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或“固体瓦斯”。它在自然界的分布十分广泛,海底以下0到1500米的大陆架和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已探明的储量是传统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的两倍。“气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
专家认为,形成“气冰”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温度,海底温度在2℃至4℃时,适合“气冰”的形成,高于20℃则分解。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形成“气冰”。如果在海底,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海越深,压力越大,“气冰”就越稳定。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在此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气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在常温常压下,“气冰”则分解为甲烷和水。
埋藏于海底岩石中的“气冰”,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有专家认为,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因为“气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是绝大多数“气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气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l:b-'-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10—20倍。如果开采时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而“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使地球升温更快。
另外,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发生海啸翻船。此外,“气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气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气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大陆架滑坡等地质灾害。由此可见,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气冰”,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严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下列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与介质混合产生的晶体物质。
B.是细菌分解海底古生物尸体所产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在介质中生成的固体结晶水合物。
C.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
D.是天然气被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在地壳深处的空隙中与介质生成的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
下列对“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气冰”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可能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
B.“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从目前的情况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
C.如果开发“气冰”资源发生井喷事故,无论对海洋生态还是对海上航行,都会构成极大的威胁。
D.“气冰”在常温常压下会分解为甲烷和水,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可能诱发海底地质灾害。
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冰”的气源有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的甲烷,还有在地球深处产生并进入地壳的天然气。
B.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相比,在导致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方面,“气冰”所起的作用决不比二氧化碳小。
C.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也不会导致甲烷气体泄漏、增加温室效应。
D.开发已探明的“气冰”资源比开采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困难,这是由陆缘海边的特殊地质条件决定的。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拥有了完善的开采技术,储量巨大的“气冰”成为新一代能源是完全可能的。
B.我国有辽阔的海域,根据地质条件分析,理论上应该有“气冰”存在的可能。
C.开采过程中,必须确保“气冰”处于一定的压力状态下,以免甲烷气体泄漏。
D.“气冰”利用的前景广阔,但开采困难,短期内还难以找到开发的技术方法。
【小题】C
【小题】B
【小题】A
【小题】D
【小题】考查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答案是C,从文段第一小节第一句话和第二小节可得出答案。A选项中“与介质混合”有误,B 选项讲的是来源,D 选项明显概念错误。
【小题】对句子的理解,重点在对“危险”一词的把握。不正确的选项应是B “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而不是“气冰”本身是双刃剑。
【小题】考查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只有A 符合原文意思。B 选项将文中的假设情况偷换成现实信息,C 选项假设错误,不符合原文第四小节的表述,D 选项中,“‘气冰’的开采困难是由陆缘海边的特殊地质条件决定的”这一表述错误应是由“气冰”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小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推测,不正确的应是D “短期内还难以找到开发的技术方法”不符合原文表述,正确应为“气冰”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还不成熟,这一点可从第四小节的第一句话得到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题
全球暖化,还是新冰河期
吵吵嚷嚷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去年11月才在印尼巴厘岛落幕,世界各国为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措施的争吵刚从耳边消失了没几天,中国就遭受了雪灾,部分地区甚至是半个世纪不遇的超大雪灾,受灾人口超过1亿。不仅在中国,去年12月,加拿大和美国也相继出现了大雪灾;更离奇的是今年1月11日,巴格达竟然也百年不遇地下起了雪。“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太快!怎么昨天报纸上刚刚还在讨论全球变暖呢,今天就哪里都暴雪了呢?”
这次大雪灾究竟和全球变暖有没有联系呢?还是如一些报刊所引述的“科学家”所说的:地球正在进入一个新冰河期?先平个心气,下面请听细细道来:
先来聊聊气候是怎么回事。通常气象学上所说的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现象和要素的平均值。这个“长期”的意思,可长可短,短可以是数月,长则可至数千万年,这都依赖于探讨的问题而定。当我们考虑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气候变化时,这个时间尺度在十年以上。在使用气候仿真模型模拟捕捉气候变化趋势时,输入的以往天气数据通常都在数十年以上甚至更长。在这样长的时间范围内,像暴风雪、旱灾、台风、寒潮等等这些偶然性的极端天气的影响就会被拉平。为了平衡不确定性的影响,在模拟时还可能需要设置若干次不同的初始状态,这样得出的结果也就更可能反映出气候变化的基本趋势。
也正因为气候是“长期”天气的平均反映,那么只依靠过去或未来短短数年的天气现象来支持或者反驳全球变暖的事实,都是不现实的。人为增加气候系统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结果,就是一些特定灾害性天气,如强降水引发的洪水,发生的几率增高、强度增大了;而另一方面,与极低温相关的灾害如霜冻,发生的几率和强度则有下降的趋势。
在天气的决定因素上,偶然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伴随着时间的积累,会大到无法清晰预测的地步。基于这一事实,同时也限于目前的科技水平,气象台一般只发布未来3天的天气预报,想要做更长时间的预报,它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就会显著下降。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单一天气事件,要从气候变化角度来确切推断其发生的来龙去脉,也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任务。
如此说来,那根据气候变化趋势来预测未来的天气还有个准吗?对于天气预报来说,最重要的是获得预报期初始的地球背景物理资料,在此基础上经过计算机模拟推算,最终才能得到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具体的天气预报结果。而这些背景资料是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根据目前已知的气候变化趋势,即因为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全球地表温度已经并且将持续上升,由此而导致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增多、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等的背景因素,也就可以预测在长期未来的全球范围内,灾害性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加;而另一些灾害,如寒潮所带来的极度寒冷的发生机会和严重程度,则会下降。
在日常概念中,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并没有像气象学上这样的系统和严格。事实上,在拉平极端天气因素的影响之后,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后果才会显现出来。在面对眼前暴雪的同时,我们如果再能联想到前几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很多地区出现的暖冬现象,以上的解释就更加容易理解了:原来从较长远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和一次的短期极端天气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2008年2月《科学时报》)
对本文所阐述的主要观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球正在进入一个新冰河期”的说法是正确的。
B.根据气候变化趋势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是不可靠的。
C.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并没有像气象学上这样的系统和严格。
D.从较长远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和一次的短期极端天气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气象学上所说的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现象和要素的平均值。这个“长期”, 通常在十年以上。
B.人为增加气候系统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使与极低温相关的灾害如霜冻,发生的几率和强度呈下降的趋势。
C.对于已经发生的单一天气事件,要从气候变化角度来确切推断其发生的来龙去脉,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D.在天气的决定因素上,偶然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伴随着时间的积累,会大到无法清晰预测的地步。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遭受雪灾,巴格达也百年不遇地下起了雪。这说明“全球变暖”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B.这次大雪灾说明:气候并没有变暖,地球正在进入一个新冰河期。
C.气候是“长期”天气的平均反映,只依靠过去或未来短短数年的天气现象来支持或者反驳全球变暖的事实,都是不现实的。
D.根据目前已知的气候变化趋势,可以预测在全球范围内,明年灾害性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加。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1】D(文章最后一句画龙点睛,是全文的中心。)
【小题2】A(“通常在十年以上”有误,原文是说“可长可短,短可以是数月,长则可至数千万年”。)
【小题3】C(A、B错,因为“从较长远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和一次的短期极端天气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D.“明年灾害性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加”错,原文是说“在长期未来的全球范围内,灾害性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人类发现“新地球”啦!近日欧洲天文学家公布的这一消息令不少人兴奋不已,各类媒体旋即在第一时间以饱满的热情向受众告称:人类终于找到了第二家园!
“找到它真是不容易!”据说这是天文学家至今发现的环境条件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类似地球行星。以往,科学家关于宜居星球的基本定义是:大小跟地球差不多,有类似地球的温度,有液态水。这颗行星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5倍,质量是地球的5.1倍,表面温度估计在0摄氏度至40摄氏度之间,主持相关研究项目的天文学家斯特凡纳·乌德里说:“它不仅有岩石内核,与恒星之间的合适距离还允许水以液态形式存在。”各项条件都非常符合。而且,这个被称为581C的行星在茫茫星海中距离地球非常近,只有20.5光年的距离,它的“太阳”是与太阳系最近的100颗恒星之一。
自远古时起,人类每每仰望璀璨星空时,常常会遐想是否存在另一个地球,有没有传说中的外太空智能生命,人类是否有朝一日可以移居到某颗外星球上去?当蔚蓝色的地球日渐被桔黄色的有毒气体笼罩,“地球之肺”热带雨林伤痕累累地喘着粗气,破露的臭氧层再也抵制不住紫外线的穿透,越来越高的气温,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和逐年增多的极端气候现象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各种非传统疾病在全球肆意夺走人们的生命,极速膨胀的人口枯竭着地球有限的资源,动植物物种以每小时3个的速度消失在这个星球上的时候,这个“创纪录的发
现”让人为之一振!那里不会有污染吧!不会有艾滋病、禽流感和非典吧!不会有冲突和战争吧!也不会有__吧!有的人已经按捺不住,开始想入非非:与其在这个水深火热的地球上煎熬,还不如移民到“新地球”上!如果说之前人类探索外空生命是出于纯粹的好奇的话,如今
严酷的现实让世人打量外星空的目光带上了某种目的性。
然而,第二个地球真的找到了吗?
科学家说,这个“新地球”的“一年”只有13天。它的引力是地球的2.2倍,任何物体的重量都会增加到现在的2.2倍,人类的平均身高可能会降低一些。它很可能不会自转,这样朝阳面就一直是白天,而背阴面则一直是黑夜,人类需要学会“白日做梦”或者干脆取消睡眠。现在还无法断定它是否有大气层,那人类就需要再进化一下,不呼吸才行。进化后“新地球”上的新人类说不准还真的长着一副动画片里外星人的模样!然而,最大的难题还不在于此,要到达“新地球”绝非易事。“如果把太阳比作一个直径14.5厘米的球,那么它就在2万公里以外,”据天文学家测算,“人类目前飞出最远的航天器也只是超过了10个光小时的距离,跟20.5光年的距离相比,相当于1.7万公里的路才走了1公里,按照目前的技术,现在的航天器要运行61.5万年才能到达这颗行星。”
真言不悦耳,然而却如醍醐灌顶,让人醒悟,与其仰望星空找寻“新地球”,不妨低下头来好好珍惜脚下的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尽管问题多多,但是既然大家躲不了,绕不过,就应该现实一些,积极寻觅破解之策。此般努力虽说不易,但总比移民某个数光年之遥的天体来得可行和实在。 (选自《人民日报》)
据天文学家说“新地球”有很多适合人类居住的条件,以下不属于其中的一项是( )
A.表面温度估计在0摄氏度至40摄氏度之间。
B.有岩石内核,与恒星之间的合适距离还允许水以液态形式存在。
C.这颗行星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5倍,质量是地球的5.1倍,大小跟地球差不多。
D.这个被称为581C的行星在茫茫星海中距离地球非常近,只有20.5光年的距离。
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们厌弃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并由此产生的日益严重的污染,想找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生存环境。
B.人类的贪婪不仅仅停止在对地球的掠夺上,外太空也成为人们扩张的领域,特别是像“新地球”这样的地方更是焦点和目的。
C.地球上艾滋病、禽流感和非典等各种非传统疾病肆意夺走人们的生命,面对威胁,人类想寻找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D.“新地球”上不会有冲突和战争,不会有__,这也是人类所向往的。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新地球”的引力是地球的2.2倍,任何物体的重量都会增加到现在的2.2倍,人类的平均身高会降低一些。
B.地球上之所以会存在白昼和黑液的更替,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原因。“新地球”不能自转,因此没有白昼和黑夜的更替。
C.按照人类目前的科学技术,是不可能到达这颗离我们过于遥远的“新地球”的,因此这个人类的第二家园就形同虚设。
D.新太空的寻找与发现是必不可缺的,仰望星空找寻“新地球”,建设我们人类的新家园,这是人类发展的最终趋势。
【小题】D
【小题】B
【小题】C
【小题】D( 不属于科学家关于宜居星球的基本定义的范围。)
【小题】B(该句处在第3段的最后,起总结作用。A、C、D项都是对第3段前半部分的归纳,B项则属无中生有。)
【小题】C(A“人类的平均身高可能会降低一些”;B“它很可能不会自转”;D文中没有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美国科学家筛选培育出了能与特定半导体材料结合的缩氨酸分子。在此基础上可望用缩氨酸分子及蛋白质分子选择、运送蚋米级的半导体晶体。并按需要组装成微型电子元件,用于制造体积更小、功能更强的电子设备。
目前制造微型电子元件的方法一般是从大块的半导体材料上切割下所需的原料,然后在上面刘蚀出电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安杰拉·贝尔彻等人最近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的新研究成果使制造更复杂、更精密的电子元件成为可能.
科学家已经掌握了制造半导体纳米晶体的技术。半导体纳米晶体是一种分子团,仅有几蚋米大小.比目前微电路中使用的晶体管小得多。一块纳米晶体能够充当一个开关或一个存储单元,将它们组合起来就能制造出电子元件.但纳米晶体比细茼还小。如何对它们进行挑选、传送和拼装等操作呢?在生命中,有时候一个细胞会发送出一个小型分子团,蛋白质则像“交通工具”一样将其运送到另一个细胞。科学家想,如果给半导体装备能够选择不同半导体材料的分子,就可能用这一原理对半导体纳来晶体进行操作。
贝尔彻等人通过化学反应随机产生了约10亿种不同的缩氨酸分子,从中筛选出了那些能与半导体材料表面结合的分子。然后对这些分子进行结构改造,使其与半导体的亲和力更强。经过5轮筛选和培育。他们已经获得能与镓砷半导体紧密结合而不与硅等其他材料结合的缩氨酸分子。
理论上,将这种缩氨酸分子与蛋白质结合,就能从半导体材料“仓库”中挑选出镓砷纳米晶体,运送到“建筑工地”,添加在未完成的“建筑物”上。如果进一步筛选出与其他半导体材料或掺杂剂结合的缩氨酸分子.就能组成一支完整的“施工队”,从事微电子元件的组装工作。不过专家表示.这一技术离实用化尚有相当长的距离。
对第三段中的“这一原理”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比细菌还小的纳米晶体进行挑选、传递和拼装等操作。
B.在生命中有时候一个细胞能发送出一个小型的分子团。
C.在生命中蛋白质能将一个细胞发送出的分子团运送到另一个细胞。
D.给半导体装备上能够选择不同半导体材料的分子。
对第五段中加点的概念,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仓库”指存放半导体镓砷纳米晶体的位置。
B.“建筑工地”指制造半导体微型电子元件的地方。
C.“建筑物”指正在组装的微型电子元件。
D.“施工队”指具有一定结合力的众多的缩氨酸分子。
下面是对缩氨酸分子功能的解释.其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缩氨酸分子并不具有单独运送半导体纳米晶体的功能。
B.几乎所有的缩氨酸分子都可以与半导体材料表面结合。
C.缩氨酸分子与镓砷等半导体材料皆是构成纳米微型电子元件的材料。
D.缩氨酸分子只能靠人工合成才能得到.并且其分子的结构和属性也可以进行人
工改造。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美国科学家成功地使用缩氨酸分子及蛋白质分子制造成了目前最先进的微型
电子元件。
B.目前科学家已掌握了制造半导体纳米晶体的技术,这为制造微型电子元件创造
了条件。
C.目前科学家们筛选、培育出了能与镓砷硅等半导体纳米晶体结合的缩氨酸分
子。
D.对半导体纳米晶体这种分子团进行结构改造后.其与半导体的亲和力将更强。
【小题】选C。
【小题】选D。
【小题】选A。
【小题】选B。
【小题】选C。略
【小题】选D。略
【小题】选A。B妄加猜测;C缩氨酸不是构成电子元件的材料;D文章未说缩氨酸分子只能靠人工合成。
【小题】选B。A并未制造成电子元件;C未筛选。培养出能与硅结合的缩氨酸分子; D并不是对半导体纳米晶体分子团进行结构改造,而是对缩氨酸分子进行改造。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基因提升养殖技术
享有“养殖王国”美誉的台湾,正努力结合新兴科技利用生长蛋白质基因提升养殖技术,犹如握有“魔棒”一般能够“点鱼成金”。
台湾养殖技术不仅可以让鱼儿变性,也可以在饲料中添放含鱼类生长蛋白质基因的酵母,加快鱼儿成长,还能够利用精子为媒介,将外来的生长蛋白质基因转殖到卵内,培育出一种生长快的改良种。这两种加快水产动物成长技术的差别在于,前者只能让一代水产动物长得快,后者则属基因改良,不仅转殖效率高,而且可以造就世代繁殖的新品系。
主持上述研究的台湾大学渔科所教授蔡怀桢说:“尽管开发的方法快速、简单,但重要的是成功。”目前,已经培育成功的有基因转殖泥鳅,成功率高过50%。基因转殖泥鳅比不处理的泥鳅在6个月内的生长速度要快3.5倍到4倍。
研究成果可以立即商业化的是生产生长蛋白质,将含有该基因的微生物或细胞直接添加在饲料中喂食,采取注射或浸泡方式进入鱼体。由于生长蛋白质基因来自鱼类本身,专家指出:食用安全性没问题,口感是否不变则有待评估,理论上可以进一步找出“好吃基因”,让水产动物更美味。
第一段中“魔棒”比喻什么?
第二段画线句中“前者”“后者”各指什么?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________。
A.台湾科学家把生物工程科技用于水产业,促进水产生物生长。
B.台湾科学家完成了开发利用生长蛋白质基因的研究。
C.台湾科学家利用精子传递外来基因技术生产基因转殖鱼。
D.台湾科学家生产的基因转殖鱼因有“好吃基因”,味道更鲜美。
【小题】生长蛋白质基因。
【小题】“前者”指在饲料中添放含鱼类生长蛋白质基因的酵母;“后者”指利用精子为媒介,将外来的生长蛋白质基因转殖到卵内,培育出一种生长快的改良种。
【小题】D
【小题】在上句即可找到答案。
【小题】认真阅读画线处前面的内容,找出“前者”“后者”对应的指代内容。
【小题】D项“好吃基因”在文中只是推测。
阅读下列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1934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两位科学家公布了他们的考古基因分析成果:人和生物体死后,DNA仍旧能存活相当长的时间。他们的研究对象是非洲斑驴——广泛生长在南非草原上的一种马科动物,但它们在19世纪末已被猎杀灭绝了。德国博物馆存有140年前死亡的斑驴毛皮,研究者从中提取了DNA,并使之克隆后倍增,以供分析用。伯克利的科学家将此种斑驴毛的DNA测序后与现在斑马的DNA编码进行比较后发现:斑驴和斑马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斑驴和其他马科动物的亲缘关系则较远。斑驴和斑马是生物进化树上距离最近的分支。斑驴虽然灭绝,但它的DNA被激活并测序,这是基因考古学的一大成就。
在实践中,基因考古学家遇到了许多挫折。首先是样本稀少,仅有的古生物遗体中只有很少一点遗传物质被保存下来,提取和复制倍增后克隆株依然很少。这样重复实验极困难,一个地方的科学家公布了自己的成果,其他科学家几乎无法得到遗体样本去重复实验,验证结果。而科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任何地方都可重复实验。当中国科学家利用难得的恐龙蛋提取物公布某些神秘的恐龙DNA序列时,法国科学家就没有机会得以一枚这种蛋。而中国科学家也得不到多世纪前斑驴的皮毛标本。第二个困难是碱基对太短,使得DNA受到降解,它的遗传信息遭到破坏并丢失。
正因为如此,基因考古学并没有受到学术界的宠爱,直到1985年K·莫里斯发明了著名的PCR法。PCR法又称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它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价值最高的分子生物学技术。PCR法利用两段引物与样本两侧碱基顺序相配,引物引发试管内多轮扩增,使样本扩大到几千倍。法医、细菌学家、流行病学家和制药业都在使用PCR法,考古基因分析家们也当仁不让地用上了PCR法,局面立即改观了。PCR法能够恢复正确的顺序,还能从一部分降解的古老分子中重建完整的DNA.它工艺简单,实验可以再现,结果能够重复,分子考古学正式宣布它是科学的一个分支。PCR考古基因法一经建立,就奔向成千上万的古墓和古遗址,犀利地试图分析出一切能找到的生物遗骸片断。目前,它已经取得了不少值得注意的成果。
下面对于基因考古学没有受到学术界宠爱的根本原因的阐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古生物遗体中保存下来的遗传物质非常少,提取和复制倍增后的克隆株很少,及碱基对太短。
B.样本稀少,重复实验非常困难,及碱基对很短,使DNA被降解,导致相关遗传信息遭到破坏并丢失。
C.基因考古学家在实践中遭到了许多挫折,没有找到更多的样本,也没有办法使碱基对增长。
D.基因考古学家没有运用目前最广泛、价值最高的PCR分子生物技术。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基因考古学家发明PCR法之后,只要生物遗体中有很少的遗传物质被保存下来,一般都能进行考古研究。
B.美国伯克利科学家通过激动并测序DNA,发现斑驴只和斑马有近亲关系,这成为基因考古学上一项令人惊喜的成果。
C.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工艺简单,实验可以再现,结果能够重复,这对考古事业带来划时代的变化,因此被认可为科学的一个分支。
D.PCR考古基因法一旦建立,考古学家们就会怀着极大的工作热情对古墓和古遗址进行细致而认真的研究。
根据文意判断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人类只要能找到一例恐龙样本,就能将恐龙样本扩增为几千倍来研究。
B.基因考古学的有关事实显示,生物体的DNA在生物体死后,有的能存活一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
C.基因考古__用PCR法能从 部分降解的古老分子中重建完整的DNA,这意味着从一切能找到的遗骸片断中都能测出该生物DNA的完整信息。
D.在法医、细菌学家、流行病学家和制药企业都使用了PCR法之后,考古基因分析家也随之采用该法,而且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小题】B
【小题】C
【小题】D
【小题】B略
【小题】C A项发明PCR法的人不一定是基因考古学家,且在此法发明之前也能做到“只要……考古研究”。B项令人惊喜的成果介“斑驴虽然灭绝,但它的DNA被激活并测序”。D项“一旦……就”表示的是未然,而原文中“一经……就”表示的是已然。
【小题】D从原文“法医、细菌学家……局面立即改观了”来看,得不出是考古基因学家“落后”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多巴胺与人的幸福感
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物的化学物质,简称“DA”。它是一种神经传送素,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人们对一些事物“上瘾”主要是由于它。我们的情绪,尤其是幸福和快乐的情绪,统统受多巴胺控制。在充足的多巴胺作用下,我们可以感觉到爱和幸福。而从另一方面看,人的一切精神性不良也都是有多巴胺方面的生理根源的。看到了多巴胺与人的精神状况以及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必然产生这样的追问:通过技术手段寻求人的精神幸福的前景如何?
既然多巴胺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只要我们在技术上能够人工合成多巴胺,将其植入缺少它的那些人的脑内,似乎就为我们解决了精神或情绪问题,从而也增强了人的幸福感。在目前人们的物质财富急剧增长而幸福感如此匮乏的年代,如果技术能为我们解决幸福感的问题,无疑是发挥了最重要的人文功能。传统的精神幸福是靠人文手段解决的,即使在物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如果具有丰厚的人文追求,人也是可以获得幸福感的,所以印度人才能拥有和新加坡人相同的幸福指数。这表明,至少在目前,人文手段的作用依然是很大的。
问题是随着技术手段的作用日益增大,这种技术在将来是否会成为获得幸福感的主要手段?这种技术手段是否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是这种幸福感的真实性问题。这种幸福感可恰当地被称为“人工幸福”,因此多少带有“虚拟幸福”的性质,甚至与“虚假的幸福”联系在一起。它是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幸福?二是这种幸福感的内容问题。由技术手段造成的幸福感似乎是无对象无原因的幸福感。与在人文手段中,由有人文内容的对象激发了多巴胺的分泌从而导致了一种愉快的感觉不同,它是仅有多巴胺而无内容所导致的高兴。这种无原因、无对象的喜乐是否还属于精神正常的范畴?三是这种幸福感的持久性问题。因为较多的多巴胺从一定意义上就意味着不平静,而不平静就是一种消耗,就是付出生理和心理代价而获得的幸福感,是一种原则上不可能持久的幸福感。四是这种幸福感的负面作用问题。首先,采用技术来解决心情好不好的问题,很可能形成技术依赖或“技术成瘾”,这类似于药物依赖和成瘾,这就是__成瘾和上网成瘾的道理。其次,如果我们在多巴胺的控制下,无论面对什么境况都保持幸福感和快乐的心情,不再有不满和愤怒,无视现实的阴暗面或忘掉人世间的罪恶而保持幸福感是否就成了阿Q式的精神麻木?多巴胺是否就成了一种精神麻醉剂?
所以说,无论多巴胺这种技术方式在造就幸福感时多么有效,它都不可能解决精神的内容问题,从而不可能完全取代以创造精神内容为圭臬的人文手段的作用。我们要合理追求一种技术与精神的适度融合,人文对技术手段的完全拒斥和完全归顺都是不可取的。
(摘自《社会学家茶座》总第16期)
下列对“多巴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巴胺是一种控制人情绪(尤其是幸福、快乐的情绪)的脑内分泌物的化学物质。
B.多巴胺是一种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的化学物质。
C.多巴胺是一种可人工合成,植入人脑内就能解决人们精神或情绪问题的化学物质。
D.多巴胺是一种可人工合成,很可能使人形成技术依赖或“技术成瘾”的化学物质。
下列表述不属于“多巴胺与人的精神状况以及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的一项是( )
A.在充足的多巴胺作用下,人们可以感觉到爱和幸福,从而增强自己的幸福感。
B.从生理根源方面来说,人的一切精神性不良都是与多巴胺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C.在多巴胺的控制下,人们总能保持幸福感和快乐的心情,不再有不满和愤怒。
D.多巴胺这种技术方式造就幸福感是有效的,但它不能解决精神的内容问题。
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文章探讨了运用技术是否会成为获得幸福感的主要手段及这种技术是否会带来新问题等内容。
B.作者在对技术手段和人文手段的比较中,提倡要合理追求一种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适度融合。
C.人文手段和技术手段都能给人带来幸福感,但两种手段所引起幸福感的具体内容却是不相同的。
D.采用技术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尽管有负面作用,但也不必担心多巴胺就此成了一种精神麻醉剂。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1】C(C项将或然说成必然,夸大了多巴胺的作用。原文说“将其植入缺少它的那些人的脑内,似乎就为我们解决了精神或情绪问题”,“似乎”不等于“就能”;此外,文章结尾“它都不可能解决精神的内容问题”一句也表明C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D项有一定的迷惑性,它是从其“负面作用”的角度来理解的,当然也是正确的。
【小题2】D(A、B和C三项都是围绕“多巴胺”与“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来论述的。D项是说用技术手段解决人的精神问题时的局限性,而不是论述“多巴胺”与“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所以本题正确答案应选D)
【小题3】D(第3节中说“这种幸福感的负面作用问题。……多巴胺是否就成了一种精神麻醉剂?”表明了作者对采用技术产生幸福感而产生负面影响的一种疑问,而非肯定或否定。所以D项不正确。A项和B项是对原文主旨的不同角度的概括,B项的对应语句是:“我们要合理追求一种技术与精神的适度融合,人文对技术手段的完全拒斥和完全归顺都是不可取的。”C项的对应语句是第3节中 “二是……”后的相关句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深海的发现
从"大洋中脊"到"深部生物圈"
人们看惯了绵亘的山岭和曲折的海岸,不大会去问"为什么"的问题。90年前,A·WEGENER发现大西洋两侧的非洲和南美岸线可以拼合、又有共同化石,从而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但当时回答他的只是嘲笑和冷漠。半个世纪之后,深海测量技术发现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岭,全世界有8万公里长的山脊蜿蜒在各个大洋,而大西洋的中脊恰好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时,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陆和大洋的岩石圈是分成若干"板块"的整体。
同样,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看惯了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决不会对"万物生长靠太阳"产生怀疑,又是深海海底"__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视野。上世纪70年代末,"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了近百度的高温,原来海底有"黑烟"状的含硫化物热液喷出,冷却后形成"黑烟囱"耸立海底。更为有趣的是在热液区的生物群。现在,这类热液生物群在各大洋发现的地点已经数以百计,离我们最近的就在冲绳海槽。
__食物链的基础,是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的原核生物,据推测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不只是海底,近年来发现在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有人估计其生物量相当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原来从极地冰盖到火山热泉,从深海海底到地层深处,生物的分布几乎无所不在,人类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过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不但海底,海水层里也是一样:运用新技术,发现了普通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微微型浮游生物。
深海大洋的发现,纠正了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我们用肉眼、甚至用光学显微镜见到的,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生物的一级分类,应当是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
生物圈概念的扩展,也改变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而实际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几乎没有形态化石可留,只靠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在三、四十亿年的地质历史上默默无声地"耕耘",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评价。总之,深海大洋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也是生命科学的突破口。
根据文意,下列对"大洋中脊"或"深部生物圈"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的大西洋海底山脊,构成了大西洋的“中脊”。
B."大洋中脊"的发现证明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和"板块"现象的存在。
C.组成"深部生物圈"的原核生物生存于深海海底及其下面数百米的深处。
D.海洋"深部生物圈"的数量极多,其生物量是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对"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混淆了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与基础,把原核生物看作是这个系统的上层。
B.对生物圈的认识局限在只占生物圈一小部分的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
C.以为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那些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
D.把生物分为古菌、细菌和真核生物,把动、植物看作是真核生物的一部分。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原核生物作为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能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转化为有机质。
B.热液生物群可生存于因含硫化物热液喷出而形成近百度高温的深海海底。
C.深部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可以拓宽到极地冰萱、火山热泉、深海海底和地层深处。
D.微微型浮游生物是运用新技术对"深部生物圈"进行探测的又一新的发现。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深海测量中对"大洋中脊"的发现,为后来"__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视野。
B.现代地质学研究要重视的是几乎没有形态化石的原核生物而不再是大化石。
C.数十亿年来原核生物在改造地球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已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
D.对深海大洋的研究,将是今后开展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小题】D
【小题】B
【小题】B
【小题】C
【小题】D项的解说将原文中的“有人估计”看作定论,与原文有出入。
【小题】A项没有混淆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与基础,只是因为科研能力的不足而导致认识不够。C项、D项都属于正确的认识,不是偏见。
【小题】A项中的原核生物只是“据推测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而不是像题干中所说“作为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C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原文的主语表达应该是“生物圈的分布范围”。D项的表述有误,不是对“深部生物圈”进行探测,而是对“海水层”进行探测。
【小题】 A项中两者之间构不成因果关系。B项属于无中生有,根据原文推不出来。D项推断有误,原文说“深海大洋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也是生命科学的突破口“,而不是主要途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物入侵:人类社会的另一巨大威胁
由于地理、地貌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每一个物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被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生存发展,这种物种称为本地种。外来种或称非本地种,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历史上没有的但被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引入的物种。当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时,多数无法正常生存,需要人类特别管护才能维持,但有少数物种到新生境后不仅可以自然生存,而且快速生长繁衍,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这就成了入侵种。入侵种有别于普通外来种的最大特征是它对本地生态系统带来的“入侵”后果。一个入侵种的形成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而且外来入侵物种在原产地没有对当地原有生物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在多种控制因素存在的情况下,与当地原有生物处于一种共生共荣的局面。但当它们来到新生境后,犹如脱缰之马,摆脱了原来的束缚,尽可能利用新生境资源,挤占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和资源,构成危害。
能造成入侵的外来物种都具有一些类似的特点。它们的生态适应能力强。许多外来物种适宜生存的范围非常广,有的可以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有的可抵御干旱、低温、污染等不利环境。它们的繁殖能力强。入侵种能产生大量的后代,或繁殖世代较短,甚至具有很强的无性繁殖能力。传播能力也是它们的一大法宝,可借助各种各样的力量进入新环境。
外来种的入侵是多渠道、层层攻入的,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危及本地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出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如果不注意生态效益,就会造成生物入侵的严重后果。随着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的增加,许多外来物种常常搭乘人类的“顺风车”,作为“偷渡者”进入新环境。此外,外来入侵生物可以通过风力、水流,以及鸟类等动物的传播自然传入。需要说明的是,外来有害生物也许并不是只通过一种途径传入,可能由两种或多种途径交叉传入,在时间上并非只有一次传入,可能是两次或多次。由此可见,多途径、多次数的传入加大了外来有害生物定居和扩散的可能性。
在人类文明史上,物种的引进曾推进了生产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世界面貌并造福人类社会。餐桌上美味可口的“洋庄稼”,公园里姹紫嫣红的外来花木,动物园里形态各异的外来动物,林林总总的外来生物,为我们增添了无穷的乐趣。然而,外来物种却是一把“双刃刀”,也常常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1.下列对“生物入侵”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生物入侵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历史上没有的物种被人类活动所直接引入。
B.生物入侵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历史上没有的物种被人类活动所直接或间接引入。
C.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中可以自然生存并且生长繁衍。
D.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后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2.选出属于入侵种共同特点的一项
A.繁殖世代较短。
B.可抵御干旱、低温、污染等不利环境。
C.传播能力强。
D.具有很强的无性繁殖能力。
3.下列对“一个入侵种的形成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并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不存在。
B.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并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很小。
C.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时,多数无法正常生存。
D.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时,需要人类特别管护才能生长。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来物种没有了原产地各种生态因素的制约,必然会反客为主,形成对新生境产生很大危害的入侵种。
B.本地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原因可能是生物入侵。
C.出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的严重后果。
D.从外来入侵种的原产地把抑制它的天敌引进来,就有可能消除生物入侵的危害。
1.D
2.C
3.B
4.A
1D
2C.A、B、D项均为部分入侵种的特点。
3B.A项说法太绝对,C、D两项说的是外来种而非入侵种。
4A.A项太绝对,外来种在新生境也可能无法生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火箭发射为什么会诱发雷电
大气中没有雷电的情况下,由于人的活动改变了自然界大气电场而产生的雷电称为诱发雷电。
1969年11月14日上午11时22分,由美国土星V运载的“阿波罗”12号宇宙飞船竖立在肯尼迪试验场的第39号发射架上准备发射,火箭连同飞船全长111米。这是阿波罗计划的第五次飞行,也是第二次载人登月飞行。当时发射场的天气情况是:在距地面240~250米及650~33000米之间有两层云,发射场周围细雨绵绵,在发射前后6小时内,周围无雷电,地面风速每秒7米。基本符合允许发射的气象条件。火箭发射时,一切正常,飞行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100多米长的火箭和飞船逐渐变远、变小,火箭尾部喷出的火焰似乎在告诉人们它正按预定程序飞向太空,成功的喜悦,愈来愈多地占据着人们的心田。可是,天公发怒了,当计时秒针走到第36.5秒、火箭飞行高度达到1920米时,从云层到火箭直到地面之间发生雷电现象,只听到一声霹雳,就见两道平行的闪电从云中直劈下来,发射场上的4台摄像机,都拍下了瞬间出现的雷电现象。至52.5秒,飞船高度达到4300米时,又一次闪电击中飞船,这便是有名的大型火箭——载人飞船遭雷击事件。
由于雷击,飞船的电源被破坏,飞行控制中心的遥测信号突然消失,飞船的制导导航系统失效,飞行平台失控。幸亏飞船上装有备用电源,宇航员们及时修复了被损坏的设备。使“阿波罗”12号飞船按时完成了飞行计划。美国及其他国家在导弹试验或发射导弹时,也曾发生过类似事故,由于诱发雷电,导致飞船失败。
为什么火箭发射易诱发雷电呢?
诱发雷电的出现是与大气电场的被迫改变分不开的。通常,将一根长导体放在电场为每米1万伏的大气中,若导体头部的电压发生突然变化超过100万伏时,就能诱发雷电。据研究,此次阿波罗雷击是火箭起飞后,由火箭及其火焰导致大气电场改变造成的。发射时,地面电场为每米3000伏,云中电场为每米10000伏,火箭起飞后,由于火焰及气流也能导电,使火箭这一导体长度不断增加,结果造成两端的电场急剧增大,火箭顶端和地面之间的电场达每米200万伏,这足以使大气击穿而产生诱发雷电。由此可见,为防止和减少火箭飞行中出现诱发雷电事故,在发射场附近有雷电时或云层厚度超过1500米时,应停止发射,在发射火箭前,可以用小火箭、飞机、雷达等来测量大气电场强度,若大气电场强度超过诱发雷电的临界值时,必须停止发射。
——选自杂志《天文爱好者》2004年第10期45页
1、下列对“诱发雷电”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人为的情况下,人们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法来使大气电场中产生出雷电来就称为诱发雷电。
B.大气中没有雷电的情况下,只由于发射火箭的活动改变了大气电场而产生的雷电称为诱发雷电。
C.大气中没有雷电的情况下,由于人的活动改变了自然界大气电场而产生的雷电称为诱发雷电。
D.在人为的情况下,只由于发射导弹的活动改变了自然界大气电场而产生的雷电称为诱发雷电。
2、文中对为什么火箭发射容易诱发雷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根导体放在电场为每米1万伏的大气中,如果导体顶端的电压发生突然变化超过100万伏时,就能诱发雷电。
B.由于火箭及其火焰导致大气电场改变造成的此次阿波罗遭雷击,是火箭起飞后发生的。
C.由于火焰及气流也能导电,使火箭这一导体长度不断增加,结果造成两端的电场急剧增大,地面和火箭顶端之间的电场达每米200万伏,这足以诱发雷电。
D.火箭发射能够诱发雷电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大气中的电场要在不断地主动地改变着,如果大气电场不变就不会有诱发雷电的产生。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阿波罗”12号发射时,当时天空有两层云:一层距离地面约240米或250米,另一层距离地面650米或33000米。
B.基本符合允许发射火箭的气象条件是:要在发射前6小时和发射后6小时内,周围无雷电,地面风速每秒7米等。
C.美国“阿波罗”12号发射时,当时遭到了两次雷击:一次是在第36.5秒、火箭飞行高度达到1920米时;另一次是在第52.5秒,飞船高度达到4300米时。
D.发射火箭时,如果在发射场附近有雷电或云层厚度超过1500米时就应停止发射,以避免诱发雷电事故。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诱发了雷电,便导致了美国在1969年11月14日上午发射的“阿波罗”12号宇宙飞船的发射失败。
B.雷击很有可能会使飞船的电源系统遭到毁坏,所以宇宙飞船都要设计装备备用的电源系统以防不测。
C.科学家们发现不只是发射火箭时会诱发雷电现象,在导弹试验或发射导弹时,也会发生诱发雷电的现象。
D.科学家们在发射火箭前,一般都会先用小火箭、飞机或雷达等来测量大气电场强度,如果大气电场强度超过诱发雷电的临界值时,就应暂停发射。
1.C
2.D
3.B
4.A
1、C【分析】A并非是人为地“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法来使大气电场中产生出雷电”B“只由于发射火箭诱发雷电”解说错误D“只由于发射导弹的活动改变了自然界大气电场而产生的雷电称为诱发雷电”错误。
2、D【分析】诱发雷电的出现是与大气电场的“被迫”改变分不开的,而不是“主动”改变。
3、B【分析】不是“发射前6小时和发射后6小时内”,而是前后加起来共6小时内。
4、A【分析】美国在1969年11月14日上午发射的“阿波罗”12号宇宙飞船,发射未曾失败,失败的是说曾经有过此类事。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