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12分,每小题3分)
人的第一种记忆是遗传记忆。性细胞中记录了一切生物的结构和活动原则,这些特性随着性细胞世代相传。遗传记忆惰性大,正是这样才保证下一代与上一代的相似,才避免了自然界各种因素的混杂。遗传记忆的信息量非常大,达10的10次幂比特,科学界认为,只要有2%的遗传因子就能保留人的结构的全部信息。那么,其余98%的遗传因子包含的是什么信息呢?原来,一部分遗传因子是从人类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这部分因子可以说是自然界赐予的。它们在通常条件下处于隐蔽地位。一旦地球发生灾难,生存条件变得与祖先经历过的相似的时候,现代人就会产生有助于自己生存的器官。
第二种记忆是免疫记忆。人的血液中有着极少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它们生存的时间极短,主要职能是尽量多地消灭人体的敌人。淋巴细胞对侵入血液中的细胞或者简单有害物质作出快速反应,生成抗体,把有害物质粘住,不让它们进入其他器官。而消灭来敌的重任则落在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头上。这些细胞能够毫不费力地区别外来细胞,能够把它们记住并把记忆保留下来。人一旦得过麻疹或猩红热,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
第三种记忆是神经记忆。当我们说“我的记忆不如他好”时指的就是这种记忆。它的信息量高达10的11次幂比特。目前已知的是神经记忆是由几个阶段组成的。这种记忆先从知觉开始,感觉越强烈,记得越牢。神经记忆分短期的和长期的两种。短期信息只保留数分钟,这种记忆量不大,记忆时间短,而且这种记忆十分不牢靠。如果信息十分重要,那么它就可能变成长期记忆,甚至终身记忆。信息从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的过程称为突变,是位于大脑颞叶深部的海马发挥了作用。
(选《参考消息》2001年1月19日)
1.根据文意,“遗传记忆惰性大”的意思是( )
A. 遗传记忆随着性细胞世代相传不能变化
B. 遗传记忆稳定性强,难以改变。
C. 遗传记忆能保证下一代与上一代相似。
D. 遗传记忆在通常条件下处于隐蔽状态。
2.对第二段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血液中的吞噬细胞的主要职能是记住侵入人体的外来细胞。.
B.淋巴细胞能够把侵入血液中的有毒物质粘住,并阻止它们进入其它器官。
C.人的血液中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是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
D.人具有免疫记忆,若得过麻疹和猩红热后,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的结构的全部信息只保留在人体2%的遗传因子中。
B.某些遗传因子常常是隐蔽的,一旦灾难发生,生活环境变了,人就会产生利于生存的器官。
C.有的人记忆力很好,常常“记忆犹新”,那是由于他的突变能力很强。
D.能否记住信息不是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的主要区别。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
A.神经记忆是因人而异的,免疫记忆和遗传记忆是天生的。
B.遗传记忆的信息量不如神经记忆的信息量大。
C.遗传记忆存在于性细胞中,免疫记忆存在于血液中的某些细胞。
D.免疫记忆有助于增强机体相应的抗病能力,神经记忆则应用于生活学习之中
1.B
2.C
3.D
4.A
1. A.应是能变化,只是变化小。C.是指“惰性大”的结果。D不属于题目要求的范围。
2. A.主要职能是吞噬。B.粘住的应是有害物质。D.应是麻疹或猩红热。
3. A.条件与结果颠倒了。B.缺少“与祖先经历过的相似”的条件。C.“突变能力很强”表述不当,这并不是指能力。
4.免疫记忆不是天生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提起红树林,可能许多人会感到陌生,但它的作用却丝毫不因受关注程度低而减弱。红树林并不是红颜色的树林,它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生长于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作为当今海岸湿地生态系统唯一的木本植物,红树林起到了海岸森林的脊梁作用,也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因此它能吸引大量鱼、虾、蟹等生物来此觅食栖息,繁衍后代。此外红树林区还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生产繁殖的场所。
世界上的红树林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内,共有两个分布中心,一个在东亚,一个在中南美洲,而其中又以东亚的较为繁茂。我国的红树林与东亚的红树林是同一类型,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台湾、福建和浙江南部海岸。其中广西的红树林资源量最丰富,其面积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1/3强。在太平洋西,无论是种类还是分布范围,我国的红树林都具有代表性。
美丽的红树林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观光场所,更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的体现。调查研究表明红树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数几个物种多样化的生态系之一,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如广西山口红树林区就有111种大型底栖动物、104种鸟类、133种昆虫,还有159种变种的藻类。红树林对人类也具有巨大生态效益。由于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牢固扎根于海滩淤泥中,形成一道与海岸线平行的天然屏障,故可有效抵御和降低自然灾害对堤围的危害。据专家们保守估计,中国红树林总的生态功能价值为每年23.7亿元,这其中还有大量的直接和间接价值没被计算的在内,如景观生态价值、湿地系统营造价值、风险及污水去除价值、降低赤潮发生频率、自身药用价值、经济用材价值等等,如果这些项目均被科学地计算在内,红树林的生态价值将大大提高。因此,红树林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可就是这样一个海岸守护神,仍然没有摆脱被人类破坏的命运。
东南亚可谓热带红树林的重灾区,我国红树林的生存状况也令人担忧。最近10多年来,由于围海造田、围海养殖、砍伐等人为因素,不少地区的红树林面积锐减,甚至已经消失。据统计,我国红树林面积由40年前的4.2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1.46万公顷,不及世界红树林总面积的1%。如今仍有人无视国家法规,依然在大片地砍伐红树林。 1998年深圳、珠海等地海域先后暴发的大面积赤潮,造成先后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生态专家一致认为赤潮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红树林的大面积减少。面对惨痛教训,人们开始醒悟。我国目前保护红树林面积最大、投资最多的项目──中荷合作雷州半岛红树林综合管理和沿海保护项目已正式开工。相信不久的将来,红树林将会重现于碧水蓝天之间。
(摘自《中国环境生态网》)
1、下列对“红树林”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红树林是一种不为世人所了解的非红色稀有胎生植物。
B.红树林是一种生长于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C.红树林是一种非红颜色稀有木本胎生植物,是生长于陆地向海洋过渡地带的特殊生态系。
D.红树林是一种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木本植物。
2、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红树林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原因的一项是
A.红树林在景观生态、湿地系统营造、自身药用和经济用材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B.美丽的红树林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巨大生态效益。
C.红树林是抵御和降低自然灾害的天然屏障,是海岸的守护神。
D.红树林是稀有木本胎生植物,枝繁叶茂、根系发达,分布很广。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们对红树林的不甚了解和关注不够极大的影响了其作用和生态价值的充分体现。
B.在太平洋西,我国的红树林无论是种类还是分布范围,都具有代表性。
C.调查研究表明,世界上物种多样化的生态系是红树林。
D.世界上的红树林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内,东亚和美洲是其两个主要分布中心。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由于人为因素,世界其他地区的红树林面积也在不断减少,甚至消失。
B.我们只要不围海造田、围海养殖和非法砍伐红树林,我国沿海就绝不会出现赤潮泛滥。
C.如果将红树林的直接和间接价值都科学地计算在内,那么我国红树林每年总的生态价值将会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增加。
D.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相关法制的不断健全,红树林重现于碧水蓝天之间将会成为现实。
1.C
2.D
3.B
4.B
1C(A项.少了显示本质特点的关键的“木本”二字;B项和D项都没有抓住“红树林”的本质属性。)
2D(D项是红树林的属性、特点和分布;ABC三项均是红树林的功用价值,都是“红树林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的原因。)
3B(A项与原文“它的作用却丝毫不因受关注程度低而减弱”的意思不一致。C项与原文的“红树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数几个物种多样化的生态系之一”意思不一致,去掉了关键的词语“少数几个”、“之一”,影响了语意的准确性。D项原文是“大致分布”、“共有两个分布中心,一个在东亚,一个在中南美洲”,而这里去掉了关键的“大致”、“中南”词语,意思的准确性发生了变化。)
4B(B项观点绝对化,原文指出“赤潮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红树林的大面积减少”“由于人为因素,不少地区的红树林面积锐减,甚至已经消失”,由此推知B项观点不成立。)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奥林匹克实验室的医学研究者们,开发出了第一种可以明确检测合成睾丸激素(一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被大多数运动机构禁用的常见合成代谢类目醇)的试纸。这种新的检测方法被称为碳同位素比率测试(简称CIR测试),在最近若干广受瞩目的违禁药品事件中声名大噪——它不仅取消了短跑选手贾斯丁·加特林的百米赛跑世界记录,而且还剥夺了自行车手弗洛伊德‘兰迪斯2006年环法自行车赛的冠军’资格。
20世纪90年代末,CIR测试成为一项标准测试。在此之前,分析专家们依靠的是较为原始的尿样检测试纸,它只能检测尿样中睾丸激素和表睾酮的比例(即T/E比率)是否高出正常水平。不过,奥林匹克实验室主任唐H·卡特林解释说,在某些人体内,T/E比率天生就较高,因此必须还要经过连续测试,才能指认某个运动员确实使用了违禁药物。卡特林说。如果接下来的尿样中,T/E比率降低,体育官员就可以怀疑,起初T/E比率偏高是合成药物的结果,但是,假如接下来的检测结果与开始一致,官员就不得不宣布,这名运动员没有使用药物。卡特林指出,这种检测方法存在漏洞——只要某个人在整个检测期间,一直服用药物,他就能蒙混过关。
体育界需要一种方法,能够明确分辨出人工合成的和人体制造的睾丸激素。卡特林及同事知道,他们需要在
这种激素里找到一项特征鲜明的化学印记,以便他们追溯其中碳原子的真实来源。海斯以前发明的方法,能够鉴定
他所研究的微生物遗骸生前食用的是海水中的二氧化碳,还是从海底淤泥里冒出来的甲烷——这正合卡特林之意。
按照标准化流程,制药公司一般是从野生山药或者大豆中抽提碳原子分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睾丸激素。较之其他分布更为广泛的温带植物(Y,l如玉米),这些暖温带植物及其家族处理碳的方式存在着差异。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大豆家族所含的碳13(碳13是碳的一种同位素,比常见的碳12多出一个中子,因此原子量略重一些)水平显著低于其他植物。
如果某个运动员的尿样中,睾丸激素含有类似大豆的化学印记,一旦与同一尿样中的胆固醇和其他激素相比照,这些睾丸激素就会原形毕露——加特林和兰迪斯就是这样露出马脚的。其它用于对比的激素,就像所有由人体制造的化合物一样,含有高于大豆的碳13/碳12比率。我们食用的多种植物——从苹果到西葫芦,甚至到一头奶牛变成汉堡包之前所吃下的玉米——都为人体天然制造的激素打上了足可辨认的、含量偏高的碳13印记。
CIR测试“让我着实吃了一惊”,海斯如是说,如今他供职于美国伍兹霍尔海鲜研究所。他解释说,想要改__然分泌的睾丸激素的碳同位素印记,又使其他激素不受影响,这是不可能的。被受指控的运动员用滥了的借口,像身体脱水,饮用酒精等,将不再能为他们开脱。海斯指出,除非人体能够用某种人造化合物——例如运动员有时为了肌肉消炎而注射的可的松——来制造睾丸激素,天然激素才有可能带有近似人工合成的化学标记。
CIR测试还可以辨别一系列与睾丸激素有关的人造化合物。卡特林预测,CIR测试的功效能够让想使用类固醇类违禁药物的运动员们慎行——至少在禁药使用者们又找到一种新方法来打败测试系统之前,他们似乎应当留意一句格言:“吃什么像什么”。
5.下列对CIR测试原理及功效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CIR测试用于检测运动员尿样中的碳原子,它源于海斯开创的检测海底淤泥碳原子的方法。
B.CIR测试通过“锁定”碳同位素比率这一特征鲜明的化学标记,能帮助检测人员追溯尿样中碳原子的真实来源。
C.CIR测试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成为一项标准测试,它是第一种可以明确检测睾丸激素水平的测试方法。
D.CIR测试在最近若干广受瞩目的违禁药品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还可以辨别一系列与睾丸激素有关的人造化合物。
6.下列对海斯和卡特林的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斯认为,如果想要改__然分泌的睾丸激素的碳同位素印记,就必然会影响其他激素。
B.海斯认可CIR测试的作用,并认为它可以杜绝身体脱水.饮用酒精等开脱借口。
C.卡特林指出,有人T/E比率天性较高,在现有条件下必须通过连续测试才能判断是否服药。
D.卡特林认为,在传统的T/E比率测试中,未服药和一直服药两种情况可能会产生相同的检测结果。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运动员服用禁药后,尿样中的睾丸激素水平和表睾酮水平会持续不断地增长。
B.不同植物家族处理碳的方式不仅与植物种类有关,也与它们生长的地域有关。
C.人体可以用人造化合物作材料来制造带有近似的人工合成的化学标记的睾丸激素。
D.只要我们多食用大豆家族植物,身体就会呈现出较低的碳13/碳12比率。
5.C
6.C
7.B
5.扩大范围,原文是,“合成睾丸激素”。
6.依据是第三节末句。
7.A项“持续”不当;C项偷换概念;D项过于绝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我国是小米和大米的起源地。小米是指粟、黍,主要在黄河流域起源和发展,后来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北方现在主要的谷物是小麦,而小麦又是从西亚那边传过来的,不是我国原生的。长江流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所以我国是两种农业的起源地——北方是以小米为主的农业起源地,南方长江流域是以大米为主的农业起源地。
过去,研究农业起源,农学家主要是根据栽培种与野生祖本的关系,也就是根据植物的基因库,认为基因种类多样化的地方,就应该是农业起源的中心。所以一般都认为印度是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日本学者也提出过山地起源说,认为东南亚北部的山地,包括中国的云南,泰国、缅甸、越南北部,还有印度的东北部,这个区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
事实上,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时候,我国南北两个农业体系就已经形成了。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有一个漫长的冬季,冬季的食物资源比较缺乏,先人就得想办法来增加食物的资源,这就是农业产生的一个社会动力。而这两个地方又恰恰有可以栽培的野生祖本植物。粟的野生祖本,就是狗尾草,这里到处都是黍的野生祖本在华北地区也能找到,有野生黍。所以人们可以栽养它。在长江流域,有野生稻,现在江西、湖南都还有,这些地方是野生稻分布的北部边缘。为什么许多农学家考虑野生稻从印度起源、从山地起源,还有一些农学家考虑从华南和东南亚起源?因为这些地方野生稻非常多,而长江流域野生稻很少,是野生稻生长的边缘地带。然而,他们就没有想到一个问题,那些野生稻多的地方,其它的食物也多,人们就用不着种稻了。
稻谷作为食物的优势在哪里?它的优势是易于贮藏,填补冬季食物的匮乏。而且稻谷又是一种一年生的植物,种了以后等不了几个月就可以收获,到第二年开春又可以下种。要是别的植物,比如说水果或者是干果,像栗子、橡子,你把这些种子保存后播种,多少年以后才能结果,周期太长。谷类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优点。所以在这样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的背景下,黄河流域跟长江流域,就成了两种农业起源的温床。
这两个农业体系的形成对我国来讲极为重要。北方旱地农业歉收了,南方的水地农业可以做补充;南方水地农业歉收了,北方旱地农业可以做补充。中国文化的特色,就以广大的农业为基础,而且是两个农业体系,就像双子星座似的,拧在一起。
(选自2009年1月8日《光明日报》《农业起源与人类古代文明》,有删改)
5.下列对我国成为两种农业起源地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江流域,是野生稻分布的北部边缘,这些地方长有少量的野生稻。
B.黄河流域有野生黍和大量的狗尾草,都是可以栽培的野生祖本植物。
C.两流域都有漫长的冬季,冬季里食物资源比较缺乏,人们有生活压力。
D.水果或者是干果,像栗子、橡子之类的植物,从播种到结果周期太长。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南方种植大米,北方种植小米、小麦的农业体系,是在六七千年前形成的。
B.日本学者提出稻作农业山地起源说,是因为那里野生稻多,基因类型多样化。
C.水稻、谷子等谷类作物,共同的优点就是易于贮藏,能够填补冬季食物的匮乏。
D.有南北两个农业体系,对我国极为重要,一方遇到自然灾害,另一方可以做补充。
7.下列根据文中的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南北两个农业体系几千年前就已形成,经历了自然与历史的检验,这种农业种植传统将不会改变。
B.农业起源的条件是多方面的,除了自然、地理、气候的背景之外,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人类的聪明与智慧。
C.水稻之所以没有起源于印度或我国的华南一带,主要是因为那里气候温暖,自然资源丰富,食物充足。
D.水稻和谷子的成功培育证明了越是自然条件差的高寒地区,越能培育出生长期短、易于贮藏的粮食作物。
5. D
6. A
7.C
5.本句只解释了水果或干果没有成为主要作物的原因,不是两种农业起源的原因。
6. 无中生有,“小麦”成为北方主要农作物的具体时间文中没有涉及。
7. A项推断绝对化,“北方现在主要的谷物是小麦”证明了本推断的错误;B项过于强调了人的聪明与智慧,最主要的条件应该是“植物的基因库”; D“条件越差越能培育” 不符合文意。
小阅读语段训练:阅读下面语段,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发生了伟大变革。但是自本世纪中期以来,这场革命显现出明显的“饱和现象”。比如核层次的研究、核裂变的应用,后来发展是比较缓慢了;还有受控热核反应、粒子物理研究等,虽然都有新的发展,但速度与本世纪中叶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强大的科学能力又不能弃置不用,于是就产生了一系列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综合学科)。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饱和现象”是指( )。
A. 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研究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
B. 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已经发展到十字路口,亟待开拓新的领域
C. 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虽有新的发展,没有停顿,但发展速度缓慢难以出现新的突破
D. 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的伟大变革日趋缓慢,开始处于停滞状态,必须突破
C
原文“饱和现象”后面的文字是对“饱和现象”的说明,其主要特点是“现代科学发展比较缓慢”,“虽然都有新的发展,但速度与本世纪中叶不同”。由此判断,只有C项符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海啸的产生和预报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全球地震海啸发生区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带一致。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平均六七年发生一次,其中约80%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当海底地震导致海底变形时,变形地区附近的水体产生巨大波动,海啸就产生了。
在开阔海面海啸波高度很低,海啸波在大洋中移行时,波长可达数十或数百公里,波高仅为1米左右,周期2—200分钟。海啸的传播速度与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海啸的传播速度一般为每小时二三百公里到一千多公里。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正在航行的船只甚至很难察觉这种波动。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因此,准备靠岸或者停靠在岸边的船只要及时向外海开就可以化险为夷。
一旦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可达20—30米,这种巨浪可带来毁灭性灾害。海啸携带海底沉积物、船只、树木等重物一直冲入海岸线以上几百米的地方。海啸登陆时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60公里。
海啸产生的巨浪可能是一个或多个,其间可能间隔几分钟或几小时。地面震动并伴随突然退潮往往是海啸发生的先兆。另外,海啸并不总是以巨浪的形式登陆。它们更有可能是快速涨潮,伴随着水下旋涡。可以把人卷入水下,并卷起重物。有时可以吞没整个海滩。
海啸威力如此之大,所以提前预警非常重要,这样才能赢得提前撤离的时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波沿地壳传播的速度远比地震海啸波运行速度快,所以海啸是可以提前预报的。例如发生在智利的海啸,需要经过13个小时才能传到夏威夷,约20个小时后到达日本沿岸,如果利用海啸监测网获取的地震波记录,在短时间内就能做出海啸警报,可以为该地区赢得时间。
1964年国际上就成立了全球海啸警报系统协调小组,太平洋由于海啸多发,所以海啸预警系统很发达。印度洋由于历史上很少发生海啸,近百年来又没有发生过海啸,所以没有国家参加海啸预警系统,根本没有海啸预警网络,此次海啸造成的重大伤亡和没有及时预警关系很大。此次大地震发生15分钟后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就从檀香山分部向参与联合预警系统的26个国家发布了预警信息。如果印度洋也有预警系统,也许人们就可以更好地利用从震后到海啸登陆印度洋沿岸的宝贵的90分钟。预警早一分钟就可以挽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可以说海啸预警是在与死神抢时间。
1.下列对“海啸”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和海港时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
B.海啸是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岸时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
C.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D.海啸是当海底地震导致海底变形时,变形地区附近的产生巨大波动产生的。
2.下列有关“海啸灾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正在航行的船只很难察觉海啸的波动,因此不会有危险。
B.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
C.海啸进入大陆架,巨浪可带来毁灭性灾害。
D.海啸携带海底沉积物、船只、树木等重物一直冲入海岸线以上几百米的地方,使其更具有破坏性。
3.根据文意,下列对“海啸预警”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提前预警才能赢得提前撤离的时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B.发生在智利的海啸如果能提前预警,就可能减少损失。
C.太平洋地区海啸预警系统很发达,是由于海啸多发,人们预警意识强。
D.印度洋海啸造成损失,就是由于该地区未得到预警。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生海啸时,船只驶向外海比靠岸安全得多。
B.海啸发生的先兆是地面震动并伴随突然退潮。
C.海啸登陆时,更多时候表现为快速涨潮,伴随着水下漩涡。
D.印度洋地区由于这次海啸袭击,很有可能会建立自己的海啸预警系统。
1.B
2.A
3.D
4.B
1.A项以偏概全,C是非概念的一般叙述,D不全面
2.航行的前提必须是在深海大洋上
3.即使预警也无法避免灾害,只能降低灾害程度
4.将偶然说成是必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近十几年“全球变化”和“大洋钻探”研究中的最大进展之一,在于对地圈与生物圈相互关系的认识的突破,结果使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提高到一个空前的新高度。
地学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并不是新命题。地质学创立伊始,就与生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地质年代便是以生命演化为序的。但传统的生物地层学是建立在化石形态的肉眼鉴定基础之上的,难免有片断性和表面性。世纪之交,地球科学向地球深处和地球以外发展,生命科学向愈益深入的微观世界进军,正是在这里产生了两者交叉的新层次:地下深处微生物的发现,在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的层面上,开拓了全新的研究领域。
70年代末“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深海热液活动和热液生物群,说明地球上不仅有我们所习惯的“有光食物链”,还存在着“__食物链”。前者依靠外源能量即太阳能,在常温和有光的环境下,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质,后者依靠地球内源能源即地热支持,在深海__和高温的环境下,通过化合作用(chemosynthesis)产生有机质。甚至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直到极地冰盖、火山热泉和洋底地层,几乎无所不在。生物的分类,也扩展到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地球历史的85%只有前两类组成的原核生物,它们从还原到氧化环境都有分布,在地球系统的时空坐标中占据一大片,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
从金属矿到水合物,从火山口到岩溶洞,无处不有微生物的活动,许多原来以为“无机”的地质过程,其实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其实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的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默默无声地“耕耘”了40亿年,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评价。生命深化史的研究很像社会历史,引人注目的恐龙、鳞木固然重要,但真的要揭示机理,还非要深入到原核生物不可。全面看来,地球生态系统的根本基础在于原核生物,它们才是“真的英雄”;而我们熟悉的大型生物其实是生态系统的顶层,相当于社会史里的“帝王将相”。寻找地球和生命系统演变的规律,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到分子生物和生物地球化学的水平,才能理解地球系统的运作。
1.下列对“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及其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立在用肉眼鉴定的化石形态基础上的生物地层学,已经显示出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
B.地学向地球深处和地球以外发展,生命科学向愈益深入的微观世界进军,于是产生了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
C.对极端条件下生存的原核生物进行研究,标志着地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的研究领域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
D.要理解地球系统的运作,就要由对大化石的研究转为对地下深处微生物的研究,深入到分子生物和生物地球化学的水平。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原核生物的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直到今天人们才有可能重新评价它们在改造地球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B.将地学与生命科学交叉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近十几年“全球变化”和“大洋钻探”研究中的最大进展。
C.“深部生物圈”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以前以为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处于极端条件下的地层,如极地冰盖、火山热泉和海洋地层,分布的生物主要是真核生物。
D.地球生态系统的根本基础在于原核生物,所以人们的研究只要深入到原核生物,就可以探寻出地球地质过程的机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十几年前,人们由于还没有在“全球变化”和“大洋钻探”中获得进展,因此对地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是相互独立的,人们关于地质年代的判断,难免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B.海洋深部存在着“__食物链”,依靠地热支持,通过化合作用产生有机质,可见原核生物的存活并不需要太阳。
C.极地冰盖、火山热泉和海洋地层这些处于极端条件下的地方,可能有真核生物存在。
D.许多原来认为“无机”的过程,其实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原核生物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可见没有原核生物这些生命体,也就没有铜、铁、钙等元素。
1.B
2.A
3.C
1.“于是产生了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错,文中“地学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并不是新命题。地质学创立伊始,就与生物学界下了不解之缘”说明早已产生了交叉;原文中说“产生了两者交叉的新层次”,说明进入了新的交叉阶段。
2.B.“最大进展”应为“最大进展之一”;C.“分布的生物主要是真核生物”错,原文第三段说的是“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D.“只要…就…”是充分条件,不合原意,应该是必要条件“只有…才…”。
3.A.前后无因果关系;B.深海原核生物只是原核生物的一部分,因此只能说有些原核生物的存活不需要太阳;D.“可见没有原核生物这些生命体,也就没有铜、铁、钙等元素”错,依据原文意思,原核生物影响化学元素,但不决定化学元素的有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珍惜人体内部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一样,也有内部生态环境,人的内部生态环境(或内环境)在哪里?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是人的内部环境之一,但是人类最大的内部环境则属胃肠道。在人的胃肠道中,大肠和小肠充斥着海量的细菌,大概有1000万亿个之多。所以,从细菌多样性程度来说,胃肠道堪称人体内的热带雨林。
那么,人体内环境中的细菌从何而来?人一生下来其内环境中就有了细菌,而且这些细菌可能会影响其后来的生活。
人需要细菌来帮助吸收来自食物的营养,也要依赖它们来抵御入侵的细菌,还要依赖它们来吸收药物和促使免疫系统的健康成长。所以,可以把从类看成是由各种细菌组成的超级微生物。人从出生到成年以后,还会有各种细菌通过食物、呼吸道加入到人体的内环境中,以丰富和扩大内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
不过,按对人体有益还是有害的功能而言,在这个生物多样性的热带雨林中,细菌大体可分为正常菌或益菌与恶菌或害菌两大类。根据生存所需的条件,如是否需氧,则可分为厌氧菌和需氧菌。正常人内环境中的菌群主要为厌氧菌,少数为需氧菌,前者约为后者的100倍。
人体内环境中的正常菌群为类杆菌、乳杆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等,而恶菌则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副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白色念珠菌等等。在正常情况下,是正常菌抑制恶菌,使得种种恶菌只是路过人体内环境的过客,因而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且,由于正常菌群占大多数,它们得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例如分解食物、调节免疫系统、分泌维生素K等营养物质、吞掉食物残渣等。
人们正常进食后,经肠胃消化与吸收,最后化为粪便排出体外,其中有食物渣滓,也有大量细菌,包括益菌和恶菌。可引起肠胃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会依附在不洁净的食物上进入体内,但也会在食物消化吸收后排出体外。虽然这些恶菌会在肠道释放毒素,引起抵抗力不强的人产生腹泻等症状,但也会被完全排光,不会残留在肠道里。
但是,比较可怕的是,由于人体内环境中菌群失调,“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让大量的正常细菌减少或其功能受到抑制,这些正常菌就不能发挥功能,使得路过的恶菌开始发威,危害 人体。例如,随意使用和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可以使肠道正常菌群被抑制而数量减少,同时耐药的过路菌过量繁殖,造成肠道菌群失调。这时会产生一些临床症状,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感染,其次为梭状芽胞杆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所引起的感染。
当然,如果进入肠道的恶菌太多太强,例如伤寒杆菌、霍乱杆菌等,就会引起相应的疾病,这时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攻击恶菌,以治疗疾病。所以,只要是正常人,体内有足够多的正常菌是可以让致病菌没有立足之地的。但如果机体抵抗力减弱或滥用抗生素造成内环境中的益菌与恶菌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便会引起疾病。
人体内环境中细菌的生物多样性概念和作用还可以扩大到对食物的消化和利用上。人类每天摄取的能量约有10%来自细菌转化出来的脂肪酸。帮助人类消化的益菌如果保持正常状态,就会让人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体态均匀的外表。但是,如果能帮助消化和吸收的益菌数量过多却可能造成另一种失衡或病态,即超重或肥胖。例如,能更多地吸收食物中的能量的肥胖细菌就会让人变胖,从这个意义上看,也许它们是另一种恶菌。
(摘自2009-7-A《百科知识》,有删改)
下列对人体内部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仅在人的肠道中就充满了海量的细菌,大约有1000万亿个。
B.人一生下来其内部环境中就有了细菌,而且这些细菌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
C.按功能分,人体内的细菌大体有正常菌或益菌和恶菌或害菌两大类。
D.人体内存在消化和利用食物的细菌,这也可以看作是人体内环境中生物多样性的表现之一。
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体内环境中,不仅有与生俱来的细菌,还有成长过程中吸纳的诸多细菌。
B.正常菌或益菌抑制恶菌或害菌,才能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
C.随意使用或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就会破坏人体的“热带雨林”。
D.不同细菌帮助消化食物的结果影响着人体的肥瘦。
根据文章信息,下列”健康语录”中,与平衡人体内部生态环境无关的一项是
A.千保健,万保健,心态平衡是关键。
B.饭前便后要洗手。
C.欲得长生,肠中常清。
D.垃圾食品危害多,远离方能保健康。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1】B说的是人体内细菌的来源。
【小题2】D在文中没有相关表述。
【小题3】A与体内正常菌群的平衡无关,而人体内环境平衡其实就是体内正常菌群平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纽约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项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中心证明,脐带中含有大量PCB(多氯化联苯)的婴儿在辨认面孔、集中注意力和整体智力水平上都不如正常婴儿。匹兹堡大学的赫伯特·内德勒曼对宾夕法尼亚州阿勒格尼县216名被少年法庭宣判的青少年和206名少年犯进行了检查。他在上个月发表的研究报告中说,违法和骨骼中铅含量过高有明显关系。
含有机磷酸脂的杀虫剂的生产是神经性毒气转为民用的一种尝试。其中最著名的两种——陶斯讼(Dursban)和大利松(Diazinon)自1965年和1956年就一直在市场上销售。在某些“雷达”牌喷雾器和“黑旗”牌杀灭蟑螂和蚂蚁的产品中能够找到陶斯松的活性成分“毒死蜱”(Chlorpyfos)。经过重新研究后,环保局于上周宣布,禁止在家庭中使用“毒死蜱”,限制在西红柿、苹果和葡萄种植过程中使用这一成分。环保局发现,陶斯松也许会对脑部造成伤害;在某些情况下,儿童对这一物质的吸入量可能会高过安全剂量的100倍。
大利松可能将是环何局加以限制的下一个产品。该机构进行的一项初步分析发现,在房屋的“边边角角”喷洒杀虫剂,会使儿童吸入高于安全剂量250倍的大利松。
人们试图对化学物质加以控制,化工企业倾向于采取自我规范的做法,但行不通。环保局曾设法让业界以这种方式对一种含有铬酸砷铜(CCA)的杀虫剂进行控制,但最终失败了。在加压处理木材时会使用CCA,所以甲板和运动场设施中通常含有一物质。环保局的研究人员在70年代后期提出,CCA会对孕妇和儿童造成特殊的威胁,因为空混合了3种毒害神经的化合物。
多年以来,对汞污染负有主要责任的火力发电厂和垃圾焚化厂一直在设法抵制对汞加以控制。环保局曾在1996年得出结论:超过160万的美国人面临汞中毒的危险;但业界游说集团说服机构推迟一年时间才公布这一报告。这份报告支持目前的汞含量并不安全这一说法。但是,主张加强控制的人并不期望政府马上采取措施。佛蒙特州民主党参议员帕特里克·莱希说:“因为,汞在华盛顿有一批支持者。”
环保局1977年禁止了PCB的生产,但这种化合物却一直阴魂不散。珍尼特·钱皮恩和其他大约5000人正地起诉设在圣路易斯的Solutia——这家公司以孟山都工厂名义一直在安尼斯顿生产PCB.原告要求该公司就生产与污染有关的材料进行赔偿。
(选自2000年7月16日《参考消息》,略改动)
下列表述中,不能作为化学物质对人类危害的证据的一项是 ( )
A.脐带中含有大量多氯化联苯的婴儿,整体智力水平有缺陷。
B.青少年违法和骨骼中铅含量过高有明显关系。
C.“毒死蜱”使用在蔬菜水果上,容易被儿童吸收。
D.甲板、运动场设施中含有CCA会对孕妇和儿童造成特殊威胁。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生产含有机磷酸脂的杀虫剂,是神经性毒气转于民用的实例。
B.陶斯松、大利松和“毒死蜱”用于“雷达”“黑旗”等杀虫剂中。
C.人们喷洒杀虫剂会使儿童吸入高于安全剂量的化学物质。
D.环保局曾做出超过160万美国人面临汞中毒危险的结论。
【小题】
C
【小题】
B
【小题】
第二段原文为“禁止在家庭中使用“毒死蜱”,限制在西红柿、苹果和葡萄种植过程中使用这一成分。环保局发现,陶斯松也许会对脑部造成伤害;在某些情况下,儿童对这一物质的吸入量可能会高过安全剂量的100倍。”文段中使用了“也许”“某些”“可能”等限制语,不能推断出儿童“容易”“吸收”的结论,所以本项不能作为证据)。
【小题】
原文为“在某些‘雷达’牌喷雾器和‘黑旗’牌杀灭蟑螂和蚂蚁的产品中能够找到陶斯松的活性成分‘毒死蜱’”,可见‘毒死蜱’只是陶斯松中的一种活性成分,不能理解为“陶斯松、大利松和毒死蜱存在于……”)。(蜱:pí,节肢动物,对农作物有害,有的会传染疾病,也叫壁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美国的许多城市,人们希望能呼吸到最清洁的空气,这种追求几乎达到了zōng jiāo 般的狂热。为此,一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新技术应运而生,可是谁也不曾想到,人们却不断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1990年,美国的《洁静空气法规》强制空气质量差的地区在汽油中添加充氧剂等化学制品。从而减少了一氧化碳和苯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但是现在发现,大多数常用的充氧刺如甲基叔丁基乙醚已从地下贮油箱中渗入地下水,并已污染了地下水饮水源,使这一地区可能在几年内成为美国最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医。科学家认为.水中 即使有十亿分之几十的甲基叔丁基乙醚。也会对人的健康有严重影响,甚至可能会致癌。一些曾坚决反对运用这项技术的团体还认为,加油站的空气中这种充氧剂含量过高,会使人呼吸困难、头痛和眩晕,不仅加油站的人。就连路上的行人都会受到影响.
麻烦的事远不止这些。科学家们证实这种化学物具有很强的水溶性,对土壤几乎没有亲合力。同时它又是很难分解的寿命很长的物质。虽说甲基叔丁基乙醚见光分解,但阳光很难进入土壤和地下水中。因此.它一旦进入地下水中,人们就很难将它“请”出来。而它渗入到更深水层的可能性则是不可避免的了。美国政府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关闭受污染的水井,断绝受污染的水源。设法从受污染区外部调水,当然,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资金数量是巨大的。还有一个办法是通过改进贮油葙来减少舍有有害物质的汽油的泄露。但这仍不能解决已经发生的水源污染同题。
目前,美国的科学家们正在制定一个从水源中清除这种有害物质的计划,他们试图把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被称作pml的细菌注入受污染的地下水中。据说,pml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大剂量的甲基叔丁基乙醚。科学家们同时坦率地说,这项在受污染的土壤和水的试样已经获得成功的试验,在清洁地下的具体应用中,还没有让人信服的实例。看来,这种“按下葫芦起来瓢”的情况,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是值得注意的。
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的甲基叔丁基乙醚的泄露会造成地下水溺污染·其根本原
因是 ( )
A.进入地下水.就很难“请”出来。 B.即使很少的含量,也会有窨人体。
C.在没有阳光的条件下.很难分解。 D.水溶性强.不亲合土壤·难分解。
对。麻烦的事远不止这些”这句话所包含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些”指甲基叔丁基乙醚污染地下饮水源和对局部地区空气的影响。
B.“这些”指曾反对运用这项技术的人所认为的该物质对环境的污染。
C.“麻烦的事”指由于甲基叔丁基乙醚有毒性而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D.“麻烦的事”指甲基叔丁基乙醚污染深水层的地下水资源的必然性。
不属于“巨大的代价”所指的内容是 ( )
A.已经对地下饮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B.使人们希望呼吸清洁空气的追求落空。
C.为解决水污染耗费大量人力资金。
D.水污染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还很难。
不符合本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减少空气污染的新技术主要是在汽油中添加充氧剂,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量。
B.新技术所造成的水污染是严重的,而目前解决这个问题仍只能采取被动的方
法。
C.pmi细菌吸收甲基叔丁基乙醚的试验成功。意味着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
D.文末所说的“按下葫芦起来瓢”是说在环境保护问题上顾此失彼的现象。
【小题】选D。
【小题】选A。
【小题】选B。
【小题】选C。
【小题】选D。文章中说:“这种化学物具有很强的水溶性.对土壤几乎没有亲合力,同时它又是很难分解的寿命很长的物质”这些特性使甲基叔丁基乙醚可以顺着地下水流动,从而污染地下饮水源,这正是题干中所说的“造成地下饮水源污染的根本原因”。C项强调的仅仅是“根本原因”的一部分。A项则强调了以甲基叔丁基乙醚污染地下水进行治理的困难。B项谈该物质对人体有害.与题目要求无关。
【小题】选A。这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B项内容不全面.从上文看,“麻烦的事”应该包括第二段讲的对地下水和局部地区空气的污染.以及第三段所讲的由于该物质的特性而造成的治理上的困难。C项不全面。D项的“必然性”一词只是讲该物质会污染地下水资源,并没有表达出“麻烦的事”的全部意思。
【小题】选B。“巨大的代价”主要是针对地下水污染而言的,并不包括对空气的污染,与.第一段所讲”人们希望能呼吸到最清洁的空气”的追求无关.故该项不正确。
【小题】选C。本项所说“意味着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与原文内容不一致。原文说。在清洁地下水的应用中,还没有让人信服的实例”.“指日可待”不当。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