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珍惜人体内部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一样,也有内部生态环境,人的内部生态环境(或内环境)在哪里?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是人的内部环境之一,但是人类最大的内部环境则属胃肠道。在人的胃肠道中,大肠和小肠充斥着海量的细菌,大概有1000万亿个之多。所以,从细菌多样性程度来说,胃肠道堪称人体内的热带雨林。
那么,人体内环境中的细菌从何而来?人一生下来其内环境中就有了细菌,而且这些细菌可能会影响其后来的生活。
人需要细菌来帮助吸收来自食物的营养,也要依赖它们来抵御入侵的细菌,还要依赖它们来吸收药物和促使免疫系统的健康成长。所以,可以把从类看成是由各种细菌组成的超级微生物。人从出生到成年以后,还会有各种细菌通过食物、呼吸道加入到人体的内环境中,以丰富和扩大内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
不过,按对人体有益还是有害的功能而言,在这个生物多样性的热带雨林中,细菌大体可分为正常菌或益菌与恶菌或害菌两大类。根据生存所需的条件,如是否需氧,则可分为厌氧菌和需氧菌。正常人内环境中的菌群主要为厌氧菌,少数为需氧菌,前者约为后者的100倍。
人体内环境中的正常菌群为类杆菌、乳杆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等,而恶菌则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副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白色念珠菌等等。在正常情况下,是正常菌抑制恶菌,使得种种恶菌只是路过人体内环境的过客,因而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且,由于正常菌群占大多数,它们得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例如分解食物、调节免疫系统、分泌维生素K等营养物质、吞掉食物残渣等。
人们正常进食后,经肠胃消化与吸收,最后化为粪便排出体外,其中有食物渣滓,也有大量细菌,包括益菌和恶菌。可引起肠胃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会依附在不洁净的食物上进入体内,但也会在食物消化吸收后排出体外。虽然这些恶菌会在肠道释放毒素,引起抵抗力不强的人产生腹泻等症状,但也会被完全排光,不会残留在肠道里。
但是,比较可怕的是,由于人体内环境中菌群失调,“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让大量的正常细菌减少或其功能受到抑制,这些正常菌就不能发挥功能,使得路过的恶菌开始发威,危害 人体。例如,随意使用和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可以使肠道正常菌群被抑制而数量减少,同时耐药的过路菌过量繁殖,造成肠道菌群失调。这时会产生一些临床症状,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感染,其次为梭状芽胞杆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所引起的感染。
当然,如果进入肠道的恶菌太多太强,例如伤寒杆菌、霍乱杆菌等,就会引起相应的疾病,这时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攻击恶菌,以治疗疾病。所以,只要是正常人,体内有足够多的正常菌是可以让致病菌没有立足之地的。但如果机体抵抗力减弱或滥用抗生素造成内环境中的益菌与恶菌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便会引起疾病。
人体内环境中细菌的生物多样性概念和作用还可以扩大到对食物的消化和利用上。人类每天摄取的能量约有10%来自细菌转化出来的脂肪酸。帮助人类消化的益菌如果保持正常状态,就会让人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体态均匀的外表。但是,如果能帮助消化和吸收的益菌数量过多却可能造成另一种失衡或病态,即超重或肥胖。例如,能更多地吸收食物中的能量的肥胖细菌就会让人变胖,从这个意义上看,也许它们是另一种恶菌。
(摘自2009-7-A《百科知识》,有删改)
下列对人体内部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仅在人的肠道中就充满了海量的细菌,大约有1000万亿个。
B.人一生下来其内部环境中就有了细菌,而且这些细菌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
C.按功能分,人体内的细菌大体有正常菌或益菌和恶菌或害菌两大类。
D.人体内存在消化和利用食物的细菌,这也可以看作是人体内环境中生物多样性的表现之一。
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体内环境中,不仅有与生俱来的细菌,还有成长过程中吸纳的诸多细菌。
B.正常菌或益菌抑制恶菌或害菌,才能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
C.随意使用或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就会破坏人体的“热带雨林”。
D.不同细菌帮助消化食物的结果影响着人体的肥瘦。
根据文章信息,下列”健康语录”中,与平衡人体内部生态环境无关的一项是
A.千保健,万保健,心态平衡是关键。
B.饭前便后要洗手。
C.欲得长生,肠中常清。
D.垃圾食品危害多,远离方能保健康。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1】B说的是人体内细菌的来源。
【小题2】D在文中没有相关表述。
【小题3】A与体内正常菌群的平衡无关,而人体内环境平衡其实就是体内正常菌群平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纽约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项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中心证明,脐带中含有大量PCB(多氯化联苯)的婴儿在辨认面孔、集中注意力和整体智力水平上都不如正常婴儿。匹兹堡大学的赫伯特·内德勒曼对宾夕法尼亚州阿勒格尼县216名被少年法庭宣判的青少年和206名少年犯进行了检查。他在上个月发表的研究报告中说,违法和骨骼中铅含量过高有明显关系。
含有机磷酸脂的杀虫剂的生产是神经性毒气转为民用的一种尝试。其中最著名的两种——陶斯讼(Dursban)和大利松(Diazinon)自1965年和1956年就一直在市场上销售。在某些“雷达”牌喷雾器和“黑旗”牌杀灭蟑螂和蚂蚁的产品中能够找到陶斯松的活性成分“毒死蜱”(Chlorpyfos)。经过重新研究后,环保局于上周宣布,禁止在家庭中使用“毒死蜱”,限制在西红柿、苹果和葡萄种植过程中使用这一成分。环保局发现,陶斯松也许会对脑部造成伤害;在某些情况下,儿童对这一物质的吸入量可能会高过安全剂量的100倍。
大利松可能将是环何局加以限制的下一个产品。该机构进行的一项初步分析发现,在房屋的“边边角角”喷洒杀虫剂,会使儿童吸入高于安全剂量250倍的大利松。
人们试图对化学物质加以控制,化工企业倾向于采取自我规范的做法,但行不通。环保局曾设法让业界以这种方式对一种含有铬酸砷铜(CCA)的杀虫剂进行控制,但最终失败了。在加压处理木材时会使用CCA,所以甲板和运动场设施中通常含有一物质。环保局的研究人员在70年代后期提出,CCA会对孕妇和儿童造成特殊的威胁,因为空混合了3种毒害神经的化合物。
多年以来,对汞污染负有主要责任的火力发电厂和垃圾焚化厂一直在设法抵制对汞加以控制。环保局曾在1996年得出结论:超过160万的美国人面临汞中毒的危险;但业界游说集团说服机构推迟一年时间才公布这一报告。这份报告支持目前的汞含量并不安全这一说法。但是,主张加强控制的人并不期望政府马上采取措施。佛蒙特州民主党参议员帕特里克·莱希说:“因为,汞在华盛顿有一批支持者。”
环保局1977年禁止了PCB的生产,但这种化合物却一直阴魂不散。珍尼特·钱皮恩和其他大约5000人正地起诉设在圣路易斯的Solutia——这家公司以孟山都工厂名义一直在安尼斯顿生产PCB.原告要求该公司就生产与污染有关的材料进行赔偿。
(选自2000年7月16日《参考消息》,略改动)
下列表述中,不能作为化学物质对人类危害的证据的一项是 ( )
A.脐带中含有大量多氯化联苯的婴儿,整体智力水平有缺陷。
B.青少年违法和骨骼中铅含量过高有明显关系。
C.“毒死蜱”使用在蔬菜水果上,容易被儿童吸收。
D.甲板、运动场设施中含有CCA会对孕妇和儿童造成特殊威胁。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生产含有机磷酸脂的杀虫剂,是神经性毒气转于民用的实例。
B.陶斯松、大利松和“毒死蜱”用于“雷达”“黑旗”等杀虫剂中。
C.人们喷洒杀虫剂会使儿童吸入高于安全剂量的化学物质。
D.环保局曾做出超过160万美国人面临汞中毒危险的结论。
【小题】
C
【小题】
B
【小题】
第二段原文为“禁止在家庭中使用“毒死蜱”,限制在西红柿、苹果和葡萄种植过程中使用这一成分。环保局发现,陶斯松也许会对脑部造成伤害;在某些情况下,儿童对这一物质的吸入量可能会高过安全剂量的100倍。”文段中使用了“也许”“某些”“可能”等限制语,不能推断出儿童“容易”“吸收”的结论,所以本项不能作为证据)。
【小题】
原文为“在某些‘雷达’牌喷雾器和‘黑旗’牌杀灭蟑螂和蚂蚁的产品中能够找到陶斯松的活性成分‘毒死蜱’”,可见‘毒死蜱’只是陶斯松中的一种活性成分,不能理解为“陶斯松、大利松和毒死蜱存在于……”)。(蜱:pí,节肢动物,对农作物有害,有的会传染疾病,也叫壁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美国的许多城市,人们希望能呼吸到最清洁的空气,这种追求几乎达到了zōng jiāo 般的狂热。为此,一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新技术应运而生,可是谁也不曾想到,人们却不断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1990年,美国的《洁静空气法规》强制空气质量差的地区在汽油中添加充氧剂等化学制品。从而减少了一氧化碳和苯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但是现在发现,大多数常用的充氧刺如甲基叔丁基乙醚已从地下贮油箱中渗入地下水,并已污染了地下水饮水源,使这一地区可能在几年内成为美国最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医。科学家认为.水中 即使有十亿分之几十的甲基叔丁基乙醚。也会对人的健康有严重影响,甚至可能会致癌。一些曾坚决反对运用这项技术的团体还认为,加油站的空气中这种充氧剂含量过高,会使人呼吸困难、头痛和眩晕,不仅加油站的人。就连路上的行人都会受到影响.
麻烦的事远不止这些。科学家们证实这种化学物具有很强的水溶性,对土壤几乎没有亲合力。同时它又是很难分解的寿命很长的物质。虽说甲基叔丁基乙醚见光分解,但阳光很难进入土壤和地下水中。因此.它一旦进入地下水中,人们就很难将它“请”出来。而它渗入到更深水层的可能性则是不可避免的了。美国政府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关闭受污染的水井,断绝受污染的水源。设法从受污染区外部调水,当然,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资金数量是巨大的。还有一个办法是通过改进贮油葙来减少舍有有害物质的汽油的泄露。但这仍不能解决已经发生的水源污染同题。
目前,美国的科学家们正在制定一个从水源中清除这种有害物质的计划,他们试图把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被称作pml的细菌注入受污染的地下水中。据说,pml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大剂量的甲基叔丁基乙醚。科学家们同时坦率地说,这项在受污染的土壤和水的试样已经获得成功的试验,在清洁地下的具体应用中,还没有让人信服的实例。看来,这种“按下葫芦起来瓢”的情况,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是值得注意的。
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的甲基叔丁基乙醚的泄露会造成地下水溺污染·其根本原
因是 ( )
A.进入地下水.就很难“请”出来。 B.即使很少的含量,也会有窨人体。
C.在没有阳光的条件下.很难分解。 D.水溶性强.不亲合土壤·难分解。
对。麻烦的事远不止这些”这句话所包含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些”指甲基叔丁基乙醚污染地下饮水源和对局部地区空气的影响。
B.“这些”指曾反对运用这项技术的人所认为的该物质对环境的污染。
C.“麻烦的事”指由于甲基叔丁基乙醚有毒性而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D.“麻烦的事”指甲基叔丁基乙醚污染深水层的地下水资源的必然性。
不属于“巨大的代价”所指的内容是 ( )
A.已经对地下饮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B.使人们希望呼吸清洁空气的追求落空。
C.为解决水污染耗费大量人力资金。
D.水污染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还很难。
不符合本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减少空气污染的新技术主要是在汽油中添加充氧剂,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量。
B.新技术所造成的水污染是严重的,而目前解决这个问题仍只能采取被动的方
法。
C.pmi细菌吸收甲基叔丁基乙醚的试验成功。意味着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
D.文末所说的“按下葫芦起来瓢”是说在环境保护问题上顾此失彼的现象。
【小题】选D。
【小题】选A。
【小题】选B。
【小题】选C。
【小题】选D。文章中说:“这种化学物具有很强的水溶性.对土壤几乎没有亲合力,同时它又是很难分解的寿命很长的物质”这些特性使甲基叔丁基乙醚可以顺着地下水流动,从而污染地下饮水源,这正是题干中所说的“造成地下饮水源污染的根本原因”。C项强调的仅仅是“根本原因”的一部分。A项则强调了以甲基叔丁基乙醚污染地下水进行治理的困难。B项谈该物质对人体有害.与题目要求无关。
【小题】选A。这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B项内容不全面.从上文看,“麻烦的事”应该包括第二段讲的对地下水和局部地区空气的污染.以及第三段所讲的由于该物质的特性而造成的治理上的困难。C项不全面。D项的“必然性”一词只是讲该物质会污染地下水资源,并没有表达出“麻烦的事”的全部意思。
【小题】选B。“巨大的代价”主要是针对地下水污染而言的,并不包括对空气的污染,与.第一段所讲”人们希望能呼吸到最清洁的空气”的追求无关.故该项不正确。
【小题】选C。本项所说“意味着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与原文内容不一致。原文说。在清洁地下水的应用中,还没有让人信服的实例”.“指日可待”不当。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雪线高度引起我的兴趣。它的雪线高度达到了海拔6200米,是全世界雪线最高的地方。
所谓雪线,就是永久性积雪的下限。用术语说,就是冰雪积累和消融相抵,平衡了的地方。按道理,雪线应该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降低。所以,雪线最高的地方,应该在赤道地区的雪山上,如乞力马扎罗雪山,但我们知道,乞力马扎罗雪山的高度才是5895米,雪线大约在5000米的地方,其它地区的雪线按理只能低于这个高度。
在东绒布冰川上,我们已经爬过了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雪山的5895米的高度,但这里仍然没有冰雪。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想想看,在非洲赤道那么热的地方,5000米左右的地方就已经白雪皑皑了,可是在北纬28度的珠穆朗玛峰峰区,6000多米的东绒布冰川旁的高山上竟还留不住冰雪。
最先注意到这一现象并给予解释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洪堡。他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我们知道一地的温度,并不是直接来自太阳光,而是由地面先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再将热量以长波的形式辐射出来。青藏高原高耸于地表之上,体量巨大,能够吸收和辐射出巨大的热量。因此导致青藏高原上雪山的雪线比同纬度甚至赤道上的高山的雪线还高。
关于雪线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按道理,雪山南坡的雪线应该高于北坡,因为南坡向阳,纬度更低,但事实是喜马拉雅山北坡的雪线比南坡高得多。其南坡雪线虽然各有差异,但大体在海拔4500-5000米范围,北坡雪线大体在海拔5500-6000米之间。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喜马拉雅山南坡正对着印度洋,从印度洋上涌来的水汽被喜马拉雅山高大的山体所截,在南坡形成丰沛的降水,因此南坡冰川冰雪补给充分,补给和融化的平衡线即雪线大大降低。而水汽越过喜马拉雅山脊到达北坡,已成强弩之末,以致北坡的冰川无法获得丰富的冰雪补给,融化的力量大于冰川向下运动的力量,因此雪线上移。
下列说法与文章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东绒布冰川雪线之所以引起作者的兴趣,就是因为它的海拔高度竟然超出了赤道雪山的雪线。
青藏高原雪山雪线高于赤道雪山雪线,洪堡认为是青藏高原高耸于地表,体量巨大,能够吸收和辐射出巨大的热量。
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在海拔4500-5000米之间,北坡雪线在5500-6000米之间。
喜马拉雅山北坡无法获得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补给,冰雪的消融速度大于积累速度,因而雪线上移。
根据文意,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文章中所说的“雪线”,应该是夏季积雪的下限。作者本次对东绒布冰川雪线的考察也应该是在夏季。
地球上雪线高度最低的地方应该是南极和北极。
乞力马扎罗雪山之所以没有能够成为世界上雪线最高的地方,完全是因为那里雨水充沛,能获得足够的冰雪补给。
喜马拉雅山地区南坡雪线低于北坡雪线的现象将在相当长的地质时期内继续存在。
整合本文全部信息,请问:喜马拉雅山地区雪线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简要回答。
【小题】B
【小题】C
【小题】热岛效应;南北坡由于喜马拉雅山本身高大山体影响而得到的来自印度洋水汽补给量的不同;纬度;向阳与背阳。(4分。每点1分)
【小题】B(引起兴趣的还有喜马拉雅山地区雪线南坡低于北坡的现象;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大体在海拔4500-5000米之间,北坡雪线大体在5500-6000米之间;喜马拉雅山北坡并非无法获得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补给)
【小题】C(除了雨水充沛,还与不具备青藏高原那样的“热岛效应”有关)
【小题】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超级能源——反物质
最近,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使用低能反质子球形加速器做实验时,生成一种反物质元素——一束疾速消逝的反氢原子,证明了反物质的真实存在和可以在实验室中生成,为反物质的实际应用展示了可喜的前景。
反物质是物质的镜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大家知道,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可是有一定的磁性。所谓物质的镜像,就是还有一种质子是带负电的,叫做反质子;还有一种电子是带正电的,叫做反电子;也还有一种磁性正好与前面所说的中子相反的反中子。这些反质子、反电子、反中子,统称为反物质。反物质和物质真是“水火不相容”,一旦相遇,就会相互吸引,两种物质就会通过碰撞而全部转化为光。科学家研究指出,一克反物质与一克物质相互吸引,就会通过碰撞而湮灭,两种物质碰撞而湮灭时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12个小时发出的能量。
实验表明,一个质子和一个反质子接近到十亿分之一微米时,只需10~23秒的时间,就会相互湮灭,按照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理论,它们的质量完全转变为能量了。因此,在通常的物质中没有发现过反物质,即使在实验条件下,反质子也是一瞬即逝的。1956年,为了目睹反质子的尊容,科学界动员了大量科研人员,耗费巨资,建造了方圆数公里的加速器,使用多种设备,终于将这对“反目成仇的兄弟”拉开了,成功地捕获了反质子。反质子的产生,震动了科学界,使科学家知道反物质的存在,引起了科学家对反物质应用研究的极大兴趣。反物质是最理想的恒星际宇宙飞船的能源。据科学家计算,只需一粒盐大小的10毫克反质子,就能产生相当于200吨化学液体燃料推进剂,可轻而易举地将巨型航天器送上太空。科学家设想造一艘光子飞船,头部装一面巨大的凹面反射镜,飞船开动时,燃料库中的正物质和反物质分别被输送到凹面镜前面,在那里接触,转化为强烈无比的光,反射出去,就像气体从火箭喷口喷出一样,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推动飞船前进,到恒星际的宇宙中去漫游。反物质又是诊病治病的能手。在医疗成像技术中,有一种类似CT的扫描,叫正电子辐射断层照相术,它的射线源就在体内,这种利用反物质的发射式照相,能提供人体生理及化学的真实信息,准确地诊断病情。由于反质子能量释放的速度和从体内逸出的速度可以人为控制,因此,用反质子产生的光束可代替X射线治疗癌症,能不偏不倚地击中癌瘤,大大减轻周围组织的损害程度,有效地治癌。
科学家还研究用反质子给工业材料诊治“病症”,叫无损探测。它利用反物质与物质碰撞会产生热量使材料温度升高的特性,起到消除材料内部疵伤和缺陷的奇异功效。
然而,要使反物质获得实际应用,还必须克服许多困难。要知道,反物质是在反质子环形加速器中生成,现在每年作这方面研究大约生产了1014~1015个低能反质子,而这些反质子所占体积还不足一个小数点的三万分之一。显然,要想得到一克反物质,不仅技术上难度很大,而且至少要花10亿美元的生产费用。再说,目前所有的储藏用具都是正物质做的,即使生产出较多的反物质,又怎样才能保存和运输呢?可是,科学家依然信心十足,他们认为,反物质在未来可能是一种具有巨大爆炸力的炸药;将反物质悬挂在电磁铁制成的集装箱中,就可运送到所需的地方去;它将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选自《科学大观园》1996年5期)
对“反物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反物质是物质的镜像”,意思是“反物质”虽然在物质世界客观存在,但其并不具物质实体。
B.物质中存在一种带正电的质子反质子,带负电的电子反电子,还存在磁性与通常所说的中子相反的反中子,把这些反质子、反电子、反中子统称为“反物质”。
C.“反物质”存在形式独特,它已不属于物质的范畴,“物质世界”的叫法从此改变了。
D.“反物质”与物质不能共存,一旦相遇,就会发生碰撞而湮灭,同时释放出能量。
下面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界于1956年捕获的反物质,是最早捕获到的“反物质”。
B.1克反物质与1克物质通过碰撞而湮灭时,所释放的能量大于200吨液体燃料的推进剂。C.一个质子和一个反质子只有接近到十亿分之一微米时才能相互湮灭。
D.光子飞船头部的凹面镜,主要是防止反物质与其他物质相互湮灭。
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反物质悬挂在电磁铁制成的集装箱中运送”,是为了避免反物质与物质之间发生相互湮灭。
B.“反物质”得到实际应用,还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经费上的以及保存和运输上的困难。
C.据科学家研究,“反物质”这种超级能源可以运用到工业生产、医疗、航天、战争、生物合成等领域。
D.“反物质”一旦得以广泛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类因能源短缺带来的巨大压力。
【小题】D
【小题】B
【小题】C
【小题】A项,“最早”说法不当,发现和捕获到时间应更早;C项,“只有”说法没有根据;D项,应主要是为了通过凹面镜人为控制物质湮灭,并推动光子飞船前进。
【小题】A项,原文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句,“不具物质实体”说法错;B项,“带正电”“带负电”表述与原文相反;C项,广义上的物质分成“正物质”“反物质”,“反物质”虽然与狭义的“物质”相对,但仍属于广义物质概念的范畴。
【小题】文中没有提到“生物合成”领域的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警惕全球电子垃圾向中国转移
中国正成为世界最主要的电子垃圾场。
统计显示,全球80%的电子垃圾被运到亚洲,其中90%丢弃在中国,这就意味着全世界约70%的电子垃圾进入我国。据绿色和平有毒物污染防治项目主任赖芸介绍,我们查获的固体废物走私呈上升趋势:2000年15起,2001年24起,2002年38起,2004年49起,2005年1到5月就达24起。
电子垃圾中含有铅、镉、锂等700多种物质,其中50%对人体有害。在回收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污染环境。出于成本考虑,许多欧美企业倾向于选择将电子垃圾非法出口到中国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其中的重灾区。
低下的环境标准和法律执行力,纵容了电子垃圾大量进口。涉及电子垃圾进口等问题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21项,加入两项相关国际公约,但由于执法力度不强,堵截非法电子垃圾贸易成效并不显著。
数量庞大的电子垃圾中含有大量可回收的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塑料、玻璃以及部分仍具有使用价值的零部件。一吨电子板卡,可以分离出286磅铜、1磅黄金、44磅锡,仅1磅黄金就价值6000美元。英才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人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小额利益,打着回收和资源再生利用的幌子进行有毒废物的非法进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