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在风、太阳、水流和潮汐之后,挪威一家公司准备利用另一种自然现象——淡水和海水碰面时释放能量——来生产洁净的电能。

这使挪威在这个星球追求洁净能源的道路上又向前迈了一步,该国已经向世人展示了位于奥斯陆海峡堤岸上的全球首个渗透能发电厂原型。这个项目规模不大,但能证明渗透能的巨大潜力。

Statkraft能源公司该项目负责人斯泰因??希尔哈根说:“这是可再生能源的—种形式。与太阳能和风能不同的是,不论天气如何,它都能产生可以预计的数量稳定的能源。”

渗透能依据的是自然总是在寻求平衡的原理,该原理也适用于浓度不同的液体。当淡水和海水在薄膜(一种会留住盐分但让水通过的薄膜)两侧相遇时,淡水就会被引向海水—侧。这股水流向海水一侧施加压力,而这个压力能被用来驱动涡轮机,从而生产电力。

渗透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它使得植物能够通过叶子吸收水分,在工业中被用来淡化海水。但是挪威的这项试验(其原型产生的电力只够带动一台咖啡机)将是渗透现象首次被用来产生能量。

该电厂刚开始可能只产生2到4千瓦的功率。希尔哈根表示:“目前重要的事情是测试和验证此项技术,而不是产生大量电力。”该公司希望在2015年前建成具有商业规模的发电厂,生产足够1万户家庭使用的电力。

该公司表示,渗透能每年在全球具有产生1700万亿瓦时电力的潜力,相当于目前欧 洲半年的电力产量,或者是中国2002年的能源消耗总量。

Statkraft能源公司自己也承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首先要找出制造能效更高的薄膜的办法。

目前这个发电厂的效率水平是每平方米薄膜的发电功率为1瓦。该公司表示,它计划在—段时间后,安装每平方米发电功率达到2到3瓦的薄膜,但要使渗透能有利可图则需要到每平方米5瓦的效率水平。

特文特大学薄膜研究所的热拉尔德??晋尔塞利说:“这肯定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他还表示,假以时日,薄膜的效率水平会达到每平方米5到6瓦。

(选自2009年11月24日 《参考消息》)

下列关于渗透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渗透能可以产生于不同浓度的液体相遇时为达到平衡而形成的压力。

B.渗透能是一种洁净、可再生的能源。

C.渗透能比太阳能、风能更稳定,更可预计。

D.渗透能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它具有巨大的潜力。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利用渗透能之前,人们已尝试过利用风、太阳、水流和潮汐产生洁净的电能。

B.在研究渗透能发电方面,挪威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上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C.挪威的渗透能发电厂原型只能产生极少的电力,却能够证明渗透能的巨大潜力。

D.渗透能发电现在还处于测试和验证阶段,不能供社会实际使用。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植物通过叶子吸收水分这一过程也可以用来生产电能为人类服务。

B. Statkraft能源公司研究渗透能发电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开发渗透能的商业价值。

C.商业规模的渗透能发电厂建成后全球将每年生产1700万亿瓦时的电力。

D.将来能否利用渗透能产生大量电力,决定于能否制造出高能效薄膜。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解析:

【小题1】D   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是渗透现象,不是渗透能

【小题2】B   原文中看不出挪威在理论研究上走在世界前列

【小题3】B   A 无法推出这一结论

C 每年产生1700万亿瓦时的电力是全球的渗透能潜力

D 制造出高能效薄膜只是首先要完成的任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下题。

塑料袋造成的“白色__”尚未解除,与其同属一个家庭、名字却好听得多的保鲜膜又开始源源不断地从超市流入一个个家庭。保鲜膜的一个“鲜”字给人一种易于接受的安全感,而一个“膜”字所暗示的微弱程度又让人放松了对它的警惕。

前不久,韩国“解决垃圾问题市__动协议会”针对消费中的环境安全问题组织了一次调查,两个多月以来,他们收集了汉城市内主要食品商场内使用的20种保鲜膜,并对其所含的重金属及环境激素状况进行了检测,在3种保鲜膜中检测出21000下60000PPM的乙基胺(DEHA)。1998年,美国消费者权益组织对奶酪包装用聚氯乙烯(PVC)保鲜膜也作过一次检测。结果表明其DEHA含量为550下1700PPM,韩国的检测结果是这一数字的1下0倍。日本国立医药品食品卫生研究所早在6年前就已将DEHA定为环境激素物质,美国环境保护局也将其划入环境激素怀疑物质。

“解决垃圾问题市__动协议会”强调指出,DEHA不同于铅、镉,但目前在《食品卫生法》上尚无任何限制规定,在直接用来包装食品的保鲜膜内检出DEHA,可以说是食品安全方面的一种潜在威胁。聚氯乙烯保鲜膜如果被用来包装外卖的食品,DEHA有可能会传给食品。协议会呼吁政府应进行细致地调查,采取限制措施,流通领域和食品店也应改用低密度聚乙烯(PE)保鲜膜。

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保鲜膜和塑料袋一样,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

B.保鲜膜造成的环境污染比塑料袋要微弱得多,让人放松了对它的警惕。

C.聚氯乙烯(DEHA)保鲜膜,会造成环境污染。

D.低密度聚乙烯(PE)保鲜膜,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对第二自然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韩、美、日三国生产的保鲜膜都含有DEHA.

B.保鲜膜中DEHA的含量有日益增高的趋势。

C.韩国生产的保鲜膜最不安全,而美国生产的保鲜膜则较为安全。

D.韩、美、日三国的有关部门,都认为保鲜膜中含有安全隐患。

有关DEHA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聚氯乙烯保鲜膜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DEHA,是不安全的。

B.DEHA之所以不安全是因为它含有重金属和环境激素。

C.DEHA中虽然不含有铅、镉,但仍有是不安全的。

D.DEHA有可能通过保鲜膜传给食品,所以保鲜膜是不安全的。

依据文中信息,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同塑料袋一样,保鲜膜也属于需要解决的垃圾问题。

B.同塑料袋一样,保鲜膜最终也应该被绿色生活淘汰。

C.必须立即停止聚氯乙烯保鲜膜的生产和流通。

D.今后,奶酪包装有可能使用PE保鲜膜。

【小题】A

【小题】D

【小题】C

【小题】C


解析:

【小题】A(B保鲜膜与塑料袋同属一个家庭,塑料袋带来的环境污染,保鲜膜也存在。保鲜膜给人感觉污染微弱的是“鲜”和“膜”这两个字。C“DEHA”不是聚氯乙烯。D没有根据。)

【小题】D(A韩国在20种保鲜膜中查出了3种含有DEHA,不能说“都含有”。B文章没有涉及。C美国环境保护局也将DEHA划入环境激素怀疑物质,虽然含量低于韩国,但只要含有DEHA,就不能说较为安全。)

【小题】C(“不同于”不等于“不含有”。)

【小题】C(目前并没有停止生产,而是呼吁在流通领域和食品店改用“低密度聚乙烯(PH)”保鲜膜。)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指甲速度”何以引发9级地震

2004年12月6日一场9级大地震激起冲天海啸,扑向东南亚、南亚、非洲12国,波及印度洋东、北、西侧海岸,造成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啸大劫难。人们不禁要问, 这一近40年不定期最强烈的地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位于苏门答腊岛西南岸外的地震震中恰好处在欧亚板块的南缘,印度洋板块(澳大利亚板块)沿印度洋东北缘的爪哇海沟俯冲于苏门答腊、爪哇等岛屿之下其下潜速度稍快,约为6厘米/年,照理不会惹是生非。其实,地球上海沟俯冲带的性质并非千篇一律,有的海沟俯冲带,如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板块在此比较顺利地下插至西面的菲律宾海板之下,这里就很少发生强烈地震;而苏门答腊西南缘海沟俯带的“脾气”却大不一样。印度洋板块向北偏东方向斜插下去,它与上覆的欧亚板块之间的接触带是一条向东北方向倾斜的巨型断层带。如果二板块沿这条断层自由地缓缓滑动,本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不幸的是,在深5~50公里的一段断层带,上下两侧板块紧紧地耦合在一起;尽管印度洋板块缓慢下潜,但这一段被称为发震带的断层却被死死卡住了。断层上方的苏门答腊西南缘一带在北移的印度洋板块挤压下,年复一年,积聚起越来越大的应变能,以至于上覆板块前缘受力向下牵引而弯曲拱起。当应变能积累、岩石弯曲程度增大到岩石无法承受时,这段被锁住的断层终于突然断开,发生错动,苏门答腊西南缘地块反弹回到原来的位置,这就意味着一场可怕地震的降临。

有学者提出,在这次地震中,苏门答腊西南缘的小岛可能向西南方向移动了20米。若以6厘米/年的板块俯冲速率计算,这一段发震断层已闭锁了300多年,而在强震的刹那间却完成了300多年的板块移动量。积聚了300多年的能量,在地震瞬间释放出来,难怪它会使整个地球颤抖起来,甚至使地球自转稍稍变快,使地轴有所倾斜。而最可怕的是,这一断层的突然断裂,导致上千公里长的海底发生强烈的错动,就像一支巨手在浴缸底部猛烈地搅动,终使印度洋掀起滔天巨浪,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尽管人们对苏门答腊西南缘这类俯冲逆断层型地震的发生过程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及各种大地测量手段又可以对板块的移动作出定量的监测,但迄今为止,对于发震断层处弹性应变能积累到何时才突然释放(即发生地震),依然是难以预测的。

在北美板块西缘、加拿大与美国交界地区,太平洋东北部的胡安??德富卡板块向东俯冲于北美板块之下。上世纪90年代,通过大地测量业已发现这里的地面正处于弯曲拱起、积累应变状态,地震学家早在数年前已警告说,在温哥华、西雅图附近地区,一场大地震正日益迫近。但研究者尚无法提出地震发生的确切时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大地震发生的时间推得越晚,积蓄的能量就越大,不但地震发生的几率增加了,而且所发生地震的强烈程度也将更大(最近已有学者再度发生警告)。

一项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新一轮大洋钻探计划已经作出战略部署,将选择一列板块俯冲带,从海底打一口深钻井,直抵发震断层带,同时在钻井内设置传感器,以长期监测发震带的动态,这对于了解板块间如何耦合,地震如何发生,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节选《文汇报。科技文摘》第547期 作者 金性春)

下列对造成印度洋大地震直接原因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印度洋板块沿印度洋东北缘的爪哇海沟俯冲到印尼苏门答腊、爪屿之下。

B.太平洋板块沿马里亚纳海沟插至菲律宾海板块之下。

C.沿着一条向东北方向倾斜的断层带,印度洋板块向北偏东方向自由、缓慢地滑行到欧亚板块之下。

D.印度洋板块在下潜中与欧亚板块紧相耦合并被死死卡住,弯曲拱起。

下列对引发印度洋大海啸直接原因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在强震的刹那间完成了300多年的板块移动量。

B.地球稍稍加快了自转速度,地轴有所倾斜。

C.海底断层的断裂,错动,使苏门答腊西南缘地板反弹回原来的位置。

D.积聚了300多年的能量,刹那间释放了出来。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沟俯冲带的性质是不完全相同的,马里亚纳海沟,就很少发生震。

B.此次地震发生前,人们对地震的发生过程是有一定的认识且对板块的移动作出过定量的监测的。

C.从大地测量的结果可知,在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地区,发生强震的在增大。

D.如果从海底打一口直抵断层带的深钻井,并在井内设置传感器,可以长期监测发震带的动态。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断层带两侧板块的耦合,卡住,将使应变能的积聚越来越导致地震。

B.一旦全球定位系统更加完善,各种大地测量手段能对板块移动作出定量的监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将是可以预测的。

C.如果印度洋板块在缓慢下潜时,没有在苏门答腊西南缘一带被卡住,就不会发生地震。

D.发震带动态的长期监测,对于了解板块间如何耦合和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将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小题】D

【小题】B

【小题】C

【小题】A


解析:

【小题】D(判断依据见第二段倒数四句)

【小题】B(本项虽为地震的后果,但不会直接引发海啸)

【小题】C(A项依据在第二段第二句,原文为“强烈地震”;B项依据在第四段第一句,原文为“可以对板块的移动作出定量的监测”,“作出过”有误;D项依据在最后一段,原文为“发震断层带”)

【小题】A(B项依据在第四段最后一句,原文为“难以预测”;C项依据在第二段最后一句,不会发生强震并非不会发生地震;D项依据在最后一段,“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有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从“禽流感”到“人流感”

10月以来,从亚洲、欧洲到美洲,国际社会正试图通过全球布防的一致行动来共同抵御

禽流感。为何禽流感这样一种早已存在的动物传染病,会让国际社会现在如此严阵以待?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甲型流感病毒的病毒抗原结构分为H和N两大类,H是血细胞凝集素,是帮助病毒感染其他细菌的酵素,其作用有如病毒的钥匙,用来打开及入侵人类或牲畜的细胞;N是神经氨酸,能破坏细胞的受体,使病毒在宿主体内自由传播。

根据H和N的形态,甲型病毒可由15种H亚型和9种N亚型排列组合而成。引起人类疾病流行的流感病毒株,以往只发现三种H抗原(H1.H1.H3)与两种N抗原(H1.H1.H3)。按照这一规律,只能是以上5种抗原组合出的流感病毒才能造成人的感染,而其它抗原组合形成的禽流感病毒难以超越物种界限感染人。历史经验也表明,人类感染禽流感的概率非常低。而且很容易康复。

然而,H5N1的出现改变了上述看法。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WHO)驻华代表处新闻官Aphaluck Bhatiasevi在接受《时代人物周报》专访时证实:从2003年起至2005年lO月20日,印尼、越南、泰国和柬埔寨等地确认了118起人类感染禽流感病例,其中61人死亡。所有这些死者的灵魂都指向一个名字:H5Nl。

死亡的人数似乎并不多,甚至抵不上一次飞机失事或者一次__分子的炸弹袭击。但和诸多疾病比较起来,禽流感导致的人类死亡率,已经达到一了令人心悸的53.69%!

今年以来,该病在流行病学方面继续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在亚洲的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地方性流行,尽管采取了积极措施,包括扑杀了3.4亿多只家禽,但是爆发仍反复发生。另外,比较不同时期的病毒,发现H5N1的致病性正在不断提高,病毒传播的隐蔽性在增加,这使人类面临更大的威胁。

惟一能松口气的是,H5Nl病毒现在看来还不具备由人传染人的能力。

然而,上述判断只是建立在一目前的情况下。事实上,H5N1病毒可能发生变异却是诸多卫

生专家的共识。世卫组织发言人麦克纳布10月18日警告说,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已经“不可避免”。路透社也援引专家的观点说,H5N1禽流感病毒早晚都会发生变异,使得其能轻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这只是个时间问题。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会有两种可能:其一,病毒可能变异得更为致命;其二,痈毒和人类的流感病毒混合,产生一种在人与人之间能够轻易传播的新病毒,这将导致大面积的流行,很多人会因此受感染并死亡。

尽管现在各方仍有争论,但是专家们对以下判断的观点却是一致的:从“禽流感”到“人流感”的可能性益在不断增加;禽流感没有边界,禽流感对一个国家的威胁,就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回察的威胁。

下面关于“禽流感”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禽流感今秋大有蔓延之势,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

B.禽流感,可以形象地理解为鸡鸭类韵“感冒”,主要在禽类中传染。

C.禽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这种病毒表面的蛋白质分为H和N两大类。

D.H5N1型禽流感病毒是15种H亚型和9种N亚型抗原组合之外的新亚型病毒。

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洲地区已出现人群集中感染H5Nl病毒死亡的案例。

B.诸多卫生专家已形成H5N1病毒发生变异的共识。

C.现在发现的H5N1病毒比以往发现的病毒的致病性有所提高,而且其传播途径更不易觉察 D.和诸多疾病比较起来,H5N1病毒目前导致的人类死亡率高得可怕。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禽流感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健康威胁之一。

B.目前看来,H5Nl对人类的免疫系统来说是一个全新、毒性极强的病毒。

C.从2003年底开始的一百多例人类感染禽流感病例全部出现在亚洲,由此可以断言,新

一次流感大流行将在亚洲爆发。

D.如果不加以控制和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人类可能面临一个巨大的灾难。

【小题】D

【小题】B

【小题】C


解析:

【小题】D(根据第二段的定义,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所以,H5N1型禽流感病毒仍在15种H亚型和9种N亚型抗原组合之内,从其名称排序上也可看出。)

【小题】B(根据原文,“可能”发生变异。)

【小题】C(原文无此意)

阅读下面一则科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试题

南美恐龙化石的发现

南美大陆,也是一个出产恐龙化石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每年大约可发现10个恐龙种类,而在南美的阿根廷,每年都可以找到1-2种的恐龙。近年来,那里新发现的恐龙化石更令古生物学界震惊。

以前,在南美大陆也曾找到过恐龙,但人们认为在中生代时,恐龙的领地被北半球的劳亚大陆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之间的海洋隔开了。这些地区的恐龙从距今约1亿8千万年前的侏罗纪开始了自己的演化发展,所以演化出一些畸变的古怪种类。但现在,这一看法正在改变。

在阿根廷南部的一个叫做帕塔哥尼亚 (Patagonia)的小镇,找到了一些被命名为巨龙的恐龙骨骼化石,这种与霸王龙十分相似的恐龙生着巨大而锋利的牙齿,但与霸王龙的牙齿相比,这种恐龙的大牙显得脆而易碎,如果用它在骨头上咬出洞的话,就会像刮脸刀那样被折断,所以,古生物学者们认为它的作用应是撕肉,刮肉和放血。后来,在南美大陆上,这种巨龙成为霸王龙的有力对手,也成为白垩纪时的霸王。

90年代初期,一位叫赫瑞狄娅的小姑娘在牧羊时偶然发现了一根巨型骨头,闻讯赶到的古生物学家们用了整整7年时间,才挖掘出部分骨骼化石——那是一种真正的巨兽中的巨兽!估计它生前的体重可达到100吨,它极有可能是地球历史中曾经出现过的最重的陆地生物,属于食草类恐龙。

无论这种巨大的蜥脚亚目恐龙所发生的是进化还是退化,在北美洲,它们只生活到侏罗纪未期。这类恐龙被体型远远小于它们的禽龙类恐龙(如鸭嘴龙和角龙)排挤掉了。理由很可能在于这种蜥脚亚目恐龙的咀嚼能力远远比禽龙类的差,一些鸭嘴中的牙齿可多达1200枚。但是,在南美洲,蜥脚亚目恐龙却一直生活到白垩纪未期,包括特征鲜明的“阿根廷龙”,但迄今为止生物学者们无法认清它们在南美大陆成功的奥秘。

世界上许多研究恐龙的学者都同意“恐龙的年龄就是大陆板块破裂的实际年龄”。这一说法,因为以往的化石证据表明,在侏罗纪开始时,整个地球上的恐龙是极为相似的,然后,地球上的陆地开始分离了,每块大陆上的恐龙就变得彼此不同了。但是,南美恐龙的发现却给这一观点划上了大的问号。

90年代初,布依诺斯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几位古生物学家在南美大陆找到了一具从未见过的恐龙化石——它长得像鸵鸟,尾巴像鳄鱼,在前肋上长着奇怪而笨重的仅有趾的爪子,科学家们一直无法给它命名。后来,在蒙古戈壁发现了与之十分相似的动物,古生物学家们称它为“Mononykus”。

这两种十分相似的恐龙都生存于晚白垩世,当时的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早已分裂开了。这两块被海洋相隔数千公里的不同大陆上会有如此相似的恐龙,其原因是什么呢?它们难道是按照同样奇怪的解剖学特征演化的吗?或者,即使大陆分离之后,彼此之间尚存有陆桥或岛链相连接吗?这一切迷团,只有找到更多的化石标本才能揭晓。(摘自《化石》)

在南美大陆发现的南美大陆巨龙的恐龙骨骼化石和90年代初期发现的巨型恐龙化石,它们同属于哪一类恐龙?

第二段中提到“但现在,这一看法正在改变”,请根据南美恐龙化石的发现说说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布依诺斯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发现恐龙化石和在蒙古戈壁发现的恐龙化石极为相似,这个发现有何意义?

【小题】

属于蜥脚亚目恐龙。

【小题】

原来人们认为南美地区的恐龙从距今约1亿8千万年前的侏罗纪开始了自己的演化发展,会演化出一些畸变的古怪种类,(3分)但巨龙和巨型恐龙化石都属于蜥脚亚目恐龙,在北美洲,它们只生活到侏罗纪未期,在南美洲却一直生活到白垩纪未,并没有发生畸变。(3分)

【小题】

以前的研究者认为“地球上的陆地开始分离了,每块大陆上的恐龙就变得彼此不同了”,(2分)而在不同的大陆发现了相似的恐龙化石,(2分)让人们重新思考这个观点的准确性,进一步进行恐龙问题研究。(1分)


解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自然向人类传授灵感

余家驹

事实证明,作为自然界高等智能动物的人类并非万能,人类的许多创造和设计灵感来自自然界的其它生物。100年前飞机的诞生来自于人类幻想能像鸟类那样翱翔于蓝天的灵感;汽车诞生后。为了改善其外型,提高其性能,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设计师们就曾借助潜水艇潜到加勒比海中,观察鱼儿游过舷窗时留下的优美曲线寻找设计灵感。当时风靡一时的福特雷鸟敞篷轿车的设计灵感说不定就是来自某一种深海鲨鱼。随后出现的奔驰SECcoupe、雷诺Twingo及马自达121等也都具备某种动物的神态。

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自然界中的许多物种不仅能让我们从其外型获得某种创作上的灵感,而且还能向我们提供一些今天我们在各工程领域内所遇难题的解决方案,正如有的科学家所说的那样,我们人类应该向这些聪明的生物学习。举例来说,蚂蚁有助于解决交通模式问题,蜜蜂可让你借鉴到空气动力学上的诀窍。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生物学家弗朗西斯-拉特尼克思曾撰文引用厨蚁觅食来说明这一观点。他说,从这些觅食的厨蚁极有效率地来来往往运送食品的实践中,他找到了一个被他称为“说来容易解决难”的问题。这些厨蚁设计了一个化学路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三条路径的结合点形成了一个Y。Y的茎干或是通向它的巢穴或是离开它的巢穴,这条茎干也与两条手臂在一个广角上相交,而两条手臂构成了一个大约60度的小内角,厨蚁有着很强的几何本能,它能够感觉出多个角度间的差异而选择一条正确的路径。他认为,小昆虫很有可能已经设计出了很多种解决觅食问题的方案,我们应该关注它们,因为“人的生活越来越依赖工程系统,必须使我们的工程系统有效地运行以解决类似的问题”。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也发表研究报告指出,蜜蜂与大黄蜂有一些可供人类分享的智能。这些振翅飞行的小昆虫把空气动力学带入了一个传统理论无法触及的领域。科学家们发现,这些小蜂设计了一套不同于大多数飞虫的飞行系统。一些小昆虫靠大弧度地摆动翅膀来飞行,而蜜蜂的双翅活动的弧度要小得多但振动的频率相当高。这种小弧度高速度的翼动赋予这些蜜蜂一个更宽广的力度,这是其它昆虫无法享受到的。当这类灵感被用于军事上的时候,军事科技便会产生日新月异的进步。比如,乌贼体内有能分泌黑色液体的囊状物,遇到攻击者便会释放出黑色液体,诱使攻击者上当。据此,潜艇设计者们就设计出一种酷似袖珍潜艇的鱼雷诱饵,既可保持原潜艇的航向和航速继续航行,也可模拟噪音、螺旋桨节拍、声信号和多普勒音调变化,令敌方潜艇或攻击中的鱼雷真假难辨。

为解决超高速歼击机驾驶员在突然加速爬升时因脑部缺血而引起的痛苦,航空设计师从长颈鹿身上获得灵感,设计出了抗荷服。众所周知,长颈鹿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动物,大脑和心脏的距离约为3米,完全是靠高达160~260毫米汞柱的血压把血液送到大脑的。奇怪的是,长颈鹿在饮水时就不会因大量血液涌上大脑而发生脑充血或血管破裂的问题呢?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原来是长颈鹿身上的一层厚厚的皮箍住了血管,从而控制了它的血压。根据这一原理,设计师们便设计出这种新颖的“抗荷服”,当飞机加速时,“抗荷服”既可自动压缩空气,还能对飞行员的血管产生相应的压力。

你是否想到,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的设计灵感竟是来自小小的蝴蝶?当受到阳光强烈辐射时,卫星表面的温度会高达2000℃;而在阴影区域,卫星表面的温度会下降到零下200℃左右,这对卫星上的精密仪器仪表的危害极大。人们发现,蝴蝶身体表面生长着一层细小的鳞片,这些鳞片有调节体温的作用。每当气温上升、阳光直射时,鳞片自动张开,以减少阳光的辐射角度,从而减少对阳光热能的吸收;当外界气温下降时,鳞片自动闭合,紧贴体表,让阳光直射鳞片,从而把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科学家据此为人造地球卫星设计了一种犹如蝴蝶鳞片的控温系统。

(选自《百科知识》2006年第12期)

1.推论“作为高等智能动物的人类并非万能”的依据,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早就有像鸟类那样翱翔蓝天的远大梦想。

B.自然界中的许多物种经历了数百万年的进化,显然要比人反应灵敏。

C.大自然的其它生物为人类提供许多创造和设计的灵感。

D.人的生活越来越依赖工程系统,必须使我们的工程系统有效地运行以解决类似的问题。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大自然向人类传授灵感”的一项是 ( )

A.鱼儿游过舷窗时留下的优美曲线帮助设计师找到设计灵感。

B.小小的蝴蝶帮助科学家设计出了人造地球卫星的控温系统。

C.潜艇设计者受乌贼受到攻击时释放黑色液体的启示,设计出鱼雷诱饵,用于迷惑敌方。

D.长颈鹿的大脑与心脏的间距约为3米,完全是靠高达160—260毫米汞柱的血压把血液送进大脑的。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上世纪50年代,美国福特公司设计师改善汽车外型时,确信无疑地受了某种深海鲨鱼的启示,设计出了福特雷鸟敞逢轿车。

B.厨蚁能感觉出某个角度间的差异而选择一条正确的路径,这是它几何本能的显现。

C.蝴蝶鳞片的开合,有利于调节体温。气温上升、阳光直射时,鳞片张开,可通过减少阳光的辐射角度来减少对阳光热能的吸收;温度下降时,鳞片闭合,借阳光的直射把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D.小孤度高速度的翼动赋予小昆虫一个更宽广的力度,当这类灵感被用于军事上的时候,军事科技便会产生日新月异的进步。

4.根据原文的信息,以下推断恰当的一项是( )

A.由厨蚁的几何本能可知,小昆虫已成功地设计出了很多种解决觅食难题的方案,人类已经开始关注它们。

B.超高速歼击驾驶员身穿的“抗荷服”既可自动压缩空气,又能对飞行员的血管产生相应的压力,它在飞行加速或匀速飞行时均可发挥作用。

C.酷似袖珍潜艇的鱼雷诱饵,之所以令敌方潜艇或攻击中的鱼雷真假难辨,是因为它形体小、具有隐蔽性,且体内能分泌黑色液体的囊状物。

D.本文解说自然界中的各色动物给人类传授的种种灵感,这些灵感用于汽车工业、交通、国防科技及航空事业,为人类造福。因而人类向大自然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1.C

2.D

3.C

4.D


解析:

1.(A项讲的是人类的远大梦想,与题干不相关联;B项提及物种的漫长进化史,“显然要比人反应灵敏”不妥;D项揭示要关注小昆虫的原因,也不符合题干要求)

2.(该项只是在说长颈鹿供血的生理特点,并不能直接解说生物给人类传授的灵感。)

3.(A项中,“确信无疑”一语有误,应为“说不定”,表猜测、估计;B项中“某个角度”限制不当,应为“多个角度”;D项中“小昆虫”有误,主要是指蜜蜂)

4.(A项,将推测、估计说成事实,“已成功地”“已经开始关注”不当;B项中,“抗荷服”只在飞机加速时发挥作用,“匀速飞行”属强加因素;C项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鱼雷诱饵的诞生是受了乌贼生理机能的启示,文中对其功作的原因的推断是不对的,第四项中“模拟噪音、螺旋桨节拍、声信号和多普勒音调变化”是推理的主要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当前,发展新经济,即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世纪之交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知识经济我国了解得比较多了,就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通过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转向。那么,什么是循环经济呢?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张广祥编此试题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它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

  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简言之,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

1.对“循环经济”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循环经济是融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废弃物为一体的经济。

B.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经济。

C.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一种经济活动。

D.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之外的另一种新经济形式。

2.对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区别,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前者以“污染排放”为目的,后者以生产“再生资源”为目的。

B.前者是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后者是物质循环流动的经济。

C.前者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后者带来资源增加、环境改善。

D.前者是一种消费经济,后者是一种生态经济。

3.对文中划线句子句意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废弃物如果放错了地方,就无法变成再利用的资源。

B.废弃物如果妥善利用,就会变成有价值的资源。

C.资源如果放错了地方,就会变成无用的废弃物。

D.废弃物是不存在的,因为它实际上也是资源。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知识化转向和生态化转向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B.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依赖循环经济。

C.较之旧经济,新经济注重更多的不是数量而是效益。

D.同是新经济,循环经济将比知识经济更具活力。

1.C 

2.B

3.B

4.D


解析:

1.C“循环经济”本身要靠生态学规律指导,而不是去“指导人类社会”

2.BA把“结果”当成了“目的”;C“资源增加”误;D“消费经济”误

3.BA根据上下文,应从正面立意;C着眼点是废弃物,不是资源;D不能说废弃物不存在

4.D于文无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植物的登陆是地球生命进化关键的一幕,那么最早来到陆地的植物是什么?又是什么时候呢?

最近以维曼为首的一组科学家,在阿曼的一个洞穴里采集到大量植物种子化石。他们把种子从奥陶纪的沉积岩里面完好地剥离出来,一种比一般种子大几倍的种子的化石引起了他们特别的注意。研究表明,这种种子实际上是由好几个种子凝结在一起、然后由表皮包裹起来而形成的。而这种种子在比奥陶纪更晚的泥盆纪早期距今4亿年到4.17亿年之间陆生植物化石上面被发现,是附着在完整的植株上面的。这个发现使得研究人员异常兴奋,他们开始更仔细地去整理那些化石,希望除了种子以外,还能够从奥陶纪沉积岩里面找到产生这些种子的植物体本身。

当然,这个搜索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但是这些种子化石就已经足够提示我们,至少在奥陶纪,也就是在距今4.4亿年到4.9亿年之间的时候,地球上就可能出现了陆生植物。这个推论令人震惊。

更加仔细的研究表明,在距今4.43亿年到4.87亿年之间,一些种子由于偶然落入沉积淤泥,然后那些沉积物的顺利成岩,使得这些种子以完好的形态保存到今天。

对于这些种子到底是来自何种植物,有两种意见:一是它们确实属于在奥陶纪就已经登陆的植物先驱者;另一种则认为,要得到这些种子属于陆生植物的结论证据还显不足,因为同样可以认为这些种子来自某种水生藻类植物。

可以肯定的是,产生这些种子的植物一定是小型的植物。他们还发现在这些种子内部,存在一种薄片状结构,和苔藓植物种子非常相似。这提示我们,地球上面最早的陆生植物和现在的苔藓似乎具有比较接近的关系。当然,这些仍然不能构成直接而有力的证据,除非我们能够从种子化石里面找到更加细致的结构。

应该相信,那个时代登陆的植物体本身,有可能在沉积岩当中找到,只是那本“历史书”还没有被人类找到而已。

1、第二段中加点的“这个发现”指的是什么?3分

2、对文中信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阿曼的一个洞穴里,研究者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种子化石,这种种子比以往发现的种子大几倍。

B.这次发现证明,奥陶纪沉积岩里面有许多单个的小种子,但这种种子的植物不是最早登陆的植物。

C.由于沉积物顺利成岩,落入的种子才得以完好保存,种子化石与岩石结合在一起,剥离时要保持其完好。

D.尽管这种“大种子”内部的薄片状结构和苔藓植物种子相似,但不找到植物体就不能证明两种植物类似。

3、对奥陶纪“比一般种子大几倍的种子的化石”的研究,有哪些确切的发现?4分

4、根据文中信息做出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奥陶纪的这种 “大种子”与泥盆纪早期陆生植物化石上的种子是同一种种子,它们的植株也应是同一种植株。

B.在奥陶纪沉积岩里面找到这种“大种子”附着的陆生植物体本身的化石,植物登陆的时间就可以改写。

C.水生藻类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入沉积淤泥,并随之化成岩石,不一定都能在水中繁衍出新的植物。

D.奥陶纪这种“大种子”很有可能是最早登陆的植物的种子,写有植物本身的“历史书”有可能永远找不到。

1.3分在奥陶纪的沉积岩里发现了一种在更晚的泥盆纪陆生植物化石上才有的种子的化石。

2.C

3.A、这种种子实际上是由好几个种子凝结在一起、然后由表皮包裹起来而形成的。B、这种种子落入沉积淤泥的时间在距今4.43亿年到4.89亿年之间。C、这些种子的植物一定是小型的植物。D、种子内部,存在一种薄片状结构,和苔藓植物种子非常相似。

4.A


解析:

1、无

2、3分CA“比以往发现的种子大”错,原文为“比一般的种子大”。B,有单个小种子的“植物不是最早登陆的植物”,不是“这次发现证明”的。D“不找到植物体就不能证明两种植物类似”错,原文说“除非我们能够从种子化石里面找到更加细致的结构”。

3、无

4、2分A种子是同类种子,但后文说“同样可以认为这些种子来自某种水生藻类植物”,所以说“它们的植株也应是同一种植株”不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⑴数字相机就像一台能够独立工作的小型电脑,它依靠电荷藕合器件(CCD)来记录图像信息,在CCD上有对光线十分敏感的单元阵列。进入照相机镜头的光线聚焦在CCD上,CCD就会把照射到各个单元的光线按亮度转换成电荷,这些电荷又被转换成数字形式,存储在数字照相机中,并可输入到电脑中作进一步的处理。

⑵数字相机主要分为三类:即拍型、35mm扫描型和摄影室用专业型。

⑶最初的数字相机就是即拍型35mm相机,它的主要用户是那些认为价格比质量更重要的人,如房地产代理、保险调查员,或其他将图贴入文件并用激光或喷墨打印机输出的文秘人员。这种数字相机也用于娱乐,如果你想给家里寄一张小孩的图片,这种相机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⑷再高一个档次的就是35mm扫描型数字相机,它以传统的35mm相机机身为基础,使用同样的镜头。由于它的价格一下就跃至一万美元之上,所以只有摄影记者和拍外景的摄影师在工作紧张时才使用。

⑸最高水平的是摄影室用的专业型数字相机,它需要提高光照度来将图像的摄取时间控制在几秒钟内,并通常直接与电脑相连。这种昂贵的器材可以获取与胶片相媲美的图像,常为广告、大幅面印刷及商品分类目录的制作所采用,有时它拍的图像直接用于四色印刷。

⑹普通数字相机最大的好处在于能低成本、方便、高速地获取图像。你不必买胶卷和等待冲洗,有液晶显示屏的数字相机还能即刻让你决定照片的取舍,不太理想的照片还可输入到电脑中进行编辑,因为追求图像获取的自动化,所以数字相机要比先进的胶片相机更宜于使用,但所有这些优点都需在你拥有了一台数字相机之后才能体会到。

1.引文六个自然段,请按要求归纳所写内容(每一点的归纳都不超过4个字。)。 第⑴段介绍数字相机的___________;第⑵至⑸段介绍它的_________;末段介绍它的___________。全文是按________顺序来写的。

2.第二部分(2—5)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试用两个短语回答(都用“从……到……”的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写序号,有几项写几项)

A.下定义 B.分类别 C.举例子 D.作比较 E.列数字 F.打比方

4.第⑶段中画浪线的内容如何理解?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斤斤计较于价格而不重视质量的人。

B.注重价格便宜而不太注重质量的人。

C.买不起也不想买高价相机的人 。

D.注重价廉而物美的人。

5.根据引文内容,请你说出数字相机的两大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你对引文的理解,选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选项。(不止一项) (   )

A.与传统的相机一样,数字相机也是记录图像的一种工具。

B.到此文问世为止,普通数字相机拍摄的图像尚不能与传统的35mm胶片相机的质量等同。

C.随着数字相机价格的不断下降,不久,胶卷将会被淘汰。

D.摄影室用的专业型数字相机可以获取与胶片相媲美的图像。

E.数字相机不仅有低成本、方便、高速获取图像的好处,而且获取的图像比胶片相机清晰。

F.数字相机能将记录到的图像信息直接存储在相机中。

1.(工作)原理;类别;优越性。逻辑。

2.从总到分,从低档到高档。

3.B、C、D、E 

4.B 

5.(1)能低成本、方便、高速获取图像;(2)比先进的胶片相机更易于使用。

6.A、B、D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前不久中国首次在陆域钻取可燃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可燃冰的国家,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

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__和低温条件下混合产生的一种固态物质,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水和天然气组成的类冰的、笼形结晶化合物。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点火即可燃烧。它的热量很高,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其燃烧值竟约等于半吨煤炭。据估算,可燃冰所含的有机碳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2倍。可燃冰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它经过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而不像其他常规化石能源一样还会造成其他氧化物污染。

科学家认为,可燃冰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陆地约有27%的面积是形成可燃冰的潜在地区,而海洋中约有900%的面积是潜在区域。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已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两倍以上,其中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因为储量大、清洁环保,可燃冰被誉为潜藏的“新能源宝藏”。

关于可燃冰的成因,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它们最初来源于海底下的细菌。海底有很多动植物的残骸,这些残骸腐烂时产生细菌,细菌排出甲烷,当正好具备__和低温的条件时,细菌产生的甲烷气体就被锁进水合物中。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可燃冰由海洋板块活动而成。当海洋板块下沉时,较古老的海底地壳会下沉到地球内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便随板块的边缘涌上表面。当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和在深海压力下,天然气与海水产生化学作用,就形成水合物。可燃冰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温度不能太高,在0℃以上可以生成,0℃一10℃为宜,最高限是20℃左右,温度再高可燃冰就会分解。第二,压力要够,但也不能太大,0℃时,30个大气压以上它就可能生成。第三,要有气源。

虽然储量巨大,但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是世界性难题,距离可燃冰商业开发利用,至少还要再等10至15年。可燃冰要么位于浩瀚的大洋底部,要么位于高寒险远的冻土带上,开发的难 度非常大。由于可燃冰自身的一些物理属性,也使得开采困难重重。可燃冰是低温与__的共 同产物产物。但可燃冰对__的“嗜好”可要比低温大得多。人们已经发现,在足够的__之下,可燃冰在18℃时,仍然可以保持“冰”的性质,是一种不折不扣的“高温冰”。这给可燃冰的开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不能保证足够的__和低温,可燃冰会迅速融化为水和甲烷,如果不能对甲烷进行很好地收集,大量甲烷将直接进入大气,全球的气候将面临一场灾难。对大洋深处的可燃冰进行开采,除了面临类似的环保难题夕卜,还可能造成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的情况。处理不当,甚至会在全球人为地造成许多个新的“百慕大三角洲”——许多科学家相信,不稳定的气水合物造成了“百慕大三角洲之谜”。

(摘自搜狐网科学频道,有删节)

下列关于“可燃冰”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低温__下混合产生的一种类似冰的笼形结晶化合物。

B.可燃冰储量大,热量高,1立方米的燃烧值差不多就等于半吨煤的燃烧值。

C.作为潜藏的新型能源,可燃冰清洁、环保,燃烧之后不会生成有污染的氧化物。

D.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远超常规化石能源储量,仅海底可燃冰就够人类用1000年。

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一致的一项是

A.在__、低温条件下,海底动植物的残骸腐烂时会产生大量细菌,这些细菌排出的甲烷气体被锁进水合物后,生成的物质就是可燃冰。

B.海底古老地壳随海洋板块沉入地球内部时,海底石油和天然气随海洋板块边缘上涌,在深海低温__下,天然气与海水就化合成水合物。

C.现在开采可燃冰,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可能恶化全球气候;二是可能造成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的情况。

D.可燃冰的潜在区域和自身物理属性,使得人类对其开发利用很困难。目前,全世界都没解决这个难题,没有正式进入商业开发利用阶段。

下列根据原文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气源合适,温度适宜,压力足够大的情况下,就能通过人工合成方式生产可燃冰。

B.即使进入开发利用阶段,可燃冰也可能难以立即取代现有能源而被大众广泛接受。

C.再过10至15年后,我国陆域远景资源量丰富的可燃冰就能够进行商业开发利用了。

D.保证了足够的__和低温,并且解决了甲烷的收集问题,就能开发利用深海可燃冰。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小题1】C(从“可燃冰的另外一个好处是……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可知,“燃烧之后不会生成有污染的氧化物”错)

【小题2】D(据最后一段可知D项正确。  A根据原文“海底有很多动植物的残骸,这些残骸腐 烂时产生细菌,细菌排出甲烷,当正好具备__和低温的条件时,细菌产生的甲烷气体就被锁进水合物中”,可知,__、低温不是细菌腐烂的条件。  B根据原文“当海洋板块下沉时,较古老的海底地壳会下沉到地球内部”可知,沉人地球内部的只有古老的海洋地壳,不包括海洋板块。C只有开采海底可燃冰才是这样)

【小题3】B(据原__调的可燃冰的开采难度极大可知,可燃冰的开采成本会很高,如果其市场价格过高,“大众’’消费是有困难的,所以“可能难以立即取代传统能源,被大众广泛接受”。A据原文“可燃冰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可知,“低温、__、气源”只是“基本条件”,不是全 部条件,故此项错误。  C“10至15”年只是个最短年限,15年以后我国不一定就具备了开采条件。D还得解决因海底软化而出’现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的问题。)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