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珍惜人体内部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一样,也有内部生态环境,人的内部生态环境(或内环境)在哪里?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是人的内部环境之一,但是人类最大的内部环境则属胃肠道。在人的胃肠道中,大肠和小肠充斥着海量的细菌,大概有1000万亿个之多。所以,从细菌多样性程度来说,胃肠道堪称人体内的热带雨林。

那么,人体内环境中的细菌从何而来?人一生下来其内环境中就有了细菌,而且这些细菌可能会影响其后来的生活。

人需要细菌来帮助吸收来自食物的营养,也要依赖它们来抵御入侵的细菌,还要依赖它们来吸收药物和促使免疫系统的健康成长。所以,可以把从类看成是由各种细菌组成的超级微生物。人从出生到成年以后,还会有各种细菌通过食物、呼吸道加入到人体的内环境中,以丰富和扩大内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

不过,按对人体有益还是有害的功能而言,在这个生物多样性的热带雨林中,细菌大体可分为正常菌或益菌与恶菌或害菌两大类。根据生存所需的条件,如是否需氧,则可分为厌氧菌和需氧菌。正常人内环境中的菌群主要为厌氧菌,少数为需氧菌,前者约为后者的100倍。

人体内环境中的正常菌群为类杆菌、乳杆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等,而恶菌则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副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白色念珠菌等等。在正常情况下,是正常菌抑制恶菌,使得种种恶菌只是路过人体内环境的过客,因而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且,由于正常菌群占大多数,它们得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例如分解食物、调节免疫系统、分泌维生素K等营养物质、吞掉食物残渣等。

人们正常进食后,经肠胃消化与吸收,最后化为粪便排出体外,其中有食物渣滓,也有大量细菌,包括益菌和恶菌。可引起肠胃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会依附在不洁净的食物上进入体内,但也会在食物消化吸收后排出体外。虽然这些恶菌会在肠道释放毒素,引起抵抗力不强的人产生腹泻等症状,但也会被完全排光,不会残留在肠道里。

但是,比较可怕的是,由于人体内环境中菌群失调,“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让大量的正常细菌减少或其功能受到抑制,这些正常菌就不能发挥功能,使得路过的恶菌开始发威,危害 人体。例如,随意使用和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可以使肠道正常菌群被抑制而数量减少,同时耐药的过路菌过量繁殖,造成肠道菌群失调。这时会产生一些临床症状,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感染,其次为梭状芽胞杆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所引起的感染。

当然,如果进入肠道的恶菌太多太强,例如伤寒杆菌、霍乱杆菌等,就会引起相应的疾病,这时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攻击恶菌,以治疗疾病。所以,只要是正常人,体内有足够多的正常菌是可以让致病菌没有立足之地的。但如果机体抵抗力减弱或滥用抗生素造成内环境中的益菌与恶菌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便会引起疾病。

人体内环境中细菌的生物多样性概念和作用还可以扩大到对食物的消化和利用上。人类每天摄取的能量约有10%来自细菌转化出来的脂肪酸。帮助人类消化的益菌如果保持正常状态,就会让人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体态均匀的外表。但是,如果能帮助消化和吸收的益菌数量过多却可能造成另一种失衡或病态,即超重或肥胖。例如,能更多地吸收食物中的能量的肥胖细菌就会让人变胖,从这个意义上看,也许它们是另一种恶菌。

(摘自2009-7-A《百科知识》,有删改)

下列对人体内部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仅在人的肠道中就充满了海量的细菌,大约有1000万亿个。

B.人一生下来其内部环境中就有了细菌,而且这些细菌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

C.按功能分,人体内的细菌大体有正常菌或益菌和恶菌或害菌两大类。

D.人体内存在消化和利用食物的细菌,这也可以看作是人体内环境中生物多样性的表现之一。

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体内环境中,不仅有与生俱来的细菌,还有成长过程中吸纳的诸多细菌。

B.正常菌或益菌抑制恶菌或害菌,才能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

C.随意使用或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就会破坏人体的“热带雨林”。

D.不同细菌帮助消化食物的结果影响着人体的肥瘦。

根据文章信息,下列”健康语录”中,与平衡人体内部生态环境无关的一项是

A.千保健,万保健,心态平衡是关键。

B.饭前便后要洗手。

C.欲得长生,肠中常清。

D.垃圾食品危害多,远离方能保健康。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解析:

【小题1】B说的是人体内细菌的来源。

【小题2】D在文中没有相关表述。

【小题3】A与体内正常菌群的平衡无关,而人体内环境平衡其实就是体内正常菌群平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纽约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项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中心证明,脐带中含有大量PCB(多氯化联苯)的婴儿在辨认面孔、集中注意力和整体智力水平上都不如正常婴儿。匹兹堡大学的赫伯特·内德勒曼对宾夕法尼亚州阿勒格尼县216名被少年法庭宣判的青少年和206名少年犯进行了检查。他在上个月发表的研究报告中说,违法和骨骼中铅含量过高有明显关系。

含有机磷酸脂的杀虫剂的生产是神经性毒气转为民用的一种尝试。其中最著名的两种——陶斯讼(Dursban)和大利松(Diazinon)自1965年和1956年就一直在市场上销售。在某些“雷达”牌喷雾器和“黑旗”牌杀灭蟑螂和蚂蚁的产品中能够找到陶斯松的活性成分“毒死蜱”(Chlorpyfos)。经过重新研究后,环保局于上周宣布,禁止在家庭中使用“毒死蜱”,限制在西红柿、苹果和葡萄种植过程中使用这一成分。环保局发现,陶斯松也许会对脑部造成伤害;在某些情况下,儿童对这一物质的吸入量可能会高过安全剂量的100倍。

大利松可能将是环何局加以限制的下一个产品。该机构进行的一项初步分析发现,在房屋的“边边角角”喷洒杀虫剂,会使儿童吸入高于安全剂量250倍的大利松。

人们试图对化学物质加以控制,化工企业倾向于采取自我规范的做法,但行不通。环保局曾设法让业界以这种方式对一种含有铬酸砷铜(CCA)的杀虫剂进行控制,但最终失败了。在加压处理木材时会使用CCA,所以甲板和运动场设施中通常含有一物质。环保局的研究人员在70年代后期提出,CCA会对孕妇和儿童造成特殊的威胁,因为空混合了3种毒害神经的化合物。

多年以来,对汞污染负有主要责任的火力发电厂和垃圾焚化厂一直在设法抵制对汞加以控制。环保局曾在1996年得出结论:超过160万的美国人面临汞中毒的危险;但业界游说集团说服机构推迟一年时间才公布这一报告。这份报告支持目前的汞含量并不安全这一说法。但是,主张加强控制的人并不期望政府马上采取措施。佛蒙特州民主党参议员帕特里克·莱希说:“因为,汞在华盛顿有一批支持者。”

环保局1977年禁止了PCB的生产,但这种化合物却一直阴魂不散。珍尼特·钱皮恩和其他大约5000人正地起诉设在圣路易斯的Solutia——这家公司以孟山都工厂名义一直在安尼斯顿生产PCB.原告要求该公司就生产与污染有关的材料进行赔偿。

(选自2000年7月16日《参考消息》,略改动)

下列表述中,不能作为化学物质对人类危害的证据的一项是 ( )

A.脐带中含有大量多氯化联苯的婴儿,整体智力水平有缺陷。

B.青少年违法和骨骼中铅含量过高有明显关系。

C.“毒死蜱”使用在蔬菜水果上,容易被儿童吸收。

D.甲板、运动场设施中含有CCA会对孕妇和儿童造成特殊威胁。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生产含有机磷酸脂的杀虫剂,是神经性毒气转于民用的实例。

B.陶斯松、大利松和“毒死蜱”用于“雷达”“黑旗”等杀虫剂中。

C.人们喷洒杀虫剂会使儿童吸入高于安全剂量的化学物质。

D.环保局曾做出超过160万美国人面临汞中毒危险的结论。

【小题】

C

【小题】

B


解析:

【小题】

 第二段原文为“禁止在家庭中使用“毒死蜱”,限制在西红柿、苹果和葡萄种植过程中使用这一成分。环保局发现,陶斯松也许会对脑部造成伤害;在某些情况下,儿童对这一物质的吸入量可能会高过安全剂量的100倍。”文段中使用了“也许”“某些”“可能”等限制语,不能推断出儿童“容易”“吸收”的结论,所以本项不能作为证据)。

【小题】

 原文为“在某些‘雷达’牌喷雾器和‘黑旗’牌杀灭蟑螂和蚂蚁的产品中能够找到陶斯松的活性成分‘毒死蜱’”,可见‘毒死蜱’只是陶斯松中的一种活性成分,不能理解为“陶斯松、大利松和毒死蜱存在于……”)。(蜱:pí,节肢动物,对农作物有害,有的会传染疾病,也叫壁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美国的许多城市,人们希望能呼吸到最清洁的空气,这种追求几乎达到了zōng jiāo 般的狂热。为此,一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新技术应运而生,可是谁也不曾想到,人们却不断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1990年,美国的《洁静空气法规》强制空气质量差的地区在汽油中添加充氧剂等化学制品。从而减少了一氧化碳和苯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但是现在发现,大多数常用的充氧刺如甲基叔丁基乙醚已从地下贮油箱中渗入地下水,并已污染了地下水饮水源,使这一地区可能在几年内成为美国最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医。科学家认为.水中 即使有十亿分之几十的甲基叔丁基乙醚。也会对人的健康有严重影响,甚至可能会致癌。一些曾坚决反对运用这项技术的团体还认为,加油站的空气中这种充氧剂含量过高,会使人呼吸困难、头痛和眩晕,不仅加油站的人。就连路上的行人都会受到影响.

麻烦的事远不止这些。科学家们证实这种化学物具有很强的水溶性,对土壤几乎没有亲合力。同时它又是很难分解的寿命很长的物质。虽说甲基叔丁基乙醚见光分解,但阳光很难进入土壤和地下水中。因此.它一旦进入地下水中,人们就很难将它“请”出来。而它渗入到更深水层的可能性则是不可避免的了。美国政府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关闭受污染的水井,断绝受污染的水源。设法从受污染区外部调水,当然,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资金数量是巨大的。还有一个办法是通过改进贮油葙来减少舍有有害物质的汽油的泄露。但这仍不能解决已经发生的水源污染同题。

目前,美国的科学家们正在制定一个从水源中清除这种有害物质的计划,他们试图把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被称作pml的细菌注入受污染的地下水中。据说,pml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大剂量的甲基叔丁基乙醚。科学家们同时坦率地说,这项在受污染的土壤和水的试样已经获得成功的试验,在清洁地下的具体应用中,还没有让人信服的实例。看来,这种“按下葫芦起来瓢”的情况,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是值得注意的。

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的甲基叔丁基乙醚的泄露会造成地下水溺污染·其根本原

因是 ( )

A.进入地下水.就很难“请”出来。 B.即使很少的含量,也会有窨人体。

C.在没有阳光的条件下.很难分解。 D.水溶性强.不亲合土壤·难分解。

对。麻烦的事远不止这些”这句话所包含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些”指甲基叔丁基乙醚污染地下饮水源和对局部地区空气的影响。

B.“这些”指曾反对运用这项技术的人所认为的该物质对环境的污染。

C.“麻烦的事”指由于甲基叔丁基乙醚有毒性而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D.“麻烦的事”指甲基叔丁基乙醚污染深水层的地下水资源的必然性。

不属于“巨大的代价”所指的内容是 ( )

A.已经对地下饮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B.使人们希望呼吸清洁空气的追求落空。

C.为解决水污染耗费大量人力资金。

D.水污染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还很难。

不符合本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减少空气污染的新技术主要是在汽油中添加充氧剂,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量。

B.新技术所造成的水污染是严重的,而目前解决这个问题仍只能采取被动的方

法。

C.pmi细菌吸收甲基叔丁基乙醚的试验成功。意味着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

D.文末所说的“按下葫芦起来瓢”是说在环境保护问题上顾此失彼的现象。

【小题】选D。

【小题】选A。

【小题】选B。

【小题】选C。


解析:

【小题】选D。文章中说:“这种化学物具有很强的水溶性.对土壤几乎没有亲合力,同时它又是很难分解的寿命很长的物质”这些特性使甲基叔丁基乙醚可以顺着地下水流动,从而污染地下饮水源,这正是题干中所说的“造成地下饮水源污染的根本原因”。C项强调的仅仅是“根本原因”的一部分。A项则强调了以甲基叔丁基乙醚污染地下水进行治理的困难。B项谈该物质对人体有害.与题目要求无关。

【小题】选A。这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B项内容不全面.从上文看,“麻烦的事”应该包括第二段讲的对地下水和局部地区空气的污染.以及第三段所讲的由于该物质的特性而造成的治理上的困难。C项不全面。D项的“必然性”一词只是讲该物质会污染地下水资源,并没有表达出“麻烦的事”的全部意思。

【小题】选B。“巨大的代价”主要是针对地下水污染而言的,并不包括对空气的污染,与.第一段所讲”人们希望能呼吸到最清洁的空气”的追求无关.故该项不正确。

【小题】选C。本项所说“意味着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与原文内容不一致。原文说。在清洁地下水的应用中,还没有让人信服的实例”.“指日可待”不当。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雪线高度引起我的兴趣。它的雪线高度达到了海拔6200米,是全世界雪线最高的地方。

所谓雪线,就是永久性积雪的下限。用术语说,就是冰雪积累和消融相抵,平衡了的地方。按道理,雪线应该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降低。所以,雪线最高的地方,应该在赤道地区的雪山上,如乞力马扎罗雪山,但我们知道,乞力马扎罗雪山的高度才是5895米,雪线大约在5000米的地方,其它地区的雪线按理只能低于这个高度。

在东绒布冰川上,我们已经爬过了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雪山的5895米的高度,但这里仍然没有冰雪。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想想看,在非洲赤道那么热的地方,5000米左右的地方就已经白雪皑皑了,可是在北纬28度的珠穆朗玛峰峰区,6000多米的东绒布冰川旁的高山上竟还留不住冰雪。

最先注意到这一现象并给予解释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洪堡。他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我们知道一地的温度,并不是直接来自太阳光,而是由地面先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再将热量以长波的形式辐射出来。青藏高原高耸于地表之上,体量巨大,能够吸收和辐射出巨大的热量。因此导致青藏高原上雪山的雪线比同纬度甚至赤道上的高山的雪线还高。

关于雪线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按道理,雪山南坡的雪线应该高于北坡,因为南坡向阳,纬度更低,但事实是喜马拉雅山北坡的雪线比南坡高得多。其南坡雪线虽然各有差异,但大体在海拔4500-5000米范围,北坡雪线大体在海拔5500-6000米之间。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喜马拉雅山南坡正对着印度洋,从印度洋上涌来的水汽被喜马拉雅山高大的山体所截,在南坡形成丰沛的降水,因此南坡冰川冰雪补给充分,补给和融化的平衡线即雪线大大降低。而水汽越过喜马拉雅山脊到达北坡,已成强弩之末,以致北坡的冰川无法获得丰富的冰雪补给,融化的力量大于冰川向下运动的力量,因此雪线上移。

下列说法与文章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东绒布冰川雪线之所以引起作者的兴趣,就是因为它的海拔高度竟然超出了赤道雪山的雪线。

青藏高原雪山雪线高于赤道雪山雪线,洪堡认为是青藏高原高耸于地表,体量巨大,能够吸收和辐射出巨大的热量。

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在海拔4500-5000米之间,北坡雪线在5500-6000米之间。

喜马拉雅山北坡无法获得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补给,冰雪的消融速度大于积累速度,因而雪线上移。

根据文意,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文章中所说的“雪线”,应该是夏季积雪的下限。作者本次对东绒布冰川雪线的考察也应该是在夏季。

地球上雪线高度最低的地方应该是南极和北极。

乞力马扎罗雪山之所以没有能够成为世界上雪线最高的地方,完全是因为那里雨水充沛,能获得足够的冰雪补给。

  喜马拉雅山地区南坡雪线低于北坡雪线的现象将在相当长的地质时期内继续存在。

整合本文全部信息,请问:喜马拉雅山地区雪线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简要回答。

【小题】B

【小题】C

【小题】热岛效应;南北坡由于喜马拉雅山本身高大山体影响而得到的来自印度洋水汽补给量的不同;纬度向阳与背阳。(4分。每点1分)


解析:

【小题】B(引起兴趣的还有喜马拉雅山地区雪线南坡低于北坡的现象;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大体在海拔4500-5000米之间,北坡雪线大体在5500-6000米之间;喜马拉雅山北坡并非无法获得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补给)

【小题】C(除了雨水充沛,还与不具备青藏高原那样的“热岛效应”有关)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超级能源——反物质

最近,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使用低能反质子球形加速器做实验时,生成一种反物质元素——一束疾速消逝的反氢原子,证明了反物质的真实存在和可以在实验室中生成,为反物质的实际应用展示了可喜的前景。

反物质是物质的镜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大家知道,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可是有一定的磁性。所谓物质的镜像,就是还有一种质子是带负电的,叫做反质子;还有一种电子是带正电的,叫做反电子;也还有一种磁性正好与前面所说的中子相反的反中子。这些反质子、反电子、反中子,统称为反物质。反物质和物质真是“水火不相容”,一旦相遇,就会相互吸引,两种物质就会通过碰撞而全部转化为光。科学家研究指出,一克反物质与一克物质相互吸引,就会通过碰撞而湮灭,两种物质碰撞而湮灭时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12个小时发出的能量。

实验表明,一个质子和一个反质子接近到十亿分之一微米时,只需10~23秒的时间,就会相互湮灭,按照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理论,它们的质量完全转变为能量了。因此,在通常的物质中没有发现过反物质,即使在实验条件下,反质子也是一瞬即逝的。1956年,为了目睹反质子的尊容,科学界动员了大量科研人员,耗费巨资,建造了方圆数公里的加速器,使用多种设备,终于将这对“反目成仇的兄弟”拉开了,成功地捕获了反质子。反质子的产生,震动了科学界,使科学家知道反物质的存在,引起了科学家对反物质应用研究的极大兴趣。反物质是最理想的恒星际宇宙飞船的能源。据科学家计算,只需一粒盐大小的10毫克反质子,就能产生相当于200吨化学液体燃料推进剂,可轻而易举地将巨型航天器送上太空。科学家设想造一艘光子飞船,头部装一面巨大的凹面反射镜,飞船开动时,燃料库中的正物质和反物质分别被输送到凹面镜前面,在那里接触,转化为强烈无比的光,反射出去,就像气体从火箭喷口喷出一样,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推动飞船前进,到恒星际的宇宙中去漫游。反物质又是诊病治病的能手。在医疗成像技术中,有一种类似CT的扫描,叫正电子辐射断层照相术,它的射线源就在体内,这种利用反物质的发射式照相,能提供人体生理及化学的真实信息,准确地诊断病情。由于反质子能量释放的速度和从体内逸出的速度可以人为控制,因此,用反质子产生的光束可代替X射线治疗癌症,能不偏不倚地击中癌瘤,大大减轻周围组织的损害程度,有效地治癌。

科学家还研究用反质子给工业材料诊治“病症”,叫无损探测。它利用反物质与物质碰撞会产生热量使材料温度升高的特性,起到消除材料内部疵伤和缺陷的奇异功效。

然而,要使反物质获得实际应用,还必须克服许多困难。要知道,反物质是在反质子环形加速器中生成,现在每年作这方面研究大约生产了1014~1015个低能反质子,而这些反质子所占体积还不足一个小数点的三万分之一。显然,要想得到一克反物质,不仅技术上难度很大,而且至少要花10亿美元的生产费用。再说,目前所有的储藏用具都是正物质做的,即使生产出较多的反物质,又怎样才能保存和运输呢?可是,科学家依然信心十足,他们认为,反物质在未来可能是一种具有巨大爆炸力的炸药;将反物质悬挂在电磁铁制成的集装箱中,就可运送到所需的地方去;它将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选自《科学大观园》1996年5期)

对“反物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反物质是物质的镜像”,意思是“反物质”虽然在物质世界客观存在,但其并不具物质实体。

B.物质中存在一种带正电的质子反质子,带负电的电子反电子,还存在磁性与通常所说的中子相反的反中子,把这些反质子、反电子、反中子统称为“反物质”。

C.“反物质”存在形式独特,它已不属于物质的范畴,“物质世界”的叫法从此改变了。

D.“反物质”与物质不能共存,一旦相遇,就会发生碰撞而湮灭,同时释放出能量。

下面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界于1956年捕获的反物质,是最早捕获到的“反物质”。

B.1克反物质与1克物质通过碰撞而湮灭时,所释放的能量大于200吨液体燃料的推进剂。C.一个质子和一个反质子只有接近到十亿分之一微米时才能相互湮灭。

D.光子飞船头部的凹面镜,主要是防止反物质与其他物质相互湮灭。

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反物质悬挂在电磁铁制成的集装箱中运送”,是为了避免反物质与物质之间发生相互湮灭。

B.“反物质”得到实际应用,还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经费上的以及保存和运输上的困难。

C.据科学家研究,“反物质”这种超级能源可以运用到工业生产、医疗、航天、战争、生物合成等领域。

D.“反物质”一旦得以广泛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类因能源短缺带来的巨大压力。

【小题】D

【小题】B

【小题】C


解析:

【小题】A项,“最早”说法不当,发现和捕获到时间应更早;C项,“只有”说法没有根据;D项,应主要是为了通过凹面镜人为控制物质湮灭,并推动光子飞船前进。

【小题】A项,原文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句,“不具物质实体”说法错;B项,“带正电”“带负电”表述与原文相反;C项,广义上的物质分成“正物质”“反物质”,“反物质”虽然与狭义的“物质”相对,但仍属于广义物质概念的范畴。

【小题】文中没有提到“生物合成”领域的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警惕全球电子垃圾向中国转移

中国正成为世界最主要的电子垃圾场。

统计显示,全球80%的电子垃圾被运到亚洲,其中90%丢弃在中国,这就意味着全世界约70%的电子垃圾进入我国。据绿色和平有毒物污染防治项目主任赖芸介绍,我们查获的固体废物走私呈上升趋势:2000年15起,2001年24起,2002年38起,2004年49起,2005年1到5月就达24起。

电子垃圾中含有铅、镉、锂等700多种物质,其中50%对人体有害。在回收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污染环境。出于成本考虑,许多欧美企业倾向于选择将电子垃圾非法出口到中国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其中的重灾区。

低下的环境标准和法律执行力,纵容了电子垃圾大量进口。涉及电子垃圾进口等问题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21项,加入两项相关国际公约,但由于执法力度不强,堵截非法电子垃圾贸易成效并不显著。

数量庞大的电子垃圾中含有大量可回收的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塑料、玻璃以及部分仍具有使用价值的零部件。一吨电子板卡,可以分离出286磅铜、1磅黄金、44磅锡,仅1磅黄金就价值6000美元。英才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人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小额利益,打着回收和资源再生利用的幌子进行有毒废物的非法进口。

82615980

【小题】C

【小题】D

【小题】B


解析:

【小题】C(用环保技术处理电子垃圾不会带来大范围的环境污染)

【小题】D(还有如何有效解决目前非法拆解与合法拆解同时并存的难题)

【小题】B(A项,主要是因为相关法规尚不完善和执法力度不够;C项,这只是对儿童血铅进行检测的结果,无法得出与成人相比较的结论;D项,填埋浪费土地,最好的办法是“御敌于国门之外”,拒绝电子垃圾入境)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植物的智能

人们往往把植物视作被动存在的东西——永远不可能有任何惊人的举动的静止生命。但现在正出现一个新的科学领域,挑战着这些假设。支持者们说,植物是其环境的积极控制者,并且显示出许多能被称为聪明的举动。例如,它们能够根据对环境的估计来有计划地生长,它们还能使用创造性的方法击败敌人。智力通常被定义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植物也有。

有的科学家曾将一些单独的菟丝子(一种不进行光合作用的寄生植物)移植到营养状况不同的山楂树上。结果发现,菟丝子更可能缠绕在营养状况好的宿主身上,而拒绝营养状况差的宿主。它在从宿主身上吸取养料之前就显示出了这种接受和拒绝的反应。

科学家们解释道:“在细胞里一定进行着某种计算,但我们不知道这是怎么完成的。植物能够对环境进行评估,这意味着它们的行为比人们意识到的要复杂得多。”那么,我们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意识到植物比我们认为的要能干得多呢?主要就是因为植物活动起来比我们要慢得多。因为我们通常看不到它们在生长,所以很难想到它们能够行动,更不用说智力了。

另一个原因是,人们研究植物的地方通常是在温室或花园里,科学家们认为要研究植物的智能,应该给植物提供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环境,来诱发它们的智能行为。植物面临挑战时显示出智能行为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它们遭到动物攻击时的反应。以蒿属植物为例,当受到昆虫的袭击时,它会向空气中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发出有掠食者出现的信号,这些化学物质会向其他植物发出警告,让它们多产生一种防御剂,昆虫是很排斥这种防御剂的。最近的研究还显示,野生烟草会“偷听”蒿属植物之间传递的信息,并以此来增强自己的防御能力。

植物似乎还有自我识别的能力。在2003年公布的一份研究中,以色列科学家将一株植物一分为二,无性繁殖成两株,在分离几周之后,两株植物的根系也各自分开生长,它们也发现自己已经分别成为单独的植物。

植物如何做出这样的反应呢?植物没有神经系统,没有大脑,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它们的反应依靠某种激素和电信号的接收、转换和反馈系统来协调。埃里克·戴维斯博士认为:本质上,电信号的产生是因为细胞膜电位(细胞内外电荷的差异)的改变。所以,离子穿过细胞膜的任何运动都是一次电信号传递。如果随后其他细胞发生电传递,就会产生电信号,整株植物的大部分行为反应可能是通过电活动协调完成。

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植物有智能的一项是 ( )

A.菟丝子更可能选择营养状况好的宿主,甚至在汲取养料前就有接受或拒绝宿主的反应。

B.科学家发现,营养状况不同的山楂树都能为菟丝子等不进行光合作用的寄生植物提供养料。

C.有的植物在面临昆虫的袭击时,会向空气中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排斥昆虫;并发出信号警告其他植物。

D.野生烟草也能“破译”蒿属植物之间通过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从而增强自己的防御能力,防御昆虫的袭击。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植物拥有积极主动地控制环境的能力,表现在它能够选择宿主、主动防御、自我识别等方面。

B.植物的智能是指其解决面临的环境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这种智能没有体现在植物相对缓慢的生长过程中。

C.研究植物通常是在温室或花园里,而这类环境不富有挑战性,不能诱发植物的智能,这是直到现在人们才认识到植物比我们认为的要能干得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D.埃里克·戴维斯博士把植物能够做出智能的反应,归因于某种激素和电信号的接收、转换和反馈系统的协调。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植物是其环境的积极控制者,表明植物不仅能够对环境进行评估,而且能够有计划、有选择地改善生态环境。

B.只要把握植物依靠激素和电信号来协调其行为反应的原因,就可能更准确地揭示植物智能的奥秘,更好地优化自然环境。

C.科学家们通过给植物提供富有挑战性的环境,就能赋予植物细胞趋利避害的反应能力,更好地研究植物的智能。

D.由于植物的智能与电信号紧密相关,所以研究植物智能反应最佳的方式就是给予植物充分的电信号刺激。

【小题】B

【小题】C

【小题】B


解析:

【小题】(山楂树是被动为菟丝子提供营养,因而不能证明植物具有智能)

【小题】(A项“自我识别”是植物智能的表现之一,但不属于植物解决环境方面问题的能力;B项植物在相对缓慢的生长过程中同样有智能;D项并不是戴维斯博士的观点)

【小题】(A项“植物是环境的积极控制者”,意在说明植物具有智能,并不能据此推断植物能够“有计划、有选择地”改善生态环境;C项这种反应能力是植物自身的而不是外界赋予的;D项不能推断出“电信号刺激”为“最佳方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类目前已经给地面交通、海洋航运和空中飞行制定了合理的交通规则,以避免事故和混乱。面对太空混乱的交通现状,人类却缺乏有力措施。各种高速运转的太空垃圾几乎不受任何管制,对人类的航天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

人类将卫星等航天器送入太空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了。大多数卫星的探测器进入地球轨道后只能发挥几年的作用,有的甚至一进入轨道就宣布失效了。科学家将人类航天活动留下的火箭、卫星等飞行器残骸在空间形成的垃圾统称为太空碎片,即太空垃圾。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各国卫星发射的高峰期,每年向太空发射的不同用途的卫星不下几百颗,而每一次发射都是一次制造太空垃圾的过程。欧洲宇航局的太空专家称,人类从地面利用雷达和望远镜观测的太空碎片数量大概是13000多个。其中,地球轨道上至少漂浮着400余个火箭以及卫星的残骸,它们目前大多正高速绕地球运行。

太空碎片的平均运行速度是10公里/秒,其破坏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这样的破坏力是航天器所无法抵御的。太空碎片的增多会对航天器构成巨大威胁,一旦受到碎片的撞击,航天器就会解体;而解体之后的航天器就变成了更多的碎片,会危害其他的航天器。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地球轨道上已经发生过大约200次这样的爆炸了,而每一次爆炸的后果就是制造更多的太空垃圾,更多的太空“杀手”。

近日,国际航天安全促进协会在意大利罗马召开航天安全专题研讨会,专门研讨太空交通管制问题。建立航天安全促进系统则是目前实现太空交通管制的重要途径。美国安全世界基金会技术顾问布莱恩·维登:“到目前为止航天安全还仅仅是军事领域的话题。促进航天安全对于太空的军事应用极端重要,但实际上民用太空领域也特别需要航天安全。航天安全促进系统需要一个国际环境,与航空领域的国际协作是同样的道理,但现在还是很少有公司或国家在这一领域投入相应的资源。”

为了促进这一系统的形成,从科研机构到跨国公司,再到卫星观测站等各方参与者,已经收集了大量的必要数据。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融合这些类型各异的资源使之形成一致的可用资源,同时还要兼顾到各种不同资源的版权和商业机密。一些具体负责地球通信卫星运行的商业公司也已经意识到了航天安全的重要性,并开始有所行动。美国防务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空间安全专家特丽莎·赫金斯认为,民用航天安全体系可以向各方(国)提供安全数据,而且完全与政治利益无关,从而保证太空利用的透明度、缓解太空中的紧张关系。赫金斯说:“首先就是要求全球各卫星通信公司以及公司与政府之间能够建立航天安全数据共享机制,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

现在制定合理的太空交通规则还只是处于初步的专家呼吁阶段,究竟太空交通管制会在什么时候能够成为国际上的公约法律,成为世界各航天大国共同遵守的法规呢?专家认为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选自《北京科技报》2003年12月1日,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对“太空交通现状”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太空交通秩序混乱,太空垃圾威胁巨大。各种高速运转的卫星和航天器的残骸几乎

不受任何管制。

B.人类发射一次卫星就制造一次太空垃圾。世界各国每年向太空发射的不同用途的卫

星不下几百颗。

C.太空碎片直接威胁到太空航天器的安全。航天器的速度与太空碎片成正比时会解体

成更多的碎片。

D.航天器爆炸就制造太空垃圾和太空“杀手”。到目前为止,太空已发生大约200次这

样危险的爆炸。

2下列有关“建立航天安全促进系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避免航天事故和混乱,制定合理的太空交通规则迫在眉睫。建立航天安全促进系

统则是现在实现太空交通管制的重要途径。

B.建立航天安全促进系统首先最关键的就是要求全球各卫星通信公司以及公司与政府

之间能够建立航天安全数据共享机制。

C.为了促进这一系统的形成,除各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卫星观测站等参与者外,一

些相关的商业公司也因航天安全而有所行动。

D.建立这一促进系统需要一个国际环境,世界各国都可以向民用航天安全体系提供安

全数据,从而缓解太空中紧张的政治关系。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A.航天大国一旦达成共识来建立航天安全促进系统,这不仅可使世界各航天大国之间

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还可以维护各国利益。

B.解决了如何融合各类型资源并形成一致的可用资源的难题,同时兼顾到各类资源的

版权和商业机密,航天安全促进系统有望形成

C.从进入太空领域到今天的50年来,人类遗留在太空的垃圾至少有13000个,它们大

多正高速绕地球运行,从而对人类构成巨大威胁。

D.鉴于太空垃圾对航天安全的巨大威胁,专家们已经在重视。这意味着实施太空交通

管制和加强太空研究就能避免太空灾难。

1.A 

2.D 

3.B


解析:

1.(B以偏概全,“世界各国每年向太空发射的不同用途的卫星不下几百颗”,原文特指 “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每年”;C理解偏离,原文是“太空碎片的增多会对航天器构成巨大威胁,一旦受到碎片的撞击,航天器就会解体;而解体之后的航天器就变成了更多的碎片,会危害其他的航天器。”D概念偷换,“地球轨道”与“太空”是两个概念, 原文的信息是“地球轨道上已经发生过大约200次这样的爆炸了”)

2.(理解混淆,错将“民用航天安全体系可以向各方(国)提供安全数据,而且完全政治利益无关,从而保证太空利用的透明度、缓解太空中的紧张关系”,表述为“世界各国都可以向民用航天安全体系提供安全数据,从而缓解太空中紧张的政治关系”;其他各项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其正确的依据。)

3.(A据“制定合理的太空交通规则还只是处于初步的专家呼吁阶段,究竟太空交通管制会在什么时候能够成为国际上的公约法律,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遵守的法规呢?专家认为着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知“一旦达成共识来建立航天安全促进系统”就“可使航天大国之间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等缺乏依据。B根据原文“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融合这些类型各异的资源使之形成一致的可用资源,同时还要兼顾到各种不同的资源的版权和商业机密”,可知此推断正确。C原文不支持“对人类构成巨大威胁”的推断,应是“对人类的航天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且“人类遗留在太空的垃圾至少有13000个”的说法错误,原文只说到“人类能从地面利用雷达和望远镜观测的太空碎片数量大概是13000多个”D“实施太空交通管制和加强太空垃圾研究”与“避免太空灾难”之间是加强因果和夸大事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海洋的污染

①当前,海洋的污染正在日趋加剧,其中海洋的石油污染尤为严重。由于石油在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全球石油分布的严重不均衡性,使石油的运输显得格外重要;由于大型油轮的营运成本较低,而经济效益却很高,因此,在现代技术所能达到的范围内,建造的油轮吨位越来越大,往往在20万吨以上。目前,世界所需石油的2/3经海路运输,经常运行在航道上的油轮大约有7000艘之多,大型油轮失事以后,其中的原油或部分或全部流入海洋中,从而造成严重的海洋石油污染。此外,近海采油平台及输油管的石油泄漏事故,也是造成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原因。这些海洋石油污染给海洋生态带来严重危害。

②石油溢出后,使污染区内的甲壳类和鱼类迅速死亡,海鸟也难以幸免。因为原油能损害羽毛的功能,使海鸟体温降低,其游泳和飞翔能力降低,最后冻饿而死。据统计,每年死于石油污染的海鸟多达数十万只,而甲壳类和鱼类根本无法统计。

③不透明的油膜降低了光的通透性,使受污染海域藻类的光合作用受到严重影响,其结果一方面使海洋产氧量减少;另一方面,藻类生长不良也影响和制约了海洋动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影响。

④海面浮油内的一些有毒物质会进入海洋生物的食物链,据分析,污染海域的鱼虾及甲壳类致癌物浓度明显增高。

⑤海面浮油还可萃取分散于海水中的氯烃,如DDT、毒杀芬等农药和聚氯联苯等,并把这些毒物浓集到海水表层,对浮游生物、甲壳类动物和晚上浮上海面活动的鱼苗产生有害影响,甚至直接触杀。

⑥石油一旦泄漏而流入海洋后应及时采取的措施,目前主要仍是采用围栏将海洋表面的泄油围住,以避免再进一步大面积的扩展,然后尽快地用清污船将石油收集起来。

⑦进入海洋的石油,一部分可直接挥发而进入空气;一部分受紫外线作用可发生极慢地化学分解,而绝大部分石油污染都要依靠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来净化。能降解石油的微生物种类很多,目肖已经知道细菌、放线菌、真菌中有70个属,约200多个种能氧化降解石油。在近海、海湾等处,因海水中含有丰富的N、P等营养物质,石油降解菌的数量较多,石油流入此海域后,较容易被氧化分解掉。然而,由于外洋海水中N、P等石油降解菌很少,一旦污染,不容易很快消除。

下列对海洋石油污染净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海洋表面的泄油围住,用清污船将石油收集起来是目前主要的净化方法。

B.进入海洋的石油,一小部分可以通过挥发和化学分解得到净化。

C.在近海、海湾等处,因石油降解菌的数量较多,石油污染很容易被氧化分解掉。

D.由于外洋海水中石油降解菌很少,一旦污染,不容易很快消除。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防止石油在运输过程中大型油轮失事的石油泄漏、近海采油平台及输油管的石油泄漏,是目前防治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方法。

B.海面浮油内的一些有毒物质会进入海洋生物的食物链,其结果一方面对海洋生物有毒害作用,另一方面可通过食物链最终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C.在近海、海湾等处,因海水中含有丰富的N、P等营养物质,石油降解菌的数量较多,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净化方法。

D.当前海洋的石油污染严重,而无论是人工治理还是依靠自然净化都很困难,如何从各个方面努力防治、消除它,至今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小题1】C

【小题2】C


解析:

【小题1】“很容易”应为“较容易”

【小题2】“主要净化方法”应为6段“采用围栏将海洋表面的泄油围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平台”,书面语中新热点

时下,“平台”一词成了人们书面用语中的新热点,日渐流行开来。“信息平 台”“交易平台”“技术平台”“政务平台”等举不胜举,似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感。

“平台”一词并非新造词,古已有之。唐李白诗《梁园吟》:“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杜甫诗《玉台观》之二:“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这里的“平台”指的是供休憩、眺望等用的露天台榭。这种用法现今也有,如“记者现场看到, 经过修复,绿阴中的苏州河亲水平台重新焕发出了风采”。但这并非本文要说明 的时下流行的“平台”。

流行的新“平台”是什么意思呢?

改革开放后,电脑大量涌入中国。20世纪90年代,它与人们工作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甚至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许多电脑中的专业术语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也频频出现,如“菜单”“因特网”“点击”等。“平台”原先也是电脑中的专业术语。《电脑常用英语》中有个词语“sysLemplado>胍”,解释为“系统平台”,意思是系统为应用软件所提供的基础的支持。这样的“平台”在许多电脑科技书中都可以看到。可见从英语“ph廿onn”翻译过来的“平台”,意思是电脑操作系统。由于电脑的普及与广泛运用,普普通通的“平台”摇身一变成为人们热衷的一个“新词”,一个与高新信息技术相关的时髦词语。

这个“平台”在电脑行业中运用最广泛,如:“构筑这数字化的多彩生活平台, 需要一种强有力的介质来实现和高科技生活接入的方式,那就是网络接入和支持平台。”

如今,“平台”的运用范围日益宽泛,扩展到电脑业以外的许多行业。同时它的意义也从“电脑操作系统”扩大到“一切虚拟的为某项工作提供支持的系统或层 面”。在物流业,“上海构建国际物流运输平台”;在科技界,“西门子运用Javs技术平台为手机用户开发多种无线服务”;在文化艺术界,“上海、巴黎架起交流平台卫星双向传送音乐会将举行”,“‘阳光新浪’并购 共建国内最大跨媒体平台”; 在工商界,“共建企业电子商务智能平台”;在卫生、教育界,“国内外中医药共建平 台”,“为孩子们提供平台”。

电脑的普及促使了“平台”在许多领域中的流行。由于它简洁又形象,渐渐成了书面语中的新热点。

快速浏览全文,写出“平台”一词的本义和在电脑业、其他行业中的不同含义。 (3分)

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脑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行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3分)

.出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在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4分)

.由于“平台”一词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又有________________作为促使其流行的条件,因而成为书面语中的新热点。(2分)

.有关电脑术语,除了文中提到的“菜单”“因特网”“点击”“平台”之外,请你再写出两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供休憩、眺望等用的露天台榭。电脑操作系统。一切虚拟的为某项工作提供支持的系统或层面

【小题】.时间  下定义  举例子

【小题】以春景写冬景,形容万树挂雪好像梨花盛开一样  形象比喻“平台”一词在众多领域中流行之快、运用之广

【小题】简洁又形象    电脑的普及(或L\,嘀的普及与广泛运用)

【小题】.示例:下载  粘贴  复制  拷贝  剪切  启动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