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非遗”传承须奋力
王文章
努力推进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已经取得的进展与建立起科学、规范、持久、具有完整体系的保护制度距离尚远。其中,立法滞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和传承规律缺乏了解,保护方式欠科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而言,立法保护是根本性的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持久战”,须要一代一代的人来做,仅靠调动积极性和应急性措施是不够的,必须有竖实的法律和政策的规约和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只有几年的时间,它的形态、构成、价值、意义、本质、规律,都仍然在科学阐释和界定的过程中,这给立法保护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我国50多年来对传统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以及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我国近几年来保护工作的实践,都为立法提供了基础。在近几年的保护工作中,20D5年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相继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目标、指导方针、工作原则等从政府规章的角度被明确提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2004年8月,经全国__批准,我国还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目前我国保护工作取得全面进展,而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列入全国人大的立法进程,已是十分紧迫的事情。
着眼于保护,除了经费投入等物质层面的保障以外,在保护方式上,注重保护的整体性、活态性,强调活态的立体性保护十分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要靠传承人通过一定的器具及具体的生产(表演)过程呈现出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重视这些物质层面的载体和呈现形式,但不能忽视蕴藏在这些物化形式背后的精湛的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蕴涵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这些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主要靠传承人承载和传承,所以保护工作不要见物不见人。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表现为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它,就要让它在一定的族群、地域的人们中间活态存在,要让它按照自身发展衍变的内在规律去衍变,不要人为地去改变这种自然衍变的进程。传承人有责任把前辈的传统和技艺传授给下一辈,并在传承过程中把自己新的创造赋予其中。只有尊重和把握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来的自然传承规律,才会让它在发展的社会进程中,以形神兼备的状态传之久远。
(选自2008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下列对文中“非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非遗”有的是要靠传承人通过一定的器具及具体的生产(表演)过程呈现出来,这是其物质层面的载体和呈现形式。
B.“非遗”是指某东西的精湛的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精神蕴涵等之类的非物质形态内容。
C.“非遗”以活态的形式存在于一定的族群、地域的人们生活中,大多表现为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D.“非遗”是要靠传承人去承载和传承的,它有独特的规律。传承人必须忠实于祖上的文化,如实地加以继承。
下列对文中标题“‘非遗’传承须奋力”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对“非遗”进行保护所取得的进展和建立起科学、规范、持久、具有完整体系的保护制度距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还很远,因此作者如是说。
B.虽然我国在2005年公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但当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尚未列入全国人大的立法进程,所以作者有如是说。
C.由于我们对“非遗”的价值认识不够,以致经费投入不多,往往顾此失彼,见物不见人。
D.人们对“非遗”的传承规律认识还不够,有的人不太尊重它的传承规律,将自己新的创造加入其中,破坏了它的整体性。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非遗”的保护要靠一代一代的人,不仅要调动人们保护“非遗”的积极性,还要建立坚实的法律和政策的规约与保障。
B.保护“非遗”的工作目标、指导方针和工作原则已在国务院的《意见》和《通知》两个文件中明确指出,并对“非遗”的形态、构成、价值、意义、本质及其规律也作了科学的阐释和界定。
C.目前我国“非遗”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保护方式还欠科学。我们在保护中要注意保护它的整体性和活态性。
D.“非遗”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与一定的族群、地域分不开,我们要保护它,就得先尊重它,不要人为地改造。
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一出台,就可以完全彻底地解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B.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只要我们尊重和把握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传承规律,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以形神兼备的状态传之久远。
C.我国50多年来对传统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我国近几年来保护工作的实践,都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立法提供了基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出台应是指日可待的了。
D.我们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较丰富的族群和地域进行整体性保护,这就意味着要求当地的人们按照原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生产生活。
【小题】C
【小题】B
【小题】B
【小题】C
【小题】C (A.不是“有的是要”而是“都要”。错在缩小外延。B.不全面,它还有物质层面的载体和呈现形式。D.不只是“忠实”“如实”地继承,还要在尊重它的规律的同时把自己的创造赋予其中。)
【小题】B (A.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已经取得的进展与建立一套完整体系的保护制度距离尚远。C.无中生有,于文无据。D.承传人个人的新创造是可以赋予其中的。)
【小题】B (将“未然”说成“已然”。“非遗”的形态、构成等还在科学阐释和界定过程中。)
【小题】C (A.“就可以完全彻底”太绝对。D.推断方式不严密,将必要条件说成了充分条件,应改“只要……就……”句式为“只有……才……”句式。D.“整体性保护”应限于“非遗”本身,“要求当地的人们按照原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生产生活”有违社会发展进步规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翰林院与翰林
邸永君
①翰林院自出现便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发轫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此制尽管有其种种欠缺与不足,而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却不失为一项较为公正的选才制度。科举制度给无数栖身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带来了出头的希望,为其扶摇直上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历代王朝统治者则藉此网罗到大批知识精英,既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也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在延长王朝寿命、缓解统治危机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②在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翰林院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自唐代创翰林学士草诏并应奉文字之责后,靠科举而晋升者的比例逐渐增加。宋代,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接轨。至明代,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并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还创立庶吉士制度。所谓庶吉士,就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以《尚书??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简称名之,在院学习三年后再试,合格者留院,称留馆,余者外委为他官。但因曾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之庶吉士也以翰林视之。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而自明太祖废丞相之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与丞相相类。大学士均出自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③清代科举,沿袭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称为朝考。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为了防止冒滥现象,还在会试与殿试间增设复试,复试合格者方准参加殿试。另外,对已经跻身翰林者,创立大考制度加以监督和激励。制度之严格、措施之细密可见一斑。
④前人阐述明清科举制度,多囿于成说,只谈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其实,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由进士馆选而庶常,庶常而留馆,加之清朝特创的翰林大考、考差,无不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悄然又于三级结构之上多出一个层次——翰林。所以明清科举制度实为四级人才结构。
(选自2008年《百科知识》第11期)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对“翰林院与翰林”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翰林院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而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
B.明代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自此,开始了“非进士不入翰林”时代。
C.翰林是明清科举制度的人才结构中最高级别的。
D.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的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再考试,考试合格者被称为翰林,不合格者不能称之为翰林。
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朝,是在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情况下产生的,也是在当时条件下一项公正的选才制度。
B.科举制度既给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又让统治者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
C.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就创立了“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翰林院也就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D.清代,所有的进士只有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举制度既为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知识精英,又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可谓一箭双雕。
B.在明代,只要先考上进士,再进入翰林院学习,成为翰林之后就能进入内阁。
C.在清代,考中进士后,就可以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朝考,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
D.科举制度不止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也不是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而是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四级结构,考中翰林才是科举制度的终结。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1】D(只要在翰林院学习过的翰林就被称为翰林)。
【小题2】B(A.以偏概全,文中只是说“较为公正”;C.弄错对象,“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应是在明成祖设立内阁后才形成的;D.混淆范围,不是所有进士,应是二三甲进士)
【小题3】A(B.弄错条件,应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应把“只要……就能”改为“只有……才可能”;C.还要参加复试,只有复试合格者才能参加朝考;D.明清以前的科举制度是三级结构,并不是所有的科举制度都如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垣曲商代城邑遗址
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它的北面是汾运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华”字得自华山。“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华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夏族与中条的“人山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部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
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渊源所在。因为夏朝的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
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
B.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
C.古人早已看出中条山与华山本为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
D.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南北两面。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
B.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中条山的意义在于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
C.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一片肥田沃土。
D.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自然屏障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护卫着夏人的安全。
B.相对而言,历史地理学界对“人河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
C.晋人向南翻越中条,不仅具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也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D.历史文献中关于“夏墟”和“有夏之居”的记载,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
【小题】A
【小题】C
【小题】B
【小题】本题选择了原文中的一个关键语句“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这个句子实际上既是承上启下的,也是第二段中的一个论点,下面的内容都是具体阐释和说明这个论点的。题干列出A、B、C、D四个句子作为这个画线句子的证据,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这需要根据原文来判断,关键是看这四个句子是否有与“中国文明起源”相关的内容。A项“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只是说明了中条山的地理形势,并不能说明这里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因而不能作为画线部分的证据,而且一般情况下,论据总是跟在论点的后面,A项这一句却在论点的前面,所以A项应该是正确选项。B项用的是原文中的句子,古代习称“华夏”,华夏与中国文明起源有关,可以作为画线部分的证据。因而B项可以排除。C项也基本上用的是原句,只是“早已看出”“本为”与原文不一样,但也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因为原文中有“‘华’字得自华山”的信息,而华山又与中条山本为一体,所以也可以看作是中国文明起源的证据,因而C项也可以排除。D项也基本上用的是原句,只是在“两面”前加了“南北”二字。句中“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可以作为中国文明起源的证据,因而D项也可以排除。
【小题】本题所列A、B、C、D四个选项的内容,都是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要求选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这类题,宜把选项与原文中的相关语句仔细对比,看看这些貌似相同的文字中有哪些不同,以及这些不同是否引起了语意上的变化。有些文字上的不同只是换了一种说法,并没有引起语意上的变化;有些文字的不同却会引起语意上的变化。如果能分辨清楚这一点,回答这类题目就不会有什么困难了。A项“关于中条山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是根据原文中“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立论的。A项与原文有三点不同,一是“山脉”换成了“中条山”,二是“文明”换成了“中国文明”,三是“尚缺乏讨论”换成了“至今仍是一片空白”。如果说前两点尚没有多大语意上的变化的话,第三点则有绝对化之嫌。如果联系到上文还有“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就更可以看出A项不符合原文意思。B项“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中条山的意义在于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是根据原文第三段“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换成了“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显然,B项也与原文意思不符。C项“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一片肥田沃土”,前一分句源自原文第三段中的“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后一分句源自第四段中的“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显然,C项只是把原文中分布在不同语境中的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而成,语意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而C项为正确选项。D项“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这是一个假设复句,前一分句是根据原文第四段“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提出的假设,后一分句是根据原文最后一句“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做出的推断。原文是“可能”,D项换成了“无疑……必经之地”,这就把或然变成必然了。显然,D项也与原文意思不符,也可以排除。
【小题】本题列出A、B、C、D四种推断,这四种推断都是根据原文提供的相关信息做出的,要求选出推断正确的一项。要准确地判断出这四种推断是否正确,关键是看所做出的推断是否符合原文意思。A项“作为自然屏障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护卫着夏人的安全”,应该说,这一推断所用的相关信息虽然也有原文的根据,但整合在一起,就不符合原文意思了。因为原文中有“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商人灭夏……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等信息,可见A项的推断是错误的,A项可以排除。B项“相对而言,历史地理学界对‘人河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有原文的根据,而且这一推断也符合原文意思,因为原文中说“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其中的“相对而言”,是与下文的“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相比较而言的。因而B项的推断符合原文意思,B项为正确选项。C项“晋人向南翻越中条,不仅具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也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是根据原文第三段提供的有关信息做出的推断。原文先说春秋时代晋国的强大是通过从汾运盆地向南跨越中条实现的,接着说“反之,……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显然,晋人向南翻越中条,可以说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但不能说具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因而C项的推断是错误的。D项“历史文献中关于‘夏墟’和‘有夏之居’的记载,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得不出D项的结论。因为原文中明确指出:“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定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上文还有“中条山……北面是汾运盆地”。显然,D项的推断也是错误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如同诗文的情感因素一样,在造型艺术部类,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线的艺术又恰好与情感有关,正如音乐一样,它也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这种情感抒发大都在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下,表现出一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所有这些特征也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出现在以抽象线条、体积为重要因素的标准的空间艺术部类的建筑中,构成中国民族建筑某些基本特色。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看,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便已开始,它终于成为后世主要建筑形式。在《诗经》等古代文献中,有“如翚(huī,古书中指一种五彩羽毛的野鸡)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建筑已颇具规模,并且具有审美功能。从“翼翼”“斯飞”来看,大概已有舒展如翼、四宇飞张的艺术效果。但是,对建筑的审美要求达到真正高峰则要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一股所谓“美轮美奂”的建筑热潮随着社会新阶段的到来,也盛极一时地蔓延开来。先秦典籍中多有筑台建室的记载,例如《墨子·非乐》中说吴王夫差筑姑苏台七年不成,《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春、夏、秋三季筑台的记述,《国语·齐语》有齐襄公筑台等等。“美哉室, 其谁有比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台美乎”(《国语·晋语》),如此等等。不只是为避风雨,而且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日益成为贵族们的一种重要需要和兴趣所在。
这股建筑热潮大概到秦始皇并吞六国后大修阿房宫而达到最高点。据文献记载,二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
“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史记·秦始皇本纪》)。
从这些文字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它重视的是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当年的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皇陵的规模格局也相当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从现在发掘的极为片断的皇陵前沿的兵马坑情况看,那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从这些泥俑的身材状貌到建筑材料(秦砖)的厚大坚实,也无不显示出那难以想象的宏大气魄。这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比美。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而不是一座座独立自足的向上堆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秦代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
下列对第一段中“这些”指代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线的艺术大都与表现出理性美的情感有关,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
B.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与情感有关的线的艺术,其情感大都表现出理性美。
C.线的艺术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大都表现出一种含有理性美的情感。
D.与情感有关,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大都表现出一种理性美的艺术,叫作线的艺术。
下列对中国建筑的美学风格的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现在发掘的极为片断的皇陵前沿的兵马坑,显示了中国建筑的雄伟壮观。
B.《史记·秦始皇本记》中有关秦代宫殿建筑的描写,反映了中国建筑逶迤交错的特征。
C.泥俑的身材状貌与建筑材料的使用,显示了其古朴稚拙的艺术风格。
D.中国建筑重视各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安排,反映了其追求浑然一体的特点。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建筑艺术的美学风格虽有发展,但基本没有脱离已定的基础规范。
B.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成为后世主要的建筑形式,与汉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有重要关系。
C.兵马俑与金字塔整体结构特点不一,但完全可以与之相比美,显示了不同民族建筑艺术之间相通相融。
D.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因而大大影响了中国民族建筑中一些基本特色的形成。
【小题】D
【小题】C
【小题】A
【小题】D(“这些”指代的是“线的艺术”的审美特征,而不是它的概念本身)
【小题】C(不是对“建筑”的表述)
【小题】A(B 不是“汉民族”而是“中国民族” C 概念不同:“皇陵”“兵马坑”是“建筑”,“兵马俑”不属“建筑” D 断章取义,去掉了“情感因素”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说说“律师”
韩 栋
“律师”一词出现很早。汉武帝征服西域后,fó jiāo 就开始传入我国,一开始得来的全是梵文佛经。汉恒帝时才出现汉文佛经,佛经中的借词、译词随之进入汉语系统。“律师”也是其中之一,《涅粲经·金刚身品》云:“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
这时的“律师”与法律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个意译的fó jiāo 用语,是对通晓律藏僧人的称呼。佛经主要包括经藏(shì jiā móu ní 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fó jiāo 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shì jiā móu ní 后来大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汇集),称三藏经。僧人对佛经的习得各有所长,水平较高的根据具体情况有不同的称呼。“经师”主要是通晓“经藏”或善于诵读经文的僧人,“论师”偏重于称呼精通“论藏”的僧人,“律师”则是通晓“律藏”的僧人。可见,“律师”最初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是对僧人的一种称呼,而且因fó jiāo 的存在而存在,并一直延用至今。
“律师”一词发展到唐代,外延扩大了,不仅fó jiāo 僧人有“律师”的称呼,道士也可称“律师”,《唐六典·祠部郎中》云:“而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直到清代,才把传授法律知识的人称之为“律师”,与法律有了一丝联系。但是,它还不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律师”。
直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前后,变法的中心人物和一些开明人士把西方民主主义理论和西方文化传播进来,汉语词汇中增加了大量哲学、政治、经济上的名词术语,其中,有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意译词“律师”,它才是今天法律意义上“律师”的源头。律师源于古罗马的辩护人,他们精通法律,为当事人辩护,并不收取报酬,这是现代律师的雏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律师成为一种职业,并有律师制度的保障,中国是在清末起草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中才首次提到“律师”。
律师一词是一个意译词,英文为“lawyer”,法律翻译为“1aw”,为什么在意译时“lawyer”翻译成“律师”而不是“法官”和“法师”呢?
法,古作“”,《说文解字》:“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说明法能够主持公正,惩恶扬善。法形成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法是公之于众的法典。律,《尔雅》的解释是律的本质,《说文解字》是讲律的命名,段注“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律主要指定罪量刑的刑法典。“律”多指具体的条文,“律”比“法”更具体。fó jiāo 中“律”多为“戒律”,fó jiāo 中的“律宗”是依律修行的教派。因而,律师是解释“律”的人。现代意义上的“律师”是依照法律条文为当事人辩护的人,而非依“法”定罪的人,依“法”裁定是非并定罪的是“法官”。这也许就是现代汉语中“律师”和“法官”得名的主要原因。
法、律在法律义上是同义的,区别只是在于时代。春秋末期,“法”字广泛使用,如李悝作《法经》,后来秦商鞅把《法经》的“法”改称为“律”,以后各代皆把“律”作为法典名称,把“法”改称为“律”,如秦律、汉律、__律、晋泰始律、梁律、陈律、北魏律、北周律、北齐律、隋开皇律、唐律、明律、大清律。今天,习惯上又改称“律”为“法”,然而,“法”字又有“法术”之义,“法师”多指后一义。
由于“律师”意义较为单纯,“法师”意义多,加之国人的惯常思想,佛、道、巫皆可称作“法师”,易产生歧义,所以在意译“律师”时舍“法师”而留“律师”。
以上是现代“律师”一词的由来及演变。汉语系统本身是一个相对较开放的系统,汉语中有些看似平常的简单词语,背后却是暗流涌动,如不细细探究,难免张冠李戴,只有溯源分流,理清脉络,方得真理。
(选自《文史知识》2007牛第7期,有删节)
关于“律师”的解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律师”词最早源于佛经,在汉武帝时期就进入了汉语系统。
B.fó jiāo 中“律师”是依律修行的教派。
C.清代把传授法律知识的人称为律师,这已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律师”。
D.现代意义上的律师是依照法律条文为当事人辩护的人。
下列对“意译‘lawyer’翻译成‘律师’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形成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而律师是汉代才有的词汇。
B.“法”是公之于众的法典,而“律”比“法”具体,多指具体条文,比较符合现代意义上律师的职业特征。
C.尽管“法”和“律”在法律义上是同义的,只是在各个时代称呼不同,但“法师”中的“法”多含“法术”之义。
D.“法师”一词在佛、道、巫中都有此类称谓,为了区别于人们的惯常思维,避免混淆,故取“律师”而舍“法师”。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律师一词是一个意译词,是在西方民主主义理论和西方文化传播到中国时,汉语词
汇中新增的一个名词术语。
B.律师一词与法律有联系最早出现在清代,在此之前,律师只是对fó jiāo 僧人的一种称呼。
C.“律师”最初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是对通晓经藏僧人的一种称呼。
D.现代律师的雏形出现在古罗马,他们精通法律,为当事人辩护且不收取报酬。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律师一词出现在汉代,随fó jiāo 的传人而存在,汉代以前fó jiāo 没有在我国出现。
B.在中国,律师成为一种职业,并有律师制度的保障,可能出现在清末戊戌变法前后。
C.律师当初是一个意译的fó jiāo 用语,随着时间的-发展,它已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一个专有名词。
D.由律师一词的由来与演变,可以看出汉语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大量借词、译词还将进人汉语系统。
【小题】D
【小题】A
【小题】D
【小题】c
【小题】(A.律师进入汉语系统是在汉恒帝时 B.fó jiāo 中的律宗是依律修行的教派 c.是传授法律知识的人还不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律师)
【小题】(与题干设有关系)
【小题】(A.中律师一词是旧瓶装新酒,不是新增了一个名词术语 B.不只是对fó jiāo 僧人的一种称呼,唐代“遭士”也可以称律师 c.是对通晓律藏僧人的一种称呼)
【小题】(第二段“律师因fó jiāo 的存在而存在;并一直延用至今”可见,今天的律师并非法律意义上的一个专有名词)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许可以说,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互为观照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德国汉学家奥托??弗兰克最为宽泛的定义,或许最容易得到认同,即汉学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比较清晰,边界则相对模糊。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日本在14—15世纪萌生了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汉学,它的历史有700来年;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至今也有了60多年的学术积累。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各有不同;然而,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一代代汉学研究者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品质——对话精神。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下列关于汉学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汉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这是多数研究者可以接受的说法。
B.汉学虽然有容易得到认同的宽泛定义,但具体的发展进程又使它的边界相对模糊。
C.汉学的历史分为区域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式、专业化汉学,美国汉学四个阶段。
D.“汉学是什么”的困惑一直存在,是因为学者们对汉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分歧。
下列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B.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C.海外汉学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必须加强与中国本土学术的对话。
D.不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海外汉学在世界上所营构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
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战”之前美国汉学就已经存在,但那时它的侧重点不是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
B.中国学人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也将成为海外汉学的研究对象,这会使汉学变得更为丰富。
C.随着汉学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
D.汉学研究曾经推进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现在的作用则是通过对话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小题】
C.
【小题】
A
【小题】
D.
【小题】
文中并无将汉学历史分为四个阶段的信息,而且这四者本身在时间上也存在交叉。(3分)
【小题】
“始终”有误(3分)
【小题】
以偏概全。从全文来看,汉学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能帮助外国人“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一方面能帮助“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题。
反躬自省是对巴金最好的缅怀
郭之纯
巴金走了。这位深深自责几十年忏悔几十年的世纪老人,终得大解脱。
正如巴金的活着,已经是超出个体生命意义的符号象征,他的逝去,也同样超越一般的生死,成为一场蕴涵丰富的公共事件——从人们纷纷的缅怀语辞中不难看出,此时的巴金,如同一块无所不包、人人可挤的思想海绵,诸多人借巴金争相阐述“社会责任”、“文学良知”、“忏悔勇气”等概念;更有许多人在借着肯定巴金的机会,对自己作着或直白或曲尽其意的肯定。
巴金得到了无上的赞誉。在一个忏悔了几十年,对自己始终不愿意宽恕的老人灵前,这样众口一词,令人微微感觉到一种郁闷——这样的赞颂,难道真是巴金老人愿意听到的吗?所谓“盖棺论定”,对巴金这样的智者、勇者来说,我想,倘其在天有灵,他愿意听到的肯定是更为中肯的评价,而不是有溢美之嫌的谀词。当然,在以“逝者为大”、“为逝者讳”的社会传统中,这样的赞颂是符合常情的。但具体到巴金老人身上,却未免是对其度量和智慧的小觑。
一个真诚的忏悔者,他决不是为了表演而忏悔的。对一个真诚的忏悔者,他所需要的也不仅是赞颂。忏悔不只是为了告慰自己的心灵,更希望更多人及至整个社会共同的反思——不是以中庸姿态作“适可而止”的安慰,更不需太多赞颂。对忏悔行为的过度赞颂,势必将忏悔轻佻化、戏剧化、庸俗化,冲淡忏悔中所包含的那些真诚。
我们必须注意这么一种滥俗的倾向:就是将赞颂巴金,当作一种“表态”,当作一种标榜。赞颂巴金与否,不是、也不该是区分所谓“文学良心”的试纸。赞颂别人的忏悔,决不能等同于自身的忏悔。
文学的良心和勇气,决定着一个时代的历史标高。真正的文学家,最应该的姿态只能是批判、揭示和自省。巴金是中国那段特殊动荡时期文人生活的典型标本之一。勇敢地对巴金一生的悲喜剧进行反省,其实也是对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反省。从巴金老人后半生的心路历程看,这样做非但没有丝毫对巴老的不敬,甚至还是对其的大敬。
所以,自觉是以文学为使命者,都应该以巴老为鉴,对自己的作品和良心进行一番回视内省。比如,在当前这个商业文化泛滥的时代,自己是否坚守住了文学的贞操?是否如巴金一样务求“蘸着心血写作”?对世人世事,是否抱着一种大悲悯的态度观察,像巴金一样“以人类之悲为自己之悲”,勇作“人类苦难的歌人”?
这样的充满理性色彩的反躬自省,才是对巴金老人最好的缅怀。
(选自2005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下列不属于“巴金得到了无上的赞誉”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受到“逝者为大”、“为逝者讳”的社会传统的影响。
B.是为了告慰自己的心灵,是很多人及至整个社会共同的反思。
C.巴金不宽恕自己的忏悔勇气。
D.是社会对忏悔行为的过度赞颂。
下列不属于“充满理性色彩的反躬自省”的一项是( )
A.勇敢地对巴金的一生进行反省。
B.对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反省。
C.以巴金为鉴,对自己的作品和良心进行一番回视内省。
D.不要赞颂巴金,因为那样是对他的大不敬。
对 “巴金的活着,已经是超出个体生命意义的符号象征”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巴金活着,不只是意味着生命的存在,更代表着社会责任、文学良知和忏悔勇气。
B. 无论逝去还是活着,都是一场蕴涵丰富的公共事件。
C. 包含许多人对自己作着或直白或曲尽其意的肯定。
D. 他代表着一种批判、揭示和自省的姿态。
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社会,作家应坚守自己的良心和勇气。
B.批判巴金就是小觑巴金的度量和智慧。
C.赞颂巴金,势必将忏悔轻佻化、戏剧化、庸俗化,冲淡忏悔中所包含的那些真诚。
D.对巴金的忏悔,意味着对自己和对社会的忏悔。
巴金逝世之后,得到了不少人无上的赞誉,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试整合文中信息加以概括。
【小题】B
【小题】D
【小题】C
【小题】A
【小题】这些赞赏虽然符合常情,却是些有溢美之嫌的谀词。(2分)对忏悔行为的过度赞颂,势必将忏悔轻佻化、戏剧化、庸俗化,冲淡忏悔中所包含的那些真诚。(2分)自觉是以文学为使命者,都应该以巴老为鉴,对自己的作品和良心进行一番回视内省。(2分)
【小题】(整个社会的共同反思是忏悔的意义,而对巴金的过度赞颂正是缺乏共同反思的表现。)
【小题】(矫枉过正)
【小题】(对巴金的逝世“更有许多人在借着肯定巴金的机会,对自己作着或直白或曲尽其意的肯定”。)
【小题】(B批判应为赞美,C过度赞颂,D“赞颂别人的忏悔,决不能等同于自身的忏悔”)
【小题】据文意概括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休,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更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 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zōng jiāo 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下列各项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完全相配的一项是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 顺其自然,随心所欲/奇货可居,待价而沽/乐善好施,舍已为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C. 生老病死/工资待遇/超然物外/希望工程
D. 阿Q帮人打短工,住土谷祠,想吴妈和小尼姑/夏瑜:"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祥林嫂把历年积存的工钱兑换了十二元鹰洋去庙里捐了门槛/狂人:"救救孩子!"
对中国哲学的要义理解不当的一项
A. 中国的哲学既关注世事又超脱于世事。
B. 中国哲学认为人人皆可为圣贤。
C. 中国哲学不重视现实境界,只重视精神境界。
D. 中国哲学重视开掘人内心的觉解,明确人生的真正价值。
以下各句中的"境界"与"人生的境界"中的"境界"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A."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国维《人间词话》)
B."当更制其境界,使远者不过二百里。"(《后汉书·仲长统传》
C."老来境界全非昨,卧看萦簾一缕香。"(陆游《怀昔》)
D."比丘白佛,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无量寿经》)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的精神境界分为本我(受人的动物性本能所控制)、自我(受人的生存动机所制约)、超我(受人的精神追求所制约),这与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处:"本我"相当于自然境界,"自我"相当于功利境界,"超我"相当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B.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生活于自然境界的人是凡人,生活于功利境界的人是庸人。
C. 柏拉图把感觉世界称为"洞穴",是说感觉世界受感官的制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D. 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一个"觉"字道出了佛家的真谛。
【小题】 B
【小题】 C
【小题】 D
【小题】 B
【小题】 B(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道德境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道德境界。"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为功利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道德境界。B."顺其自然,随心所欲"为自然境界;"奇货可居,待价而沽"为功利境界;"乐善好施,舍已为人"为道德境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天地境界,"仁""义"是超出于某一社会整体之上的行为准则,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仁""义"比生命更宝贵,这种觉解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C."生老病死"是自然境界。"工资待遇"是功利境界。"超然物外"指超脱于尘世之外,多指逃避现实,不沉溺于世俗生活中,是功利境界的另一种形式。"希望工程"是道德境界。D."阿Q帮人打短工,住土谷祠,想吴妈和小尼姑"是自然境界。夏瑜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是道德境界。祥林嫂捐门槛是功利境界。狂人呼唤"救救孩子"是道德境界。)
【小题】C(中国哲学对现实境界也是关注的。现实境界就是社会,就是人生,中国哲学对此是极为关注的。)
【小题】 D(A.诗、文、画等的意境。B. 疆界,土地的界限。C. 境况、情景。D.事物所达到的程度,也指精神所达到的层次。)
【小题】 B("庸人"是指目光短浅,无所作为的人。功利境界的人也能做出相当的成就,并不是"无所作为"的人。)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思想的市场,就像股票市场一样,总是过火。某种思想风行起来后,先是得到合理的发扬,接着就过了头,支持者拜倒在“非理性的繁荣”之下,然后就是破灭。
起源于1979年至1980年撒切尔——里根改革时期的保守主义思想,在盛行了近30年后,目前正在衰落。看一看格林斯潘去年出版的《动荡的年代》,你就知道思想环境的变化有多快。格林斯潘在1987年至2006年期间担任美联储__,他盛赞金融市场的魔力,斥责呼吁加强监管的人愚蠢。格林斯潘曾被视为大师,地位无比尊贵,以至于麦凯恩去年提议由格林斯潘领导一个税务改革委员会。但眼下格林斯潘的声誉正在下滑,而麦凯恩则摇身一变,充当起监管的拥护者。
当思想牛市崩盘时,就会发生这种思想倒戈。当前的金融危机可溯源到里根——撒切尔时代的三种核心思想:提倡拥有住房、放宽金融监管和强烈信奉市场。近30年来,这三种思想都发挥了出色的作用,增进了繁荣和自由。但这些思想走过头了,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引发了一场灾难。
次级抵押贷款是当前金融危机的核心问题,它助长了无力供房者的购房梦想。2005年4月,格林斯潘称赞次级抵押贷款帮助更多人拥有了住房,称之为“市场反应的代表,推动了我们国家整个历史上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作为里根——撒切尔改革的奇袭__,投资银行家被容许拿他们的银行在这个新市场上押宝,因为监管者和政治家坚定地认为,市场具有神秘的自我调节机能。
其他具有里根——撒切尔时代特征的思想,包括私有化和促进民主等,同样经历了过火阶段。
撒切尔夫人的支持者最初提出私有化的想法时,被嘲笑为不切实际的梦想。但英国在航空公司和电信公司私有化上的初步成功,形成了蔓延至全球的风潮。而英国铁路私有化的失败,又产生了反冲作用。
同样,在保守主义时代开始时,海外战争在西方被视为过时的东西。但英国的福克兰群岛战争和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改变了这种情形。上世纪90年代,一系列成功的军事干预行动(第一次海湾战争、波斯尼亚、科索沃、塞拉利昂),使英美领导人对于动用武力变得更加随意,过于随意。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引起的__情绪,将意味着思想的钟摆未来将摆向相反的方向。
促进民主的思想经历了类似的盛衰周期。苏维埃帝国解体被视为右翼普遍主义(这种主义认为所有人都渴望民主自由的市场制度)的终极证明。民主全球化的拥护者变得更加自信。在上世纪80年代为欧洲的反苏异议分子提供道义支持的政策,到2003年已变异为用武力向中东输出民主的政策。一种成功的思想再次从合理走到过头,并再次产生了反冲。
大胆的思想投资者现在应该保持警惕。不久之后,放松监管和促进民主之类的思想又将被看好。
(取材于2009年1月12日《参考消息》)
最能准确概括作者认为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的一项是 ( )
A.次级抵押贷款政策对无力供房者的购房梦的强大刺激。
B.对私有化、放宽金融监管和市场自我调节的过分鼓吹。
C.对外肆意地扩张,随意地使用武力,实行民主促进的政策。
D.格林斯潘等人的误导及投资银行家在新市场上的错误押宝。
下列不属于“思想的钟摆将朝相反方向摆动”依据的一项是 ( )
A.曾推动过社会繁荣和自由的保守主义思想,在盛行了近30年后,目前正在衰落。
B.英国在航空公司和电信公司私有化上的初步成功,使倡导私有化成了蔓延至全球的风潮。
C.被英国的福克兰群岛战争和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激励着肆意扩张的海外战争,正受到来自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引起的__情绪的困扰。
D.上世纪80年代为欧洲的反苏异议分子提供道义支持促进民主的政策,在2003年变异为用武力向中东输出民主的政策后,再次产生了反冲。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 ( )
A.里根——撒切尔时代提倡拥有住房、放宽金融监管,是因为监管者和政治家坚定地认为,市场具有神秘的自我调节机能
B.人类历史上每一种思想都经历了开始时的被嘲笑、风行起来后的发扬、过火直到破灭的过程。
C.目前世界上加强监管和遏制民主之类的思想正处上风,相信不久之后,放松监管和促进民主之类的思想又将被看好
D.每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有一定的社会环境,并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走向相反的方向。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1】无
【小题2】B(此项没有说到负面影响。)
【小题3】A(B说“每一种思想都”以偏概全。C说“遏制民主之类的思想正处上风”不合文意。D 说得过于肯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控制论的出现,通常都认为从维纳1948年出版第一本书开始,但梁诚瑞在“维纳的控制论和清华大学”一文中考证说:“控制论并非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产生于美国,它的发端在中国的清华大学。”梁先生引用维纳于1954年出版的回顾科学生涯的书《我是一个数学家》中的自述,他宁愿选择在清华大学任客座教授的1935年作为创立控制论的起点。他在清华大学与李郁荣教授合作研制滤波器时,开始了对控制论的研究。正是在清华大学,维纳实现了从纯数学领域向电机工程和技术科学的转变。
1960年在莫斯科举行IFAC第一届世界代表大会时,维纳应邀参加了《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举行的有关控制论的座谈会。当被问到:“创立控制论时,是否出现过某些哲学思想的影响?”维纳回答说:“在哲学家中有一个人,如果他活到今天,毫无疑问,他将研究控制论。这个人就是莱布尼茨。”德国数学、哲学家莱布尼茨最早试图用数学形式建立逻辑推理体系,发明过二元算术计算方法。据查莱布尼茨于1697年通过耶稣会理士白晋得到过中国的《易经》,研究过“圆圆方位图和六十四卦次序图”,受到启发。白晋当时是康熙宫内的法国传教士,受命返回欧洲,系统地向莱布尼茨介绍了中国的古代哲学。在《莱布尼茨全集》第四卷第一期上有他给友人的一封长信,其中有对《易经》的评论,他还写过《论中国人的自然哲学》长篇论文。梁诚瑞的结论是:“控制论的直系祖先是欧洲的莱布尼茨,其哲学基础来自《易经》。”
控制论与中国的这两层缘分或许还可以做进一步考证。但维纳能摆脱“反动分子”“伪科学家”的形象,而以胜利者的姿态去莫斯科出席IFAC第一次代表大会,则确实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钱学森先生的功劳。维纳的控制论发表后,在哲学界曾引起轩然大波。此书的副标题是“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和通信”。人也是动物,把人和机器并列,以至等同起来,有亵渎人类尊严之嫌,惹怒了不少哲学家,就像哥白尼把地球从宇宙的中心搬到太阳系的一个角落而触怒了教皇一样。前苏联的哲学界首先发起攻击,称控制论是一种反动的伪科学,是现代机械论的一种新形式。还有更严重的批评说,控制论是为帝国主义服务的战争工具等。这位数学家在前苏联和东欧被视为反动的伪科学家和帝国主义的帮凶。鉴于当时的世界形势,未见有人公开辩论过。
1954年,钱学森出版了《工程控制论》,迅速地被译成俄、德文版。作者系统地揭示了控制论对自动化、航空、航天、电子、通信等科学技术的意义和深远影响。书内未触及到人类这种动物的尊严,写的全是技术科学。包括前苏联在内的世界各国科学界立即接受了这一新学科,从而吸引了大批数学家、工程技术学家从事控制论的研究,推动了五六十年代该学科发展的高潮。庞特里亚金的极大原理和卡尔曼的可观、可控性定理和递推滤波器等,都是在此期间内出现的。在这种形势下,原持批判态度的哲学家们只好放下武器,悄悄修改了各辞书中的词条,肯定控制论是一门“研究信息和控制一般规律的新兴科学”。
1957年在巴黎成立IFAC筹委会,1960年9月在莫斯科举行了IFAC第一届世界代表大会,全世界控制论科学家咸集于莫斯科大学礼堂。维纳受到英雄般的接待。66岁的他,已显苍老。听别人作报告时鼾声大作,毫不顾及自己是人们注视的焦点。与会者只好吟诵《工程控制论》序言中史诗般的名句来表达对他的敬意:“建立这门技术科学,能赋予人们更宽阔、更缜密的眼光去观察老问题,为解决新问题开辟意想不到的新前景。”
钱学森从1935年起,在美国工作了20年,为美国的航空、火箭科学技术做出了卓越贡献。50年代初受到美国反动政府的__,被迫离开了国防尖端技术研究,受困达5年之久。在困境中,他转向工程控制论的研究。最近他还说,研究工程控制论只是为了转移美国特务们的注意力,争取获准回归祖国,当时没有想到建立一门新科学。
不属于“控制论与中国”的“缘分”的一项是
A.维纳1935年在清华大学与李郁荣教授合作研制滤波器时,开始了对控制论的研究。
B.控制论受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影响,而莱布尼茨思想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C.中国科学家、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一书深远广泛的影响, 改变了人们对控制论创立者维纳的态度。
D.在IFAC第一届世界代表大会上维纳受到英雄般的接待,成为人们注视的焦点。之后,原持批判态度的哲学家们也转变了对控制论的态度。
对第二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控制论虽然是一门技术科学,但是它的创立是有哲学依据的。
B.德国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系统了解源于法国哲学家白晋的介绍。
C.莱布尼茨曾评论过中国的《易经》,研究过“圆圆方位图和六十四卦次序图”,受到了中国古老智慧的启发。
D.《易经》中的哲学思想可以说间接地成为了控制论的哲学基础。
对第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和通信”在不少哲学家们眼中等于把动物(包括人)和机器并列以至等同,这样有亵渎人类尊严之嫌。
B.作者把维纳和哥白尼比较,是因为二者都能“触怒”“惹怒”某些人。
C.“反动的伪科学”“现代机械论的一种新形式”“为帝国主义服务的战争工具”等抨击是哲学家“被惹怒了”的表现。
D.有一些支持维纳控制论观点的人,在前苏联和东欧一片攻击声中,鉴于当时世界形势,未能公开为维纳和控制论辩护。
钱学森出版《工程控制论》影响广泛而深远,不属于该理论影响的一项是
A.世界各国科学界,包括前苏联在内,立即接受了工程控制论这一新学科。
B.大批数学家、工程技术学家被吸引,从事控制论的研究,推动了五六十年代如庞特里亚金的极大原理和卡尔曼的可观、可控制定理和递推滤波器等科学成果的出现。
C.各辞书中的词条被修改,控制论是“研究信息和控制一般规律的新兴科学”的地位被承认。
D.钱学森凭《工程控制论》成功转移了美国特务们的注意力,他因而提前获准离开美国回归祖国。
【小题】D
【小题】B
【小题】B
【小题】D
【小题】(“是一种全新的体育理念”,表述不当。)
【小题】(与题干不一致)
【小题】(选文指出“21世纪人类已经把发展的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更人性”的口号不是“真正”提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而是作为体育如何落实好的问题。)
【小题】(表述中“最高”是多余的,应删掉。)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