研究人,研究人的需要,研究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真正幸福,并不断把奥林匹克发展的战备和目标调整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上来。只有这样,新世纪奥林匹克运动才能永远具有生机和活力。21世纪人类已经把人的发展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体育,将人的发展作为21世纪的最高命题,其根本意义在于将人本价值取向代替“工具”的价值取向,从而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基于此,奥林匹克相应的提出了“更人性”的文化格言,从这个意义上就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持。不仅如此,体育颂扬人性、关爱人生,要求社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更多的关注运动员离开奥运赛场进入社会后的工作、学习与生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并为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搭建理想的平台。
下列对罗格适时提出新世纪奥林匹克新格言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新格言寄托了人们对奥运会的美好希望,并赋予新世纪奥林匹克运动以崭新的文化使命。
B.新格言内涵更宽泛,人文色彩更强,是一种全新的体育理念。
C.指出了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对运动员道德品质的要求。
D.对奥林匹克的格言而言,新格言是一个更符合实际、更人性化、更具人文色彩的思维模式。
关于人与奥林匹克运动关系的论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是目的,奥林匹克运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幸福的手段。
B.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战略和目标只有调整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上来,新世纪奥林匹克运动才能永远具有生机和活力。
C.奥林匹克运动是对理想的至高无上的人性观念的执意追求。
D.奥林匹克运动一定要重视人,要研究人,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和真正幸福。
对新格言中“更人性”的内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解决人的自由、人的个性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一些根本问题。
B.提出“更人性”的口号是为了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真正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C.更人性是为追求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完美体现和高扬。
D.更人性的内涵包含要求社会更多地关注运动员退役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育将人的发展作为21世纪的最高命题,意义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抛弃工具的价值取向。
B.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出发,奥林匹克提出的“更人性”的文化格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C.新格言的文化内涵是要真正实现人们对奥运会最高的美好希望。
D.新格言的提出不仅为运动员在奥运会的竞争中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也为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搭建理想的平台。
【小题】B
【小题】C
【小题】B
【小题】C
【小题】(“是一种全新的体育理念”,表述不当。)
【小题】(与题干不一致)
【小题】(选文指出“21世纪人类已经把发展的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更人性”的口号不是“真正”提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而是作为体育如何落实好的问题。)
【小题】(表述中“最高”是多余的,应删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上,一直存在着两个传统,它们共同构成了科学的历史渊源。科学一开始就有两个来源。首先是好奇心,以及获得一个整体世界观的内在要求。人类永远需要为自己的心灵创造一个家园,一个不会因为千变万化的眼前现象而经常改变的理解框架,一种系统地理解世界的方式。这种内在的要求构成科学史上的哲学传统;第二个来源是,为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人类必须提高自己制造、使用和改进工具的技艺和能力,这形成了技术和工艺的进步,同时也构成了科学史上的工匠传统。
在很长一段时期,人们对工匠传统是不重视的,一提到科学史,往往会想到伟大的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想到科学理论如何在卓越天才的头脑中被创造出来。这当然是科学史的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科学的进步在某些时候是被科学仪器的发明所推动的,而科学仪器一开始往往是由工匠造出来的。比如,近代天文学的进步肯定应该归功于望远镜的发明,而生物学和医学则应归功于显微镜的发明,这两样东西都是工匠而不是科学家发明的。如果没有望远镜和显微镜,近代实验科学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不可想象的。
在诸种科学神话中,关于科学家的神话也许是流传得最广的。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被看作某一方面的天才,掌握了与自然界进行对话的神秘钥匙,但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是低能儿,而且表现得离奇古怪。人们广泛传颂着诸如牛顿煮鸡蛋结果把手表煮了进去,爱因斯坦走路时头撞着一棵树还连声说对不起之类的故事。这些有趣的故事也许是真的,但不可把这看做科学家的本质特征。人们由于专注于某件事情而忘了周围的一切,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并非只有科学家如此。
科学家特别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们身上往往有一些特别动人的地方,真正体现着“科学的精神”,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比如牛顿的名言“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比如爱因斯坦的名言“宇宙间最不可理解的事情就是它是可理解的”。真正的科学家不仅增长人类的自然知识,而且传播一种在思想上独立思考、有条理地怀疑的科学精神,传播一种在人类生活中相当宝贵的协作、友爱和宽容精神,是最富有人性的。真实的人性的科学家形象只有在科学史中才能得到恢复,因为在学习科学理论时,我们可能完全不知道该理论的创造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本文作者认为科学的渊源有两个,下面概括最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是人类有一个心灵的家园,一是人类在不断提高自己制造、使用和改进工具的技艺和能力。
B.一是人类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不会因为眼前的事物千变万化而改变,一是人类有着科学史上的工匠传统。
C.一是人类要求理解整个世界的好奇心,一是人类需要满足自己物质生活的需求。
D.一是人类的好奇心,一是技术和工艺的进步。
2.对作者说文段末尾画线的这句话的目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为了说明科学理论著作阐述的是科学道理,这些道理是严谨的、科学的,也是客观的,完全不能体现人性。
B.是为了说明科学家也是有人性的,那些关于科学家的离奇古怪的传说都是不可信的。
C.是为了说明亚里士多德、牛顿、爱因斯坦的那些名言都是在传播一种人类生活中相当宝贵的精神,不读科学史就难以了解并接受这些精神。
D.是在强调学习科学史的意义,强调学习科学史可以进一步了解科学家的人格。
3.下边是从文中筛选出来的信息,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认识和理解整体世界是人类固有的内在要求。
B.不断提高自己制造、使用和改进工具的技艺和能力的目的,在于人类要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需要。
C.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奠定了实验科学的基础。
D.真正的科学家体现着“科学精神”,这是最富有人性的。
4.本文作者阐述了研究科学史的意义,下列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研究科学史可以认识到工匠传统是科学的历史根源,关于科学家的天才只是一些流传的神话。
B.研究科学史可以认识到人类文明史上的两个传统,共同构成了科学的历史渊源。
C.研究科学史可以认识到失推动科学发展不仅要有科学家的天才发明和创造,还要有制作科学仪器的工匠们的天才发明。
D.研究科学史可以认识到真正的科学家不仅增长人类的自然知识,而且传播一种独立思考、有条理地怀疑的科学精神和协作、友爱、宽容的精神。
1.C
2.D
3.C
4.A
1.(“提高技艺”等都是出于“满足需要”这一点的)。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强调学习科学史的意义,结尾段尤其强调学习科学史可以进一步了解科学家的人格和含义。)。
3.(文章并没有二者“奠定了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
4.(作者是在一般人只看到科学家的贡献的情况下提出“工匠传统”这个概念的,并没有否定哪一方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创作有赖想象,鉴赏也要靠想象。文学鉴赏时的想象,是缘文驰想,按其不同生想状况,可分为三种类型。
设身处地型。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造型艺术,它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一定的形象和意境。读者首先要将文字符号“译化”为具体形象,同时想象其具体的情状,使此时此地的读者进入彼时彼地之境。若作品本身的感染力强,加之读者思想上又有接受它的因素,也就更容易设身处地地想象其内容。读者的身世、心境与作品内容愈接近,那么读者设身处地的主动性也愈大。
□□□□型。阅读鉴赏时,不仅想到作品写的是什么,还会由此诱发想象到它之外与之相关的内容。这种因文生想也就是平时说的“联想”,它也有一定的想象轨道,也能形成种种联想形式。例如,有一种是因文而想及与之相接近的事物和作品。作品刺激了读者大脑皮层后,引起原来储存的与之相近的讯息苏醒过来,从而使两者同时亢奋起来。所谓“近”或是时近,或是地近,或是事近。如读杜甫的《石壕吏》,自然联想到写于同时期的其他二《吏》和三《别》。若是为二者某些性质上的相似点触发的联想就又不同了,这样“相似”或是立意相似,或是感情相似,也可能是手法相似。如读怀人诗,很容易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弟兄》与杜甫的《月夜》或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联系起来。想象有时又会反激到另一方向去,这也是一种思维规律,想象领域也很广阔。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诗中的“怕春”也很容易引起人“喜春”、“伤事”的对比思考。想象除形象到形象外,也能由形象上升到理念,即读者将形象抽象化,由个别推及一般。有时只取作品中某些语句,便连缀成另有含义的哲理佳句,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一段理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也。”三段引文原是三首宋词中的妙句,全非说理,但经哲理联想而取之则就不同了……上述种种,都为触境生想。但实际鉴赏活动中却没有这么清晰,常呈多重、交错、变化的状态。
意象加工型。读者在其感情、理性的驱使和制约下,调动原有的知识、生活等先行想象,从而形成源于作品又异于作品的意念形象。鲁迅曾指出:“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是因读者而不同。”驰骋想象的过程,也就是意象加工的过程,它又有着好几种状态。实为鉴赏者在前两种类型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重创作品意境。
1、观照第二段,下列解说中,不属于“能使读者设身处地主动进入想象”的因素是
A.读者要将文字符号“译化”为具体形象。
B.作品本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C.读者思想上能够接受作品。
D.读者的身世、心境与作品接近。
2、下面说法,不符合第三段内容的一项是
A.如果在段首的空格处填入一个最合适的词语,应是“触境生想”。
B.“相似联想”的“相似”指的是作品的内容或手法相同。
C.本段提到的联想形式有相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哲理联想。
D.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运用何种联想方式须弄清楚,因为几种联想互不相容。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三段中“因文生想” 指的是由作品的内容诱发,想象到作品之外的相关内容。如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联想到《赤壁赋》。
B.想象除形象到形象外,也能由形象上升到哲理的高度。“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能从形象上升到哲理。
C.阅读文学作品之所以会形成不同于作品的意念形象,是因为读者在其感情、理性的驱使和制约下,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生活等先行想象。
D.本文介绍了想象的三种类型,这三种想象既适用于鉴赏,又适用于创作,因为创作有赖于想象,鉴赏也要靠想象。
1.A
2.D
3.D
1、A.A项是想象的步骤,未表现“设身处地”和“主动”。
2、D.与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话矛盾。
3、D.文章介绍的是鉴赏活动中的想象,并非创作活动中的想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妙得
冯其庸
《三国演义》为我国家喻户晓之古典小说名著,然其成书过程,却经历唐、宋、元数代,历五百余年。晚唐李商隐《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见晚唐已有说“三国”之“说话”。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有“说三分”之专题,霍四究即是当时说三分之专家。到元至治年间,虞氏《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就开始有“说话”的刻本,即“话本”了。所谓“全相”者.即是有全部图像也。也即是说,到了此时,已经有三国故事之人物画了。
另一方面,在金代已盛行三国戏,如“襄阳会”、“赤壁鏖兵”等就是当时的剧目,而三国戏到元代便更盛。著名的剧目有“关大王单刀会”、“隔江斗智”、“连环计”、“诸葛亮博望烧屯”、“关张双赴西蜀梦”等,这又说明三国故事人物已经在舞台上出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元《全相三国志平话》的故事人物插图是上图下文,图的位置只占三分之一的版面,到明代万历年间雕虫馆刻《元曲选》,就用整幅的插图了,而且刻工精良,构图严整。这一发展过程,说明三国故事从口头到书面,又从书面到图绘,诚所谓踵事增华。应该说,明代的木刻插图从艺术角度看,也是高水平的,应该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三国演义》的人物画始终没有像陈老莲的《水浒叶子》一样,风靡于艺林。现在一提起陈老莲的《水浒叶子》,可以说在艺术圈内无人不知;在陈老莲当时,估计不仅仅是艺术圈内,当是社会的普遍喜爱.因为“叶子”(纸牌)本身就是群众性的娱乐工具。可惜《三国演义》在人物绘画造型上,始终没有出现像陈老莲的《水浒叶子》这样的高峰,这是历史留下的一个空白。
吾友汪观清先生,近作《三国演义》绣像五十幅,故事十幅,结构精严、形象生劫,于三国群英,个个赋予个性,即使小儿观之,亦可辨其为刘、关、张、赵、马、黄或孔明、周瑜、孙权、曹操也。其所绘战争场面,或舳舻千里,或骏马嘶呜,如见当阳之尘土,如观赤壁之烈火,如闻西城之琴韵。
噫!昔年三国之纷争:茅庐之擘划,三分之筹策,隔江之用计,六出之忠贞,五丈之遗恨。吾一一于纸上得矣,于是乎吾益信吾友汪观清先生之妙笔神技,能致神于千载之上也!
《三国演义》得此妙绘,则千年之历史空白至是而得补,从此,陈老莲亦不得专美于前矣!
1、下面对文中第一段中的“说话”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指当时说书艺人在群众中进行说书的口头艺术。
B.指当时说书艺人进行说书表演的脚本,即下文提到的“话本”。
C.指具有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并有了文字记载的文学形式,相当于后来的小说。
D.指孩子们游戏时口头流传的一种故事。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旨在说明《新全相三国志平话》的故事人物插图十分精美,应该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却不见其流传,令人惊奇。
B.旨在说明明代万历年间雕虫馆刻《元曲选》的整幅插图刻工精良,构图严整,应该是群众喜闻乐见的。然而此时同样表现这种高超技艺的《三国演义》人物画未见其流传,令人感到奇怪。
C.表明陈老莲的《水浒叶子》风靡于艺林,是因为它采用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
D.说明表现三国故事的绘画不如表现“元曲”内容的绘画受到群众的喜爱。
3、以下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李商隐的《骄儿》诗说明了当时有关三国内容的故事到处流传,连小孩子都在讲述三国故事里的人物特点。
B.“说三分”是指评说汉末魏、吴、蜀三国三分天下之事,霍四究是《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评说三国三分天下的专家。
C.陈老莲在当时是艺术圈内无人不晓的人物,而且受到社会的普遍喜爱,因为他创造了群众喜欢的娱乐工具——叶子,并用它来传播《水浒》人物画。
D.通过汪观清先生的画作,我们从中看到了三国纷争、茅庐擘划、三分筹策、隔江用计、六出祁山、尽瘁五丈等三国故事和众多的三国人物。
4、以下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得出现表明三国的故事不但口头流传走向了文字记载,并且有了上为图像下为文字的话本了。
B.到了金代,表现三国故事的戏剧大量上演,为元代戏曲的成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如“关大王单刀会”就为关汉卿的代表作《单刀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C.《三国演义》的人物画之所以未能风靡于艺林,是因为它未能采取群众喜欢的娱乐形式,缺乏群众基础。
D.汪观清先生所绘的《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连小孩子都能辨出画中所绘人物是关羽还是张飞、是孙权还是曹操;所绘战争场面给人以如临其境的感觉。因而它不仅填补了千年的空白,还将长期流传。
1.A
2.B
3.C
4.B
1A(从下文对虞氏《新全相三国志平话》的解说中“开始有了‘说话’的刻本.即‘话本’”中可以体会)
2B(从下一句“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可以理解)
3C(艺术圈内无人不晓的是《水浒叶子》,而叶子这一工具也不是陈老莲倒造的)
4B(第二段在说到“三国戏到了元代便更盛”时举了“关大王单刀会”等例子,说明“关”剧不是金代的戏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科学家们说,虽然地外生命形式看起来也许不像银幕上的外星人,但他们存在于地球之外的可能性却是千真万确的。
地球之外究竟有无生命,过去的科学知识告诉我们,地球上的高文明生命形态,在太阳系内是唯一的。1324年,英国科学家在南极拾到一块陨石,经过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证明,这块来自外太空的陨石内含有高浓度的有机体(或说原始的微生物),说明地球不是唯一有生命的地方。当外星人近20年前首次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科学家们仍然没有发现任何此类活生生的生命,但是他们认为,其他星球也具备养育生命的条件。
伦敦大学学院的唐·考恩博士告诉皇家天文学会:“作为生物学家,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在其他地方也存在生命,但是,其他星球上的生命更可能是以一种能够在极端条件下生存的单细胞生命,而非许多科幻电影中描绘的3只眼动物。”考恩接着说:“从进化上来说,生命将是非常原始的。”
考恩说,即使是最简单的生命也需要液态水、适宜的温度、食物来源等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他根据温度的上下限描绘了生命存在的范围以及此类原始生命可能茁壮成长的地方。热液池、蒸汽出口、沸泥浆池和地下热液出口等等,这些被视为地球生命起源的地方也是其他星球简单生命诞生的理想环境。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莫妮卡·格雷迪博士支持考恩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提出,火星和木星等星球的某些地表或地表下面可能存在生命。
1.对本文第一段科学家所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之外存在生命,但其生命的形态可能与银幕上的外星人不相类似。
B.地球之外的星球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是不容置疑的.
C.地外生命与银幕上的外星人相比,生命形态也许不尽相同,但却有绝对存在的可能性。D.地外生命有千真万确存在的可能性,只是生命形式也许不同于银幕上的外星人。
2.下列陈述符合考恩博士观点的一项是
A.地外生命和地球生命都诞生于热液池、蒸汽出口、沸泥浆池和地下热液等环境。-
B.考恩认为水、适宜的温度、食物来来源等是生命生存的最基本条件。
C.考恩认为地外生命只是一种单细胞生命。
D.考恩认为地外有生命存在,他的理由是充分的。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1324年,美国科学家研究了一块来自外太空的陨石,发现内含高浓度的有机体,从而否定了地球是太阳系内唯一高文明生命形态的认识。
B.二十多年来,科学家们虽然始终没有发现外星球活生生的生命,但并没有改变他们对地外生命形式存在的确信。
C.考恩告诉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外星生命是非常原始的,也许是在极端条件下生存的,其形态也不像科幻电影中描绘的是三只眼。
D.地球生命与地外简单生命,对生存条件和环境的要求是相同的,这一观点考恩博士与格雷迫博士是一致的。
4.纵观全文,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英美科学家对地外生命的研究和见解
B.地外生命确实可能存在
C.地球不是唯一有生命的地方
D.外星生命与电影上的外星人
1.A
2.D
3.A
4.B
1.A【“不像银幕上的外星人”】。
2.D【A.“其他地方”解释有误,应为“地球之外其他地方”。B.根据文意应为“水是生命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之一”。C.不是“只是”,是“也许是”】。
3.A【第2段第2句“地球不是唯一有生命的地方”不等于说“地球不是太阳系内唯一有高文明生命的地方”】。
4.B【C是“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证明”,是证据之一。B是“科学家们说”的,是普遍的观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般说来,人类创造的文化分为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两大部分。但文化是发展变化的,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丰富多彩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被创造出来。一类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便是人类衍生和创造出来的新文化,即科普文化。它是人类在科普实践中创造的一类科学而先进的文化。
科普文化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如同谈到人文文化就会想到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和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谈到科学文化就会想到天文、物理、数学、生物学等对自然抽象和总结的成果一样,谈到科普文化,我们也会十分自然地想到包括科普讲座、展览培训、科技节、科普文章、科教影视等一切科普形式和内容在内的科普实践的结晶。
在表现形式、内涵和功能方面,科普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文化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区别,从而形成交叉和渗透。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都追求真理普遍性。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文文化侧重于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营造,科学文化侧重于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和物质世界的营建,而科普文化则致力于传播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交互融合、协调和平衡发展。
科普文化是“为人”和“人为”的文化,是调动并激发人们对科学产生兴趣的文化,是致力于提高人的科学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科普文化既提倡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又提倡有亲切人文情怀的科学精神,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引导人们奋发向上,并同时左右采撷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成果,从而使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交互融合,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珠联璧合,共同支撑现代文明大厦。
1.下列对“科普文化”这一概念的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A.科普文化致力于传播科学文化,是人类在科普实践中创造的一类科学而先进的文化。
B.科普文化是人类衍生和创造出来的一类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C.科普文化侧重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提高人的科学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D.科普文化具有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双重性,因而缺少独特的功能表现。
2. 下列各项表述与原文内容一致的一项是
A.科普文化可以使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珠联璧合、融为一体、协调和平衡发展。
B.在表现形式、内涵和功能方面,科普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是交叉、渗透的。
C.科普文化是科普实践的结晶,包括科普讲座、科教影视等一切科普形式和内容在内。
D.科普文化是一种传播人类文化并以探索人类物质世界为根本目的的文化。
3. 下列对“科普文化是‘为人’和‘人为’的文化”这句话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科普文化是致力于提高人的科学素质、需要人类不断科学地创造与发展的文化。
B.科普文化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引导人们奋发向上。
C.科普文化是调动并激发人们对科学产生兴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
D.科普文化既提倡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又提倡有亲切人文情怀的科学精神。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普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共同发展,必将促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B.科普文化的普及必能弘扬、传播和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C.科普文化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一类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弘扬人文精神。
D.在科普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科普文化将随着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1.B
2.C
3.A
4.C
1 B(A应为“致力于传播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C “侧重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指的是科学文化而不是科普文化;D不是“缺少”,而是“具有”。)
2 C(A“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不可能“融为一体”;B应是科普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文化之间交叉和渗透;人文文化、科学文化之间在表现形式、内涵等方面,不存在交叉;D应含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个方面,除了探索还要创造。)
3 A(要注意“为人”和“人为”两种情况。)
4 C(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是人类衍生和创造出来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作为认知模式的“PK”
PK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五四时期“废文言、兴白话”,改换了一种意识形态;十六世纪欧洲印刷语言的使用,推动了民族的想象性建构。今天PK在媒体中过量繁盛,也已经超出了文化事件的范畴,开始在思想层面发挥作用。这就是令人忧虑的PK认知模式的形成。
这种认知模式首先设置了一种紧张情境。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的神经在连续刺激中日渐麻痹。只有比紧张更紧张、比激烈更激烈的情境才能够留住人们挑剔的视线,PK正是这种情境的鲜明符号。媒体中诸种乔装打扮的PK,就像将黄飞鸿的“擂台赛”挪移到大众媒体上,将紧张的对决经由现代媒体多层次、高密度的信息渠道展现在更多人面前,获取了最大化的看客的关注。PK的表演性与娱乐性,注定了PK是一件公开而招摇的事。一看到这个字眼,就好似听到了“快来看呀——”的吆喝声。寻声而去,紧张激烈的场面正在眼前铺展。
这种认知模式预设了结果水落石出的一刻即将收获的精神快慰。今天,阅读内容变为浏览标题,看重结果轻视程序,人们总是行色匆匆,迫不及待。他们需要结果水落石出,需要胜负立见分晓,需要用斩钉截铁的判决抚慰等待的焦躁不安。而PK中的你死我活,不仅营造了一种紧张情境,更预售了一种水落石出时的精神快慰。实际上,这也反映了社会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心态。
这种认知模式更蕴含着一种意在解构的娱乐化冲动。选秀的娱乐性抹平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成为一种由媒体与平民合力打造的艺术亚文化。其中PK环节奉行的全渠道全民投票规则,只取悦于注意力经济,而与艺术标准相去甚远。这样的PK,恰好迎合了在经济繁荣而话语贫困时代必须释放的解构欲望——解构权威、解构经典、解构主流意识形态。而在大众媒体上,PK的频繁出场,正是这种解构欲望的延伸。因而,媒体在哪里使用了PK语法,哪里就很可能存有解构欲望的心理市场。同时,越是权威的、经典的和主流的事物,越是在PK模式的认知中幻化出更强烈的娱乐化效果。这一点,也许是PK认知模式中最为隐秘的特点。
(材料来自《读书》2008年第1期)
对作为认知模式的“PK”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PK的过量繁盛,在当今中国,不仅仅是文化事件,也已经在思想层面上发挥了它的作用。
B.在这个生活节奏日趋紧张的社会生活中,PK已经成为能留住大众视线的鲜明符号。
C.表演性和娱乐性是PK与生俱来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公开和引人注目的个性。
D.PK已成为一种由媒体和老百姓共同经营打造的艺术亚文化,在当今社会正风光无限。
下列对文中词句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媒体中诸种乔装打扮的PK,就像将黄飞鸿……”中“乔装打扮”指的是媒体对PK进行“包装”,其目的是想弱化PK本身的残酷性,使之能以温和而美好的面貌出现。
B.“将紧张的对决……获取了最大化的看客的关注。”“看客”是作者对喜欢看PK观众的称呼,较形象地表现了注意力经济下社会大众看重表象且没有持久关注点的特征。
C.“一看到这个字眼,就好似听到了‘快来看呀——’的吆喝声。”表现了PK的通俗化和大众化,是作者对PK唯一优点的肯定。
D.“而PK中的你死我活……更预售了一种水落石出的精神快慰。”“预售”生动地说明了PK的商业本性,也表明了它像空头支票一样难以兑现的特点。
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举五四“废文言、兴白话”及十六世纪欧洲印刷语言使用的例子,是想说明作为语言现象的PK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B.文章条理清晰,由浅入深,从设置情境、预设结果、意在解构三个方面分析了PK的表现及蕴含着的社会心理。
C.按作者的观点,社会经济繁荣和话语贫困的时代会产生解构欲望,而各种各样的PK正好给这种欲望提供了较理想的表演平台。
D.文章用词准确,行文活泼,使“PK”形神俱备;作者眼光独到,分析充分,对“PK”见解深刻。文章有较强的可读性,也具有严谨的学术性。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1】D(原文第四段,成为“艺术亚文化”的是“选秀”)
【小题2】B(A,“其目的”是想让PK更吸引人,而不是为了“弱化PK残酷性”的一面;C,作者并不认为这是“PK的唯一优点”;D,“像空头支票一样难以兑现”在文中没有提及,也推断不出)
【小题3】C(原文在第四段,“只取悦于注意力经济而与艺术标准相去甚远”的PK,指的是“奉行全渠道全民投票规则”的PK,而不是“各种各样的PK”)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世界上最早出现律师行当的地方或许是中国。据《吕氏春秋》一书说,春秋早期,郑国就有个叫邓析的人,专门帮人打官司,小案子要人一件衣服,大案子要人一条裤子作为报酬,教人“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委托人想打赢官司他就有办法让他赢,想让人罪名成立他也有办法使人身败名裂。弄得郑国“是非无度”,郑国的执政大夫子产于是就把邓析杀了。
中国律师出现虽早,可是被禁止的时间也早。儒家以为争讼是件不值得提倡的事,像邓析这样教导人们如何去打官司,为蝇头小利争论不休,是毒化人们的善良天性,必须要予以严惩。后世的统治者继续着这一思路,把这一行当称之为“讼师”,或者叫做“讼棍”,立法严禁。秦汉律严格规定,凡是诉讼活动都必须当事人自行进行诉讼活动,不得有代理人代为办理。除了妇女、老幼、现任或退休官员及士大夫,可以由家人代为出庭应诉,其他人一律都要亲自出庭。
除了直接替人诉讼外,向人传授诉讼的知识更被视为大罪,南宋绍兴十三年敕规定:凡是聚集生徒教授辞讼文书者,处杖一百。并允许告发。再犯者,不得因大赦减免刑罚,一律要“邻州编管”。从学者,各处杖八十。明清律撰写“构讼之书”者,要比照“淫词小说例,杖一百流三千里”,如果是为人写作诉状没有增减情节,真实反映事实的,才是被允许的。
尽管法律如此严禁,可是民间诉讼活动总是需要有人帮助,所以这一行当还是禁止不了的,官府的禁令只不过是把这个行当变成了一种“地下行业”而已。在民间从事诉讼指导的讼师,有不少人是正直的人士,尽力为委托人服务,“受人钱财,与人消灾”,为人们提供必要的法律诉讼知识,颇有点近代律师的作用,不能一概都斥为“讼棍”。不过就总体上来说,讼师的素质确实不高。大多数讼师确实是兴风作浪,惟恐天下不乱的无赖。很多人不顾事实、法律,一味翻云覆雨,颠倒黑白。
由于讼师的名声太臭,到了近代,为了引进西方的法律,在翻译西文中lawyer一词,学者们还是动了脑筋的。日本当初引进西方法律时,把律师翻译为“代言人”,后来又改为“辩护士”。这个译法没有被中国的学者沿用。就想出了“律师”这个词。成书于1879年的薛福成《筹洋刍议》,大概是最早采用“律师”一词的。以后律师一词被普遍接受。民国成立后的不久就公布了第一部律师法律,这样在历史上第一个开业律师被杀两千五百多年后,中国才有了正式的律师。 ——(摘自《豸的投影》,上海三联书店)
下列有关“律师”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邓析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专门帮人打官司的专业“律师”。
B.律师是替人们进行诉讼活动的,古代把从事诉讼活动的人称之为“讼师”, 或者叫做“讼棍”。
C.“律师”一词是由西文lawyer一词翻译而来的,翻译时故意避开了“讼师”这个恶名称。
D.薛福成《筹洋刍议》最早采用“律师”一词,以后“律师”一词被普遍使用。
下列表述不能说明“讼师”在我们古代遭歧视的原因的一项是( )
A.邓析这个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事从事诉讼活动的人,为了获得报酬混淆是非,弄得郑国“是非无度”。
B.由于受儒家的影响,后世的统治者认为争讼只是为了为蝇头小利,毒化了人们的善良天性。
C.讼师的行业是一种“地下行业”,我国古代法律上严令禁止专业性的“讼师”的存在。
D.讼师的素质总体上不高,大多数讼师确实是兴风作浪,惟恐天下不乱的无赖。很多人不顾事实、法律,一味翻云覆雨,颠倒黑白。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汉律虽然规定可以让家人为妇女、老幼、现任或退休官员及士大夫代为出庭应诉,但不允许专业讼师代理应诉。
B.明清律虽规定严禁写“构讼之书”,但允许替人写真实反映事实的诉状,说明此时已经允许讼师公开存在。
C.古代民间不少讼师不能一概认定为“讼棍”,他们为了生活,“受人钱财,与人消灾”,帮助不少需要帮助的人。
D.讼师这个行业在我国古代的漫长时期都戴着恶名,到了近代才为其正名,成为一种正式的行业而存在。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1】D(薛福成《筹洋刍议》大概是最早采用“律师”一词的,D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小题2】C(C项是“讼师”在我们古代遭歧视的具体体现,而不是其原因)
【小题3】B(在民国之前,讼师都作为一种“地下行业”而存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粮食!石油!生物燃料?
近年来,油价飙升,粮价暴涨,闹得整个世界不得安宁。一个粮食,一个石油,都是大事,谁也得罪不起。游移于二者之间的生物燃料,是福是祸,莫衷一是。当前,媒体对生物燃料的负面报道很多,罪名有“与人争粮”“人道危机”“粮食危机的元凶”“破坏生态”
等等,好像面目狰狞的魔鬼。凡事都有它的多面性和相互关联性。面对复杂的现实,更需要人们的冷静与客观。
自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发出警讯后,石油进口国就开始寻思“替代”了。巴西和美国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以甘蔗和玉米生产乙醇替代石油。20世纪80年代,瑞典在斯德哥尔摩市对9种燃料车进行了十多年的替代化石燃料试验,最后选择了沼气和乙醇两种生物燃料。美国年消费石油9.5亿吨.净进口5.4亿吨,石油对美国经济和外交的压力越来越大。经过三四十年寻觅才找到能使美国绝处逢生的生物燃料,故不惜顶住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倾其20%以至40%(2015年)的玉米及技术突破后的非食物性原料,替代30%(2030年)甚至50%(2050年)的石油运输燃料。为减少与粮食供应的冲突,2006年布什在国情咨文中要求6年内(到2012年)使纤维素乙醇的商业化生产成为现实,并以1.6亿美元建3个纤维素乙醇示范厂和投入21亿美元用于新技术开发,全面部署了由玉米乙醇向非粮二代生物燃料的战略过渡。预计到2020年前后,全球生物乙醇产量将达到2亿吨,约相当于现在世界石油生产量的5%。
过去,人们也曾进行过煤变油、煤转化为甲醇和二甲醚等替代石油的试验。中国神华集团2007年已经在内蒙古等地进行了煤变油的试生产,据该集团网站称,转化成1吨燃油需要消耗4吨煤炭和用水1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原油精炼的7—10倍。而按能量投入产出比,得到1份能量的甲醇燃油,需要投入4—6份能量的煤,生产1吨煤基甲醇要排放8.25吨二氧化碳,还有腐蚀"-机械、储存困难、影响人体健康等诸多问题尚难解决,美欧经多年试验均已宣布失败。而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核能,都只适合于转化为物理态的电能和热能,唯有生物质能才是经植物光舍转化成的化学态能量,最适合转化为液态燃料。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发展生物燃料的非粮原则,令人振奋的是,中国的非粮原料资源非常丰富,生物质原料资源丰富度显著高于美国。其中一类是现在就可供使用的薯类、甜高粱、甘蔗、木本油料、畜禽粪便及农产品加工产生的有机废水废渣废糖蜜;另一类是尚待技术突破后方能进入商业化生产的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和能源植物的纤维素原料。此两类原料的年产3量燃料乙醇潜力分别为1.52亿吨和2.80亿吨,二者可替代石油2.7亿吨,是现进口量的1.5倍。1公顷甜高粱或薯类一般可转化燃料乙醇3—5吨,高者可迭10吨。而我国耕地中有非粮低产田5024万公顷可供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此外,还有734万公顷的宜垦后备土地。
(节录自2008年6月8日《科技日报》,作者:石元春)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质原料资源”的一项是
A.玉米、甘蔗 B.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
C.沼气、乙醇 D.薯类、甜高粱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负面报道把生物燃料描述成面目狰狞的魔鬼,给它加上“与人争粮”“粮食危机的元凶”等罪名,其实都是毫无事实依据的凭空指责。
B.为解决严重的石油危机,美国不仅作出了用生物燃料来部分替代石油的具体及远景规划,而且投入了巨额资金,以谋求生物燃料转化技术的重大突破。
C.以煤为原料来生产石油的替代产品,美欧经多年试验均已宣布失败,唯有中国取得了进展,并进行了煤变油的生产。
D.我国的生物燃料资源丰富度显著高于美国,中国政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生物燃料的非粮原则,使我国的非粮作物种植规模走在了世界前列。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用生物燃料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它不仅需要观念上的改变,还需要巨大的经济和政策支持。
B.中国拥有足量的种植非粮作物的适耕宜垦土地,不可能出现“生物燃料’’与人争粮争地的局面。
C.美国政府在发展生物燃料问题上立场坚定,他们的计划如能付诸实施,用生物燃料完全替代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将指日可待。
【小题】C
【小题】B
【小题】A
【小题】C(沼气和乙醇是生物燃料成品,而非“生物质原料资源”)
【小题】B(A原文说“凡事都有它的多面性和相互关联性”,并未说人们对生物燃料的批评“毫无事实依据”;C“生产”表述不准确,原文为“试生产”;D错在“我国的非粮作物种植规模走在了世界前列”,文中讲的是发展潜力,而非今天的现实。)
【小题】A(B仅有“足量的种檀非非粮作物的适耕宜垦土地”,缺少其他方面的保证,还无法肯定不“出现‘生物燃料’与人争粮争地的局面”。C“完全替代”与“指日可待”说得过于绝对。D“今天”人们还做不到“主要使用生物燃料”,而是在主要使用化石能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所谓吉祥,就是好福气的意思,《说文解字》说:“吉,善也。”“祥,福也。”
中国很早就有对吉祥的一些理论总结,比如被列为“四书”之一的《中庸》说:“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历来关于祯祥的记录,可真是五光十色、琳琅满目,比如天上出祥云,地下冒醴泉,猛兽忘了撕咬,毒虫不蜇婴儿等等。据说周成王时出现过三块地里的禾苗长成了一个谷穗,这个谷穗大到要单独装一辆车的现象,这个叫做“嘉禾”,如此说来,中国20世纪年代大跃进的亩产神话,3000年前就已经胜利实现了。
最有意思的是古人创造出一批祥瑞的灵兽,比如龙、凤、麒麟之类,它们代表着天帝对下界盛世的最高奖赏。据说在黄帝时代,凤凰遮天蔽日黑压压地呼呼飞来,栖息在黄帝东园里的梧桐树上,吃着纯洁的竹实,终身都不想飞走。可是多数时间人们并不生活在这么美好的盛世,凤凰们是断断不肯现身的,连孔子都一辈子没见过,所以他抱怨着:“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好不容易见过一回麒麟,还是被无知的人猎杀了的,它实在不应该在那个世道出现,孔子哀哀地哭。
这些神奇景致是帝王圣人的故事,与普通百姓离得很远。不过普通百姓也自有追求吉祥的办法,大到求神拜佛、磕头烧香,小到一叶窗花、一句口彩、一个数字,都可以作为寄托。北京西郊妙峰山上有碧霞元君的道场,也是华北最大的民间信仰活动地,几百年来,人们在阴历四月初八佛诞日前后大规模朝山进香,面熟的陌生的,见着都互相道声“虔诚”“吉祥”,真有点熙熙融融的大同景象。朝拜完后下山,人们还不忘了摘一朵花(现在不能随便摘,只好买了)插在鬓角、拢在襟边,名义就叫“戴福还家”,微弱无识的花草,就此带上了一缕人间的温情。
可见,中国的吉祥文化底蕴深厚,在世界范围内看,也显得很有特色,这大概是可以断言的。有人说这映射出中国人对吉祥有着特别强烈的诉求,体现了中国人特殊的性格面向,我颇有点不敢认同。在我看来,人性不远,人情不隔,中国人要趋利避害,外国人恐怕也是一样,只是表现方式有别罢了。
世界上许多国家,因为有着强大的zōng jiāo 体系,其教义早已深深融化于日常生活,人们将一切问题都交给同一个上帝或真主就够了,不必为每件事再去寻求趋避的方法,它的代价是:信徒们必须时常做一些规定仪式,用来培植浇灌zōng jiāo 信念。中国人不是没有zōng jiāo ,人们不是都在说儒释道三教吗?但是中国人总体上说,从来就没有全民性的zōng jiāo 情怀,人们习惯于见庙烧香、遇神磕头,即便早就有大慈大悲、有求必应的guān shì yīn pú sà ,人们在敬拜她的同时,也并不排斥其他神灵,哪怕只是些花妖狐怪的小毛神。儒释道三教很多情况下只是学者的区分,在民间是浑然一体的,反正多一个佑护就像多买一份保险,总没有坏处。所以,中国的吉祥文化才会显得丰富多彩。
说到底,追求吉祥是人类的本能,中国人的吉祥文化离这本能还很近,没有更多的装饰和提升,因此,中国人很少生出那种庄严神圣的zōng jiāo 体验,人们在信仰上是多元的、无序的。这或许显得有些功利、有些芜杂,却自有一种平等宽容、质朴丰满的气象,我觉得或许这才是中国吉祥文化的特色。
打一个比方,假如说zōng jiāo 体系下的吉祥文化是一部神话或史诗,那么中国人的吉祥文化更像一本民间童话集。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下列说法中,对“中国的吉祥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书中就有关于“吉祥”的解释和一些理论总结,认为祥瑞和国家兴亡有着密切的关系。
B.古人创造出一批祥瑞的灵兽,比如龙、凤、麒麟之类,代表着天帝对人间盛世的最高奖赏。
C.每年阴历四月初八佛诞日前后,人们在碧霞元君的道场摘花或买花的行为就是普通百姓追求吉祥的表现。
D.追求吉祥是人类的本能,中国人的吉祥文化离这本能还很近,不会生出那种庄严神圣的zōng jiāo 体验,人们在信仰上是多元的、无序的。
下列说法与作者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世界各地的人们对吉祥幸福、趋利避害的追求是不一样的。
B.中国的吉祥文化底蕴深厚,这映射出中国人对吉祥有着特别强烈的诉求,体现了中国人特殊的性格面向。
C.世界上许多国家,因为有着强大的zōng jiāo 体系,人们必须时常做规定的仪式,不必事事追求趋避。
D.周成王时的“嘉禾”,20世纪中国大跃进时期的亩产神话,都是一种祥瑞的体现。
根据原文,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哀哭麒麟在郊外被杀,预示当时礼崩乐坏。
B.中国人的吉祥文化更像一本民间童话集,芜杂、幼稚。
C.总体上说,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全民性的zōng jiāo 情怀。
D.中国人的吉祥文化有一种平等宽容、质朴丰满的特色。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1】D(“不会”表述不当,原文为“中国人很少生出那种庄严神圣的zōng jiāo 体验”。)
【小题2】C(A 应为“是一样的”;B作者说:“我颇有点不敢认同”,可见于作者观点相悖;D大跃进的亩产神话不是祥瑞的体现。)
【小题3】B(“幼稚”属无中生有。)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