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鸟巢”与中国文化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建筑――“鸟巢”的设计者赫尔佐格和德穆隆强调, “鸟巢”应该是一种和北京的景观相协调的建筑,不是一座可以放在其它国家和地方的体育馆。那么,这个建筑是怎样体现它和中国文化的关联的呢?
面对这座建筑方案是怎样体现它和中国古代有着单一造型的文物特征,中国造型艺术有两类,一是平面的书画,二是有着空间造型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石刻、木雕、建筑以及种类繁多的手工艺品。然而,将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技术统一在单一的造型中,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最大的特征。所谓单一造型,即实体的造型决定了这一物体的美学价值。我们在众多的中国文物上可以找到许多无与伦比的典型。
虽然是单一造型,但是在单一中有着生动的运动,这些运动都围绕着一种单一基本的运动线,即由两种相反方向的运动构成一条曲线,那就是阴阳太极图中的中线。无论是古代青铜器和陶瓷造型,还是民间的剪纸和刺绣,我们都会在上面发现这条曲线,这条曲线已经贯穿中国艺术至少五千年的历史。
此外,这个巨大的容器在“浑纯”与“秩序”这种矛盾统一体上,也体现了与中国文化的关联,在严谨的秩序中存在着无限丰富且复杂的变化,这或许就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存中,无论是造型、美学,还是技术,都通过视觉形象让人获得精神上的升华,那么那些网络、镂空以及单一器物形态的完美性,正是单纯一丰富之间获得最高状态的协调的。
“鸟巢”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商代彩陶文化中的“网形彩纹陶钵”,几乎就是一个微缩体育馆。彩陶外观上那些纹样应该说是古人纹身习俗的转移,因此者赫尔佐格和德穆隆的“鸟巢”建筑是一种非常原始的造型观念,而表层处理意识也来自人类潜意识的深层。在距今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中的“舞蹈彩纹陶”,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代表作。彩陶盆内壁绘有三组跳舞纹样,用于间隔和表现河水的水纹,都有加强身心运动的韵律。那件“网形彩纹陶钵”多么像赫尔佐格和德穆隆设计的“鸟巢”建筑原型。而那镂空通透的外观又像江南园林中的“冰裂纹花窗“,还有将偶然出现的冰裂纹固定为新美学的”冰裂纹哥窑鼎”,以及民间缠线之美,手艺人手下的篓筐杰作,有着吉祥寓意的十二生肖等,都成为这座巨大建筑中的中国文化遗传基因。
中国文化单一的形态,以及和周围空间构成的纯粹关系。成为这座巨大体育馆建筑设计的最初的出发点。那些赤裸让我们感到粗犷的原始空间,是一种深刻的暗示,__我们向原始的“零”空间回归。赫尔佐格和德隆的设计已经证明,那种最为浑纯原始的造型,有着最大的包容量和丰富性,这种造型所带来的震憾力,已经超越我们现代的建筑传统。
下列对“鸟巢与中国文化的关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面对“鸟巢”时,会立刻想起那些中国古代有着单一造型的文物特征。
B.在“混纯”与“秩序”这种矛盾统一体上,“鸟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关联。
C.“鸟巢”建筑上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如彩陶文化、江南园林文化等)的遗传基因。
D.“鸟巢”体现的美学思想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这种文化上的关联造就了伟大的建筑。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造型艺术最大的特征是将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技术统一在单一的造型中,即实体的造型决定了这一物体的美学价值。
B.在古代青铜器和陶瓷造型、民间的剪纸和刺绣上,我们都会发现阴阳太极图中的中线这条曲线,这条曲线贯穿中国艺术至少五千年的历史。
C.“鸟巢”建筑是一种非常原始的造型观念,因为它呈现的表层处理意识来自人类潜意识的深层,因此设计理念也是原始的。
D.“网形彩纹陶钵”很像赫尔佐格和德隆设计的“鸟巢”建筑原型,又像江南园林中的“冰裂纹花窗。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鸟巢”的设计者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鸟巢”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
B.在严谨的秩序中存在丰富而复杂的变化,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和独到之处。
C.最为浑纯、最为单纯原始的造型,有着最大的包容和丰富性,能带来极大的震憾力。
D.“鸟巢”的设计说明,将传统文化因素贯穿到设计中去,可以设计出独具特色的建筑。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1】D(“涵盖……各个领域”错)
【小题2】A(B“贯穿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错;C“因此其设计理念是原始的”,因果关系不成立;D“像江南园林中的‘冰裂纹花窗’”的是“那镂空通透的外壁”)
【小题3】B(原文是“或许就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完成下题。
明朝的历史特点及其灭亡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朝代。一方面,因这一时期的皇权__统治空前强化,其突出表现为废除丞相,对大臣滥施廷杖,厂卫横行,再加上宦官几次得宠专权,更是造成无穷祸患,而几位皇帝特别是万历帝长期怠政等;但另一方面,它更是一个蓬勃发展、多所创新的朝代,不仅制度空前完备,经济、文化空前发达,在世界上长期处于大国和领先的地位,而且明中后期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现象,如农村集市贸易空前普及和繁盛、地区间商品流通十分活跃、地方商人集团崛起、白银成为主币、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东南沿海民间海外贸易发展强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经营地主出现、市民阶层壮大,社会风气丕变、思想走向解放、文化异彩纷呈、中西交流空前活跃,社会流动加快,等等。所有这些,都标志着明代已经呈现出社会转型的趋向,显露了由传统走向近代文明的曙光。这说明明代绝不平庸,而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但遗憾的是,明朝最终还是灭亡了,“转型”的趋向也就随之消失。就直接原因来说,主要有三:首先,它没有解决好民生及社会保障问题,致使越来越多的人流离失所终至铤而走险,农民起义在此时风起云涌而汇成洪流也就成为必然。其次,它没有解决好边疆少数民族问题,以致其内掠和反叛不断,反复削弱着明朝的统治力。早在正统时,先有西南“麓川之役”,后有北边“土木之变”,以致皇帝也被瓦剌也先俘虏而去。此后仍是战事不断,最终是建州女真崛起,破墙入关,成为明廷无法遏制的劲敌。其三,统治理念保守、落后甚至顽冥不化。这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外。不同于此前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明朝遭逢了亘古未有的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遇上了全球一体化开端时代的到来。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但可惜的是,明朝统治者对此没有丝毫察觉,他们仍然陶醉在传统的“天朝大国”心态中,以不屑的眼神傲视着漂洋而来的“红毛夷”们;至于他们从何而来、为何而来,他们的国家制度如何,社会状况又如何,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都了解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兴趣了解,更谈不上利用国家的力量采取积极的对策,以致使中国失去了主动融入世界潮流、开拓海外市场的良机。二是对内。集中表现在对代表了社会发展趋势、如若顺利发展足以使中国富强起来的新因素进行压抑乃至摧残,最典型的就是万历时派出大量矿监、税使对工商业的肆意掠夺和打击,对蓬勃发展的民间海外贸易的长期禁止和限制。
明朝统治者何以会有以上失误,也即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主要有二:一是皇权腐败。表现为中期以后,皇帝怠政日甚一日,万历后期,臣工奏疏大半留中不发,许多衙门缺官长期不补,以致出现“职业尽弛,上下解体”的局面。与此同时,经济上的疯狂搜刮,也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致使民变接连不断。二是官僚队伍的尸位素餐和整体腐败。尽管明中后期也有像海瑞、戚继光、张居正那样以天下为己任的官员,但总体说来,早在天顺时官员们就已经普遍是“不求做好人,只求做好官”。所谓“只求做好官”,并非要把官做好,而是指谋求担任“好官职”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荣华富贵!这样的统治队伍,这样的官风,哪里还会有民生的位置,哪里还会有国家的前途?
当然,之所以形成皇权和官僚队伍整体腐败的局面从根本上说,又是__官僚体制自身缺乏甚至没有自下而上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机制造成的。(选自2008年1月《光明日报》,有删节)
下面各项中,不能标志“明代已经呈现出社会转型的趋向”的一项是
A.皇权__统治空前强化。
B.制度空前完备,经济、文化空前发达。
C.农村集市贸易空前普及和繁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社会风气丕变,思想走向解放,中西交流空前活跃。
下列各项中,对明朝灭亡原因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没有解决好民生及社会保障问题,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B.没有解决好民族问题,少数民族不断地内掠和反叛削弱了统治力。
C.统治理念保守、落后,对外闭关自守,对内压抑摧残。
D.皇权及官僚队伍整体腐败。
根据原文,以下推断和想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朝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朝代,蓬勃发展,多所创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B.明代已经显露出由传统走向近代文明的曙光,明朝统治者只要改变统治理念,对内对外抓住机遇,中国就会从此走向文明,走向富强。
C.__官僚体制自身是形成皇权和官僚腐败的根源,即使出现几个以天下为已任的官员也不能避免明朝的灭亡。
D.明朝灭亡对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机制,才不会滋生腐败。
【小题】A。
【小题】B。
【小题】B。
【小题】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A项答非所问。解答这个问题,重点要理解“所有这些,都标志着明代已经呈现出社会转型的趋向”中的“这些”的指代意义,文章开头解说明朝的两个特点,A项是明朝的其中一个特点,是明朝的反面,不在“这些”的指代范围内。B、C、D属于明朝的另一个特点,是明朝的正面,属于“这些”的指代范围。
【小题】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B项以偏概全。原文说明朝“没有解决好边疆少数民族问题”,而B题干变成了“没有解决好民族问题”,扩大范围;“以致其内掠和反叛不断”中的“其”也应该指代“边疆少数民族”,而B题干变成了“少数民族”,扩大了范围。
【小题】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B项夸大其辞。“统治理念保守、落后甚至顽冥不化”只是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皇权和官僚整体腐败,“统治者改变观念,对内对外抓住机遇”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明朝灭亡的命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试题。
怒江的开发与环保
受自然条件限制,怒江一直以穷山恶水著称。为促进旅游,有人用神奇、壮观等词句包装怒江,但怒江的贫穷落后并没有因此发生改变。怒江作为旅游景点,蜻蜓点水似的观光游览是一回事,定居生活则是另一回事。其他资源匮乏唯有水能资源丰富的怒江,开发水电是摆脱贫困,实现发展的一次机会。不开发水电,怒江永远只是一条神奇美丽的贫困峡谷。
反对建坝者提出,要保住中国最后的生态江河,指出美国都在废坝,中国也应废坝和少建大坝。我认为环保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标准。
江河是否为生态江河,有无水坝可以作为判断标准,但把它作为唯一标准未免偏颇。淮河没有水坝,其污染不堪入目。美国废坝不能成为中国反对建坝的理由,大坝为中国能源短缺所作的贡献功不可没。作为世界“老大”的美国,人口仅2.5亿人,却消耗着世界上相当比例的能源。经过100多年的建设,美国电能供应充裕,供大于求,拆掉一些大坝很正常。在电力供应不足的20世纪30——40年代美国人从未拆坝。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国土有河就有坝,全国有近3000座大坝。如果大坝真的有各种问题,精明的日本人为什么不拆坝?
我认为不论保护环境,还是保护人类文化,应该结合现行生活状态考虑。乡村山区少有机器和污染,环境很好,现代城市喧嚣嘈杂,车水马龙,环境极差,但人们对现代都市生活趋之若鹜。石器文化、青铜器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形态,却没有人愿意为保存这些文化去过那个时代的生活。反对建设者全都住在大都市,出行乘飞机、坐火车、通讯用手机,写稿用电脑。现代交通工具污染空气,制造噪音,手机形成电波污染,电脑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消耗大量物质和能源,它们对环境全有不利影响,而少有人拒绝使用。大家对这些现代化工具的取舍采取了“适度原则”。在怒江建坝问题上是否也应该采用同样的“适度原则”呢?
环保理念在中国时间不长,激情环保人士为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奔走呼吁,功不可没。但在部分环保人士中,环保出现了“贵族化倾向”。不考虑中国现实,到一个贫穷地区,指责当地人不该砍树烧柴,不该修公路,不应过度放牧,这些活动统统不环保,却又不能为当地群众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高谈阔论之后返回都市继续过消耗能源比乡村多,污染环境比乡村大的现代生活。
环保要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发展要尽量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干扰破坏。二者矛盾不可调和时,人的生存发展要优先考虑。在怒江流域还处于“民以食为天”的阶段,我认为还是发展在前,保护在后,环保的力度只能伴随经济实力的增长而增长,这是世界各国发展工业化实践中出现的共同规律。
所有的人都向往过上物质充裕的生活,这是推动人类科学和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如果怒江流域的脱贫发展不能实现,几十万人空着肚子守着美丽怒江,保护中国最后的生态江河终极意义何在?
作为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我希望看到怒江自由地奔流。作为一个以人为本,注重用全面和彼此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的学人,我希望怒江能被开发,为国家建设提供能源,为当地人民造福。
下列说法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 )
A.神奇、壮观等词语只是人们为了促进旅游而对作为景点的怒江使用的包装性用语,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B.作者认为,开发水电对于其他资源匮乏唯有水能资源丰富的怒江来说,是摆脱贫穷落后局面的一次机会。
C.反对建坝者响应美国人拆掉大坝以保护环境的呼吁,力主为了保住我国最后的生态河流,怒江应停止建坝。
D.作者认为,在修建大坝是否破坏环境这一问题上,美国和日本所持的标准不同,令人难以判断是非曲直。
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意图的一项是 ( )
A.中国人不能唯美国人马首是瞻,美国人的标准并非是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
B.在建坝问题上,美国人前后做法不一,是因为美国对能源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C.环保人士对贫困地区人民为改善生活所做的努力的批评,是“贵族化倾向”的表现。
D.环境保护的力度是与经济实力成正比的,环保时不能无视这一世界共同规律。
下列论据或说法不支持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前去怒江的游客主要是徒步、探险、漂流、摄影、自驾车旅游等特殊群体,怒江在促进旅游以来,一直没有出现过游客大量进入的热潮,旅游产生的效益极少。
B.从国内外经验看,不是所有的资源开发都能带动落后地区发展。生态脆弱—特殊价值地区尤其不能走片面资源发展道路,否则很容易造成资源的不可替代价值的破坏,断送该地更美好的前景。
C.怒江地区鸟类物种主要分布于1000~2500米的海拔高度,大树杜鹃则分布于高黎贡山西坡腾冲县界头乡大塘村河头海拔2500米的山麓,而大坝的高程被限制在海拔1570米。
D.由于农村能源结构单一,百姓只有靠砍伐树木来满足基本的燃料需求,怒江居民每年大约消耗薪柴50万立方米,对森林压力非常大。
【小题】
B
【小题】
C
【小题】
【小题】
A考查区间在第一段。怒江的实际情况是它是“一条神奇美丽的贫困峡谷”。
B项是对第一段最后两句话换一种说法的表述。是正确项。
C项参看原文二三两段,拆一些坝是美国现行的做法,但美国人并未就此发出呼吁,因此也无响应呼吁一说。
D关于修坝会破坏环境这一问题,美国与日本并无相左意见,“所持标准不同”主要表现在是否拆坝这一问题上,两国对能源的需求情况不同,故采取措施不同。)
【小题】
A参看第二三段,强调“环保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标准。
B参看第三段中关于美国20世纪30——40年代与今日情况相比较的语句。
C考查区间在第五段, “贵族化倾向”是对部分环保人士不考虑中国现实的高谈阔论而言的,“贫困地区人民为改善生活所做的努力”所指很丰富、宽泛,比如出外打工也是努力的一种方式,环保人士的批评范围要小于此。
D参看第六段最后一句话。)
【小题】
本文作者的基本观点是环保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标准,要优先考虑人的生存发展,尽量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干扰破坏。本着这个原则作者主张开发怒江水电资源。A表明走开发旅游资源一途无法使当地人民脱贫。C表明建坝不会影响当地珍惜物种。D表明当地居民目前生活中能源消耗方式对生态的影响更大。以上三项从不同角度支持了作者观点。
B项指西部不宜建设大规模水电工程。依照E的观点,开发水电不一定带来怒江的发展,还可能造成不可恢复的资源的破坏。这两项代表反对意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为汉语的处境忧心不平 卢新宁
最近,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
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汉语的处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成绩考试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再会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老子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守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
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联系文章,下面对“汉语的处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海举行的一次翻译大赛,不仅缺乏最好的译文,评不出一等奖,而且二等奖还被外国选手拿走,这种尴尬局布面让人反思。
B.国内选手相当多的翻译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当、标点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这种现象反映出我们民族的母语面临危机。
C.与“全民学英语”热潮想比照,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这说明对于母语的忽视。
D.虽然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我们的后人也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汉语危机”不断的呼声却使我们不能尽展欢颜。
作者感叹“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下列不能作为这句话的论据的一项是( )
A.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若这样,就会失去东方民族的含蓄美。
B.方块字横平竖直,风格独特,而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必难以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C.100多个国家开了汉语课,但在汉语的故乡和高学历的青年中却出现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状况。
D.汉语隽永有致,承载丰富,那些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奥妙的人,不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就让作者百感交集,忧心不平,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化责任心。
B.“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过热,致使汉语受到冷落,产生危机,因此,我们应把对母语与对外语的重视程度颠倒过来。
C.由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因此,我们书写语言要规范,词藻用语要丰富多彩,语言修养要不断加强。
D.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说明汉语独特的魅力;古希腊文、拉丁文基本死了,说明活着的汉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1】D“我们的后人也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在文中只是一种假设,与后文构成让步转折关系。本项将“纵然”置换为“虽然”,是把未然说成已然了
【小题2】C本项不能说明汉语“词语”表达特点及功能与“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小题3】B汉语好英语并非此起彼消,相互对立的关系,重视母语,并不意味着排斥外语。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博客的“看”与“被看”
何怀宏
①博客(Blog)作为一种网络日志,其写作和传统写作有本质上的不同:写作者随时能看到读者的反应,他也可以回复、链接,可以随时介入争论;但最重要的是,它是处于一种“被看”状态,大多数人上博客网的时间大概还是更多地花在“看”而不是“写”上面。所以,博客们希望引人注目,追求点击率就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动机;同时他们也希望“看”到别人,看到别样的人们,别样的生活,尤其是网下不易接触到的名人。
②由于可以在网上看到大量别人的写作,博客们也许就能触发了自己的写作欲望;而大量的“看”也有助于提升写作能力,最后乃至达到连他自己也感到惊奇的一种良好写作状态和水准。一个好的博客作家也许就这样炼成了。写作需要鼓励和刺激,需要有发表和得到评论的机会。博客网络正提供了这样一种机会。
③王朔曾在他的小说中写过一个极想写作的人,他经常进入一种紧张的构思,但不容易整理清楚自己的思绪,自然也没有发表的机会。因为思绪常常是需要通过发表来整理的,有时仅仅是一次发表的机会就可造就一个作家。所以,如果这事搁在今天,那位极想写作者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他可以尝试做一个博客。如果开始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还可以用笔名。中国近代以来有两次作者用笔名的高峰,一次是上个世纪之交报刊大兴的时候;一次是这个世纪之交网络大兴的时候。而上次主要还是精英写作,这次则是大众的写作。上次笔名变化还不多,这次各种笔名之丰富和有趣,本身就是一种蔚为大观的文化现象。
④不仅是“看”,还有“被看”。一种能够被许多人“看”的感觉刺激着写作,千千万万过去普通的写作者终于有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过去他们被轻视乃至根本被忽视,现在他们可以在博客上表达心声,寻求同好。虽然点击率不可能都很高,但自由表达的感受更为美好。
⑤所以,至少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博客的意义更多地还是在“看”和“被看”,而不是“写”。这一点在与传统日记的比较中显示得最为清楚。传统日记的写作者主要是写,他看不到别人的日记,自己写的至多有一二亲朋好友的交流切磋。而博客将一种“互看”发展到极致。
⑥人们或者会说“没有写,哪来的看?”的确如此。但对博客来说,“没有看,哪来的写?”而这后一方面对博客来说也许是更重要的。
⑦所以,至少从今天中国的博客网来看,它还更多地像是一个大看场,而不是一个大作坊。 (有删改,2006年4月9日《新京报》)
下列关于“博客写作”与“传统写作”的比较,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和传统写作不同,博客写作者随时能看到读者的反应,也可回复、链接,随时介入
争论,这使博客不断地处在一种更新、流动之中。
B.博客使相对私密的写作变成了公开、热闹的行为,使一种主要面对自己的私人写作
变成了一种面向公众、且主要是面向陌生人的公开写作。
C.博客使写作不再像过去一样的孤独,写作者可以在网上得到正视乃 至重视,所以,
作品的高点击率是一个最能让博客写作者感到愉快的指标。
D.除非作品比较成熟、能够发表,否则传统的写作者是很难使自己的文章有面对公众
的机会,但博客使这一原本艰难的过程变得没有门槛。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博客们下“笔”时总是会意识到别人的目光,同时也关注、学习别人的作品,所以在众目睽睽下,一个好的博客作家就这样必然地炼成了。
B.在博客上,是“看”和“被看”催生了大量的写,刺激了不断的写。因此,博客的“写”是一种由“看”和“被看”提供动力和条件而完成的“写”。
C.不易理清自己思绪的人,其作品往往没有发表的机会,所以极想写作的人完全可以通过写博客来实现成为作家的理想,有时仅仅是一次发表的机会就可造就一个作家。
D.博客实际上把日志的关键词从传统的“写”变成了“看”,在博客们看来,只要没有了“看”也就完全没有了“写”的意义。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
A.博客们在希望“被看”的同时,也希望“看”到别人,包括别样的人们、别样的生活,故而可以猜想,名人写的博客会是异常火爆、备受追捧的。
B.今天中国的博客网更多地像是一个大看场,而不是一个大作坊,这说明虽然现在的网络写作队伍无比浩大,但实际上一般的博客写作者的产量、质量依旧非常低。
C.这个世纪之交出现的使用笔名的高峰中,各种笔名更加丰富、有趣,这直接表明“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