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沙尘暴敲响了警钟

①近年来,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保护环境,抑制环境恶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因为地球环境已有声有色、实实在在地威胁着人类。因此,今年世界环保日的主题定为:“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②今年入春以来,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边疆发生了12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在气象学中,沙尘天气可分为浮尘、扬沙和沙尘暴三级。风力较大,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之间,称为“扬沙”;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称为“沙尘暴”。

③我国频繁发生沙尘暴天气的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东亚冬季风势力强。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北方一些地区毁林毁草开荒,乱采滥挖,草原过度放牧,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展,我国50~60年代沙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扩展1560平方公里,90年代每年扩展则已达2460平方公里。

④据国家环保部门的分析,沙尘暴骤起的主因之一,在于草原过度放牧而导致沙漠化迅速扩张。内蒙古某地区草场放羊的密度,50年代为60万只羊单位,90年代初发展到241..5万只羊单位,超过草场极限载畜量22.5万只羊单位。50年代那水草丰美、牧歌声声、成片羊群如悠悠白云游动于草原的富有诗意的兴旺美景已不复存在。如今,一眼望去,是被啃光牧草、土地沙化的6万平方公里的荒漠。草场成为扬起沙尘暴的沙源。再看看另外一个旗,由于产羊绒获利大,牧民靠多养山羊增收,养羊125万余只,其中山羊达90万只。而一只山羊对草场的破坏力相当于20只绵羊对草场的危害。春天牧草刚返青,饥饿的山羊大军就将牧草一扫而光。这个旗虽年产15万公斤羊绒,但由于过度放牧,草场得不到休养生息而急剧沙化。羊绒业是发展了,但生态环境却恶化了。

⑤“羊绒业是生态环境的绞刑架。”这句话确有警示感,但它还未道出问题的实质。八年前联合国举行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针对沙漠化等全球七大环境危机所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有一个基本精神:富裕和繁荣的新概念是,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达到较高水准的生活,生活方式改变指的是更少地依赖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的承载能力达到协调。它深刻地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导致了环境恶化。换言之,将人类赖以生息的生态环境套上绞刑架的,正是当代盛行的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而包括羊绒业在内的任何产业,只要与大自然休养生息协调,就决不会充当环境的绞刑架。

⑥____最近在河北、内蒙古考察时强调:“加快防沙治沙,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如果只图眼前经济高速增长,不顾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以竭泽而渔的方式,超负载地开发利用非常有限的自然资源,那么不要说经济增长能持续几年,恐年要避免经济衰退都很艰难。今年的沙尘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进入2000年之后,我们必须考虑的是,如何在追求经济繁荣和生活富裕的同时,注意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提倡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根据第②段文字,把“扬沙”与“沙尘暴”的区别填入下表。

区别点

扬沙

沙尘暴

区别1

区别2

从文中看,今年我国频繁发生沙尘暴的原因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的第③段和第④段可以互换位置吗?其理由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全文看,第⑥段画线句“今年的沙尘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句中加点词“警钟”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区别点    扬沙    沙尘暴

区别1  风力较大   风势强(旋风、风力强)

区别2  空气相当污浊(水平能见度1—10公里)   空气特别污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

【小题】(1)气候异常,东亚冬季风势力强(2)土地变化不断扩展(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了土地变化不断扩展)

【小题】不可互换。(1)第③段总写导致沙漠化迅速扩强的多种原因,第④段具体剖析其中的一个原因。(2)第⑤段的第一句承上启下,总结了第④段,与第④段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小题】土地变化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超负载的开发利用非常有限的自然资源,那么不要说经济增长上能持续上升,恐怕要避免经济衰退都很艰难)


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众所周知,蛋白质和核酸组成了蛋白体,生命是蛋白体存在的方式。

蛋白体是一种构造非常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它是由不同的氨基酸组成的。氨基酸有二十多种,而每种氨基酸又是按照严格的次序排列的。

就拿与人胰岛素极为相似的牛胰岛素来说吧,它的分子是由两条分子链组成的,一条叫A链,一条叫B链。A链是由21个氨基酸组成,B链由30个氨基酸组成,且每种氨基酸都是按照严格的次序排列的。就像用线穿珠子一样,把五光十色的珠子严格按次序逐个穿进,如先穿一粒红的,再穿两粒黄的,然后穿一粒白的、四粒黑的、两粒红的、一粒绿的……而且在合成牛胰岛素时,每加上一粒“珠子”——氨基酸,常常要经过好几步化学反应,总共要经过近200步合成,错一步都不行。A.B两条链之间,是由两条硫原子连在一起,A链中还有自己的一对硫原子。一个牛胰岛素分子里,共有777个原子。

尽管它的结构如此复杂、严密,但它是从无机物的运动中产生的。早在1965年,我国就用人工方法率先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有力地证明了生命是从无机物中产生的,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氨基酸、蛋白体是无机物在特定的条件下,按照严格的次序排列组合而成的。尽管它是出于偶然的组合,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特征。因而在漫长的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这种条件和组合的概率又是必然存在的。所以说,从无机物到氨基酸、蛋白体的形成直至进化为人,是客观物质运动和漫长演化的必然产物。

对于“蛋白质”这一概念的述说,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蛋白质是组成以生命方式存在的蛋白体的主要成分之一。

B.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活质的最主要部分,是生命的基础。

C.蛋白质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其结构相当复杂。

D.蛋白质是由许多不同的排列严格有序的氨基酸组成的。

下列关于“牛胰岛素”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牛胰岛素的结构是相当复杂而严密的,因为它是从无机物的运中产生的。

B.牛胰岛素的分子是由严格按照次序排列的氨基酸组成的,并且这些氨基酸的排列也是按照严格的次序进行的。

C.牛胰岛素的A.B两条分子链上,共有51个五光十色的氨基酸。

D.在牛胰岛素合成过程中,每加上一个氨基酸,往往要经过好几步化学反应,总共要经过200步准确无误的化学反应,才能完成合成工作。

【小题】A

【小题】B 


解析:

【小题】(B原文未涉及到“生物体活质”这个说法;C“蛋白质”应为“蛋白体”;D原文说“氨基酸、蛋白体是无机物在特定的条件下,按照严格的次序排列组合而成的”)

【小题】(A句中的前后陈述不应是因果关系;C中“五光十色”所指的是喻句中的“珠子”而不是氨基酸本身;D句中应是“近200步)

阅读下面各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电浆电视是轻、薄型家电产品下一代的首选,它的大画屏、高画质、色彩逼真、画面动作流畅、不闪烁等特点,给人们带来了家庭影院的高级享受。同时,它还有数据端子,能外接计算机,除了看电视听音乐外,还可以上网。

据专家介绍,电浆电视是应用日光灯的发光原理制造出来的大型电视荧屏,因为日光灯在通电后,灯内的气体呈电浆状态,其实就是一种电浆照明器。在电浆电视中,装有数十万个细小灯泡,小灯泡内装有惰性混合气体,外面涂有红、绿、蓝三种颜色的荧光物质。那些类似日光灯的小灯泡就是一个个像素,在电流的作用下,显示出色彩画卷。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这个由小日光灯组成的显示器,就是电浆显示器。

当然,电浆显示器与日光灯有所不同,日光灯是以常温液态的少量水银所放出的254mm紫外光照射荧光物质而发光,电浆显示器内的小灯泡并不装水银,只填充氖气之类的惰性气体。在常温下,惰性气体释放出147mm的紫外线,照射荧光物质而发光。由此可见,与传统笨重的显像管电视相比,电浆电视不但显得轻盈了许多,另外还有画面大、全平面且不受磁场干扰等优点。

以常规的尺寸为例,29英寸的显像管电视,机身厚度已超过50cm,重量就超过30公斤,如果画面加大,重量就越大。而42英寸的电浆电视,重量仅30公斤,厚度在10cm以内,同尺寸的体积,只有传统显像管电视的1/10,重量只有1/6。不过,对于小尺寸荧屏来说,现有的液晶电视也能达到,只是大尺寸方面是液晶电视所不能及的。况且液晶受到了视角较窄的限制,电浆电视的视角达到了160°,可供多人从各个角度一同观看。

目前市面上电浆电视最多的是42英寸,更大的有50~60英寸。它的画质优点是高亮度,适合在明亮的室内观看,色彩对比清晰,动态范围大,真实而不闪烁。而且景像切换的时间快、减少讯号干扰,画面的动作流畅。多数电浆电视还增设数据端子,可以外接计算机作为输出工具,在计算机专用宽输出适配卡的作用下,让计算机4∶3的画面输出到电视16∶9的画面也不产生变质。

遗憾的是,目前的电浆电视还没有扬声器,且音响接口设备都没有,所以要搭配家庭影院,使用者都要自行添置。虽然电浆电视可以外接计算机,但不是所有的计算机都有转接端子,而且其内建的接收器大多是日本规格,如果购买水货或者直接从日本进货,就要买外接的转频器。此外,电浆电视的价格非常惊人,介于1~2万美元之间,显然足以让大多数人打消购买念头。预计在2006年后将全面改为数字节目播出,届时电浆电视的价格就不会很高了。

1.下列对“电浆电视”的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A.电浆电视是有别于传统晶体管电视的最新一代超轻、超薄型家电产品。

B.电浆电视是根据日光灯的发光原理研制成功的大尺寸荧屏的电视。

C.电浆电视是由日本发明和制造的能连接计算机上网的家用电器。

D.电浆电视是具有大画面、高画质、色彩真、不闪烁等特点的家庭影院。

2.下列对第二段加横线的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电浆电视的显示器实际上就是一种由小日光灯组成的电浆照明器。

B.在电浆电视的显示器里,装有数万个类似日光灯的小灯泡,它们就是一 个个像素。

C.电浆显示器内的小灯泡,内装的氖气、氙气之类惰性混合气体在通电后呈电浆状态。

D.电浆显示器里的小灯泡,外涂红、绿、蓝三种颜色的荧光物质,用以显示色彩图像。

3.下列对电浆电视优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浆电视重量轻、体积薄、能耗小,且具有抗磁性,不受磁场干扰。

B.电浆电视画面大、全平面、视角达到160°,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同时观看。

C.电浆电视画质好、亮度高、色彩清晰、动态范围大、景像切换快、画面动作流畅。

D.电浆电视如与计算机联接,能使计算机4∶3的画面输出到电视16∶9的画面,而画质保持不变。

4.根据文意,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电浆电视具有传统电视无可企及的优点,在未来的几年内,它将完全取代传统电视。

B.电浆电视大多配有数据端子,可以外接计算机,上网查阅各种资料,从而达到信息共享。

C.电浆电视的内建接收器大多是日本规格,现在,我国还没有国产的产品。

D.据专家预测,电浆电视价格在2006年后会降到与一般电视相当的水平。

1.B

2.A

3.A

4.B


解析:

1.B(A项“最新”、“超轻、超薄”文中并未肯定;C项文中没有说“电浆电视”是日本发明制造的;D项“电浆电视”不是“家庭影院”)

2.A(显示器不是照明器)

3.A(文中未提及“能耗小”)

4.B(A项“完全取代”无据;C项文中未提及“没有国产的产品”;D项“会降到与一般电视相当的水平”无据)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科学家如何破译“非典”病毒

一种__的样本(取自一位死于多伦多的患者肺部,重量只有百万分之一克)在全球对抗“非典”的战斗中起到关键作用。

温哥华不列哥伦比亚癌症研究局基因组科学中心的20位科学家组成的攻坚小组连续奋战五天五夜,终于在本月12日破译了SARS病毒的遗传代码。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在14号画出第二份基因草图。昨天,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都宣布了各自画出的SARS病毒基因排序草图。

加拿大人以如此快的速度排出SARS病毒基因序列,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过去10年来人体基因组计划开发的技术,特别是所谓的“鸟枪”基因解码法。

__属于这样一种病毒家族:它们只用核糖核酸(RNA)携带遗传物质,而不是像多数生命形式那样用脱氧核糖核酸(DNA)携带遗传物质。

由于基因排序必须使用DNA,这种病毒的RNA首先要转换成DNA.

不列颠哥伦比亚癌症研究局的分子生物学家维克托·林博士说:“RNA的稳定性要差许多,处理起来也难得多。把它转换成DNA花去了我们的大部分时间,差不多四天。”

最初的病毒样本的副本片断(即遗传单位)由自动基因排序机解码。加拿大人画出的基因图谱列出了病毒的29727种核苷(即遗传单位),香港方面做出的基因图谱包括了大约3万种核苷。

但是,加拿大科学家提醒人们,基因图谱本身并不能证明SARS病毒就是“非典”的主要原因。有了这种病毒的基因图谱,研究人员希望通过试验(注入SARS病毒的猴子是否会得非典)揭示决定性的证据,证明SARS病毒就是导致“非典”的惟一原因。

如果事实证明SARS导致非典的罪魁祸首,下一步将是利用病毒的蛋白质研制一种疫苗,让人体的免疫系统抗击病毒。    (选自2003年4月《参考消息》)

1.文中画线处“起到关键作用”的意思是

A.指破译了SARS病毒的遗传代码。

B.指画出了SARS病毒基因排序草图。

C.指将这种病毒的RNA转换成了DNA.

D.指加拿大科学家连续奋战五天五夜所起的作用。

2.从对抗非典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获得了一种__的样本。

B.__是用DNA携带遗传物质的。

C.非典病毒的基因图谱列有近3万种核苷。

D.SARS病毒是否就是导致非典的惟一原因,尚须通过实验来加以证明。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的“鸟枪”基因解码法,在快速排出SARS病毒基因序列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B.DNA在基因排序中的地位是无法用RNA来代替的。

C. 在RNA转换成DNA的过程中,难度较大,其原因是RNA的稳定性较差。

D.加拿大温哥华不列哥伦比亚癌症研究局基因组科学中心的20位科学家组成的攻坚小组,足足用了四天时间将RNA转换成了DNA.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抗非典研究中的__样本,取自一位死于多伦多的加拿大人的肺部,重量只有百万分之一克。

B.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在同一时间各自画出了SARS病毒基因排序草图。

C.导致“非典”的惟一原因如果的确是SARS病毒,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利用病毒的蛋白质研制出一种疫苗,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去抗击非典病毒。

D.科学家们经过奋战,画出了SARS病毒基因图谱,并通过试验,证明了SARS病毒就是导致“非典”的惟一原因。

1.A

2.B 

3.D

4.C


解析:

1.A 由于有了一种__的样本使“非典”病毒的遗传代码得以破译,所以在全球对抗“非典”的战斗中起到关键作用;B项是在破译了SARS病毒的遗传代码后才能完成基因排序草图的;C、D两项也均不是。

2.B __只用核糖核酸(RNA)携带遗传物质,并非是用脱氧核糖核酸(DNA)携带。

3.D 不是“足足用了四天时间”,而是“差不多四天”)

4.C A项中说死于多伦多的那人是“加拿大人”,此说法无根据,此人应是一名死于“非典”的患者,非因患一般之病死去的人;B项美国画出的是基因草图,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画出的是SARS病毒基因排序草图。在画出草图的时间上也有先后,美国早于香港,并非同一时间;D项将未然说成了已然,还未通过实验确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感冒为什么易发难防

感冒有“流行性”和“普通性”之分。前者十年左右暴发一次,来势凶猛,起步急骤,传播疾速,常殃及数国甚至数十国;后者起步较缓,传播多局限于某个范图、某个地区,但经常发生。两种感冒均由病毒引起,系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临床症状基本相似。但流行性感冒患者的病情往往很严重,有的会导致死亡。两种感冒都会被反复传染,有时让人防不胜防。

呼吸道是个开放性器官。从婴儿落地始,呼吸道始终与外界相通,病菌可乘“气”而入造成感染。在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之中90%是病毒,而在目前发现的160余种病毒中,最重要的是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侵入细胞后并非畅行无阻。一旦有病毒侵扰,免疫系统即作出反应,迅速产生

抗体;细胞、干扰素等物质会“中和”病毒使之丧失进入细胞的能力;或将已有病毒寄居的细胞溶解,防其繁衍;或封锁细胞表面,使其无法侵入缝隙。在此情况下,有的病毒借咳嗽、喷嚏溜出体外,有的被吞噬细胞吃掉。免疫系统的“识别”和“记忆”能力也很强大。凡与之相遇过的病毒均被其牢记,日后一来即被其识破并歼灭。但流感病毒善于改头换面,目前已发现的流感病毒甲、乙、丙三个“型”之中,以甲型最为善变。整个变异过程需要3年准备、8年积累,10年左右方能完成。一旦完成变异即为一新“亚型”,其形态与原型截然不同。这种面目一新的病毒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过去的免疫物质失去了作用,约一周后才能组成新的免疫物质与新亚型病毒对抗,这就使病毒有足够时间进入细胞繁衍。流感病毒就是这样才得以横行于世。

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__、呼肠孤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又称“伤风”。由于病毒群中分种,种中分型,多群、多种、多型组成庞杂的病毒团伙,你出我进闹事于呼吸道,引起相似症状,貌似一种病毒反复感染,实则多种病毒轮番侵袭。有些病毒长期栖息于鼻咽部位形成“基地”,坐以待时。一旦人体大汗着雨、风袭受凉、疲劳过度、贪杯误饮之时,即乘机扩散,引起感冒。若有“新鲜毒种”侵入,即迅速传播,引起有限范围内的流行。人们误称为“流感”,其实仍属普通感冒。

伤风感冒人人敏感,学龄前儿童尤然。慢性咽炎、鼻炎、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病人更易受病毒侵犯。一旦染病,不仅病情较重,且使旧病恶化。

咳嗽、喷嚏是病毒扩散的基本方式。一个有力的喷嚏喷出的微细雾粒,直接射程可达6米之远,所及范围可达20立方米的空间。因此,患者应尽量缩小其波及范围。目前,打预防针的效果很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病毒型别众多,且极善变,针剂难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提高机体抵抗力是预防感冒的关键,即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冬春气候干冷多风,呼吸道黏膜分泌减少而易干燥受损,抵抗力明显降低,是伤风感冒的“旺季”。坚持锻炼,生活规律,调理起居尤为重要。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09年第7期,有删节)

下列有关“感冒”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感冒分流行感冒和普通感冒,二者均由病毒引起,临床症状基本相似,系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B.流行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来势凶猛,传播迅速,波及范围广,患者病情很严重,甚至导致死亡。

C.普通感冒又称“伤风”,由多种病毒引起。病毒情况复杂,常趁人体免疫力下降之时,乘隙而入,引发感冒。

D.感冒易发难防,人人敏感,学龄前儿童尤然。冬春气候干冷多风,是伤风感冒的“旺季”。

下列对“流感病毒”和“免疫系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迅即启动保护机制,采取“中和”、溶解和封锁的方法对病毒予以杀灭。

B.免疫系统具有“识别”和“记忆”功能,凡与之相遇过的病毒均被其牢记,日后一来即被其识破并歼灭。

C.流感病毒突破免疫系统的防护得以繁衍扩散靠的是变异,整个变异过程需十年左右方能完成。

D.面对新“亚型”病毒的侵入,免疫系统反应滞后,使得病毒有足够时间进入细胞繁衍,横行于世。

感冒为什么易发难防?对此问题分析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呼吸道是个开放性器官,始终与外界相通,病菌可乘“气”而入造成感染。

B.慢性咽炎、鼻炎、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病人日渐增多,他们更易受病毒侵犯,造成感冒多发。

C.病毒型别种多,且极善变,针剂难有较强的针对性,目前打预防针的效果很不理想。

D.冬春气候干冷多风,呼吸道黏膜分泌减少而易干燥受损,抵抗力明显下降,造成伤风感冒多发。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近年暴发的危害最大的流感当数去年发源于墨西哥继而波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甲流感,致病病毒H1N1即是一种典型的流感病毒。

B.普通感冒因“新鲜毒种”侵入会引起有限范围内的流行,易被误诊为“流感”。

C.流感肆虐期间,将患者隔离,去人流量大的场所要求戴防护口罩,均是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D.预防感冒,提高机体抵抗力是关键。坚持锻炼,注意保暖,生活规律,调理起居尤为重要。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B


解析:

【小题1】A项末小句“发作”应为“传染”;B项“很严重”前应加“往往”一词限制;D项“人人敏感,学龄前儿童尤然”的应是“伤风感冒”,非指流感,用“感冒”一词把陈述对象扩大了。

【小题2】“采取‘中和’、溶解和封锁的方法对病毒予以杀灭”的表述与原文有两处出入:一、免疫系统溶解和封锁的是细胞,而不是病毒;二、病毒有的被吃掉了,有的却溜出了体外。

【小题3】“日渐增多”的表述于文无据,表述不准。

【小题4】“易被误诊为‘流感’”错。是人们易误判,不是医生易误诊。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核雕是民间艺术中的一绝。它是在植物果核上,利用其外形特点或起伏的变化,雕镂出各种人物、走兽、山水、楼、台、亭、阁等。核雕的原材料有核桃、桃核、橄榄核、象牙果核、杏核、樱桃核等等,最佳的是油橄榄核,体积仅有一节指头那么大。在这么小的橄榄核上进行雕刻,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正是由于其操作上的高难度,核雕技艺鲜有传人。

  果核雕刻的起源尚待考证。明清时期,我国大型雕塑艺术无大发展,然而小件雕塑品和工艺品的装饰制作却搞得生气勃勃,富于创造性。其中的桃核、杏核雕刻和橄榄核雕刻是一个颇有特色的品种,其作品的构思和雕刻都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被人称作是“微雕神技,艺术奇葩”。明、清两代这种核雕的微雕艺术堪称一绝,当时京城和江浙一带官宦商贾中流行玩赏竹木牙雕等古玩奇珍,精湛而玲珑的核雕艺术品就是当时人们搜罗的热门艺术品之一。据史籍记载和文物考证,果核雕刻在明代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明宣德年间,夏白眼在橄榄核上雕刻16个小孩,每个小孩仅有半粒米大小,眉目清晰。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家是天启年间江苏虞山(今常熟)的王毅(字叔远,号初平山人)。他在天启二年(1622年)创作的“赤壁之舟”是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舟长约3厘米,高约0.5厘米,中间为舱,上以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4扇,且能开合。窗旁雕栏上,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船首刻苏东坡及其好友黄鲁直、佛印和尚3人,其中苏东坡、黄鲁直两人共执一书阅读,而佛印和尚如同弥勒,袒胸露乳,左臂挂念珠,念珠历历可数。船尾横一楫,楫的左右各雕刻船夫一人。船背题款: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刻。字迹细如蚊足,又刻篆章“初平山人”。这件核舟成为后世果核雕刻名匠仿效的典范。“东坡赤壁泛舟图”,把核雕艺术推上了历史的高峰。明代文人魏学洢著有《核舟记》一文详记其事。新中国建立之后,《核舟记》被载入中学课本,核舟也因此名传华夏。

自古至今,玩核的名人举不胜举,从明、清的皇帝,到王公大臣,从富贾巨商到三教九流,明熹宗朱由校自己亲自动手雕刻,清乾隆皇帝更是对核雕偏爱有加。他们把小小核雕作为一种垂挂在衣带、纨扇或是绣袋下面的坠物,作为装饰和点缀,一方面也可玩赏。后来至清代中期开始,核雕物品就不光作为坠物装饰和点缀了,许多橄榄核和胡桃核雕刻的工艺品专门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摩挲把玩。用橄榄核雕刻的各种花船小船还可配上镂空雕刻的象牙、红木座架,陈设在微型博古架上供人欣赏。果核雕刻品价值也不断攀升,由把玩品逐渐变成了兼收藏、升值、欣赏、健身等多重功用于一身的工艺品。核雕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让无数藏家玩家惊叹和入迷,行情始终看好,这也激发了心灵手巧的艺人们的创作热情和才智。今天,核雕艺人们继承前人精湛的传统技艺,同时融入了新时代的内容和技法,把这一古老而又神奇的民间艺术推向又一个高峰。

下列关于“核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核雕是在植物果核上利用果核的外形特点或起伏的变化雕刻各种人物、走兽、山水、

楼、台、亭、阁等的一种民间艺术。

B.核雕所选用的雕刻材料为核桃、桃核、橄榄核、象牙果核、杏核、樱桃核等比较坚硬

的果核。

C.核雕因所选雕刻材料体积小,雕刻难度大,雕刻技艺传人少而成为民间艺术中的一门绝技。

D.核雕被人称为“微雕神技,艺术奇葩”,其构思和雕刻在明清时期达到极高的工艺水

平和艺术境界。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核雕起源待考,但其蓬勃发展于明清,从皇帝到王公大臣,从富商巨贾到三教九流都

玩核,甚至皇帝们都亲自动手雕刻。

B.核雕艺术品一直是人们搜罗的热门艺术品之一,清朝中期,核雕不光用来装饰和点缀,

还陈设在微型博古架上供人欣赏。

C.王叔远的“东坡赤壁泛舟图”因其雕刻形象生动、布局精巧而成为核雕精品,明代时

借助魏学洢的《核舟记》一文而广为人知。

D.核雕这一古老而神奇的民间传统技艺,在新的时代,融入新的内容和技法,正走向新

的高峰。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核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装饰物和点缀品,到把玩品、欣赏物再到可升值的收藏品这

样一个功用转化的过程。

B.清朝中期以后,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在手中把玩一些橄榄核和胡桃核的核雕,核雕玩

品除了具欣赏还兼具了健身的功用。

C.随着核雕价值的不断攀升,有些收藏者搜罗核雕不仅仅是为了赏玩和健身,还因其可

升值取利。

D.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的核雕艺人们随着果核雕刻品价值的不断攀升,他们的创造力被

激发出来,核雕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

【小题1】D  核雕中的桃核、杏核和橄榄核雕在明清时期才因其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和艺术境界被称为“微雕神技,艺术奇葩”的。

【小题2】D   A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动手雕刻;B核雕是在明清时期成为人们搜罗的艺术品的;C明代时并不一定广为人知,是《核舟记》载入中学语文课本后才广为人知的

【小题3】A  核雕的功用最初是单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功用越来越多,不是一个功用转化的过程。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白色污染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塑料制品的用量与日俱增。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不少方便,但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人们把它形象地称为“白色污染”。

主要由于人们对废旧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加上塑料制品多属于一次性使用,用后即扔,塑料垃圾充斥于各种场所,在公园、车站、影院、风景名胜区和铁路沿线随风飘扬,塑料袋、塑料薄膜、农用地膜、快餐盒、饮料瓶、包装填充物等,飘挂在树上,散落在路边、草地、街头、水面、农田及住宅周围,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的刺激,影响城市和风景点的整体美感。其中,污染最明显、最令人头痛的,是那些遍布城市街头的废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快餐餐具。据有关部门统计,仅一次性塑料泡沫快餐餐具,我国全年消耗达4亿至7亿个。尤其是铁路行业,由于管理不善,旅客随便把用过的塑料快餐餐具抛之窗外,甚至列车服务员亦将垃圾弃之车外,造成铁路干线两旁的树木枝条飘挂成串。全国铁路每天废弃的塑料快餐餐具高达150万只,从空中鸟瞰,铁路两旁已经形成两条白色污染带,群众感触很深,反应特别强烈。

而且聚乙烯等塑料原料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很难被自然界的光和热降解,并且自然界几乎没有能够消化塑料的细菌和酶,难以对其生物降解,所以塑料埋在土壤里可能二三百年不会腐烂。正是因为塑料降解时间长,所以潜在的危害更大。当废旧塑料作为生活垃圾进入垃圾场被填埋或散落在田野进入土壤后,混在土壤中会影响土壤内的物质、热量的传递和微生物的生长,改变土壤的特性。由于塑料品生产时加入的添加剂是有毒的,当塑料垃圾存放日久,有毒添加剂就会释放,污染大气和水资源。而废弃在地面或水上的废旧塑料,容易被鱼、马、牛、羊等动物当着食物吞入,塑料在动物的肠胃里消化不了,会导致动物肠胃机体损伤和死亡,这种“白色污染”在动物园、牧区、农村和海洋屡见不鲜。

据报道,北京市塑料垃圾日产量为3600吨,每年总量约为14万吨;上海市废塑料垃圾日产为7700吨,每年总量约为29万吨。这些数据是骇人听闻的。解决白色污染问题迫在眉睫。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研制成功以植物淀粉为主要原料的可降解塑料,大大缩短了其降解周期。我国的新型塑料的研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纸质、淀粉、易降解塑料等新型快餐餐具已在一些铁路列车上使用,从而缓解了铁路沿线的“白色污染”程度。

在易降解的塑料制品因成本偏高尚未全面推广的情况下,要加强资源再生利用。据报道,我国北方某城市已引进了3条流水线,每天可处理10吨废塑料,至少60%可提炼成品油,剩下的通过焚烧转化为热能,可用于住宅小区的供暖。

美、日等发达国家已明令禁止使用一次性快餐餐具,我国的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也为此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扼制“白色污染”的污染源。

不过,要解决“白色污染”的问题,一定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否则,治理“白色污染”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下列对“白色污染”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指废旧塑料充斥于各种场所,在公园、车站、影院、风景名胜区和公路、铁路沿线随风飘扬,影响城市和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的污染现象。

B.指人们随意抛弃在自然界中的废旧塑料,破坏环境美感,影响农业生产,危害人体健康,危及动物安全的污染现象。

C.指铁路行业由于管理不善,随意将用过的塑料餐具抛之车外,在铁路两旁已经形成两条白色污染带的群众反应特别强烈的污染现象。

D.指废旧塑料作为生活垃圾进入土壤中后,影响土壤内的物质、热量的传递和微生物的生长,改变土壤特性的污染现象。

对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塑料制品的用量与日俱增。

B.人们对废旧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C.塑料制品多属于一次性使用品,用后即扔,充斥于各种场所。

D.废旧塑料很难被自然界的光和热降解并且难以对其生物降解。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关于治理“白色污染”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易降解的塑料制品因成本偏高影响了在治理“白色污染”中的全面推广。

B.加强对塑料垃圾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是治理“白色污染”的重要方法。

C.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可降解塑料,大大缩短了其降解周期,解决了“白色污染”的问题。

D.治理“白色污染”必须加强和完善环保立法,减少塑料垃圾的产量。

【小题1】B;A未能揭示的“白色污染”内涵。C对“白色污染”定义过窄,不准确。D只揭示了“白色污染” 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的一面,以偏概全。

【小题2】A   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是人为的,是环保意识薄弱,加之“白色污染”处理起来尚有一定的困难,与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关。”

【小题3】C;大大缩短了其降解周期,无法得出解决了“白色污染”的问题的结论。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猫影响了30亿人的性格

我们养宠物猫,希望猫能带给自己快乐。殊不知宠物猫却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性格,使我们变得神经质:男士会变得多疑和极具侵略性;女士会变得暴躁和爱发脾气。这样一来,养宠物猫不但不能带给自己快乐,反而使人性格大变给生活增添了许多困扰。

养宠物猫究竟是怎样__了我们的性格呢?一些科学家研究发现,养宠物猫之所以会改变人们的性格,原来是寄生在猫身上的一种寄生虫在作怪。

这种寄生虫最早发现在某种老鼠的体内,人们把它叫做“刚地弓形虫”。刚地弓形虫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人和动物都极易感染,尤其猫科动物是其感染源,因而养宠物猫的人极容易感染上这种寄生虫。

假如老鼠感染了这种寄生虫会表现得很轻率,甚至会去侵占猫的领地从而轻易地断送性命。如果这种寄生虫感染了人,就会侵袭到人的大脑,破坏大脑里保护神经元的星形胶质细胞。这会使人们容易患上精神分裂症,性格就会变得猜疑、暴躁、过度敏感等等。

据估计,目前全球已经有30亿人感染上了这种寄生虫,也就是说,全世界将近有一半人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这种寄生虫的影响,改变了性格。

虽然对于个人来说,感染了刚地弓形虫的确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科学家们却说,这种寄生虫对全球的多元文化也做出了莫大的贡献。因为刚地弓形虫在改变人们性格的同时,还影响到了人们对自我、金钱、物质享受和工作态度的看法,从而很可能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而不同的价值观则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因而这种寄生虫对于全球多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贡献了一臂之力。

刚地弓形虫让人们的性格变得暴躁和过度敏感,给生活带来困扰;但同时却有利于全球多元文化的发展。那么我们该如何抉择呢?这真是个两难困境。

不过,也有科学家认为,刚地弓形虫并不能够改变人们的性格。这些反对者认为,大脑的神经元主要功能是用于传递和处理信息,而非人们性格形成的机制所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能够证实,大脑的神经元对人的性格形成有影响。因此刚地弓形虫根本不可能改变人的性格。真相究竟如何,恐怕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

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猫影响人的性格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

A.养宠物猫之所以会改变人们的性格,原来是寄生在猫身上的刚地弓形虫在作怪。

B.如果刚地弓形虫感染了人,就会侵袭到人的大脑,破坏大脑里保护神经元的星形胶质细胞。

C.大脑的神经元主要功能是用于传递和处理信息,而非人们性格形成的机制所在。

D.宠物猫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性格,男士会变得多疑和极具侵略性,女士会变得暴躁和爱发脾气。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猫科动物是刚地弓形虫感染源,因而养宠物猫的人就极容易感染上这种寄生虫。

B.据估计,全世界将近有一半人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这种寄生虫的影响,改变了性格。

C.刚地弓形虫在改变人们性格的同时,对于全球多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贡献了一臂之力。

D.刚地弓形虫在改变人们性格的同时,还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所以养宠物猫还是有利无害的。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男士变得多疑和极具侵略性,女士变得暴躁和爱发脾气,是由于他们养宠物猫而引起的。

B.感染了刚地弓形虫的确不是一件好事,但也给自己、给生活、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乐趣。

C.有的科学家认为刚地弓形虫能够改变人们性格,也有科学家认为并不能改变人们性格,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确知。

D.刚地弓形虫能影响人们对自我、金钱、享受等的看法.从而使自己的价值观得以改变。

【小题】C

【小题】D

【小题】C


解析:

【小题】C项为科学家认为刚地弓形虫并不能够改变人们的性格的理由。不能说明猫影响人的性格的说明。

【小题】D项中“养宠物猫还是有利无害的”错,从原文倒数第2自然段中“那么我们该如何抉择呢?这真是个两难困境”可以看出。

【小题】A中错在“是由于他们养宠物猫而引起的”,因果不当。大绝对,并不是所有这种性情的改变都是养宠物猫引起的。B项中错在最后—句,从原文书第1自然段和倒数第2段可以看出给自己、 “给生活增添了许多困扰”。D项中错在“从而使自己的价值观得以改变”,原文材料是“从而很可能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型H1N1流感“第二波”来临

“目前中国内地甲型H1N1流感病毒传播速度加快,疫情波及范围越来越广,发病数出现快速增长趋势,因此可以说甲型H1N1流感疫情第二波已经开始”,这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曾光10月18日做出的最新判断。

曾光在此间闭幕的中华医学会首届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上强调:随着季节变化,甲型H1N1流感北半球的疫情开始迅速扩大。中国的疫情与北半球的趋势一致,近来一天发生的病例数相当于一月前的十天病例数的总合,特别是九月以来,不同地区的多所学校同期出现暴发趋势,这预示甲型H1N1流感在中国进入了快速传播期,即俗称的“第二波”传播。他认为:当前疫情发展凶猛,向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快速传播之势已成;且不同于过去由境外输入为主的模式,流感往往由数量庞大的国内流动人口,通过搭乘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广泛传播;某些地区缺乏防控经验,且各地区间没有任何防线,再加上往往是疫情在某社区严重暴发、流行后才被发现,所以可能出现病例迅速增加的现象,危重病例也可能成批出现;一些防范薄弱地区,很可能成为与甲型H1N1流感决战的主战场。

为此,曾教授提出,过去“外堵输入”的成功经验已不适应当前防控形势的需要,应及时调整防治策略。应重视研究建立中小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社区卫生防治救助体系,实施“对当地第一例病例早隔离、对当地第一起暴发流行的社区早控制、对当地第一例重症病例早救治”的三位一体的对策。但是,目前医院对流感危重病人抢救能力严重不足,它是中国最突出的“软肋”。他担心:有些地区同时出现较大数目的危重病例,超出当地医院的救治能力,而又不能组织外来援助。预防这种情况的办法是坚决贯彻综合防治措施,延缓流感传播速度,使危险情况不在不同地区同步发生。他已制定出“中国流感大流行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并就此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建议。

由曾光主持的一项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调查发现:流感暴发传播的元凶是飞沫。该调查在美国疾控中心最新一期杂志《新发传染性疾病》发表,该调查称:流感患者讲话或咳嗽时,会通过飞沫将病毒传播给他人,飞沫是流感暴发的主要传播途径,但未发现经空气传播病毒而引起流感暴发、流行的证据。

曾光说,这增强了人们对抗甲流的信心,人们不必戴防护级别较高的口罩,也不必对空气进行消毒,可通过改变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来保护自己。应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卫生习惯:人与人之间谈话不要直面,尽量保持二米防飞沫的“安全距离”;勤洗手、勤换洗衣服;打喷嚏时用手纸遮掩口鼻。针对“第二波”甲流更容易在社区传播流行的特点,要求患者在第一时间主动报告,并自觉休息、隔离;学校、工厂、公司、军营、看守所等人群聚集部门要切实落实防控措施,坚持晨检,早报告、早控制;该停课停工的单位要果断及时地停课停工,千万不要心存侥幸。

下列关于“甲型H1N1流感疫情第二波”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甲型H1N1流感疫情第二波就是指疫情进入暴发流行、快速传播期。

B.造成甲型H1N1流感疫情第二波的根本原因是北半球进入秋冬季,天气转冷。

C.甲型H1N1流感疫情第二波意味着疫情防控的主战场将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转移。

D.甲型H1N1流感疫情第二波的传播方式不同于过去境外输入为主,而主要是在国内的城市间广泛传播。

下列不属于针对甲型H1N1流感第二波疫情防治策略的一项是

A.防治策略不再以“外堵输入”为主,而是重视研究制定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社区卫生防治救助体系。

B.改变不良的个人卫生行为,真正建立起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C.落实人群聚集部门的防控措施,以控制疫情在社区传播流行。

D.制定流感大流行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坚决贯彻综合防治措施,延缓传播速度,使危重病例情况不在不同地区同步发生。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目前中国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第二波的困难之处,主要是目前医院对流感危重病人抢救能力严重不足。

B.数量庞大的国内流动人口,通过搭乘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广泛传播是造成甲型H1N1流感疫情第二波难以防控的根本原因。

C.流感病毒传播速度加快和较大数目危重病例的出现是甲型H1N1流感疫情第二波已经开始的标志。

D.流感病毒不是经空气传播的,其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飞沫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

【小题1】D(A项原文“不同地区的多所学校同期出现暴发流行,预示进入了快速传播期,即俗称的‘第二波’传播开始”不代表“疫情进入暴发流行,快速传播期”。B项“根本原因”原文找不到依据。C项以偏概全)

【小题2】B(“改变个人不好卫生行为,真正建立起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不只是针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第二波疫情的防治策略。)

【小题3】A(B“根本原因”没有依据;C“甲型H1N1流感疫情第二波已经开始的标志”没有依据;D应该是“通过飞沫将病毒传播给他人是暴发的主要传播途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题。

范艾伦辐射带

闪电发生的时候,道道弧光如同从云端抽打地面的鞭子,可是这鞭子不仅抽击着地面,而且还抽打着地球的外层空间。

美国国家航天局的詹姆士·格林博士的研究就表明,雷暴中的无线电波有些散逸到了外太空,从而为在地球外层范艾伦辐射带运行的人造卫星清理出了一条安全地带。

地球上的范艾伦辐射带是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范·艾伦根据宇宙探测器“探险者”1号.3号和4号的观测而发现的。辐射带分为两层,形状有点像砸开成两半的核桃壳。离地球较近的辐射带称为内辐射带,较远的称为外辐射带,也分别称为内.外范艾伦辐射带。辐射带从四面把地球包围了起来,而在两极处留下了空隙。

范艾伦辐射带是由地球磁场俘获的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组成的。地球磁场中不可见的磁力线从南极区域延伸出来,进入太空,再回到北极区域。由于辐射带中的粒子都带有电荷,它们会受到磁力的作用,沿着磁力线盘旋前进,并且在行星磁场最聚集的两极之间不断反弹。这个辐射带内的高能带电粒子对载人空间飞行器和卫星.仪器都有一定的危害。辐射内层距地面约7000公里,外层距地面约为13000公里。两层中的缝隙为辐射较少的安全地带,人造卫星可以在此区域内安全运行,人称范艾伦带缝。但是有时,太阳风暴也会暂时把这条缝弥合起来,这时人造卫星的工作就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自从发现了范艾伦辐射带之后,科学家们一直感到很困惑,为什么在辐射带中间会出现一个安全地带?

过去主要的理论认为,由于辐射带中的湍流产生的来自太空的射电波,将这一区域清理出来,形成了范艾伦带缝。另一种理论则认为,由闪电产生的射电波才起到了清理安全地带的作用。格林的研究为后一种理论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格林认为,被地球磁场俘获到的带电气体会使闪电发出的射电波弯曲,使得这些射电波沿着地球磁力线流向地球两极的上空之中。在那里,射电波与带电粒子发生作用,带走一小部分能量,并改变这些带电粒子的方向,使它们逐渐回落到地面,不再反弹回外层空间。可以说,闪电产生的射电波就像地球外围的电扫帚一样,把高能粒子一扫而光,从而形成一个范艾伦带缝。

这个研究对航天飞行很重要,目前太空中飞行的人造卫星超过600颗,每个都价值不菲。如果没有闪电清理出来的安全地带,人们还真的很难决定把这些宝贝疙瘩放在什么地方。

(选自2005年第5期《科学之谜》,有删改)

下列对“范艾伦辐射带”这一概念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艾伦辐射带是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美国一位科学家根据宇宙探测器“探险者”l号.3号和4号的观测而发现的。

B.范艾伦辐射带分为内外两层,内层距地面约7000公里,外层距地面约13000公里。

C.地球磁场俘获的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组成了范艾伦辐射带,这些带电粒子对载人空间飞行器和卫星.仪器都有一定的危害。

D.范艾伦辐射带内外两层中的缝隙地带是辐射较少的安全地带,一般情况下,人造卫星可在此区域内安全运行。

下列不属于格林研究的理论的一项是(   )

A.被地球磁场俘获到的带电气体使闪电发出的射电波弯曲,这些射电波会沿着地球磁力线流向地球两极的上空。

B.在地球两极的上空,射电波与带电粒子发生作用,带走一小部分能量,并使这些带电粒子的方向发生改变,使它们逐渐回落到地面。

C.闪电产生的射电波就像地球外围的电扫帚一样,把高能粒子一扫而光,从而清理出一条安全地带。

D.目前在太空飞行的人造卫星有600多颗,它们都能在闪电清理出来的安全地带安全飞行。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球磁场中不可见的磁力线是形成范艾伦带缝的条件之一。

B.如果没有被地球磁场俘获到的带电气体的作用。那么闪电发出的射电波可能是笔直的。

C.没有对范艾伦带缝的发现,目前在太空中飞行的600颗人造卫星就不可能研制成功。

D.科学家对范艾伦带缝的研究,推动了人类航天飞行事业的发展。

【小题】C

【小题】D

【小题】C


解析:

【小题】C(C故意把原文“这个辐射带内的高能带电粒子对载人空间飞行器和卫星.仪器都有一定的危害”中的“高能”删掉了,造成了范围的扩大。)

【小题】D(D不是格林的研究理论,属混淆内容)

【小题】C(C“不可能研制成功”属无中生有,程度过重,因而推断不合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